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国口腔医学史的研究现状及思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中国近代口腔医学史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口腔医学史作为医学史与口腔医学教育研究的分支,对其研究多为通史性研究,但其医学知识的传播与体系、发展历程与社会关系等问题,当下均未能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对中国近代口腔医学史的研究现状、内容特征进行分类总结,以期思考与创新口腔医学史的研究方法,从实证与文化性互证的角度推动口腔医学史研究,启发对口腔医学史教育的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我国近代出版的口腔医学专业期刊特点及其功能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口腔医学专业期刊承载了一定时期专业领域的实践内容,是研究口腔医学发展的重要资料。我国近代(1840至1949年)出版了23本口腔医学期刊,其办刊背景、办刊主体、办刊目的、主要特点及刊载文章情况等历史细节不仅是口腔医学人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实证研究近代口腔医学的基础。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和档案,考证我国近代出版的口腔医学期刊及其现存刊载文章2 260篇;进一步分析这些期刊的主要特点和功能,丰富我国近代口腔医学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颜福庆医学教育思想及其在湖南的医学教育实践
编辑人员丨2天前
2022年,是中国近代著名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颜福庆博士诞辰140周年的纪念年。本文通过查找期刊、书籍、报纸等出版物以及档案资料,基于颜福庆在湖南的医学教育实践及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前八届毕业生的成长轨迹,梳理了颜福庆在医学教学、科研等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教育思想,缅怀其对医学教育作出的重要贡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以创新为驱动 促进显微外科蓬勃发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显微外科是近代医学领域一门崭新的外科手术技术,它萌芽于上世纪60年代。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推动了骨科、整形外科、眼科、耳鼻喉科、神经外科、心血管外科、妇产科、移植外科等多学科的发展。1989年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成立后,我国显微外科得到蓬勃发展。面对新医科教育和新时代的召唤,显微外科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搭建好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做好人才培养是促进我国显微外科学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国近代首部汉译眼科学著作《西医眼科撮要》初探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西医眼科撮要》是近代首部翻译出版的西医眼科学著作,书中系统介绍了西医眼科的临床诊断技术、相关器械以及具体疾病的知识和治疗方法,具有行文详实易懂、术语表达较为贴切等特点。对于眼病高发地区,此书的编译无论是救治病人抑或培养学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对于中国接受和传播西方眼科学知识具有重要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於达望与1930年版《中华药典》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於达望是中国近代药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为《中华药典》做出了多方面的工作:著文陈述没有国家药典的弊害,介绍国外药典编纂情况,上书卫生行政部门,对之最终决定编纂产生积极的影响;主持、参加审查药学名词,为编纂清除文字障碍;与孟目的主持编纂,几易其稿,始克完成;主持印刷过程中繁琐的校对工作,保证药典得以顺利付梓;著文介绍《中华药典》,为之编订索引,补遗拾缺,实验验证,并提出改版建议。於达望之于《中华药典》表现出的勇于担当、坚持不懈、团结合作和任劳任怨的精神,是其药学救国、报国之志的体现,对于今天科技工作者仍具有教育和借鉴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近代日本人体解剖的黎明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日本"古方学派"著名学者山胁东洋(1706—1762)发现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中关于身体结构的描述存在差异,于1754年在京都进行了一次尸体解剖,这次解剖被认为是日本解剖学发展的开端,通常被描述为山胁东洋个人的成就。然而,仔细梳理史料却可以发现,日本对解剖的兴趣并不是在此时突然出现,而是伴随着17世纪中期西方医学的到来而开始。笔者论证了外国和本土的医学、社会、政治及宗教因素如何逐渐激发日本人对尸体产生新认识,并使他们更好地认识到解剖观察的价值。早在山胁东洋解剖人体之前的几十年,一位眼科医生就发现了眼睛的功能,他通过观察腐尸绘制了骨骼连接图,并将这种观察方法作为获取新知识的手段。山胁东洋的成就不在于他获得的解剖结果,而在于他的解剖获得了政府允许,成果付诸出版,为后来的解剖者开创了先河。在山胁东洋的效仿者中,河口信任的突破性成就迄今尚未得到足够的认可。1770年,河口信任进行了一次解剖,他既没有参阅古籍,也没有因为刀和体液的刺激引发超然的联想和敬畏之心,而是通过测量大小、确定位置、观察颜色等"临床"研究方法,进行了一次旨在获得新知的冷静而大胆的尝试。文章最后对日本和欧洲解剖插图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比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国近代首部西医儿科学译著《西医儿科撮要》探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儿科撮要》是晚清时期译介的第一部西医儿科学专著,在中国近代儿科学发展史与近代西医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该书由美国传教士医生富马利选编、中国西医学者尹端模笔译,共2卷14分册,包括儿科总论、儿科疾病诊断以及论出牙、论喉咙各症、论胃肠各症、论虫症、论肝病、论腹统膜症、论传染新症等内容,涵盖了西医儿科学中诊断、治疗、养护等知识。《儿科撮要》的底本尚不可考,可能为多种材料综合选编而成,翻译中采用了意译、音译的方法和中医术语,语言通俗易懂。《儿科撮要》反映了近代早期西医儿科学发展的水平,弥补了中医儿科学知识的不足,在小儿常见病、流行病、外科疾病诊治和营养不良防护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近代中国海港检疫机构对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检测与应对措施探析:以近代天津海港检疫为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晚清时期,为防止日本、香港、东北等地的疫情传入天津,天津海关逐步建立起天津海港检疫制度。天津海港检疫机构施检的重大传染病包括霍乱、鼠疫、天花、斑疹伤寒和黄热病,其中霍乱是近代天津地区爆发最频繁、影响力最大的传染病,鼠疫、天花次之,未发现斑疹伤寒和黄热病大规模流行的记载。天津海港检疫机构在抵制外来传染病入侵的过程中逐渐成熟,建立起以船舶检验为基础,以预防注射、鼠蚤研究和疾病诊疗为核心的业务体系。天津海港检疫机构在重大传染病预防、检测与应对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开辟了国人自主办理国境卫生检疫的先河,其历史实践和检疫模式是认识和了解近代中国检疫传染病发展史的一个窗口,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清中叶至民国时期东洋参在中国的流通药用考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东洋参,是将高丽参、西洋参引种至日本并形成一定规模化种植的人参。自清代中叶至民国初年,东洋参借助价格优势以辽参、高丽参替代品的外来参形象广泛流通于进补文化浓厚的江南地区,并逐渐在中国参市站稳脚跟。随着东洋参的流通和药用演变,清中叶至民国时期的医药界对其分类、作伪、药性与药用等研究逐渐深入,并在近代生药学的发展下,最终确定其与辽参、高丽参在药用价值上的替代关系。但随着近代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东洋参在全国性抵制日货运动中销量锐减,其在中国的药用逐渐衰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