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数据挖掘的《疫喉浅论》辨治猩红热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究清代喉科医家夏云治疗猩红热的用药特色及规律.方法 手工检索夏云所著《疫喉浅论》中治疗猩红热的内服与外用方剂,分别建立数据库,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中统计分析、关联分析与层次聚类分析挖掘内服与外用方剂中药物频次、功效、四气五味归经、常用药对及核心药物组合规律.结果《疫喉浅论》中共有 64 首猩红热治疗方,其中内服方剂 41首,外用方剂23 首.内服方剂中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为玄参,药物功效以疏散风热为主,药物气味归经以寒性、甘味、肺经药多用,常用药对为地黄-麦冬,通过聚类分析得出 3 类内服核心处方.外用方剂中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为冰片,药物功效以清热解毒为主,药物气味归经以寒性、苦味、肺经药多用,常用药对为硼砂-冰片,通过聚类分析得出 3 类外用核心处方.结论《疫喉浅论》中治疗猩红热的内服、外用方剂均反映了夏云对猩红热病因病机及病位的认识,体现了其"清透化毒凉营泄热"的治疗原则,可为当今猩红热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现代文献挖掘中药外治寻常型银屑病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中药外用治疗寻常型银屑病(PV)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5月23日,获取中药外治PV的临床对照试验文献,筛选并提取中药方剂。借助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软件,探析药物药性、药味、归经、功效,中药频次、常用药对及核心组合。结果:纳入方剂186首,涉及中药190味,多为苦寒药,主要归肝、心经,以清热类为主,活血化瘀类、补虚类中药次之;使用频次较高的10味中药为苦参、白鲜皮、黄柏、地肤子、蛇床子、当归、丹参、土茯苓、生地黄、紫草;常用的3个药对是苦参-白鲜皮、苦参-蛇床子、苦参-地肤子;演化得到4个核心组合。结论:中药外治PV围绕“热毒”核心病机,以“从血论治”为主,治以凉血解毒、活血化瘀、养血润燥,并重视清热燥湿、祛风止痒,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西医治疗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中西医治疗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方法主要包括西药治疗、中药治疗、物理及手术治疗、联合治疗等,且联合治疗较单一治疗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但现有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目前只有个别联合治疗方案研究表明了其显著的疗效,缺乏更多研究结果来证实;(2)中药内服联合外用的治疗药物较少,且治疗方案较单一,阴道纳药多使用现有中成药制剂,缺乏更多关于阴道纳药、宫颈涂药的药物研究;(3)许多中药方剂治疗HPV感染疗效确切,但未经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今后,可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1)对于只有个别研究证实其疗效的联合治疗方案,可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进行更多的研究证实;(2)进一步探索其他疗效确切的外用中药制剂及疗效更为显著、安全性更高的中药联合治疗方案,如中药汤剂内服联合中药洗剂阴道冲洗及中药膏剂宫颈涂药治疗,口服中药汤剂改善体质的同时,阴道给药直达病所,双管齐下提高疗效;(3)对于一些临床上确有其效,但尚未经过现代医学药理毒理研究证实的中药方剂,可以结合网络药理学研究,探索这些方剂中的药物是否确有抗宫颈HPV感染、抗宫颈癌的效果,以期为中药方剂治疗本病提供现代药理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雄激素性脱发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对中药内外治疗雄激素性脱发(AGA)的方剂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治疗AGA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收集自建库至2022年2月18日与AGA有关的中医药文献,运用IBM SPSS Modeler、IBM SPSS Statistics 26.0等软件对中药数据进行关联规则、系统聚类及用药规律分析.结果:共筛选出183篇文献,获得内服方药178首,外用方药56首,内服单味药188味,外用单味药124味.内服单味药应用频次前3位分别为何首乌、茯苓、丹参,性味归经统计分析多性寒、味甘、归肝经,功效分析多为补益药,关联规则分析常用药对为墨旱莲+女贞子,聚类分析共得出4个内服核心方药.外用单味药应用频次前3位分别为何首乌、侧柏叶、苦参,性味归经统计分析多性温、味苦、归肝经,功效分析多为清热药,关联规则分析常用药对为墨旱莲+女贞子,聚类分析共得出2个外用核心处方.结论:治疗AGA内服中药多以补益药、利水渗湿药为主,性味多以甘寒为主,归经以肝脾为主;外用中药多以清热药、解表药为主,性味多以苦温为主,归经以肝肺为主,为临床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普济方》中医眼科外治法及外用处方考略
编辑人员丨2024/7/6
《普济方》是中国古代最大方书之一,于1406年由明朝周定王朱橚组织编撰,原书已散佚不全,现存版本为清初《四库全书》重新编次整理本.本文以19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排印本《普济方》为研究对象,以《普济方》著者、成书、主要内容和特色价值为研究背景,概述明以前中医眼科外治法及外用药发展源流,重点探讨《普济方》中眼科外治法及外用方药收录情况、收方特色和学术价值.《普济方》广泛收集了明初以前眼科外治法及外用方药,其中有明确出处者729首,来源于51部自汉至明代的各类医籍,其中包含了10余部今已亡佚不存、或著者成书均已不详的稀有中医古籍.深入研究《普济方》所载中医眼科外治法及外用方剂,对认识古代中医眼科外治法的发展史,了解传统眼科外治技术的演变、眼科外用药的选择、眼科经典方剂和新药研发等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基于数据挖掘的白芥子临床外用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挖掘并分析白芥子临床外用规律.方法:检索近10年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关于白芥子外用的临床研究文献,应用Excel 2021软件将得到的外用方剂的中药功效、性味归经、剂型用法以及各组方的主治疾病进行统计,运用Clementine12和IBM SPSS Statistics 25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以此挖掘白芥子外用配伍规律.结果:1)在统计的107篇文献里得到中药组方111首,共含有中药187种.2)白芥子配伍中药大多为温里药、活血化瘀药和解表药,如细辛、附子、延胡索、麻黄等.3)性味主要以辛温为主,归经上多集中于肺经、心经和脾经.4)白芥子临床外用治疗疾病多为哮喘、关节炎、肺炎、鼻炎、癌痛等(多以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5)白芥子外用常采用多种方剂剂型与给药方式,其中以饼剂或糊剂的穴位贴敷法为主.6)关联规则分析中得到高关联药物组合12个,公因子8个.系统聚类分析得到白芥子临床外用配伍共5类.结论:白芥子临床外用多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及炎性疾病且外用时多与细辛、附子、延胡索等中药联用.希望借助数据挖掘的方法来探究白芥子的外用特点,为今后的临床应用和相关实验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紫苏叶治疗皮肤病古今探微
编辑人员丨2024/3/16
通过文献梳理紫苏叶的功效及代表方剂,概述紫苏叶的现代药理作用及其在皮肤病的临床应用.紫苏叶功效主要体现在气、血两方面,具有下气除满、祛寒温中、补中益气、发表通里、和血散血、和营通脉等作用.历代医家常用含紫苏叶方剂内服、外用治疗皮肤病并取得良效,部分方剂沿用至今.紫苏叶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过敏作用,为其治疗现代临床皮肤病提供了科学依据.并附验案1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基于毒攻疗法论六神丸外用治疗癌性溃疡
编辑人员丨2024/3/16
毒药具有逐层递进的多重含义,可指:①药的统称;②功效强的药物;③药性峻猛的药物;④有害人体的药物.由毒药的概念推而广之,癌毒等致病因素因具有与毒药相似的性质而得名.癌毒是癌性溃疡发生发展的关键,也是治疗的核心.毒攻疗法即用毒药清除毒邪的治疗方法.同气相求、有故无殒、开玄拔毒、甚者从之等理论从多角度为以毒攻毒治疗癌性溃疡奠定理论基础.六神丸组方精妙,直击要害,为毒攻法之代表方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中医治疗痤疮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1/20
中医治疗痤疮一直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对近年来中医治疗痤疮的药理研究及临床文献进行总结和归纳,从中医内治法、外治法两个角度出发,针对不同的内服方剂、外用制剂、火针、刺络拔罐及中药面膜,对治疗痤疮的不同作用机制加以阐释,以便能更好地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基于关联规则与k均值聚类探讨黄褐斑外用方剂的药理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通过整理古籍中黄褐斑外用方剂,进而对现代临床中基于古籍的黄褐斑外用方药进行数据挖掘,获取其用药规律,探求其网络药理学依据,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方法 检索中华医典数据库,获取古籍黄褐斑外用方药.搜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等,检索现代临床中黄褐斑的外用方药,筛选基于古方的外用方剂,建立黄褐斑外用方药数据库.使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分析药物关联规则,获取核心药物进行聚类分析.使用网络药理学探索核心药物潜在作用机制.结果 整理得到古方 37 个,涉及中药 78 味;现代临床复方 309 个,涉及中药 232 味.现代临床中最常用的药物为白芷、茯苓、当归、白及、白附子等;最常用的药对为白芷-茯苓;高置信度药物关联规则有白及-白蔹->白芷、茯苓-白附子-僵蚕->白芷、茯苓-白及-僵蚕->白芷等;核心药物包括白芷、茯苓、僵蚕、白及、当归等 12 味中药.获取核心药物有效靶点 347 个,疾病靶点 476 个,药物与疾病交集靶点 18 个,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EGG)富集通路 19 条,并构建疾病-交集靶点-通路-核心药物-有效成分网络.结论 核心药物对外用治疗黄褐斑在分子层面的作用机制存在依据,可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依据,有助于提高中医外治黄褐斑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