-
黄脊竹蝗对10种禾本科植物的取食选择
编辑人员丨2024/4/27
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 Tsai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草地和森林害虫,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掌握黄脊竹蝗的食性偏好可为其防控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选取10种禾本科植物: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高丹草Sorghum hybrid sudangrass、苏丹草 Sorghum sudanense(Piper)Stapf.、扁 穗雀麦 Bromus cartharticus Vahl.、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Beauv.、玉米 Zea mays L.、青皮竹 Bambusa textilis McClure、箬竹 Indocalamus tessellatus(Munro)Keng f.、刚竹 Phyllostachys sulphurea(Carr.)A.'Viridis'、箭竹 Fargesia spathacea Franch.,研究黄脊竹蝗不同龄期的跳蝻及成虫取食能力、取食偏好、取食频率与时间关系的差异.结果表明:黄脊竹蝗取食量随着龄期的增加而持续增加,跳蝻喜食禾本科牧草,2~5龄跳蝻取食最多的禾本科植物为白茅,3龄时开始出现暴食,5龄时达到取食峰值;成虫多喜食竹类和玉米,其中,取食偏好玉米和青皮竹,且成年雌性取食量高于雄性;黄脊竹蝗的活动时间与一天的温度与光照有密切关系,一天内取食频率会出现两个高峰期(即上午10:00-12:00,下午15:00-18:00).研究结果为黄脊竹蝗防控提供理论基础,也为黄脊竹蝗的人工饲养及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黄脊竹蝗种群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昆虫肠道微生物是昆虫与自然环境互作的直接反应者.为探究不同地区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 Tsai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性别及环境因子的关系,本研究利用Illumina NovaSeq测序平台对新入侵地区和国内常发地区的黄脊竹蝗肠道微生物进行16SrDNA基因测序和分析.结果表明,地理位置和性别对黄脊竹蝗肠道菌群均存在影响,其中地理位置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性别因素.通过Beta多样性分析发现采自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和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的黄脊竹蝗肠道微生物差异性最大,3个地区不同性别样品的肠道菌群只有属水平组成和丰富具有显著差异.其中,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的雌、雄样品优势菌属分别为乳球菌属Lactococcus(9.0%)和肠杆菌属Enterobacter(5.9%),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的雌、雄样品优势菌属均为肠杆菌属(27.9%、27.0%),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的雌、雄样品优势菌属分别为肠杆菌属(29.9%)和乳球菌(12.0%).所选取的8个环境因素中蒸发量、相对湿度和平均气压可能会影响黄脊竹蝗的肠道菌群多样性.研究结果从共生微生物和环境因子角度解析了黄脊竹蝗的环境适应性,为研制地理溯源技术和开发微生物制剂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基于线粒体COII基因序列推测黄脊竹蝗谱系地理结构
编辑人员丨2023/8/6
黄脊竹蝗是危害我国南方竹林的重要害虫.该蝗虫的幼虫和成虫主要以竹叶为食,经常引起大面积的竹林死亡,导致毛竹产量锐减.尽管人们对其生物学特性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然而,关于其种群遗传结构以及种群发生、发展和迁移的历史研究极少,这对其灾害的预测十分不利.因此,我们研究黄脊竹蝗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变异,探讨其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I (COII) 是在系统发生学和系统地理学研究中最受欢迎的分子标记之一,本研究即应用线粒体COII基因作为遗传标记对中国黄脊竹蝗分布范围内的种群进行了初步的谱系地理学分析,以期对今后该物种的生物防治提供基础资料.研究结果显示:1) AMOVA分析表明黄脊竹蝗存在明显的种群遗传结构;2) 黄脊竹蝗经历了一个近期集群和种群扩张,种群扩张时间估计为0.014百万年前,这处于末次冰期III和新冰期I之间的间冰期;3) 系统发生树与中间-连接网络图的结果相一致,即大部分地理距离较近的种群,在系统发生树中聚集为一支,亲缘关系相近;4) 本研究获得的具有浅显世系关系的系统发生分析结果,是邻近区域之间的高迁移率、集群过程和长距离迁移的证据.第四纪盛冰期阶段的气候和生态或环境状况的巨大波动可能对该蝗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动态具有重要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微卫星标记探讨同域分布竹蝗间的基因渐渗
编辑人员丨2023/8/5
竹蝗是我国竹林的重要害虫.同域分布物种间基因渐渗方面的研究较少,针对竹蝗属的尚未见报道.本文应用5对微卫星标记检测了安徽金寨县青脊竹蝗和黄脊竹蝗同域分布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种群间的渐渗.结果表明,5对微卫星引物检测到的等位基因共60个,每个位点拥有等位基因10~13个,平均为12个;各位点的期望杂合度(He)范围为0.711~0.885,观测杂合度(Ho)均为1.每个位点都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799,说明这些位点都存在着丰富的遗传信息.在整体水平上,所有微卫星位点对之间为显著的连锁不平衡.同域分布的黄脊竹蝗和青脊竹蝗种群个体间发生了基因渐渗,且基因流从黄脊竹蝗转移到青脊竹蝗.最后,讨论并提出了对竹蝗属基因渐渗深入研究的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水分失衡对黄脊竹蝗趋泥行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是具有趋泥行为的咀嚼式口器昆虫.为了探讨黄脊竹蝗趋泥行为的激发动力,本文分析了水对黄脊竹蝗趋泥行为的影响.结果 表明:补充水分是黄脊竹蝗“趋泥”的动力之一;黄脊竹蝗成虫对经去离子水处理的滤纸访问次数及停留时间均多于干滤纸,且发生趋泥行为的黄脊竹蝗成虫体内含水率较未发生趋泥行为的竹蝗有显著提升(P=0.008);碳酸氢铵是激发黄脊竹蝗成虫定向聚集的引诱物质,而水是重要的驻留剂;发生趋泥行为的黄脊竹蝗雌虫显著多于雄虫(♀∶♂=7.75∶1),可能与雌虫体型较大密切相关;在高湿度栖境中活动也是黄脊竹蝗维持体内水分平衡的重要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黄脊竹蝗趋泥行为激发与氮素收支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5
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是中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竹子害虫.为了揭示黄脊竹蝗发生趋尿行为的驱动力,测定了黄脊竹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氮素收支,分析了氮素流失与竹蝗趋泥行为间的关系.结果 表明:黄脊竹蝗取食与排粪的高峰期均发生在成虫期,显著高于若虫期(P<0.001);蜕皮是造成竹蝗氮素损失的重要原因,羽化期是氮素损失的重要时期;氮素损失可能是激发黄脊竹蝗成虫趋泥行为的重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MaxEnt模型预测黄脊竹蝗在中国的适生区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探明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做好早期虫情监测.本研究根据267个黄脊竹蝗物种分布点,结合气候数据,采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和ArcGIS预测黄脊竹蝗在我国的适生区分布.结果表明:影响黄脊竹蝗适生区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为最干月降水量和最冷月最低温,次要环境变量为湿季降水量、最热月最高温、降水量季节性变异系数和温度年较差.预测的黄脊竹蝗高适生区、中适生区、低适生区分别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3.0%、5.6%和10.3%,适生区主要分布在江淮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及西南等地.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调查一致性较高,能够反映真实分布情况,对科学开展黄脊竹蝗防控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