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体脂肪移植联合毛发移植治疗头皮烧伤后瘢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自体脂肪移植联合毛发移植治疗烧伤后质硬、菲薄头皮扁平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外科收治的烧伤后质硬、菲薄头皮扁平瘢痕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于下腹部或大腿外侧抽吸脂肪,静置15 min后注射于头皮瘢痕下,质硬、菲薄瘢痕区域约0.8 ml/cm 2,较厚柔软瘢痕区域0.2~0.4 ml/cm 2。脂肪移植3个月之后再于瘢痕秃发区行毛发移植,移植密度:质硬、菲薄瘢痕区域为25~35毛囊单位(FUs)/cm 2,较厚柔软瘢痕区域为30~40 FUs/cm 2。由2名第三方整形外科主治医师应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分别在头皮脂肪移植术前和移植3个月后毛发移植前对所有患者头皮质硬、菲薄的瘢痕区域进行评分。VSS评分以 M( Q1, Q3)表示,术前和术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Wilcoxon符号秩检验。植发术中记录质硬、菲薄的瘢痕区域内植入毛发的密度,毛发移植术后末次随访时测量该部位成活头发的密度,计算出毛发成活率(成活毛发密度/植入毛发密度×100%)。由1名第三方整形外科主治医师评价植发区头皮瘢痕被遮盖的程度,包括完全被遮盖、基本被遮盖、部分被遮盖。患者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 结果:共纳入57例烧伤后头皮瘢痕患者,其中男31例,女26例;年龄13~47岁;头皮瘢痕形成至就诊时间为8~41年;头皮瘢痕面积为17~120 cm 2,平均63.3 cm 2。57例患者脂肪注射量为13~75 ml,在1次脂肪移植术后3~8个月行毛发移植,移植毛发总量为510~3 120 FUs。脂肪移植术后VSS总分为4(3,4)分,明显低于术前的7(6,7)分( W=6.70, P<0.001),其中的色泽、厚度、血管分布、柔软度评分均较术前降低( P<0.01)。毛发移植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4个月。质硬、菲薄瘢痕区域毛发成活率为68.2%(22.7 FUs/cm 2/33.3 FUs/cm 2)~89.7%(26.1 FUs/cm 2/29.1 FUs/cm 2),平均为81.3%;32例患者头皮瘢痕完全被遮盖,25例基本被遮盖;29例患者对手术效果表示非常满意,28例表示满意。 结论:在质硬、菲薄的头皮瘢痕下方先注射脂肪再行毛发移植,能获得较高的毛发成活率,是一种有效的改善头皮瘢痕外观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伴KMT2A::MAML2融合基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转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女,16岁,2017年3月诊断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行化疗后(具体方案不详)达到缓解,至2019年12月24日停用6-巯基嘌呤、甲氨蝶呤,停药时骨髓为缓解状态。2020年3月2日血常规:WBC 3.87×10 9/L,HGB 108 g/L,PLT 69×10 9/L。2020年3月30日入我院,骨髓象:增生活跃,幼稚淋巴细胞占有核细胞1%。免疫分型:①未见恶性幼稚B淋巴细胞。②CD34 +、CD117 +髓系原始细胞占有核细胞0.25%。HLA-DR、CD33表达减低,部分异常表达CD7、CD96。融合基因筛查阴性(常规检测未包括KMT2A::MAML2融合基因)。白血病少见融合基因及融合基因家族成员分析:KMT2A::MAML2融合基因阳性,融合方式1为KMT2A基因的9号外显子与MAML2基因的3号外显子发生融合;融合方式2为KMT2A基因的10号外显子与MAML2基因的3号外显子发生融合。血液系统遗传病相关基因筛查:CFD、MCM4突变基因阳性。骨髓染色体核型:46,XX,del(6)(p23),add(10)(p13),inv(11)(q21q23.3)×2[27],外周血染色体核型正常。骨髓FISH检测KMT2A双色断裂分离探针:KMT2A基因分离信号间期核占85%(单基因分离间期核35个,占7%,双基因同时分离间期核390个,占78%),提示染色体水平inv(11)(q21q23.3)累及KMT2A基因结构异常。初诊时骨髓涂片FISH检测KMT2A双色断裂分离探针:未见KMT2A基因重排。外周血先天骨髓衰竭综合征基因突变分析检查:阴性。骨髓活检:白血病治疗后,骨髓纤维化,幼稚前体细胞比例未见明显升高,巨核细胞增生较活跃伴发育异常。免疫组化:CD20(少量B淋巴细胞+),CD3(少量T淋巴细胞+),CD138(少量浆细胞+),CD117(少量+),CD163(散在+),CD34(个别+),MPO(粒系+),CD61(巨核细胞+),TdT(少量+),CD71(红系+)。患者未应用升白细胞药物等治疗,门诊监测血常规指标逐步恢复。2020年5月19日血常规:WBC 4.25×10 9/L,HGB 115.8 g/L,PLT 404×10 9/L,中性粒细胞2.3×10 9/L。2020年5月25日复查骨髓免疫残留:未见恶性幼稚细胞。白血病融合基因筛查:阴性。染色体核型:46,XX,del(6)(p23),add(10)(p13),inv(11)(q21q23.3)×2[2]/46,XX[28]。FISH检测KMT2A双色断裂分离探针:KMT2A双基因分离间期核3个,占0.6%,异常比例较前显著降低。骨髓象:增生活跃,局部增生明显活跃,幼稚淋巴细胞1%。2020年7月19日复查血常规:WBC 3.18×10 9/L,HGB 111 g/L,PLT 75×10 9/L。骨髓象:增生活跃,原始粒细胞21%,诊断AML-M 2。白血病融合基因筛查:KMT2A-PTD阳性。骨髓免疫分型:未见恶性幼稚B淋巴细胞,33.27%恶性幼稚髓细胞。血液肿瘤突变组分析(86种):CBL A758D突变阳性。2020年7月28日FISH检测KMT2A双色断裂分离探针:KMT2A基因分离信号间期核占80%,单基因分离(1R1G1F)间期核占8%,双基因分离(2R2G)的间期核占72%。染色体核型:46,XX,del(6)(p23),add(10)(p13),inv(11)(q21q23.3)×2[8]/46,XX,del(6)(p23),del(6)(q13q23),add(10)(p13),inv(11)(q21q23.3)×2[11]/46,XX[1]。予地西他滨20 mg/m 2(第1~5天)+阿糖胞苷10 mg/m 2每12 h 1次(第3~16天)+阿克拉霉素7 mg/m 2(第4~11天)+重组人G-CSF 200 μg/m 2(第3~16天)+维纳妥拉口服化疗治疗。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暂停化疗,予抗过敏等治疗。病情好转继续化疗。2020年8月5日患者出现发热,考虑感染,予其加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血培养汇报:生长大肠埃希菌。2020年8月17日骨髓流式细胞术检测:未见恶性幼稚细胞。KMT2A-PTD基因定量阴性。2020年9月5日开始行供者为非血缘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HLA分辨率10/10,血型A供O,预处理方案为Ara-c/Bu/Cy/ATG/Me-CCCNU,应用米芙+他克莫司+甲氨蝶呤预防GVHD。2020年9月17日回输供者外周干细胞,共回输单个核细胞4.72×10 8/kg,CD34 +细胞2.79×10 6/kg。2020年9月18日回输第三方脐带血。+12 d白细胞植活,+9 d血小板植活。移植后定期复查骨髓,均为完全缓解状态。移植后出现急性GVHDⅢ度(肝脏3级,肺部),移植6个月后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母源性平衡易位致14号染色体长臂部分三体伴父源性罗氏易位胎儿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年龄为34岁,G 5P 0,因"孕17周血清学筛查提示21三体临界风险,超声检查未见胎儿异常"于2020年5月13日至我院就诊。曾于孕70 + d发生胚胎停育3次,孕40 + d发生自然流产1次,流产物均未进行检测。夫妇双方表型及智力均正常,否认近亲结婚与家族遗传病史。外周血染色体分析孕妇核型为46,XX,t(10;14)(q26.3;q32.1)(图1A),其丈夫为45,XY,rob(13;14)(q10;q10)(图1B)。孕18周时通过羊膜腔穿刺术采集胎儿羊水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为45,X?,der(10),t(10;14)(q26.3;q32.1)mat,rob(13;14)(q10;q10)pat(图1C),提示胎儿10号染色体长臂的衍生片段源自14号染色体q32.11q32.33片段的重复;拷贝数变异测序(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结果为14q32.11q32.33(90280000_107300000)×3,提示胎儿染色体14q32.11q32.33区存在17.02 Mb重复(图2)。本研究通过了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查(KS-2018-KY-36),夫妇双方均签署了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世界卫生组织2016分型标准对儿童急性红白血病再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应用世界卫生组织(WHO)2016分型标准再次评价经FAB形态学分型诊断的儿童急性红白血病(AEL)资料,了解该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的初诊白血病患儿,首先根据FAB分型诊断标准,明确诊断AEL,然后按WHO 2016分型标准进行再次评价。结果:1.按FAB分型共20例患儿诊断为AEL,依据WHO 2016分型标准,其中11例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伴原始细胞增多,3例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伴MDS相关改变,1例诊断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5例诊断为纯红白血病(PEL)。2.AEL骨髓形态学易见病态造血,原始细胞偶见Auer小体。髓系抗原主要表达CD 117、CD 13、CD 33、CD 34、CD7、CD 38。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6例有异常染色体核型,涉及+8,-7,22p+,t(3;5:?),+3q-,15q-,del(9)(q13);12例为正常核型。3.13例进行化疗,1个疗程缓解率为38.5%,截至2020年7月1日,仅2例患儿无病生存(总生存分别为49个月及11个月)。 结论:儿童AEL易见三系病态造血,早期治疗反应差,预后欠佳,根据WHO 2016分型标准再评价后,大部分修订诊断为MDS相关。WHO 2016分型标准更贴近疾病本质,据此调整治疗可能有利于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母源性染色体内插入致18q21.2-q22.3重复和缺失后代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为1例具有全面发育障碍患儿生育史的孕妇提供产前诊断、家系分析和遗传咨询。方法:选取2021年8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产前诊断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先证者、孕妇及其丈夫的外周血样以及胎儿的羊水样本,对其进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以及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NV-seq),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相关指南判读变异的致病性,通过家系分析对变异进行溯源,并评估其再发风险。结果:孕妇、胎儿、先证者的染色体核型依次为46,XX,ins(18)(p11.2q21q22)、46,X?,rec(18)dup(18)(q21q22)ins(18)(p11.2q21q22)mat和46,XY,rec(18)del(18)(q21q22)ins(18)(p11.2q21q22)mat,孕妇丈夫染色体核型未见异常。CNV-seq检测提示胎儿18q21.2-q22.3区存在19.73 Mb重复,先证者18q21.2-q22.3区存在19.77 Mb缺失。重复和缺失片段均与孕妇染色体的插入片段相同。根据ACMG指南,均评估为致病性变异。结论:孕妇携带的18q21.2-q22.3染色体内插入导致了2个子代18q21.2-q22.3区的重复和缺失。上述结果为该家系的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三例额外小标记染色体的细胞及分子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3例微小额外标记染色体(small supernumerary marker chromosomes,sSMC)的来源与结构进行鉴定,探讨其发生机理,为临床遗传咨询提供参考。方法:应用染色体显带技术(G带、C带、N带)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基因芯片技术明确sSMC片段的来源和区域,并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进行验证。 结果:例1 外周血染色体核型为47,XY,+mar,为新发变异,sSMC为双着丝粒双随体结构,芯片结果示未包含已知人类疾病相关致病基因,推测不增加子代表型异常的风险。例2胎儿染色体核型结果为47,XY,+mar[17]/46,XY[33],为新发变异,常规显带技术提示mar上有常染色质,芯片检测结果为arr[hg19]5p12q11.1(45 694 574-49 475 697)×3,经FISH验证,明确胎儿sSMC片段含有 HCN1基因部分区段的5p12片段。例3胎儿染色体核型为45,XY,-13[25]/46,XY,r(13)[18]/46,XY,-13,+mar[7],夫妻双方拒绝进一步检查。 结论:传统的显带技术联合分子检测技术能对sSMC的结构及来源进行分析,可明确sSMC的致病性,为临床遗传咨询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例9号微小额外标记染色体的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结合细胞遗传学与分子遗传学技术探讨一例9号染色体微小额外标记染色体(small supernumerary marker chromosome,sSMC)的遗传学机制。方法:因超声发现一例胎儿左心室点状强回声,无创产前检测提示胎儿8号单体或部分缺失、9号三体、11号单体或部分缺失高风险,对孕中期血清学筛查提示单项中值倍数值异常的孕妇进行羊水穿刺,进行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 array)检测。对孕妇进一步进行C显带核型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 结果:孕妇染色体G显带核型为47,XX,+mar[20]/46,XX[80],C显带显示sSMC中间深染,提示为着丝粒区域,两端浅染,提示含有常染色质;采用9pter/9qter探针的FISH结合DAPI显带分析结果显示孕妇为47,XX,+mar.ish i(9)(9p10)(9p++)[2]/46,XX[18];SNP array提示孕妇染色体9p24.3q13区存在68.1 Mb的重复,检索数据库提示该重复片段致病可能性大。胎儿及配偶的染色体核型和SNP array检测均未见异常。结论:结合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技术分析了一例9号染色体sSMC的遗传学机制,有助于了解了这类异常染色体的再发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无创产前检测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假阴性两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2例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结果为假阴性的病例进行分析,综合评价NIPT在临床应用中的局限性.方法 对孕妇1在孕24周进行脐带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对孕妇2所生的患儿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对孕妇1引产后留取的脐带和胎盘不同位置的组织以及孕妇2留存的孕期外周血样本,通过高通量测序检测染色体拷贝数的变异.结果 孕妇1胎儿的染色体核型为易位型21三体,核型为46,XY,der(21;21)(q10;q10),+21.高通量测序在胎盘的胎儿面及母体面中心以及近中心处均未检测到明显的异常,而胎盘胎儿面的边缘为Chr13:(33840001-115100000)×3[60%]/46,XY[40%],胎盘母体面的边缘检测为Chr13:(34080001-115100000)×3[54%]/46,XY[46%],脐带组织为21三体.孕妇2新生儿的染色体核型为46,XY,del(18)(q22),18号染色体存在部分缺失.高通量测序结果为chr18:(62910000-78020000)×1,存在15.1 Mb的杂合缺失,提示胎儿患有18号染色体部分单体综合征.结论 NIPT的假阴性结果与母体外周血中胎儿DNA的比例相关.NIPT在检测胎儿染色体微缺失和限制性胎盘嵌合体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NIPT提示低风险的孕妇,后期的B超随访非常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和抗凝及纤溶指标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 、抗凝及纤溶指标变化特点.方法 以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浙江省丽水市中医院30例急性白血病患儿为观察组,观察组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儿17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13例,同期3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30例患儿根据有无出血分为出血组(18例)和未出血组(12例),比较研究对象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差异.结果 对照组 、ALL及AML三组凝血 、抗凝及纤溶指标比较,PT、TT、DD、FDP均有统计学差异(F值分别为11.728、6.907、34.654、29.623,均P<0.05),APTT、Fib三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两两比较,AML患儿PT、TT延长,DD、FDP增高;ALL患儿TT延长,DD、FDP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2.78~27.32,均P<0.05).出血组与未出血组凝血 、抗凝及纤溶指标比较,出血组PT、TT均延长,DD、FDP均增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0~4.051,均P<0.05).结论 急性白血病患儿存在凝血 、抗凝功能异常,继发性纤溶亢进,患儿存在出血风险,需要积极监测凝血功能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151例高通量测序无创产前筛查高风险胎儿的产前诊断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估联合应用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及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明确151例高通量测序无创产前筛查(noninvasive prenatal screening,NIPS)提示高风险的病例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高通量测序NIPS提示胎儿13、18、21、性染色体非整倍体高风险以及胎儿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高风险、需进行产前诊断的孕妇为研究对象.在征得知情同意后,经羊膜腔穿刺或脐静脉穿刺获取胎儿细胞,进行染色体核型及CMA分析.结果 在151例胎儿中,有142例为非整倍体高风险,其中21三体高风险83例、18三体高风险17例、13三体高风险2例、性染色体非整倍体高风险40例,经染色体核型和CMA分析确认21三体81例、18三体15例、47,XXY 10例、47,XXX 4例、47,XYY 2例、46,X,del(X)(q26.1)1例,其余2例21三体高风险、2例18三体高风险、2例13三体高风险、23例性染色体非整倍体高风险病例经染色体核型和CMA检测均为46,XN;另外9例高通量测序提示CNVs高风险,其中13号染色体微缺失1例、18号染色体微重复1例、18号染色体部分缺失1例均经CMA证实,1例2号染色体重复30 Mb合并8号染色体重复25 Mb病例CMA未发现拷贝数变异,胎儿脐血染色体核型为46,XX,dup(2)(p23.1p25.3)[13]/46,XX[87],其余5例经检测均未见异常.结论 高通量测序NIPS高风险的胎儿,仍有必要通过介入性产前诊断进行胎儿染色体核型联合CMA分析,以区分真阳性与假阳性的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