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门急诊服务敏感疾病住院:概念、识别及政策启示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门急诊服务(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和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的门诊和急诊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决定了卫生服务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和居民健康,同时门急诊服务也是老龄化社会中持续性服务的核心组成部分.美国学者于 20 世纪 90 年代提出门急诊服务敏感疾病(ACSCs)的概念,此后,门急诊服务敏感疾病住院(ACSH)被广泛应用于评价门急诊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近年来,有关ACSH的研究逐渐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与重视,我国的初步研究证据也显示该问题不应被忽视.本文首先介绍ACSH的概念缘起,然后对ACSH、可避免住院、不合理入院等目前学界尚在混用的概念进行辨析,并系统梳理国际上ACSH的前沿识别标准,最后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讨论ACSH这一指标的政策价值,明确识别我国ACSCs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减少ACSH的策略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虫螨腈毒代动力学及毒理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虫螨腈作为一种日益广泛应用的新合成农药,使用过程中人体暴露机会逐渐增加,中毒病例日益增多,目前虫螨腈的毒代动力学与毒理学仍未十分明确,自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相关研究逐渐开展,动物实验显示了虫螨腈的吸收、分布、排泄、代谢等毒代动力学过程.毒理学研究表明,氧化磷酸化解耦联效应是虫螨腈的基本毒性,人和其他动物虫螨腈中毒可出现神经、心脏、骨骼肌、基因、生殖与发育、肾脏、脾脏、血液系统等相关毒性.现结合既往动物实验、人源细胞系实验、临床病例、人类尸检等资料,对虫螨腈的毒代动力学与毒理学相关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强化临床对虫螨腈中毒的关注,并为虫螨腈中毒的救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Living HTA"的概念、方法与挑战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卫生技术评估于20世纪90年代引进我国,目前已进入到探索其为政策制定提供建议的阶段.近年来,国家宏观政策对卫生技术评估不断倾斜,技术评估聚焦卫生与医保决策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卫生技术评估结果所依赖的数据具有时效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基于旧数据的分析结果很可能难以指导新决策,这就需要探索构建动态卫生技术评估,以实时更新卫生技术评估结果,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文章介绍了动态卫生技术评估的构建方法,提出了在构建动态HTA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挑战,并基于我国当前HTA的发展现状,提出当前可以深入探索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手术治疗女性乳头肥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乳房形态越来越受到女性的重视,而乳头在乳房的整体美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先天性乳头肥大或妊娠、哺乳、衰老等后天因素导致的乳头变化,如体积增大、双侧不对称,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乳房美感,给女性带来心理负担。国内外报道的乳头缩小术式繁杂,各有优劣,从20世纪初的纵向切除、环形切除、楔形切除、横断切除发展到现在,衍生出了多类皮瓣术式。应针对不同的肥大类型及患者情况,选择制定不同的手术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高端制剂发展亟待医工交叉融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药物制剂,从狭义上来讲,就是具体的按照一定形式制备的药物成品;从广义上来讲,是药物制剂学,是一门学科。传统制剂是为了服用方便而解决药物"成型"的问题。高端制剂是在传统制剂基础上进行改良、创新,以克服治疗缺陷和实现临床优势为首要目的,通过改变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内代谢特征,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毒副作用,改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满足临床需求,使患者获益更多。自20世纪50年代布洛芬缓释胶囊技术出现后,随着分子药剂学、细胞生物学、分子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纳米医学、高分子化学及相关仪器设备的快速发展,药物制剂已由过去的简单"成型"向精准化、智能化的"药物递送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DDS)"转变。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也在国内较早成立生物材料和药物控释实验室,专注于DDS的研究。该实验室研制的医用聚己内酯及其制剂是我国唯一进入临床研究的可降解合成高分子长效药用辅料。作为新型药物辅料,医用聚己内酯F68已经用于避孕药物和避孕药具新制剂的开发,缓释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的研制取得重要进展,已完成II期临床研究。DDS在推动医药产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广阔。与新分子实体研发相比,高端制剂的开发有更大的商业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近代中国口腔医学史的研究现状及思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中国近代口腔医学史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口腔医学史作为医学史与口腔医学教育研究的分支,对其研究多为通史性研究,但其医学知识的传播与体系、发展历程与社会关系等问题,当下均未能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对中国近代口腔医学史的研究现状、内容特征进行分类总结,以期思考与创新口腔医学史的研究方法,从实证与文化性互证的角度推动口腔医学史研究,启发对口腔医学史教育的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筚路蓝缕40年:我国急性胰腺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急性胰腺炎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急症。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难度大,预后较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在该领域进行了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在发病机制、肠屏障功能、治疗药物开发、多学科协作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极大地提升了我国急性胰腺炎的诊疗水平。我国40年来急性胰腺炎的研究历史表明,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只有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才能深入认识疾病,最终造福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外科干预:时机比技术更重要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前,围绕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手术和非手术治疗、早期手术还是后期手术、微创干预还是开放手术等问题,仍在探索中不断取得进步并逐步形成共识。进一步探索清除胰腺坏死组织最佳手术时机及手术技术、实施微创与开放相结合的外科干预策略、提高针对胰腺坏死组织延期一次性手术清除的成功率,是降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后期病死率的关键。近20年来,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局部并发症病理转归多样性认识的深化,划时代改变了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后期的治疗模式。从20世纪末的早期开腹手术引流减压到计划性多次手术清创,再到延期一次性手术,以及近年来探索实施的创伤递进式手术策略,随着治疗理念的变革,逐步实现了疗效的突破。相较于坏死组织的清除技术,手术时机的选择对治疗成功更具重要意义。根据现有针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循证医学研究结果,鉴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病情的复杂性、个体间的差异性、以及有限的多中心研究结果,目前尚不能确定外科技术对改善预后的优势;而手术时机的正确把握,对提高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手术治疗效果的地位不容置疑。笔者回顾性分析其团队收治的1 000余例外科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针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后期局部并发症外科干预时机及技术对改善预后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临床医学专业整合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医学院校陆续开展了不同程度的课程整合。北京大学医学部自2006年开始探索课程整合,2020年秋季学期全面实施由横向整合、纵向整合和螺旋整合构成的整合课程体系。本文结合整合课程的特征,梳理了北京大学医学部整合课程体系的设计背景和设计思路,总结了课程设计的关注要点与经验教训,提出了对课程整合体系的展望,希望能够为其他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我与《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的不了情
编辑人员丨2天前
20世纪60年代初,我自原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分配在附属中山医院内科工作,当时中山医院院长林兆耆教授发起组织华东肝癌研究协作组,开展肝癌的临床研究工作,我曾有机会跟随林教授做一些具体的肝癌医疗工作。1967—1977年工作中断,后遵从周总理的号召,中山医院成立内外科结合的肝癌研究组,我被内科委派参加,成为一名专职从事肝癌临床研究的内科医生。所以我说我是一个很专科的专科医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