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右美托咪啶滴鼻复合艾司氯胺酮麻醉加速舌系带成形术患儿围手术期康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滴鼻复合艾司氯胺酮麻醉是否有助舌系带成形术患儿快速康复。方法:选取2020年—2021年在长沙市妇幼保健院100例行舌系带成形术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艾司氯胺酮组(E组,50例)和右美托咪啶滴鼻复合艾司氯胺酮组(DE组,50例),观察患儿滴鼻前(T 0)、入室后(T 1)、手术开始(T 2)及术后10 min(T 3)、30 min(T 4)、60 min(T 5)、120 min(T 6)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 2)及呼吸频率(RR),术后入麻醉恢复室(PACU),观察术后10、30、60、120 min改良Aldrete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苏醒躁动评分及观察进食(清水)时间、离院时间。 结果:两组患儿SpO 2、RR、T 0和T 6时血压及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DE组T 1、T 2、T 3、T 4、T 5时MAP及HR低于E组(均 P<0.05);DE组改良Aldrete评分高于E组,苏醒躁动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低于E组,进食(清水)时间及离院时间短于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在小儿舌系带成形术中,右美托咪啶滴鼻复合艾司氯胺酮较单独使用艾司氯胺酮能更有效缓解术后疼痛及躁动,缩短患儿术后进食时间,尽早离院,实现患儿加速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60例,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包括间接训练和直接摄食训练,每次治疗30 min,每日1次,每周6 d,6 d为1个疗程,共治疗5个疗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rTMS治疗,刺激频率3.0 Hz,刺激强度80%静息态运动阈值(RMT),刺激时间2 s,间歇10 s,左右交替,每侧治疗10 min;对照组则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假rTMS治疗,操作方法及治疗时间和疗程与rTMS治疗相同,但仅将探头垂直于患者颅骨,不加任何刺激;2组刺激治疗时间均为20 min,每日1次,每周6 d,6 d为1个疗程,共治疗5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5个疗程后(治疗后),采用吞咽功能性交流测试(FCM)评分及改良的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对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并评估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采用美国肌电图诱发电位仪进行BAEP检测,观察2组患者BAEP的各波潜伏期(PL)和波峰间潜伏期(IPL)变化。FCM评分采用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即M(P 25,P 75)]表示,其余资料以( ± s)表示。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FCM分别为6.50(5.00,7.00)级和5.00(4.00,7.00)级,均明显优于组内治疗前[观察组为2.50(2.00,4.00)级,对照组为2.00(1.00,3.00)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FCM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MMASA总分分别为(92.63±6.88)分和(81.60±7.98)分;治疗后,观察组除表达性言语障碍和构音障碍两项外其余各子项均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子项亦均高于组内治疗前( P<0.05);治疗后,对照组的呼吸、构音障碍、舌肌运动范围、舌肌力量、咽反射及软腭运动方面亦均高于组内治疗前( P<0.05)。从BAEP变化看,治疗后观察组各波潜伏期Ⅰ波(1.51±0.16)ms、Ⅲ波(3.64±0.12)ms、Ⅴ波(5.30±0.16)ms及波峰间潜伏期Ⅰ-Ⅲ(2.01±0.16)ms、Ⅲ-Ⅴ(1.65±0.16)ms、Ⅰ-Ⅴ(4.05±0.14)ms与对照组各波潜伏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rTMS结合常规吞咽训练可以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缩短BAEP的潜伏期,从而调节吞咽中枢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对工作记忆模型食蟹猴空间延迟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iTBS)对工作记忆模型食蟹猴空间延迟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8只8~9岁的雄性食蟹猴,采用空间延迟反应实验构建工作记忆模型,并对食蟹猴进行工作记忆等行为学评估和检测,最终纳入工作记忆模型构建成功的食蟹猴6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真刺激组和假刺激组,每组3只。真刺激组食蟹猴接受iTBS真刺激,假刺激组食蟹猴接受iTBS假刺激,刺激强度为35%最大输出强度、丛内刺激频率50 Hz、丛间刺激频率5 Hz,每刺激2 s间歇8 s,共刺激192 s,每日1次,共5 d。iTBS干预前、后,对食蟹猴进行称重及工作记忆能力评价,记录取食总体有效例数、较短延迟期及较长延迟期内取食有效例数。结果:建模前、后和iTBS干预前、后,食蟹猴的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iTBS干预后,真刺激组食蟹猴取食总体有效例数为3只、较短延迟期内取食有效例数为3只,与假刺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较长延迟期内,真刺激组有2只、假刺激组有1只食蟹猴干预后的取食正确率提高超过10%,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iTBS对工作记忆模型食蟹猴的空间延迟反应有一定影响,可提高其工作记忆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老年人膳食模式与原发性肌肉衰减综合征的横断面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人膳食模式与原发性肌肉衰减综合征的关系。方法:本横断面研究的参与者来自天津慢性低级别全身炎症与健康队列研究的基线调查。符合研究条件的研究对象总人数为2 423例,年龄为(67.6±5.2)岁。原发性肌肉衰减综合征是根据亚洲肌少症工作组指南定义的。采用经信效度验证的食物频率问卷收集饮食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提取出三种膳食模式:水果甜食膳食模式;传统东方膳食模式;动物性食物膳食模式。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膳食模式得分与原发性肌肉衰减综合征之间的关联,并计算比值比和95%置信区间。结果:原发性肌肉衰减综合征的患病率为16.1%。多元调整后,与最低分位相比,水果甜食膳食模式、传统东方膳食模式和动物性食物膳食模式最高分位原发性肌肉衰减综合征的 OR和 95%CI分别是1.06(0.74,1.50)、0.54(0.34,0.86)和0.50(0.33,0.74),趋势性 P值分别为0.87,<0.01和<0.001。 结论:在老年人中,传统东方膳食模式和动物性食物膳食模式可能有利于改善或预防老年人原发性肌肉衰减综合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膳食N-羟乙酰神经氨酸摄入水平与机体慢性炎症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膳食N-羟乙酰神经氨酸(Neu5Gc)摄入水平与机体慢性炎症状态的关系。方法:所有食物样品均于2019年9月购自厦门某超市,包括谷物、肉类、家禽、海鲜、鸡蛋、豆类、乳制品、蔬菜和水果等,共计102种306份,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食物Neu5Gc含量。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抽取厦门大学健康入学新生500名,采用食物频率调查表调查研究对象过去1年内食物摄入情况,采用连续3 d 24 h回顾法校正食用量,计算对象的Neu5Gc摄入量。检测血清抗-Neu5Gc抗体、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索Neu5Gc摄入量与抗-Neu5Gc抗体以及CRP和IL-6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Neu5Gc主要存在于红肉和液态乳制品,在牛、羊和猪肉中的含量分别为(30.32±2.84)、(20.39±4.73)和(5.58±1.04)mg/kg,在液态牛奶和酸奶中的含量分别为(10.87±1.54)和(6.91±0.24)mg/L。Neu5Gc摄入量的 M( P25, P75)为4.62(2.20,8.60)mg/d,其中男生为6.60(2.83,10.20)mg/d,高于女生[3.84(1.84,6.35) mg/d]( P<0.001)。血清抗-Neu5Gc、CRP和IL-6水平的 M( P25, P75)分别为3.07(2.17,4.14)μg/ml,0.37(0.22,0.87)mg/ml和61.82(12.23,315.30)pg/ml。Neu5Gc摄入水平与血清抗-Neu5Gc抗体、CRP和IL-6水平均呈正相关, r s值分别为0.222、0.102和0.126, P值均<0.05。 结论:膳食Neu5Gc摄入主要来自红肉和液态乳制品,其摄入水平与机体慢性炎症状态呈正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安徽省碘缺乏地区孕妇碘缺乏病防治知识及行为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干预措施实施前后安徽省碘缺乏地区孕妇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及行为变化,为孕妇碘营养改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8年3 - 12月,选取安徽省碘缺乏地区庐江县庐城和泥河镇作为调查地点,依托乡镇卫生院选取产检的孕早期(≤12周)孕妇作为调查对象,并对调查对象进行长期随访。采集孕早期孕妇家庭食用盐,采用直接滴定法检测盐碘含量;采集所抽取孕妇孕早期、孕中期(13 ~ 28周)和孕晚期(≥29周)上午随机尿样,采用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检测尿碘含量。对孕早期孕妇开展基线问卷调查,主要包括基本情况,碘缺乏病防治知识(孕妇容易缺碘、孕妇缺碘的危害、孕妇适宜补碘方法和含碘量较高的食物),富碘食物食用频率。基线调查结束后,在乡镇开展碘缺乏病防治知识宣传,推荐孕妇食用海带、紫菜等富碘食物补碘,干预活动持续6个月,并在孕晚期对孕妇开展回顾性问卷调查。结果:共采集孕早期孕妇家庭食用盐128份,盐碘中位数为21.5 mg/kg,碘盐覆盖率为99.2%(127/128),碘盐合格率为98.4%(125/127),合格碘盐食用率为97.7%(125/128)。分别在孕早、中、晚期采集孕妇尿样129、95、70份,尿碘中位数分别为179.0、185.5、189.7 μg/L,均处于碘适宜水平。干预前、后碘缺乏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分别为22.4%(28/125)、64.6%(82/12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 45.538, P < 0.01)。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孕妇缺碘的危害、孕妇适宜补碘方法和含碘量较高的食物知晓率均较高( P均< 0.01)。孕妇孕早、中、晚期食用海带和紫菜等其他富碘食物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 = 163.170、102.373, P均< 0.01)。干预前57名(45.2%)孕妇没吃过海带,干预后下降到1名(0.8%);干预前72名(57.1%)孕妇没吃过紫菜等其他富碘食物,干预后下降到7名(5.5%)。 结论:干预后安徽省碘缺乏地区孕妇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富碘食物食用频率和比例均明显提高,建议在孕早期开展碘缺乏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Cf DNA检测探索局部晚期食管鳞癌同期放化疗敏感性相关基因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局部晚期食管鳞癌同期放化疗敏感性相关基因及分子标志物。方法:收集2017—2018年间31例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采用根治性同期放化疗的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患者治疗前外周血并提取血浆Cf DNA,采用基于NovaSeq6000高通量测序平台的目标基因捕获测序技术检测靶基因与肿瘤突变负荷(TMB)变化。根据放化疗近期疗效将患者分为放化疗敏感组(CR+PR)和放化疗抗拒组(SD+PD),综合生物信息学和临床资料分析两组间的基因突变和TMB差异。结果:31例患者测序数据中突变频率>10%的肿瘤相关基因为Tp53、NOTCH1、BRAF、FGFR4、CDKN2A、ATRX和AXIN2,他们在放化疗敏感组和放化疗抗拒组均有分布且相近。高频突变基因主要与7条信号通路相关,主要涉及凋亡信号通路和细胞周期信号通路等,它们主要参与的是RTK-RAS信号通路。放化疗敏感组患者TMB值高于放化疗抵抗组( P=0.04),但GXYLT1和KRT18基因在放化疗抵抗组患者的突变率高于放化疗敏感组( P<0.05)。 结论:Tp53、NOTCH1和CDKN2A可能是与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相关的高频突变基因,而KRT18、GXYLT1和TMB与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患者同期放化疗敏感性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成年居民膳食模式与2型糖尿病风险的关联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膳食模式与2型糖尿病(T2DM)风险的关联。方法:采用两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于2013年从山西省大同市某大型煤矿集团的87个煤矿分公司中抽取3 747名对象。采用自制问卷收集人口学特征、吸烟、饮酒和糖尿病家族史等资料,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评估体力活动状况,同时进行体格测量和糖脂代谢指标测定,按照T2DM风险得分分为高风险组与低风险组。采用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收集对象既往1年的膳食数据,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膳食模式判别。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膳食模式与T2DM风险的关系。结果:研究对象年龄为(41.48±8.62)岁,其中男性2 843名(84.31%),T2DM高风险组1 819名,低风险组1 553名。确定了4类膳食模式,分别为健康膳食、高盐膳食、肉类膳食以及高碳水化合物膳食。调整人口学特征、吸烟和饮酒等因素后,以健康膳食为参照,高盐膳食、高碳水化合物膳食和肉类膳食与T2DM风险的 OR(95 %CI)值分别为1.54(1.26~1.88)、1.80(1.43~2.28)和1.20(0.99~1.46)。 结论:高盐膳食和高碳水化合物膳食与T2DM风险存在正关联,肉类膳食与T2DM无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外显子组测序筛查食管鳞状细胞癌放疗抵抗相关基因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术后放疗后不同预后患者的基因谱差异,筛选与放疗抵抗相关的遗传变异。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及术后辅助放疗的32例ESC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1年内是否出现照射野内复发分为复发组(放疗抵抗组, n=16)和稳定组(放疗敏感组, n=16)。分别提取患者的基因组DNA,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技术进行高通量测序。应用Trimmomatic、BWA、Picard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处理数据,通过GATK对比获得比对文件,然后利用Vardict软件从测序数据中筛选出两组的各类遗传变异。采用Kaplan-Meier法估算患者无瘤生存期(DFS)、总生存期(OS)。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ESCC患者DFS和OS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经样本数据质量控制,本研究最终纳入26例患者进行后续分析,复发组和稳定组各13例。全组非沉默肿瘤突变负荷中位数为0.95个/Mb,突变碱基替换类型均以C>T的转换为主,其次为C>G的颠换;发生频率最高的遗传变异依次是单核苷酸多态性(SNP)(75.1%)、缺失突变(13.7%)、插入突变(10.5%);复发组中肿瘤特有突变数目较稳定组稍高(中位突变数分别为36、34),且两组突变频率前十的基因谱明显不同。复发组中检测到392个特有突变基因,前5个分别为:MUC19、NPIPA5、EPPK1、FLG和FOXG1。稳定组检测到192个特有突变基因,前5个分别为TCHH、WNK1、AIM1L、COL6A5和DPCR1。复发组中位DFS和中位OS分别为15.0个月(95% CI为10.1个月~未达到)和26.2个月(95% CI为19.8个月~未达到),稳定组患者均未出现复发或转移。单因素分析发现,GRIK2( χ2=6.81, P=0.009)、MUC4( χ2=4.25, P=0.039)、MUC5B( χ2=4.03, P=0.045)、PRRG1( χ2=5.15, P=0.023)基因突变、3p缺失( χ2=4.16, P=0.041)和14q缺失( χ2=7.09, P=0.008)与DFS相关;FLG( χ2=6.41, P=0.011)、NPIPA5( χ2=4.57, P=0.033)、PKD1L2( χ2=6.41, P=0.011)、FOXG1( χ2=4.57, P=0.033)基因突变、3p缺失( χ2=3.88, P=0.049)、14q缺失( χ2=5.66, P=0.017)和18p缺失( χ2=3.85, P=0.050)与OS相关。多因素分析发现,14q缺失( HR=3.65,95% CI为1.18~11.32, P=0.025)是影响术后辅助放疗ESCC患者DFS的独立危险因素,FLG( HR=8.94,95% CI为1.52~52.74, P=0.016)、NPIPA5( HR=6.36,95% CI为1.23~33.03, P=0.028)基因突变和14q缺失( HR=3.82,95% CI为1.18~12.31, P=0.025)是影响术后辅助放疗ESCC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WES结果提示,术后辅助放疗ESCC复发组与稳定组的基因突变类型和突变率基本一致,但两组的基因突变谱明显不同。FLG、NPIPA5基因突变和14q缺失可作为预测术后辅助放疗ESCC患者预后的分子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北京市城区社区居住老年人贫血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北京市城区社区居住老年人贫血患病率的影响因素。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城区社区居住老年人,通过问卷调查、现场测试和血样本采集进行横断面研究;贫血判定标准采用WHO标准,问卷调查健康评价指标包括人口学资料、饮食习惯、社会经济信息、享受卫生服务的信息和健康体能状况等信息,血样本进行血常规和生化检测。结果:共调查65岁及以上老年人1 947名,其中男性789名(40.5%)、女性1 158名(59.5%);1 947名调查对象中,288名老年人贫血,贫血患病率为14.79%(288/1 947),其中男性的患病率为16.35%(129/789)、女性的患病率为13.73%(159/1 158),不同性别老年人贫血患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760、 P=0.097)。采用Logistic回归对影响贫血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高( OR=1.055, P=0.000)、进食肉类食品频率越高( OR=1.353, P=0.046)、进食水果频率越低( OR=0.759, P=0.048)、同住者健康情况越差( OR=0.757, P=0.037)、BMI值越低( OR=0.905, P=0.001)和运动频率越低( OR=0.769, P=0.012)的老年人群的贫血发生的风险越高。 结论:北京市社区老年人的贫血发生率较高,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老年人应在保证营养摄入的前提下减少食肉频率、增加水果的摄入量,且进行适当的运动可以降低老年人贫血的患病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