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颅脑专用线圈在0~6月龄婴儿颅脑MRI中的图像质量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16通道婴幼儿颅脑专用线圈对0~6月龄婴儿颅脑MRI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32名0~6月龄患儿使用16通道婴幼儿颅脑专用线圈行颅脑MRI检查(专用线圈组),另选取同时期使用常规头颈联合线圈行颅脑MRI检查的32名0~6月龄患儿作为常规线圈组,扫描序列均包含横断位T1加权像(T1WI)、T2加权像(T2WI)、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以及横断位弥散加权像(DWI),分别对扫描图像进行主观和客观评价.结果:主观评分中:T1WI、T2WI、FLAIR序列评分均达到4分以上,DWI序列均达到3分以上;在T1WI、T2WI和FLAIR序列中两名评分者评分一致性程度较强(Kappa值分别为0.717、0.652、0.784),在DWI序列中,一致性程度一般(Kappa值为0.32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客观评价中,专用线圈组各序列的SNR和CNR在颅脑左右叶上均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且颅脑左右叶SNR和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常规线圈组,专用线圈组在各个序列SNR、CNR均有所增加,其中在T1WI序列SNR、CNR和DWI序列SNR,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颅脑专用线圈扫描0~6月龄婴儿颅脑图像可以满足临床需求;专用线圈组图像质量在主、客观评价中均优于常规线圈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17至2022年西安某三甲医院单中心0~14岁儿童传染病流行病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分析2017年至2022年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0~14岁儿童法定传染病发病情况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7年至2022年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上报的0~14岁儿童法定传染病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上报儿童法定传染病12种,共10588例,均为乙类或丙类传染病,位居前5位的儿童传染病为流行性感冒、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细菌性痢疾、猩红热.不同年份儿童传染病发病种类、发病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趋势=14.698,P=0.000);不同年龄段儿童高发传染病不同,婴儿期(0~1岁组)高发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幼儿期(1~<3岁组)高发流行性感冒、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学龄前期(3~<6岁组)和学龄期(6~14岁组)患儿主要为流行性感冒;不同年龄分期患儿所患不同疾病顺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14.458,P=0.000).散居儿童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而幼托儿童和学生中的传染病则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不同儿童群体之间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x2=2670.226,P=0.000).儿童传染病性别发病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趋势=0.728,P=0.394).0~14岁儿童中年龄越小传染病发病率越低,不同年龄段儿童的传染病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趋势=288.679,P=0.000).儿童传染病全年均有发生,其中12、1、11、3月为传染病发病高峰月,流行性感冒发病以12、1、3月为主,流行性腮腺炎发病以6、9、12、5月为主,感染性腹泻病发病以12、1、2、11月为主,猩红热发病在12、3、4月份为主,其余传染病均为全年散发流行,各月份传染病发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7.453,P=0.000).结论 2017年至2022年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上报的儿童传染病流行整体呈现波动趋势,婴儿期以感染性腹泻病为主,其他年龄分期患儿均以流行性感冒为主;散居儿童以消化道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幼托及学生以呼吸道传播方式为主;传染病全年均有发生,不同传染病发病高峰期亦有不同,应加强对高危人群和儿童传染病高发季节的疫情防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母亲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的新生儿管理及近期结局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母亲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新生儿的临床管理及近期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15日至5月30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隔离病房收治的158例母亲确诊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的新生儿的母婴资料,总结新生儿出生后防控隔离措施、临床特征及近期临床结局。根据母亲有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症状分为母亲有症状组和母亲无症状组,采用秩和检验或χ 2检验比较2组间的临床结局。 结果:158例新生儿在产时复苏、转运过程及新生儿隔离病房内均全程严格落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要求。其中男75例(47.5%),出生胎龄(38 +3±1 +3)周,出生体重(3 201±463)g,10例(6.3%)早产,最小出生胎龄为30 +1周。6例(3.8%)出现呼吸困难,其中4例为早产儿,需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158例新生儿均在出生后7 d每日进行鼻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156例(双胎妊娠2例)母亲确诊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至分娩的时间为7(3,12)d,其中有症状组88例(56.4%),均无需接受重症监护治疗。母亲有症状组新生儿的末梢血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母亲无症状组[23.0(18.7,28.0)×10 9比19.6(15.4,36.6)×10 9/L, Z=2.44, P<0.05]。 结论:母亲妊娠晚期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的新生儿近期结局良好,病毒未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引起胎儿宫内感染,新生儿在出生时及出生后给予全程严格的防疫隔离措施可有效避免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脐带过度扭转新生儿结局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脐带过度扭转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20年6月在北京妇产医院分娩的脐带过度扭转产妇为观察组,按1∶1的比例选取同期无脐带过度扭转的产妇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产妇的一般情况、分娩方式、围产儿结局,以及脐带过度扭转产妇不同脐带螺旋指数(umbilical coiling index,UCI)[脐带扭转周数/脐带长度(cm)]对新生儿的影响。结果:观察组(1 780例)分娩新生儿胎龄、出生体重、身长均小于对照组[(37.9±3.2)周比(38.4±2.9)周,(3 007±726)g比(3 354±616)g,(48.5±4.3)cm比(49.6±4.1)cm],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 、脐血pH<7.20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34.9%(622/1 780)比12.9%(230/1 780),1.5%(26/1 780)比0.7%(13/1 780),4.2%(75/1 780)比2.8%(49/1 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UCI≥0.73组新生儿胎龄、出生体重、身长低于UCI<0.73组,脐血pH<7.20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于UCI<0.7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脐带过度扭转增加了胎儿缺氧及新生儿窒息风险,对新生儿胎龄、出生体重及身长均有明显影响,UCI越大,对新生儿影响越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伴过度自噬X连锁肌病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报道1例伴过度自噬X连锁肌病(XMEA)病例并结合文献分析总结XMEA的临床表现、肌肉影像、肌肉病理及遗传学特点。方法:收集2018年6月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并被确诊为XMEA的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肌肉影像、肌肉病理及遗传学资料进行总结,从Pubmed、知网及万方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并对该疾病的临床和遗传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本例患者为40岁男性,因“发现肌酸激酶升高并双下肢无力4年”入院。患者自小学时出现下蹲时脚后跟不能着地,运动能力弱于同龄人。入院前多次检测肌酸激酶水平升高(320~1 167 U/L);下肢肌肉磁共振成像显示双大腿股外侧肌、大收肌以及双小腿腓肠肌对称性脂肪变性;肌肉病理结果示肌纤维内自噬性空泡伴肌膜特征,且空泡膜上可见膜攻击物复合体沉积。基因检测证实患者 VMA21基因存在c. *6A>G半合子突变。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儿童及成人发病的XMEA患者多表现为肢体近端为主的肌无力和(或)肌萎缩,进展缓慢,多数患者预期寿命不受影响;而婴儿时期发病的XMEA患者容易合并多系统受累,疾病进展快,死亡风险高。 结论:XMEA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遗传性自噬性空泡肌病,尽管不同年龄段起病的XMEA患者其临床及预后表现有较大差异,但病理改变相对一致,基因检测是该疾病的主要确诊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生命早期抗生素暴露对6~11月龄和18~23月龄儿童过敏性疾病影响的出生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母亲孕期及儿童1岁内抗生素暴露和6~11月龄、18~23月龄儿童过敏性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出生队列研究,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纳入2 122名孕妇,从孕期开始一直随访至儿童24月龄。排除失访及抗生素用药史、儿童过敏性疾病信息不完整的母子564对,共有1 558对母子纳入本次研究分析。收集父母及儿童一般人口学信息、生命早期抗生素暴露情况等资料,参考“国际间儿童哮喘及其他过敏性疾病的对比研究(ISAAC)”调查6~11月龄和18~23月龄儿童过敏性疾病信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生命早期抗生素暴露对6~11月龄和18~23月龄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影响。结果:孕妇孕期抗生素使用率为3.4%(53名),儿童在0~2月龄、3~5月龄、6~11月龄的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15.2%(237名)、15.5%(242名)、17.3%(269名)。6~11月龄儿童过敏性疾病总患病率为24.1%(375名),18~23月龄儿童过敏性疾病总患病率为22.0%(342名)。在调整父(母)亲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父(母)亲过敏史、妊娠时父(母)亲年龄、母亲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是否接触二手烟、分娩方式、儿童性别、出生体重、是否早产后,儿童3~5月龄使用抗生素( RR=1.61,95% CI:1.19~2.17)和6~11月龄使用抗生素( RR=1.43,95% CI:1.06~1.93)是6~11月龄儿童过敏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儿童0~2月龄使用抗生素( RR=1.41,95% CI:1.03~1.95)、3~5月龄使用抗生素( RR=1.54,95% CI:1.12~2.11)和6~11月龄使用抗生素( RR=1.58,95% CI:1.17~2.14)是18~23月龄儿童过敏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论:儿童1岁内抗生素暴露是其在6~11月龄和18~23月龄发生过敏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儿童在婴儿期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断探索母乳科学奥秘,更新人类对母乳的认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母乳和母乳喂养是母乳科学研究的2个主要内容。近2个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表明,母乳是2亿年来人类进化的产物,母乳是婴儿营养需求的金标准,并且可用于临床生命救治和健康促进。母乳喂养是实现婴儿正常生长发育、维护健康状态的最佳途径,由于母乳喂养行为易受社会及其他因素的冲击,全球6月龄以内婴儿的纯母乳喂养率改善不够明显。鉴于母乳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紧迫性,未来研究应着重于建设国家母乳成分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建立国家基础战略数据资源,推进母乳科学理论发展与技术创新,提出我国解决母乳问题的合理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天津市婴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筛查结果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天津市婴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B超筛查Graf分型结果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利用妇幼卫生保健三级管理和天津市妇幼卫生信息操作系统对生后6~8周的婴儿进行早期髋关节B超筛查的资料。筛查采用"初筛-复筛-确诊治疗"的"2+1"模式。统计筛查阳性率和不同年份、不同Graf分型患儿转诊治疗时的年龄,比较不同性别、胎次、胎位、生产方式、胎龄、出生体重、家族史患儿阳性率的差异,并采用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DDH的危险因素。结果:筛查婴儿807 889名,检出B超Graf分型Ⅱa型及以上阳性2 039例(2 841髋),检出阳性率为2.52‰(2 039/807 889)。异常髋中Ⅱa(+)型685髋、Ⅱa(-)型959髋、Ⅱb型367髋、Ⅱc型262髋、D型227髋、Ⅲ型265髋、Ⅳ型76髋;占比最多的依次为Ⅱa(-)型(33.76%,959/2 841)、Ⅱa(+)型(24.11%,685/2 841)、D型及以上型(19.99%,568/2 841)。左侧髋异常率为2.02‰(1 632/807 889),大于右侧的1.50‰(1 209/807 889),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3.09, P<0.001)。女婴髋异常率为3.27‰(2 541/777 272),大于男婴的0.36‰(300/838 506),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 947.87, P<0.001)。男婴DDH阳性率0.50‰(209/419 253)、女婴4.71‰(1 830/388 636),男女婴检出比为1∶8.76,不同性别DDH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 420.10, P<0.001)。不同胎位(头位/臀位)、生产方式(顺产/剖宫产)、出生体重(正常/低体重)、家族史(有DDH/无DDH)患儿DDH阳性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胎次(第一胎/第二胎及以上)、胎龄(足月/早产)患儿DDH阳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婴( OR=10.50, P<0.001)和胎位为臀位( OR=3.40, P<0.001)是DD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早产( OR=0.91, P<0.001)为DDH的保护因素。各年份不同B超Graf分型患儿转诊治疗年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经"初筛-复筛-确诊治疗"的"2+1"筛查模式,天津市生后6~8周婴儿B超筛查DDH的阳性率为2.52‰,女婴、左侧髋阳性率更高。B超Graf分型越严重的患儿转诊治疗的年龄越小。女婴、胎位为臀位者更容易发生DDH,早产使发生DDH的风险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生儿大脑半球深部动脉性梗死MRI特征及诊断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新生儿大脑半球深部动脉性梗死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3?例大脑半球深部动脉性脑梗死新生儿的临床和MRI表现。男11?例,女12?例,日龄1~28 d,出现症状后2~20 d行MRI检查,分析其病变部位、形态、信号特点、增强后强化特点及其他伴随征象。结果:单纯动脉性脑梗死15?例,继发于化脓性脑膜炎的动脉性脑梗死8?例,发病中位时间分别为出生后2 d和7 d。单纯动脉性脑梗死患儿均为单侧受累,病变仅位于深部脑实质11?例,合并大脑中动脉皮质支梗死4?例。MRI表现为边界模糊稍长T 1稍长T 2信号,伴局部短T 1短T 2信号。继发于化脓性脑膜炎的脑梗死患儿单侧受累5?例,双侧受累3?例。MRI均表现为边界模糊片状长T 1长T 2信号,其中7?例信号不均,见多发小囊状改变,边缘呈稍短T 1稍短T 2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可见结节状、点片状高信号。6?例受累区域明显肿胀。增强扫描5?例见多发点片状、环状强化。侧脑室后角内等信号并DWI高信号2?例。额颞部蛛网膜下腔DWI高信号5?例。硬膜下积液1?例。 结论:新生儿大脑半球深部动脉性梗死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继发于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变可双侧受累,信号多混杂,可同时并存不同时期病变。MRI有助于鉴别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生儿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5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产前、产时、产后诊治,以及转归和生长发育情况。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21年6月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胎儿期即发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新生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其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研究期间共收治5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儿,男3例,女2例,均在胎儿期诊断并经剖宫产娩出,诊断胎龄(24.6±3.6)周,出生胎龄(36.7±1.5)周,出生体重(2 493±551)g,其中4例患儿母亲有自身免疫疾病,母亲抗核抗体、抗SSA及抗Ro52抗体均阳性,另1例原因不明。4例患儿生后予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后效果差,住院期间最长1例静脉应用异丙肾上腺素18 d;3例住院期间安装永久起搏器,2例1岁内安装起搏器;1例生后26 d因起搏器囊袋感染合并脓毒症休克死亡,存活4例随访到安装起搏器后1岁,生长发育近正常。结论: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儿母亲多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常于孕中期发现胎儿心律失常,但多能近足月分娩,生后药物治疗一般效果差,需安装起搏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