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剂量羟考酮对胃肠肿瘤手术患者术后致痛物质水平和组织灌注及肠道屏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究胃肠肿瘤手术中应用不同剂量羟考酮麻醉对术后致痛物质水平、组织灌注及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1月于六安市中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5例胃肠肿瘤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15例.麻醉诱导过程中,A组予以0.08 mg/kg羟考酮,B组予以0.10 mg/kg羟考酮,C组予以0.12 mg/kg羟考酮.分别于麻醉诱导前(S1)、气管插管时(S2)、手术开始后30 min(S3)、术毕(S4)记录3组患者的血流灌注指数(PI),于术前1 d及术后2 d检测致痛物质[5-羟色胺(5-HT)、P物质(SP)]水平,于术前1 d及术后2、4 d评估肠道屏障功能[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内毒素(ET)],记录3组患者麻醉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S2、S3、S4时3组患者的PI水平较S,均升高,且A组高于B组、C组(P<0.05);术后2d,3组患者的血清5-HT、SP水平较术前1 d均升高,且A组高于B组、C组(P<0.05);术后2、4 d,3组患者的血清DAO、D-乳酸、ET水平较术前l d均降低,且A组低于B组、C组(P<0.05).麻醉期间,A组、B组、C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0.00%、26.67%、26.6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0.08 mg/kg或0.12 mg/kg的羟考酮,采用0.10 mg/kg的羟考酮进行麻醉可有效维持胃肠肿瘤手术患者术后的致痛物质、PI及肠道屏障功能的稳定性,且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LTD4通过肝肠轴促进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的形成导致急性肝衰竭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研究肠道异常代谢产物通过肝肠轴如何影响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发生,并加剧急性肝衰竭进展.方法 对乙酰氨基酚诱导小鼠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模型,以明确疾病状态与肝内中性粒细胞浸润及与中性粒细胞胞外捕获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的内在关联.非靶向代谢组学系统分析肠道黏膜中代谢产物的异同,识别促发肝脏NETs的关键代谢物.在此基础上,利用抗体芯片探讨ALF进展中细胞因子与NETs的可能联系,最终聚焦并通过流式细胞及免疫荧光等方法,阐明NETs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及炎症因子介导的促疾病进展效应.结果 对乙酰氨基酚诱导ALF小鼠模型肝脏内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及NETs的形成.肠黏膜代谢产物的分析显示,LTD4含量显著上升,破坏了肠黏膜的屏障功能.导致内毒素和LTD4向肝脏的转移,促进NETs的形成.对肝脏细胞因子的分析表明,NETs可通过调节巨噬细胞的M1型极化,介导促炎因子的进一步释放.结论 ALF发生时,肝脏内浸润的大量中性粒细胞会被肠道中异位到肝脏的异常代谢产物刺激从而形成NETs,形成的NETs可以调节巨噬细胞的分化,进一步加剧ALF中的炎症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改良腹膜外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腹膜外入路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Bricker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 2020年3 月至2023 年12 月收治的42 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男性患者作为观察组,60~84 岁,平均(69.2±4.9)岁,行腹膜外入路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延长正中切口约5cm取出标本,再行Bricker术,将回肠袢完全隔离于腹腔外.选择同期同一术者团队开展的38 例经腹腔入路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肠梗阻等并发症及切口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观察组与对照组腹腔镜阶段手术时间[(172.3±25.5)min vs.(172.1±27.4)min]、出血量[(194.5±100.5)mL vs.(207.6±107.8)mL]、淋巴结清扫数量[(11.6±2.9)枚 vs.(11.8±2.7)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2.2±0.4)d vs.(3.4±0.6)d,P<0.05]、肠梗阻例数(0 vs.7,P<0.01)、切口愈合不良(1 vs.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腹膜外入路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是安全、可靠的,利用膀胱位于腹膜外及腹膜天然屏障的特点,改良手术入路将回肠袢、输尿管吻合口完全置于腹膜外,可减少肠梗阻的发生,术后肠功能恢复快,切口感染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药单体靶向JAK/STAT信号通路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病程长、治愈难度大且易致癌.Janus酪氨酸蛋白激酶(janus tyrosine protein kinase,JAK)/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ranscription activating factor,STAT)信号通路在UC的发生以及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靶向JAK/STAT信号通路可有效抑制UC慢性炎症,改善肠黏膜损伤.研究发现,中药单体在调控JAK/STAT信号通路改善UC方面具有良好的潜力,可通过减轻肠道炎症、增强肠黏膜屏障、调控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cell,Treg)平衡等多途径发挥治疗作用.本文总结近年来中药单体通过JAK/STAT信号通路改善UC的相关机制研究进展,以期为UC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健脾消渴方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药效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评价健脾消渴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药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健脾消渴方组及盐酸二甲双胍组,每组10只,STZ+高脂饮食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给予相应药物,持续4周.实验结束后取材,考察大鼠空腹血糖变化情况;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D-氨基酸氧化酶(D-amino acid oxidase,DAO)、D-乳酸含量;考察血清血脂四项[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含量;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胰腺及回肠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回肠L细胞的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回肠L细胞的胰高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阳性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闭锁小带蛋白-1(zonula occludens-1,ZO-1)、黏蛋白2(Muc2)蛋白相对表达.结果 健脾消渴方可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的空腹血糖,下调血清中IL-1β、TNF-α含量,上调IL-10含量,抑制DAO、D-乳酸含量;同时,显著性下调TG、TC、LDL-C含量,但在提高HDL-C含量方面上仅具有趋势性;此外,健脾消渴方可改善大鼠胰腺及回肠损伤,提高GLP-1阳性表达,并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结肠occludin、ZO-1、Muc2蛋白相对表达.结论 健脾消渴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作用可能与改善血清炎症、调节血脂,减轻肠道功能损伤,改善肠道屏障通透性与保护肠道屏障生理结构等作用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机械屏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模型小鼠肠道机械屏障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 15只SPF级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 5 只和模型组 10只.采取"高糖高脂+高温高湿+白酒稀释液+冰水法"复制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模型,造模成功的10 只小鼠随机分为自愈组和治疗组,每组5只.治疗组灌胃5.07 g/(kg·d)葛根芩连汤水煎液,正常组和自愈组给予等容积无菌水,连续灌胃4d后无菌提取各组小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肠段.观察各组小鼠一般状态;HE染色观察各组肠段形态;采用Image J图像处理软件测量各组绒毛长度(villus height,VH)、隐窝深度(crypt depth,CD),计算VH与CD的比值(绒隐比,V/C)、杯状细胞数目和紧密连接蛋白平均光密度值(average optical density value,AOD);采用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各肠段密封蛋白 1(Claudin 1)、闭合蛋白(Occludin)和紧密连接蛋白-1(zonula occluden-1,ZO-1)的表达.结果 正常组小鼠毛发有光泽,精神状态佳,饮水量、肛温和二便均正常;治疗组小鼠毛发洁白、精神状态良好、大便颗粒饱满、肛温恢复正常、泄泻症状消失;自愈组小鼠毛发暗淡、肛温高、大便含水量较多、挤压不成型.与正常组相比,自愈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肠黏膜结构部分受损,小肠腺出现萎缩,出现炎性症状.与自愈组相比,治疗组肠黏膜结构较清晰,肠上皮细胞和固有层细胞排列紧密,炎症情况明显改善.与正常组相比,自愈组十二指肠CD升高(P<0.01),十二指肠V/C和杯状细胞数降低(P<0.05,P<0.01);治疗组十二指肠V/C降低(P<0.05).与正常组相比,自愈组空肠、回肠VH和V/C均明显降低(P<0.05,P<0.01).与自愈组相比,治疗组十二指肠CD显著降低(P<0.01),十二指肠、回肠V/C升高(P<0.05,P<0.01).十二指肠肠段,与正常组相比,自愈组和治疗组Claudin 1、Occludin、ZO-1 AOD值降低(P<0.05,P<0.01);与自愈组相比,治疗组Claudin 1、Occludin、ZO-1 AOD值显著升高(P<0.01).与正常组比较,自愈组空肠、回肠肠段Occludin AOD值明显降低(P<0.01).与自愈组比较,治疗组空肠肠段Claudin 1 AOD值升高(P<0.05),回肠肠段Occludin AOD值明显升高(P<0.01).结论 葛根芩连汤可改善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炎症水平、促进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和ZO-1 的表达,其机制可能与修复肠道机械屏障功能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柴芩承气汤联合埃索美拉唑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细胞炎性因子和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柴芩承气汤联合埃索美拉唑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细胞炎性因子和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诸暨市第三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诊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6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埃索美拉唑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柴芩承气汤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两组治疗疗效和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治疗前与治疗14 d细胞炎性因子和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变化。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3.55%(29/31),高于对照组的67.74%(2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613, P<0.05)。联合组腹胀缓解[(2.61±0.32)d]、腹痛缓解[(4.78±1.24)d]和肠鸣音恢复时间[(1.96±0.37)d]均快于对照组[(5.23±1.21)d、(8.63±1.49)d和(4.12±1.17)d],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655、11.058、9.801,均 P<0.05)。联合组治疗14 d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29.74±6.13)ng/L]、白细胞介素6[(35.46±8.71)ng/L]和C反应蛋白[(62.13±10.48)mg/L]均低于对照组[(49.65±8.76)ng/L、(59.73±6.63)ng/L和(98.74±15.36)mg/L],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368、12.345、10.962,均 P<0.05)。联合组治疗14 d血浆二胺氧化酶(DAO)[(1.72±0.62)ng/L]、D-乳酸[(7.85±1.43)mg/L]和内毒素[(2.13±0.46)Iu/L]均低于对照组[(3.20±0.56)ng/L、(11.27±3.10)mg/L和(4.25±0.51)Iu/L],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863、5.578、17.186,均 P<0.05)。 结论:柴芩承气汤联合埃索美拉唑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疗效明显,可减轻患者细胞炎性反应,改善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PICU患儿营养评价及肠内营养实施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危重症患儿多处于严重应激状态,易出现营养不良,导致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和修复力下降,从而加重患儿病情。在最初多脏器功能的支持治疗后,尽早考虑开始实施合理的营养支持以改善其代谢状态、补充代谢所需,可改善患儿的营养状态,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及预后。肠内营养因符合胃肠道生理并可改善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而受到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麻醉因素对急性肠梗阻患者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右美托咪定复合麻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复合麻醉对急性肠梗阻患者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胃肠外科及肛肠科住院手术治疗的急性肠梗阻患者94例,年龄33~81岁,体重48~80 kg,ASA分级Ⅰ或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 n=47):常规麻醉组(R组)和右美托咪定复合麻醉组(D组)。D组在全麻诱导前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1 μg/kg 15 min,随后以0.5 μg·kg -1·h -1速率静脉输注至术毕前30 min。于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输注前(T 0)、术后1 d(T 1)、术后3 d(T 2)和术后7 d(T 3)时抽取外周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C)、细菌内毒素(BT)、TNF-α及IL-6浓度。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 结果:与R组比较,D组T 1,2时血清DAO、D-LAC、BT、TNF-α及IL-6浓度降低,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缩短,需呼吸循环支持发生率和并发症总发生率降低( P<0.05)。 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麻醉对急性肠梗阻患者肠道屏障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Akkermansia muciniphila对葡聚糖硫酸钠溶液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Akkermansia muciniphila(AKK)对葡聚糖硫酸钠溶液(DSS)诱导的小鼠模型的影响。方法:无特定病原体(SPF)级C57BL/C雄性小鼠30只,依次分为空白组、结肠炎组、AKK+结肠炎组。观察每组小鼠的日常活动量、排便情况,选择疾病活动指数(DAI)进行疾病活动度评估,收集粪便行粪便做隐血试验等,在建模结束7 d后采用断头法处死小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结肠组织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苏木精-伊红(HE)检测结肠病理结构,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黏膜中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1的表达,二喹啉甲酸(BCA)法测定结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的浓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进行统计分析,组间两两比较用LSD- t或Tamhane’s T2法进行显著性分析。 结果:第3、7、21天空白组的体重分别为(17.01±1.30)、(19.77±1.85)、(21.07±1.80) g,结肠炎组的体重分别为(15.67±0.65)、(13.66±0.62)、(11.72±0.53) g,AKK+结肠炎组的体重分别为(15.74±1.43)、(15.14±1.31)、(13.37±1.46) g,第3天结肠炎组的体重有低于AKK+结肠炎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SD- t=0.133, P>0.05),第7天及第21天时结肠炎组及AKK+结肠炎组体重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LSD- t=10.061、15.272, P<0.01),结肠炎组低于AKK+结肠炎组(LSD- t=2.436、2.706, P<0.05)。第3、7、21天空白组的DAI指数均为0,结肠炎组的DAI指数分别为1.25±0.06、2.26±0.13、3.13±0.08,AKK+结肠炎组的DAI指数分别为0.89±0.43、1.53±0.05、2.45±0.10,AKK+结肠炎组DAI评分低于结肠炎组(LSD- t=3.242、20.444、2.027, P<0.05)。HE结果显示结肠炎组隐窝排列不规则、炎症细胞浸润、肠腺水肿,AKK菌灌胃后,结肠水肿和出血减轻,肠腺结构清晰,空白组、结肠炎组、AKK+结肠炎组的病理评分分别为(0.76±0.03)、(4.07±0.05)、(2.82±1.03)分,AKK+结肠炎组高于空白组、低于结肠炎组(LSD- t=13.208、5.985, P<0.05)。结肠炎组中IL-1β、IL-6、TNF-α分别是(8.61±3.06)、(5.58±2.23)、(55.68±18.57) pg/ml,明显高于空白组(Tamhane’s T2=6.584、7.175、9.239, P<0.01),与结肠炎组相比,AKK+结肠炎组IL-1β、IL-6、TNF-α表达下降,分别是(5.51±2.32)、(3.12±0.89)、(20.94±8.05) pg/ml(Tamhane’s T2=3.047、3.667、6.617, P<0.05)。结肠炎组中Occludin-1、D-乳酸、DAO分别是(615.56±41.87) ng/ml、(4.37±0.15) μg/ml、(8.93±0.07) ng/ml,明显高于空白组(Tamhane’s T2=19.059、36.071、23.676, P<0.01),与结肠炎组比较,AKK+结肠炎组Occludin-1、D-乳酸、DAO分别是(887.55±42.48) ng/ml、(3.57±0.20) μg/ml、(7.41±0.07) ng/ml。与结肠炎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mhane’s T2=14.421、47.183、1.020, P<0.01)。 结论:AKK菌可降低IL-1β、IL-6、TNF-α含量,通过调控Occludin-1等结肠紧密连接蛋白,从而降低结肠炎的严重程度,增强结肠的屏障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