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前筋膜蒂下颌缘皮瓣在面中上部皮肤肿瘤切除后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耳前皮下筋膜蒂下颌缘皮瓣修复面中上部皮肤肿瘤切除后创面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10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面中上部皮肤肿瘤患者,根据缺损部位及范围,应用耳前筋膜蒂下颌缘皮瓣一期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较大范围缺损。随访修复后的外观及功能情况。结果:共纳入10例皮肤肿瘤患者,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55~86岁。下颌缘皮瓣均成活良好,外形及功能满意。术后随访3~22个月,无肿瘤局部复发,无眼睑闭合困难、口角歪斜等并发症。结论:耳前筋膜蒂下颌缘皮瓣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可切取较长蒂部及较大面积皮瓣,蒂部最大可旋转180°,修复面中上部皮肤肿瘤术后组织缺损创面,外观及功能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背阔肌肌皮瓣供区缺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背阔肌肌皮瓣供区缺损的可行性和技术要点。方法:2012年7月至2019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瘢痕综合治疗中心采用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创面24例,男9例,女15例,年龄4~81岁,平均43.6岁。术前应用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探查背阔肌前缘和后缘附近的穿支血管并进行标记。术中根据拟修复缺损的大小、形状,切取背阔肌肌皮瓣,修复缺损;依据术前穿支血管探查结果,掀起1块或多块穿支蒂螺旋桨皮瓣,转移修复背阔肌肌皮瓣供区缺损。观察术后效果。结果:24例背阔肌肌皮瓣术后均成活,包括带蒂肌皮瓣22块,游离肌皮瓣2块,面积16 cm × 11 cm~33 cm × 17 cm,宽度9~20 cm。24例均应用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背阔肌肌皮瓣供瓣区,其中12例应用1块螺旋桨皮瓣,11例应用2块,1例应用3块,共37块穿支皮瓣,包括36块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1块自由设计穿支皮瓣。螺旋桨皮瓣的面积13 cm × 5 cm~23 cm× 14 cm,血管蒂长度3~6 cm,皮瓣旋转角度90°~180°,所有螺旋桨皮瓣的供瓣区都直接关闭。术后1块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完全坏死,清创后另行植皮修复;1块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远端2 cm坏死,经换药处理后创面愈合;其他35块皮瓣全部成活,没有出现任何严重的并发症。24例均获1~38个月随访,平均7个月,随访期间4例肿瘤患者出现肿瘤复发,需再次实施肿瘤切除术;所有患者对术后术区功能和美学效果均满意。结论:应用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背阔肌肌皮瓣供区缺损,在确保切取一个宽大的肌皮瓣用于缺损修复的同时,还可以确保背部肌皮瓣供区能直接关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元组织移植在眼睑分裂痣整形外科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多元组织移植在眼睑分裂痣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22年1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尿道下裂整形中心就诊的眼睑分裂痣患者临床资料。手术分为4种。(1)直接切除缝合术;(2)单纯游离植皮术:根据缺损大小,上睑及下睑创面以中厚或全厚皮片覆盖;(3)眼轮匝肌肌皮瓣联合游离植皮术:上睑缺损及下睑近缘处缺损以皮片移植,下睑缺损以同侧眼轮匝肌蒂颞区皮瓣修复;(4)眼轮匝肌为蒂的颞区扩张皮瓣联合游离植皮术:手术分两期,一期手术于患侧颞区置入扩张器,二期手术取出扩张器后,行眼睑病变组织切除,再形成外眦眼轮匝肌眶部为蒂的岛状皮瓣,旋转180°后覆盖下睑缺损,上睑及下睑近睑缘处缺损仍以皮片移植。通过门诊、电话及微信随访患者术后面部外观及眼部运动等情况。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 s表示,组内术前及术后颜面部修复重建术后疗效评估标准建议(A&F)评分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34例患者,男18例,女16例,年龄(17.7±15.3)岁(2~33岁)。眼睑分裂痣面积为0.3 cm×0.2 cm~14.0 cm×14.0 cm。直接切除缝合术6例,其中同时行重睑术2例,术后A&F评分(4.54±1.32)分较术前(3.28±0.98)分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单纯游离植皮术10例,术后A&F评分(5.13±1.59 )分较术前(2.25 ±1.59 )分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眼轮匝肌肌皮瓣联合游离植皮7例,术后A&F评分(5.54±1.46)分较术前(2.18±1.61)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眼轮匝肌为蒂的颞区扩张皮瓣联合游离植皮术11例,术后A&F评分(4.95±0.60)分较术前(2.18±1.48)分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皮片或皮瓣成活良好,眼睑功能正常。28例患者获得8~81个月随访,其中3例术后继发下睑外翻畸形,3例切口及植皮区黑痣复发,2例植皮区色素沉着较明显,1例继发重力性上睑下垂,其余患者修复效果满意;6例因联系方式变更失访。 结论:眼轮匝肌肌皮瓣联合游离植皮在中到大面积眼睑分裂痣的整形外科修复中可获得更稳定的效果。上睑及下睑近睑缘处以游离植皮修复,下睑以皮瓣移植修复,更加符合上下睑的生理状态,不同的组织移植方式联合,可使面部容外形更美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腓动脉穿支皮瓣的术前3D可视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应用CTA与Mimics医学重建软件对腓动脉穿支血管进行术前3D可视化研究,为腓动脉穿支皮瓣的术前设计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以13例足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交通事故伤7例,机器压轧伤2例,重物砸伤4例。创面缺损范围5.0 cm×3.0 cm ~17.0 cm×10.0 cm。采用CTA技术获取患侧下肢断层图像数据,应用Mimics 15.0软件对腓动脉穿支血管进行3D可视化重建,观测腓动脉穿支的分布情况,利用软件自带工具模拟术前皮瓣设计,按照模拟设计切取腓动脉穿支皮瓣,术中对术前相关测量指标进行对比测量,然后带蒂旋转180°修复创面。术后定期门诊或网络随访,主要观察皮瓣的外观、质地、色泽、血运以及供区外观,皮瓣受区足踝部功能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量表评分。结果:利用Mimics软件成功重建腓动脉穿支皮瓣3D可视化模型,13例解剖学特点和供血范围均与术中基本一致。术中成功切取6.0 cm×4.0 cm~18.0 cm×11.0 cm大小皮瓣,术后皮瓣均完全成活。本组患者随访时间6~17个月,平均8.1个月,创面Ⅰ期愈合,皮瓣均成活,质地、色泽良好,其中3例皮瓣臃肿,术后6个月后行二期修薄,术后外形满意。至末次随访时,13例足踝部功能根据AOFAS评分,获优7例,良4例,可2例,总优良率为84.61%。结论:基于数字化技术可以提供腓动脉动脉穿支3D可视化形态学支持,解决其术前设计的盲点,以便术中精准化的切取皮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耳前筋膜蒂下颌缘皮瓣在面中上部皮肤肿瘤切除后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耳前皮下筋膜蒂下颌缘皮瓣修复面中上部皮肤肿瘤切除后创面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10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面中上部皮肤肿瘤患者,根据缺损部位及范围,应用耳前筋膜蒂下颌缘皮瓣一期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较大范围缺损。结果:本组共纳入10例皮肤肿瘤患者,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55 ~ 86岁。下颌缘皮瓣均成活良好,外形及功能满意。术后随访3~ 22个月,无肿瘤局部复发,无眼睑闭合困难、口角歪斜等并发症。结论:耳前筋膜蒂下颌缘皮瓣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可切取较长蒂部及较大面积皮瓣,蒂部最大可旋转180°,修复面中上部皮肤肿瘤术后组织缺损创面,外观及功能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自由式局部穿支皮瓣在臀部褥疮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自由式局部穿支皮瓣修复臀部褥疮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35例臀部褥疮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24~71岁,平均46岁,13例为外伤后截瘫,6例为脑溢血后瘫痪,13例慢性感染,3例肿瘤切除术后伤口愈合不良。创面缺损面积为2.0 cm×3.0 cm~10.0 cm×5.0 cm,平均5.6 cm×5.0 cm。以自由式穿支皮瓣设计理念为指导,术前采用便携式多普勒超声探测仪探测并标记创面周围合适穿支,紧邻创面设计穿支皮瓣,通过旋转等方式修复臀部创面,或改良成真皮脂肪瓣,翻转180° 填塞深部死腔。术后观察并记录皮瓣、真皮脂肪瓣存活和创面愈合情况,以及臀部、下肢感觉功能情况。结果:35例中采用自由式穿支皮瓣修复21例,改良成真皮脂肪瓣修复14例,皮瓣切取面积为3.0 cm×3.0 cm~10.0 cm×7.0 cm。术后随访3~22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及真皮脂肪瓣均存活良好,臀部无臃肿,褥疮无复发,所有未并发截瘫的患者臀部均无主要感觉缺失及疼痛不适,臀大肌功能基本正常,下肢运动功能总体满意。结论:自由式局部穿支皮瓣或改良的真皮脂肪瓣设计及切取简单、血运可靠、对供区损伤较小,是修复臀部褥疮的较好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胫后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内侧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内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结果:2014年2月至2018年12月,采用胫后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内侧软组织缺损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5~67岁,平均36.7岁;9例合并骨折,10例合并肌腱外露,7例合并骨外露;缺损面积为3.0 cm×2.0 cm~11.0 cm×6.0 cm;皮瓣切取面积6.0 cm×4.0 cm~18.0 cm ×8.0 cm,其中8例携带大隐静脉及隐神经,3例切取深筋膜瓣填塞腔隙,皮瓣旋转160°~180°,供区直接缝合6例,中厚皮移植9例。术后随访记录皮瓣的外形、颜色、质地及患者满意度。结果:12例皮瓣完全成活,3例远端出现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5~38(平均16.1)个月,骨折均愈合,无慢性感染,踝关节有主动屈伸活动;皮瓣色泽及血运良好,均无明显臃肿,质地与周围皮肤接近,无破溃。结论:胫后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具有手术操作相对简单、皮瓣外观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修复足踝内侧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应用腓动脉双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跟腱区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跟腱区皮肤较薄,外伤后常常造成跟腱外露。跟腱区宽度超过6 cm的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治疗,一直是较棘手的问题,往往需要游离皮瓣进行修复,修复时大多牺牲1条主干血管和大隐静脉的属支。本例采用腓动脉双蒂穿支,分别从近、远两端旋转修复,旋转的角度在90°~180°之间,灵活方便,结合VSD和植皮处理,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桡侧副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肘部及上臂皮肤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桡侧副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肘部及上臂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瘢痕综合治疗中心共收治6例肘关节周围和上臂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66岁,平均31岁。均采用桡侧副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予以修复。术前应用便携式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对桡侧副动脉后支的穿支血管进行定位,根据上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以选定的穿支血管为蒂,以穿支穿出点为旋转点,设计、切取螺旋桨皮瓣。将皮瓣旋转一定角度后转移至受区,大桨用于修复缺损,小桨用于辅助关闭供区。剩余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应用皮片游离移植修复。应用毛细血管充盈试验或吲哚菁绿SPY荧光成像系统评估即刻皮瓣血运情况。观察患者术后修复效果。结果:6例患者缺损面积6.0 cm × 3.0 cm~10.0 cm × 7.0 cm,皮瓣面积为6.0 cm × 3.5 cm~20.0 cm × 8.0 cm,穿支血管蒂长度2.5~5.0 cm,平均3.6 cm,均为肌间隔穿支。皮瓣旋转100° 1例,180° 5例。供区直接缝合5例,应用皮片移植修复供区缺损1例。术后5例皮瓣全部存活;1例皮瓣远端出现伤口感染,清创换药后二期愈合。术后随访3个月至3年,平均2.4年,皮瓣外观及质地良好,肘关节活动度良好,所有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肿瘤患者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对于中等大小的肘部及上臂皮肤软组织缺损,桡侧副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是一种可以考虑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矩形瘢痕瓣联合移植自体刃厚皮片修复大面积烧伤后Ⅳ型腋窝瘢痕挛缩畸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矩形瘢痕瓣联合移植自体刃厚皮片修复大面积烧伤后Ⅳ型腋窝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武汉市第三医院皮肤创面修复中心收治的大面积烧伤后Ⅳ型腋窝瘢痕挛缩畸形患者,采用矩形瘢痕瓣重建腋窝区,短边上Y切口松解瘢痕,皮瓣形成后的裸露创面移植自体刃厚皮片。术后随访观察移植皮片的增生及挛缩、矩形瘢痕瓣的面积、腋窝外形及残余腋毛生长状况、肩关节活动范围。结果:共选择6例,男2例,女4例,年龄18~58岁,瘢痕挛缩畸形时间1~23年。6例患者矩形瘢痕瓣全部成活。随访18个月至3年,腋窝瘢痕增生不明显,皮片挛缩程度轻。术后18个月时,所有患者肩关节外展上举可达到180°,肩关节旋转正常,腋窝外形、残余腋毛生长等满意,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提高。结论:对于大面积烧伤自体皮源匮乏的患者,矩形瘢痕瓣联合移植自体刃厚皮片是修复Ⅳ型腋窝瘢痕挛缩畸形的良好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