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连-苦参不同配比中特征性成分的量-质变化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8/17
目的 分析不同配比"黄连-苦参"药对的特征性成分量-质变化相关性,为该药对的量-效相关性及临床应用提供合理的用量比例参考.方法 采用HPLC法,建立不同配比9批"黄连-苦参"药对(5∶1、4∶1、3∶1、2∶1、1∶1、1∶2、1∶3、1∶4、1∶5),建立药对HPLC特征指纹图谱及其特征性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分析9组样品成分的差异性与相关性.结果 9种配比的黄连-苦参药对共确定16个共有峰,指认苦参碱、槐定碱、氧化苦参碱、木兰花碱、非洲防己碱、表小檗碱、药根碱、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共10个共有峰.含量测定结果显示,黄连-苦参配对后相比黄连药材及苦参药材,特征性成分均有显著性差异.黄连-苦参(5∶1)时苦参碱、槐定碱、木兰花碱含量为各比例最高,相比单药材提取具有显著性差异;黄连-苦参(4∶1)时,非洲防己碱、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含量为各比例最高,相比单药材提取具有显著性差异,且黄连总生物碱溶出最高;黄连-苦参(1∶1)时苦参总生物碱含量最高,且药根碱含量为各比例最高;黄连-苦参(1∶3)时氧化苦参碱含量为各比例最高.结论 黄连-苦参不同配比时,以特征性成分个数与含量为标示的"质"与配伍用"量"之间的相关差异性较明显,显示出一定的成分相互促溶作用.苦参中3种成分的溶出量随黄连比例的降低呈现"U"型分布,而黄连中7种成分溶出量随黄连比例的降低整体呈现降低趋势.与黄连、苦参各药材单提相比,各比例下苦参中总生物碱类成分的溶出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黄连中总生物碱类成分在黄连-苦参(5∶1)及(4∶1)比例下溶出表现为提升,其他比例表现为降低.药对中生物碱类成分的溶出规律与临床验方中药对的使用配比成正相关.为进一步开展该药对的量-效关联性分析确定了物质基础,也为临床潜方时确定适宜用量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50种清热类中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作用的聚类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测定50种清热类中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对比不同类型的清热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及差异,旨在为治疗感染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方法:通过牛津杯法测定药物抑菌圈直径与吸光值两个指标,对中药的抑菌能力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聚类分析表明,50种不同类型的清热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清热作用和药用部位分类并不完全一致.50种清热类中药中,秦皮、黄芩、紫花地丁、连翘、马齿苋、黄连、板蓝根、半枝莲、苦参、金银花、青蒿、赤芍等清热类中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明显,可作为防治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类疾病的一种新型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基于数据挖掘的陈可冀院士治疗心律失常用药经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陈可冀院士治疗心律失常的组方规律,总结并传承用药经验.方法:收集并整理陈可冀院士 2002年 4月—2004年 11月治疗心律失常的医案处方,采用改进的互信息法、关联规则、复杂系统聚类、不受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方法对处方中药物的性味、归经、应用频次、药对组合等进行统计、关联、聚类分析.结果:共收集陈可冀院士治疗心律失常处方 92则,包含中药 94味,多为甘、寒类药物,归经以肝经、心经为主.使用单药频次最高的为丹参、珍珠母、延胡索、苦参、玄参等,高频对药为延胡索-苦参(占比 27.2%),常用角药为麦冬-丹参-五味子(占比 22.8%).药物组合的关联分析以麦冬-五味子为核心,配以丹参、黄连、延胡索等药物,形成党参-黄连-黄芩-五味子等核心处方药物.结论:陈可冀院士治疗心律失常的用方通常以生脉散为基础方,根据心率不同,快速性心律失常对证用方加减调整,缓慢性心律失常以温通复脉方为基础方,随症、证配伍丹参、延胡索、苦参、黄连等药物,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用药规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参考.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收集中药口服或者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相关文献,使用Excel 2010 软件建立数据集,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0、IBM SPSS Modeler 18.0 软件对口服和灌肠中药频数、关联及聚类规则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141 个处方、151 味中药,高频药物有黄连、地榆、甘草、黄柏、白头翁、木香、黄芩、三七、白及、苦参等,其中口服中药以黄连、木香、甘草、白芍、白头翁、白术等多见,灌肠中药以黄柏、地榆、白及、苦参、三七、石菖蒲等多见;中药关联规则分析提示口服中药以黄连-木香、甘草-黄连、甘草-木香等药对多见,灌肠中药以地榆-黄柏、白及-地榆、白及-黄柏等药对多见;通过中药聚类规则分析,口服中药得出3 个新处方,灌肠中药得出 2 个新处方.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口服中药重在清热燥湿为主,佐以健脾、活血,符合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脾胃虚弱为本,湿热、瘀血为标的病机;灌肠中药则以止血敛疮、清热燥湿为主,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以修复局部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复方连参抗炎栓的提取与干燥工艺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优选复方连参抗炎栓的最佳水提工艺与干燥工艺参数.方法 以水提方式、浸泡时间、加水量、煎煮时间为考察因素,选择水提液中盐酸小檗碱、没食子酸转移率及浸膏得率为综合评价指标,采用信息熵-正交试验设计优化该制剂中黄连、苦参、玫瑰花、没食子的提取方式及其工艺条件,并考察其最佳干燥温度.结果 黄连与苦参、玫瑰花与没食子分别提取更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浸出.黄连、苦参水提液中盐酸小檗碱提取转移率约为 44%,没食子、玫瑰花水提液中没食子酸的提取转移率达 84%.水提与干燥工艺的最佳条件为:黄连、苦参分别用 10 倍、8 倍量水提取 2 次,提取时间分别为 2.5、2.0 h,提取液经浓缩后于 70℃减压干燥;没食子、玫瑰花分别用 8倍、6 倍量水提取两次,提取时间分别为 2.5、2.0 h,提取液浓缩后于 80℃减压干燥.结论 该研究结果可为确定复方连参抗炎栓合理的制备工艺提供实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单味中药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体外抑菌作用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鱼腥草等10种广谱抗菌中药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抑菌作用, 为临床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途径.方法 采用药敏纸片琼脂扩散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板蓝根、鱼腥草、黄芩、黄连、五倍子、金银花、苦参、连翘、乌梅和穿心莲等10种单味中药的抑菌效果和最低抑菌浓度 (MIC) .结果 五倍子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抑菌作用最强, 抑菌圈直径为1730mm, MIC值为0.975mg/mL;黄芩也有较好的抑菌效果, MIC值为15.63mg/mL;乌梅抑菌作用相对较弱;而黄连、鱼腥草、连翘、板蓝根、苦参、金银花和穿心莲的抑菌活性很弱甚至无抑菌效果.结论 10种单味中药中五倍子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抑菌效果最强, 为临床用药提供有效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中医方剂大辞典》的银屑病外用方剂用药规律数据挖掘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治疗银屑病外用方剂的用药规律. 方法 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主治银屑病的外用方剂,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0.1软件,采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治疗银屑病的外用方剂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常用药对及中药组合、药物核心组合及新处方组合.结果 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外用方剂131首,涉及药物209种,使用频次≥10的药物有22味,使用频次前3位的分别是硫黄、轻粉和雄黄.得到常用中药组合48个,药物组合出现频次由高到低排序,前3位分别是硫黄-雄黄、蛇床子-大风子、苦参-蛇床子;得到核心药物组合22个,包括荆芥-生地黄-乳香-黄芩-黄柏-黄连-大黄等;聚类获得11个新处方,包括荆芥-生地黄-乳香-甘草;青黛-冰片-红粉-麝香-山慈菇等.结论 《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银屑病外用方剂治疗上从以杀虫攻毒祛风为主,逐渐转向以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润肤止痒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内服及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药规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利用数据挖掘及文献研究,汇总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中医药内服及灌肠治疗的方药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收录的近10年公开发表的中医药治疗UC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文献研究数据库,对涉及的方剂、中药的功效类别、频次频率等进行统计,再对核心用药进行关联规则和网络图的数据挖掘分析.结果 ①最终纳入相关文献339篇,涉及内服方剂50个,以乌梅丸使用最多,关联规则亦显示“乌梅-附子-黄连”强关联;常用药物167味,其中补虚药占31.11%、清热药占20.15%,使用频率在10%以上者有甘草、黄连、白术、白芍、党参、当归、木香、茯苓、黄芩、黄芪、白头翁、陈皮、乌梅等26味;关联规则显示健脾益气类中药强关联.②灌肠方剂16个,以白头翁汤使用最多,关联规则亦显示“白头翁-秦皮-黄柏-黄连”强关联;常用药物123味,其中清热药占39.17%、止血药占17.72%,使用频率在10%以上的中药有黄连、白及、黄柏、地榆、白头翁、黄芩、苦参、败酱草等17味;网络图显示“白头翁-黄连-黄柏-白及-地榆”强关联;中成药5种,锡类散使用最多.③黄连在内服和外用中药关联规则和网络图中均表现出与其他药物的强关联.结论 UC的中医药内服治疗重在健脾益气扶正、清热燥湿祛邪,以乌梅丸最为常用;局部灌肠治疗以清热解毒燥湿、收敛止血、化腐生肌为主,以白头翁汤及锡类散最为常用;综合内服和灌肠中药,最常用的药物是黄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药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夏枯草等18种中药颗粒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茵(MDR-PA)的抗菌作用.方法 用纸片扩散(K-B)法确认收集菌株的耐药表型.对拟选用的18种中药用琼脂打孔法对抗菌中药进行初步筛选,用试管稀释法检测最低抑菌浓度.结果 除百部、柴胡、浙贝母外,其余15种中药对MDR-PA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黄芩、大青叶、夏枯草对MDR-PA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MIC50值主要分布在10~20 mg/mL范围.黄连、蒲公英、金银花、板蓝根、五倍子、鱼腥草、苦参对MDR-PA抑菌作用中等,MIC50值主要分布在40~80 mg/mL范围.黄柏、穿心莲、姜黄、五味子、连翘对MDR-PA抑菌作用较弱,MIC50值主要分布在80~160 mg/mL范围.结论 多种中药对MDR-PA具有抗菌作用,表明中药在抗MDR-PA的耐药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内质网应激在药物致肝毒性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了解内质网应激(ERS)在药物致肝毒性机制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药源性肝毒性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以“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药物“中药”及“肝毒性”“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Signaling pathways”“Medicin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iver toxicity”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1年1月-2018年12月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Web of Science、PubMed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内质网应激在药物致肝毒性机制中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34篇,其中有效文献59篇.药物致肝毒性与肝ERS密切相关,ERS可通过下游肌醇需酶1通路、活化转录因子6通路和PKR样内质网调节激酶通路参与药物的肝毒性过程,涉及药物包括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类药物(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奈非那韦等)、抗2型糖尿病类药物(曲格列酮和环格列酮)、抗抑郁类药物(舍曲林、萘法唑酮)、抗结核类药物(利福平、吡嗪酰胺)、解热镇痛药类药物(对乙酰氨基酚)、抗菌类药物(氟氯西林、氯唑西林)、抗炎类药物(来氟米特)、免疫抑制类药物(环孢素A)和中药及其活性成分[苦参(苦参碱)、补骨脂(巴伐辛)、黄连(延胡索)等].目前对于ERS与肝毒性的因果关系尚未明晰,如相关肝毒性研究中多集中在ERS的下游通路,对其上游通路的研究较少,此外肝细胞ERS激活后与线粒体等细胞器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药物致肝毒性中的综合作用也值得更深入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