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前筋膜蒂下颌缘皮瓣在面中上部皮肤肿瘤切除后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耳前皮下筋膜蒂下颌缘皮瓣修复面中上部皮肤肿瘤切除后创面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10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面中上部皮肤肿瘤患者,根据缺损部位及范围,应用耳前筋膜蒂下颌缘皮瓣一期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较大范围缺损。随访修复后的外观及功能情况。结果:共纳入10例皮肤肿瘤患者,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55~86岁。下颌缘皮瓣均成活良好,外形及功能满意。术后随访3~22个月,无肿瘤局部复发,无眼睑闭合困难、口角歪斜等并发症。结论:耳前筋膜蒂下颌缘皮瓣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可切取较长蒂部及较大面积皮瓣,蒂部最大可旋转180°,修复面中上部皮肤肿瘤术后组织缺损创面,外观及功能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浅表肌腱膜系统多矢量悬吊在面颈部年轻化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表浅肌腱膜系统(SMAS)多矢量悬吊在面颈部年轻化的效果。方法:2019年12月至2023年3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外科实施颊部除皱术34例和颊颈部除皱术10例。全身麻醉后,先行颊部、下颌缘吸脂,取耳前、耳后切口,皮下剥离完成后,分离腮腺区SMAS,再对SMAS进行多矢量荷包缝合悬吊固定,切除多余皮肤,减张缝合切口。结果:44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随访效果满意,下垂软组织得到复位,面颈部提升自然,无面神经损伤、皮下血肿、切口感染、皮瓣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SMAS多矢量悬吊可明显改善颊颈部组织松垂,并发症少,可获得满意的年轻化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手术治疗的主要并发症及处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回顾分析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ORN)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手术治疗的主要并发症,为临床治疗ORN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4年8月至2019年3月于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实施下颌骨ORN手术的病例104例[男性77例,女性27例,年龄(55.5±10.2)岁]。收集患者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原发肿瘤、放疗间隔时间、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等),重点关注下颌骨ORN手术治疗引起的并发症,并对实施显微外科重建的ORN病例(34例)及同一时期内因恶性肿瘤行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病例(4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探讨其预防和处理方法。结果:104例下颌骨ORN手术病例中,实施下颌骨节段性切除伴同期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34例(32.7%),下颌骨节段性切除不行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17例(16.3%),下颌骨边缘性切除53例(51.0%),同期因口腔恶性肿瘤行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手术430例。34例下颌骨节段性切除伴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的ORN病例中,术后颌面部局部创口感染13例(38.2%),肺部感染6例(17.6%),静脉血栓2例(5.9%),吻合动脉破裂3例(8.8%),血管危象5例(14.7%),抑郁自杀死亡1例。430例因恶性肿瘤行血管化游离皮瓣移植病例中,术后颌面部局部创口感染25例(5.8%),肺部感染29例(6.7%),血管危象12例(2.8%),术区吻合动脉破裂1例(0.2%),无深静脉血栓及抑郁自杀病例。因恶性肿瘤行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手术术后局部感染、肺部感染、血管危象、动脉破裂出血、深静脉栓塞等发生率显著低于下颌骨ORN行血管化游离皮瓣移植手术的病例( P<0.05)。 结论:下颌骨ORN行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因恶性肿瘤行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的病例,部分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术者对术中及术后可能遇到的并发症及相应处理方法应有充分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MRIS”原则采用扩张皮瓣美学整复颏颈部瘢痕挛缩畸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以获得更好的美学效果为目标,探讨颏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手术整复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12月—2021年4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34例烧伤后颏颈部瘢痕挛缩畸形患者(男13例、女21例,年龄12~54岁),其中单纯颏部受累者4例、单纯颈部受累者7例、颏部和颈部均受累者23例。瘢痕面积48~252 cm 2。对所有患者均采用扩张皮瓣进行手术治疗,治疗遵循修复皮瓣色泽与厚度匹配(match)、亚单位美学特征重构(reconstruction)、按整形原则设计切口(incision)和预防手术切口瘢痕(scar)的“MRIS”原则。Ⅰ期埋置额定容量为80~400 mL长方形或肾形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以下简称扩张器),常规扩张至扩张器额定容量的3~5倍。Ⅱ期行瘢痕切除+切取扩张皮瓣修复继发创面,将供瓣区直接缝合。记录扩张器的扩张倍数(计算平均值)、采用皮瓣类型、局部美学形态重构情况、术后切口外观与皮瓣成活情况及随访观察的供受区情况。 结果:34例患者埋置扩张器的平均扩张倍数为扩张器额定容量的3.82倍。3例患者采用单纯扩张局部带蒂皮瓣、19例患者采用单纯扩张肩胸部穿支带蒂皮瓣、10例患者采用扩张局部带蒂皮瓣联合扩张肩胸部穿支带蒂皮瓣、2例患者采用扩张局部带蒂皮瓣联合扩张胸廓内动脉第2肋间穿支游离皮瓣。瘢痕切除后,重构下唇形态和颏唇沟者10例、重构下颏突起和延长下颏长度者16例、重构颈颏角和下颌缘轮廓线者28例。手术切口较为隐蔽,多数位于颏部和颈部亚单位自然交界或转折处;颈部垂直方向切口呈Z字形或鱼尾状。34例患者术后扩张皮瓣均成活,其中8例患者扩张皮瓣术后1~3 d出现远端边缘或尖端少许坏死,换药后愈合。随访3~18个月,扩张皮瓣色泽、厚度与颏颈部皮肤差异小,颏颈部美学形态显著改善,手术切口瘢痕增生较轻。结论:基于“MRIS”原则采用扩张皮瓣整复颏颈部瘢痕挛缩畸形有利于提升手术质量,获得较好的美学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颏下皮瓣动脉网构筑的显微外科解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为颏下皮瓣移植提供更精准的颏下动脉走行、分支、分布、动脉网构筑及皮瓣切取范围的显微外科解剖学资料。方法:2015年3月至2020年3月,采用36例成人头颈部新鲜标本制成血管铸型标本(72侧),向双侧颈外动脉内注入红色丙烯晴-丁二烯-苯乙烯(ABS)填充剂,观测颏下动脉的走行、分支、分布和动脉网的构筑特点。结果:颏下动脉由面动脉距下颌骨下缘(1.50±0.50)cm处发出,起始处直径(1.50±0.85)(0.6~2.3)mm。颏下动脉主干长(5.5±0.5)cm,沿下颌骨下缘稍后方向前走行,沿途发出(9.0±3.0)(7~13)条分支,直径0.1~0.5 mm,主要分布于颏下区皮肤和浅筋膜。主干行至距下颌骨中线3.0 cm范围内分为升支、水平支和降支,升支1~5条,向上越过下颌骨下缘与下唇弓分支吻合,或参与构成下唇弓;水平支1~2条,向内又分为数支与对侧分支吻合;降支1~3条,行向后下方,与舌动脉和甲状腺上动脉的分支吻合。在颏下区,颏下动脉各分支间及与周边动脉的分支间相互吻合,构筑成密集的1~3层颏下动脉网,主网区范围约7.0 cm×5.0 cm,网内主要血管直径0.1~0.2 mm。结论:颏下动脉主干较长,分支较多,分支间吻合丰富,构成密集的颏下动脉网,为颏下皮瓣提供了足够的蒂长、丰富的血供和切取面积,该皮瓣既可进行游离移植,也可转位移植。颏下皮瓣最佳切取部位为动脉网近中线区,切取面积以7.0 cm×5.0 cm为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耳前筋膜蒂下颌缘皮瓣在面中上部皮肤肿瘤切除后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耳前皮下筋膜蒂下颌缘皮瓣修复面中上部皮肤肿瘤切除后创面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10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面中上部皮肤肿瘤患者,根据缺损部位及范围,应用耳前筋膜蒂下颌缘皮瓣一期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较大范围缺损。结果:本组共纳入10例皮肤肿瘤患者,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55 ~ 86岁。下颌缘皮瓣均成活良好,外形及功能满意。术后随访3~ 22个月,无肿瘤局部复发,无眼睑闭合困难、口角歪斜等并发症。结论:耳前筋膜蒂下颌缘皮瓣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可切取较长蒂部及较大面积皮瓣,蒂部最大可旋转180°,修复面中上部皮肤肿瘤术后组织缺损创面,外观及功能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V型折叠颏下皮瓣修复口腔缺损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口腔中小型缺损修复一直是一个难题,游离皮瓣和远位带蒂组织瓣难以满足临床需求,传统颏下皮瓣存在供区损伤风险.本研究旨在探讨V型折叠颏下皮瓣修复口腔中小型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2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口腔科收治的28例口腔黏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颏下皮瓣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V型折叠组(17例)和传统组(11例),V型折叠组采用V型折叠颏下皮瓣进行术后软组织修复,传统组采用传统颏下皮瓣进行修复,患者术后随访6~48个月.比较2组皮瓣存活情况、皮瓣修复时间以及皮瓣修复效果.结果:2组皮瓣存活率、皮瓣大小、制瓣时间、修复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V型折叠组无抬头困难和下唇外翻,无皮肤"猫耳"畸形,疤痕隐藏于下颌骨下缘处,创面美观度、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传统组(均P<0.05).结论:V型折叠颏下皮瓣具有设计灵活、制备简单、血供可靠、保护供区等优点,可以有效维持颏部美观和避免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面动脉切断后近、远心端动脉压力的测定和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面动脉切断后近、远心端动脉是否具有恒定的血压,其远心端动脉血压能否为皮瓣的存活提供足够的血流基础.方法 选择2017年3—7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癌患者25例(临床检查均已排除颈部淋巴结转移),所有患者术前告知此实验内容并同意接受此实验.于下颌骨下缘解剖充分暴露面动脉,并结扎沿途分支.于面动脉远心端距离下颌骨下缘下方约1 cm处剪断面动脉,置入动脉导针并连接动脉血压换能器,分别记录数值.此后结扎下唇动脉,观察血压变化情况,采用t检验评价面动脉近、远心端收缩压及舒张压两组数据间的差异性.结果 远心端收缩压平均值为(88.00 ± 17.46)mmHg(1 mmHg=0.133 kPa),远心端舒张压平均值为(60.33 ± 7.49)mmHg,近心端收缩压平均值为(113.36 ± 21.22)mmHg,近心端舒张压平均值为(68.80 ± 11.63)mmHg.远心端收缩压为近心端77.68%,远心端舒张压为近心端88.43%,近、远心端收缩压(t=10.210,P<0.001)及近、远心端舒张压(t=6.643,P<0.001),两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扎下唇后面动脉远心端血压无明显波动.结论 面动脉远心端的压力较近心端虽有所下降,但仍具有足够血压能够为组织瓣存活提供良好的血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面动脉颈部细小穿支扩张皮瓣解剖研究及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以面动脉颈部细小穿支为蒂扩张皮瓣的临床应用及相关穿支血管解剖研究.方法 通过对新鲜尸体颈部区域解剖,了解面动脉颈部细小穿支血管的解剖学情况;以解剖发现为基础,在颈部埋置扩张器时保留面动脉颈部细小穿支,二期手术以保留的面动脉颈部细小穿支为蒂的颈部扩张皮瓣转移修复面部创面.结果 解剖显示面动脉在下颌缘进入面部前发出3~4条穿支血管,垂直穿过颈阔肌后供应颈部皮肤;所设计的以面动脉颈部细小穿支为蒂颈部扩张皮瓣均成活良好.结论 对于较大面积面中下软组织缺损,面动脉颈部细小穿支扩张皮瓣是一种理想的修复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功能性腮腺外科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中的运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功能性腮腺外科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中的临床运用,探索预防Frey综合征的方法.方法:对156例腮腺良性肿瘤(浅叶146例,深叶10例,肿瘤<4 cm)做功能性腮腺外科切除术.肿瘤<2 cm,安全切缘为5 mm;肿瘤2~4cm,安全切缘为1 cm.156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78例.A组肿瘤切除后,在残留腮腺表面与皮瓣之间置入可吸收止血海绵作为隔离物,B组不置入隔离物.术后随访12~24个月.结果:术后均未加压包扎,全部患者均无复发,无涎瘘;3例暂时性面瘫,其中2例下颌缘支损伤,1个月内面神经功能恢复,1例面神经主干损伤,术后6个月完全恢复.A组Frey综合征发生率3.85%(3/78),B组发生率15.38%(12/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28,P<0.05).结论:功能性腮腺外科切除术切除腮腺良性肿瘤能有效保存部分腺体功能,减少涎瘘、Frey综合征、面部凹陷畸形、耳垂麻木等并发症.术腔腮腺表面与皮瓣之间置入可吸收止血海绵,能进一步减少Frey综合征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