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儿高通量测序基因筛查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新生儿高通量测序(HTS)基因筛查在新生儿筛查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1年9月于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出生的2 06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传统串联质谱和荧光免疫分析筛查后,再应用HTS技术对135个筛查疾病相关致病基因的明确致病高频变异位点进行检测,可疑变异位点进行Sanger测序或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家系验证。结果:2 060例新生儿中,基因阳性31例,基因携带557例,基因阴性1 472例。31例基因阳性新生儿中, G6PD基因变异5例,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相关基因( GJB2、GJB3、MT-RNR1)变异19例, PAH基因变异2例, GAA基因变异1例, SMN1基因变异1例, MTTL1基因变异2例, GH1基因变异1例。结合基因结果和临床资料确诊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MA)1例,糖原贮积症Ⅱ型1例,耳聋2例,G6PD缺乏症5例,额外诊断患儿母亲SMA 1例。2 060例新生儿经传统串联质谱检测未发现确诊患者;经传统荧光免疫分析筛查发现G6PD缺乏症5例(基因筛查阳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2例( DUOX2基因变异携带者)。宁波地区新生儿基因变异携带率前6位的基因分别为: DUOX2(3.93%)、 ATP7B(2.48%)、 SLC26A4(2.38%)、 GJB2(2.33%)、 PAH(2.09%)、 SLC22A5(2.09%)。 结论:新生儿基因筛查技术的疾病检测范围广泛,检出率高,与传统筛查联合可显著提高临床筛查效果,有助于患儿的二级预防、家系成员的疾病诊断和变异携带者的遗传咨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三例22号染色体异常胎儿的产前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应用超声以及多种遗传学检测技术对3例产前筛查提示染色体可能异常的胎儿进行分析,为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对3例孕妇进行胎儿超声检查、核型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芯片(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based microarray,SNP-Array)检测,并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对结果进行验证。 结果:三例胎儿均发现22号染色体存在异常。例1在22q13.2q13.33区存在7.1 Mb的杂合缺失,涉及SHANK3、FBLN1等54个OMIM基因;例2为嵌合体核型,约12%的细胞22q13.31q13.33区存在6.6 Mb的杂合缺失,覆盖SHANK3、PPARA等48个OMIM基因,另有5%的细胞22q11.1q13.2区存在26.1 Mb的拷贝重复,覆盖285个OMIM基因;例3在22q11.1q11.21区存在1.7 Mb的二次重复,涉及CECR1、CECR2、ATP6V1E1等10个OMIM基因。三例胎儿父母的核型及SNP-Array检测结果均未见异常,提示胎儿为新发变异。结论:22号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所致疾病的严重性不仅与其范围有关,还与染色体结构、基因剂量及环境等密切相关。在产前诊断中综合运用超声和多种遗传学检测技术可以显著提高表型变异较大的遗传学异常的检出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MORC2基因新发变异导致DIGFAN综合征1例的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1例发育迟缓、生长落后、面部畸形和轴突神经病变(DIGFAN)患儿的临床表现和遗传学病因。方法:选取2021年3月22日因"身材矮小、智力发育落后"就诊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内分泌遗传代谢门诊的1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采集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确定候选变异,并对其家系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利用生物信息软件对变异位点进行致病性评估及蛋白模拟分析。结果:患儿为10岁9月龄男性,存在身材矮小、智力发育落后、语言和运动发育迟缓、面部畸形等临床特征。基因测序提示患儿 MORC2基因存在c.800T>C(p.Leu267Pro)杂合变异,Sanger测序验证为新发变异。该变异所在的氨基酸Leu267在不同物种间高度保守。Leu267位于MORC2蛋白的ATP酶结合区的核糖体蛋白S5结构域,Leu267Pro可能通过影响ATP酶的空间构象和活性,从而影响MORC2蛋白的功能。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基因变异评级相关指南,c.800T>C评级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S2+PM2_Supporting+PP2+PP3)。 结论:MORC2基因c.800T>C(p.Leu267Pro)变异考虑为该DIGFAN患儿的遗传学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ABCB1 2677G>T/A基因多态性与自身免疫病患者环孢素A血药浓度个体差异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测定自身免疫病患者的全血环孢素A(CsA)药物浓度,并对可能影响环孢素A血药浓度的代谢酶、转运体和作用靶点的基因多态性等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采用酶放大免疫测定法检测193例自身免疫病患者环孢素A稳态血药谷浓度(CsA C 0),并检测入组患者的基因型:CYP3A4 20230C>T、CYP3A5 6986A>G、ABCB1 1236C>T、ABCB1 2677G>T/A、ABCB1 3435C>T、POR 1508C>T及FPR1 C>G。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 t检验及 χ2检验上述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对环孢素A血药浓度的影响。 结果:193例自身免疫病患者服用环孢素A剂量为75~200 mg/d,患者的血药浓度分布为33.0~313.8 ng/ml。服药日剂量( χ2=21.908, P=0.001)和年龄( F=4.262, P=0.006)对患者环孢素A血药浓度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CB1 2677G>T/A(rs2032582)基因多态性对单位剂量CsA C 0(CsA C 0/d)有影响,野生型(GG)患者的CsA C 0/d[(0.81±0.42)ng·ml -1·mg -1]较杂合突变型[GT/GA,(0.65±0.30)ng·ml -1·mg -1, P=0.023]和纯合突变型[TT/AA/TA(0.66±0.34)ng·ml -1·mg -1, P=0.039]显著升高。 结论:环孢素A血药浓度在个体间差异大,ABCB1 2677G>T/A基因的野生型患者环孢素A血药浓度的C 0/d显著高于突变型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MYH9相关疾病六个家系临床特征和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9相关疾病(MYH9-RD)家系患者的临床特征、基因变异和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9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诊断的MYH9-RD 6个家系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基因变异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通过 t检验比较血小板计数仪器法与手工法的结果。 结果:6例先证者中男4例、女2例,年龄4.0(0.5~7.6)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小板减低6例,鼻衄3例,皮肤淤点淤斑2例,外伤血肿1例,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1例。其中1例先证者无家族史,余5例均为家系患病。6个家系共12例患者,2个家系2例患者长期存在镜下肾源性血尿,1个家系2例患者有早发性白内障病史,3个家系5例患者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呈慢性轻度升高。12例患者共发现4种MYH9基因变异,分别为第17号外显子c.2104C>T(p.R702C)变异,第31号外显子c.4270G>A(p.D1424N)变异,第39号外显子c.5521G>A(p.E1841K)变异,第41号外显子c.5797C>T(p.R1933X)变异。经家系验证分析,第一个变异是自发变异,其余变异均来自父亲或母亲。血常规示12例患者血小板数量均下降,仪器法计数结果明显低于手工计数法[(33±17)×10 9比(60±21)×10 9/L, t=-5.83, P<0.05],血涂片可见巨大血小板、血小板减少、粒细胞异常包涵体“三联征”。MYH9基因变异的位置在编码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ⅡA的N端具有ATP酶活性的动力区域“头部”(R702C)患者血小板数量严重减低(<20×10?/L),包涵体不明显;而C端“体尾部”位置变异患者包涵体明显可见,血小板数量相对较高(40×10?~80×10?/L)。 结论:MYH9-RD临床表型异质性明显,MYH9基因变异位置与血小板数量和包涵体特征有一定关系。对于病史较长、病因不明和常规治疗效果欠佳的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不管有无家族史,均应警惕MYH9-RD可能。血常规分析和血涂片形态学是筛查和诊断该病的首要步骤,实验室应重视形态学复检规则和规范报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例 ATP6V0A2基因变异所致常染色体隐性皮肤松弛症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一例 ATP6V0A2基因相关常染色体隐性皮肤松弛症(autosomal recessive cutis laxa, ARCL)患儿的临床表现及遗传学特点。 方法:收集1例 ATP6V0A2基因相关ARCL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患儿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trio-whole exome sequencing, trio-WES),Sanger测序对可能的变异位点进行验证,并复习文献总结该类疾病的临床表现和遗传学特征。 结果:患儿5岁2月龄,身高109.5 cm(40%),体重14.2 kg(<3%),眼裂下斜、眼距宽、宽鼻梁、前额突、长人中,腹部、双侧腹股沟皮肤松弛、皱纹明显,双侧隐睾,既往有"脐疝"病史, ATP6V0A2基因存在复合杂合变异,包含1个移码变异c.1421_1424delAGTC(p.Val476Thrfs*71)和1个剪接位点变异c.2293+1G>A,2个变异位点文献均未见报道。本研究对既往文献报道的75例 ATP6V0A2基因相关ARCL患者的临床表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皮肤松弛(100%,75/75)、特殊面容(78.7%,59/75)和前囟大或闭合延迟(65.3%,49/75)是最常见临床特征,眼裂下斜(57.3%,43/75)、宽鼻梁(40.0%,30/75)和长脸(34.7%,26/75)是最常见的面部特征。 结论:当患者出现皮肤松弛,合并特殊面容、前囟大或闭合延迟、生长发育迟缓、智力发育迟缓和癫痫等应考虑 ATP6V0A2基因相关ARCL。全外显子组测序是一种快速鉴定致病变异的精确方法,有助于早期确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ATP敏感性钾通道型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患儿临床及遗传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ATP敏感性钾通道型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K ATP-HI)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特征。 方法:选取2002年2月至2018年12月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45例经遗传学确诊为K ATP-HI的患儿及其家系为研究对象,对患儿的临床特征、诊疗过程、致病基因突变情况和后期随访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二代测序技术对K ATP-HI相关致病基因ABCC8和KCNJ11进行测序分析。 结果:45例K ATP-HI患儿中,新生儿期发病34例(75.6%),21例(46.7%)首发症状为抽搐。39例应用二氮嗪治疗,其中12例(30.8%)有效,16例(41.0%)无效,11例疗效不明确。对二氮嗪治疗疗效不确定或无效的患者中18例进一步应用奥曲肽治疗,其中13例(72.2%)有效,3例无效,2例疗效不明确。10例因药物治疗无效或18氟-左旋多巴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18F-DOPA PET)明确为局灶型病变患儿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8例行胰腺部分切除术,术后血糖均恢复正常;2例行次全胰腺切除术治疗,术后均继发糖尿病。45例K ATP-HI患儿中1例同时携带ABCC8和KCNJ11突变;10例携带ABCC8复合杂合突变;34例携带ABCC8或KCNJ11单基因突变,其中父系遗传的K ATP-HI患儿21例,母系遗传的K ATP-HI患儿3例,新生突变的K ATP-HI患儿6例。 结论:二氮嗪治疗对多数K ATP-HI患儿无效,而奥曲肽治疗有效率更高。局灶型病变的患儿行胰腺部分切除术治疗具有较高的治愈率,次全胰腺切除术后有继发糖尿病的风险,故术前明确患儿的胰腺组织学类型极为重要。ABCC8和KCNJ11基因突变是K ATP-HI的主要致病基因,携带ABCC8或KCNJ11单个基因突变的K ATP-HI患者中,以父系遗传者占多数。部分K ATP-HI患儿低血糖症状可自行缓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溶血磷脂酸受体6在蕈样肉芽肿向大细胞转变中的意义及其对皮肤T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蕈样肉芽肿(MF)患者中溶血磷脂酸受体6(LPAR6)的表达水平及其对CTCL疾病发展及预后的影响与可能机制。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2011—2020年间确诊的110例MF患者,包括49例发现队列的24例大细胞转变(LCT)及25例非大细胞转变(NLCT),61例验证队列的24例LCT及37例NLCT。提取患者组织总RNA分别采用RNA测序及RT-PCR检测LPAR6的表达,比较LPAR6在LCT与NLCT患者间的表达差异及对生存预后的影响。构建2种CTCL细胞系MyLa、Sz4过表达LPAR6细胞模型,以正常表达细胞为对照,检测过表达LPAR6对MyLa、Sz4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通过加入LPAR6相关配体溶血磷脂酸(LPA)、2S-OMPT、三磷酸腺苷(ATP)、腺苷(ADO),采用细胞增殖实验检测试剂盒及流式细胞仪检测激活LPAR6对过表达LPAR6 MyLa、Sz4细胞增殖活力与凋亡的影响。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预后分析,两组间数据的比较采用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RNA测序结果显示,发现队列中LPAR6是LCT中显著性低表达的基因之一;验证队列中,LCT组的LPAR6表达水平[ M( Q1, Q3)为204.90(81.90,512.70)]低于NLCT组[809.40(417.50,1 829.20), U = 242.00, P = 0.002];两队列中,低表达LPAR6均与不良预后的发生风险显著相关( P < 0.01)。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在实验的0、24、48、72 h,过表达组MyLa、Sz4细胞与对照组细胞的细胞增殖活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分别采用LPA、2S-OMPT、ATP、ADO激活MyLa细胞LPAR6后48 h,过表达组MyLa细胞的增殖活力(1.38 ± 0.01、1.04 ± 0.01、1.09 ± 0.03、1.23 ± 0.01)均低于对照组(1.73 ± 0.04、1.23 ± 0.01、1.24 ± 0.01、1.42 ± 0.03, t值分别为30.33、18.38、4.78、5.75,均 P < 0.05),细胞凋亡率(17.93% ± 0.88%、17.75% ± 0.35%、23.97% ± 0.57%、31.44% ± 0.34%)均高于对照组(3.98% ± 0.03%、7.81% ± 0.59%、11.95% ± 0.85%、12.02% ± 0.48%, t值分别为15.93、14.49、11.74、33.01,均 P < 0.05);分别采用2S-OMPT、ADO激活Sz4细胞LPAR6后48 h,Sz4细胞增殖活力2S-OMPT对照组为1.48 ± 0.01、过表达组为1.29 ± 0.04;ADO对照组为1.51 ± 0.02、过表达组为1.27 ± 0.01,过表达组均低于对照组( P < 0.05),细胞凋亡率均高于对照组(2S-OMPT对照组29.35% ± 0.55%、过表达组41.70% ± 0.70%;ADO对照组24.60% ± 1.00%、过表达组37.05% ± 0.15%,均 P < 0.05)。 结论:LPAR6在LCT患者中低表达并与不良预后的发生风险显著相关,体外激活LPAR6能够抑制CTCL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LCT患者LPAR6表达水平降低可能是疾病进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法探讨虎杖干预类风湿关节炎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虎杖干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筛选虎杖的有效活性成分并预测相关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预测RA相关靶点,将虎杖药效靶点与RA相关靶点取交集,得到虎杖干预RA的共同靶点,使用Cytoscape 3.7.2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将获得的共同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经R语言计算筛选出虎杖干预RA的核心靶点。运用DAVID在线数据库及R语言对共同靶点进行GO分子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AutoDock Vina软件对活性成分和前5位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筛选获得10个虎杖有效活性成分和对应的203个药效靶点,检索得到4 424个RA相关靶基因,取交集后得到139个虎杖干预RA的共同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提示,v-akt鼠科胸腺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Ⅰ (v-akt murine thym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 1, AKT1)基因、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 TP53)基因、JUN、MAPK1、人v-rel禽网状内皮细胞过多症病毒癌基因同源物(AV-Rel 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al Oncogene Homolog A, RELA)等为核心靶点。GO富集分析得到虎杖干预RA的分子功能共35个,包括ATP结合、锌离子结合、转录因子活性等。KEGG富集分析得到虎杖干预RA的相关信号通路共117条,包括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癌症通路等。分子对接显示,有效成分均与基因AKT1、TP53、JUN、MAPK1、RELA对接良好,其中大黄素甲醚双葡萄糖苷与JUN显示出较好的结合能力。结论: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法分析虎杖可多靶点、多通路干预RA,为其药品研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老年人间质性肺疾病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3基因变异筛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筛查老年间质性肺疾病(ILDs)患者中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3(ABCA3)基因突变情况,分析老年ILDs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对2015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诊断为ILDs的老年患者(≥60岁)进行影像学分析筛选后,对其中愿意提供外周血标本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的103例患者进行外周血DNA提取,进行全外显子测序,筛查ABCA3基因的突变情况,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归纳。结果:在6例患者中鉴定到ABCA3基因的7个罕见变异,这6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7岁(60~72岁),性别分布相当,吸烟者占33.3%(2/6),其肺功能主要表现为弥散功能受损,最终诊断包括特发性肺纤维化(3/6)、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1/6)和IgG4相关肺病(2/6)。同时,在其中1例患者中首次鉴定到导致特发性肺纤维化的ABCA3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p.Asp1465Asn、p.Leu39Val和p.Val93Ile3。结论:ABCA3变异相关老年人ILDs具有可变性,即发病年龄、临床表现、诊断、预后在不同患者表现不同。引发早发型ILDs的ABCA3突变多为纯合子或复合杂合子,且多为致病性更强的无义突变,而引起老年人ILDs的ABCA3突变多为杂合子错义突变,这可能是引起ABCA3变异相关的老年人ILDs可变性的原因。由于目前已知治疗方案对ABCA3变异导致的ILDs患者反应欠佳,早期遗传学诊断可能通过加强疾病认知等方面使患者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