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维超声心动图定量评价退行性二尖瓣反流瓣环动态变化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应用经胸三维超声心动图定量分析退行性二尖瓣反流(DMR)患者二尖瓣环(MA)静态几何结构及动态变化。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3月于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就诊的35例DMR(均为二尖瓣脱垂和Barlow样改变)患者作为DMR组,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42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在舒张晚期、收缩早期、收缩中期和收缩晚期定量测量二尖瓣环面积(MAA)、二尖瓣环周长(MAP)、二尖瓣环前外后内侧直径(DALPM)、二尖瓣环前后径(DAP)、二尖瓣非平面角(NPA)、二尖瓣环高度(AH)以及瓣环高度与联合间径的比值(AHCWR),并计算以上各参数的收缩期变化分数。比较两组间MA静态结构和动态变化差异,分析两组MA在整个心动周期内的动态变化特点。结果:静态结构:DMR组整个心动周期内MAA、MAP、DAP和DALPM较对照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DMR组收缩中期和晚期鞍形结构较对照组扁平(AHCWR:0.17±0.01比0.21±0.01,0.15±0.01比0.23±0.01;均 P<0.05),其余时相鞍形结构相对保留。动态变化:对照组舒张晚期至收缩早期出现收缩前收缩(MAA、MAP、DAP、DALPM减小,均 P<0.05),鞍形加深(NPA减小,AH和AHCWR增大,均 P<0.05);与对照组相比,DMR组MA收缩前收缩和鞍形加深均消失(舒张晚期与收缩早期所有MA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DMR组收缩期动态变化也较对照组减弱受损,表现为DALPM、NPA及AHCWR收缩期变化分数小于对照组(均 P<0.05),除DAP外,其余MA参数4个时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正常人MA鞍形结构明显,且MA在心动周期内动态变化显著,出现明显的收缩前收缩,鞍形加深现象。DMR患者MA明显增大,且MA鞍形结构在收缩中晚期扁平化。DMR患者整个心动周期内MA动能均减弱,收缩前收缩现象消失,收缩期动态变化也不同程度受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病例队列研究设计中相对危险度的估计及其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系统介绍病例队列研究设计的基本原理,以及风险比( HR)的常用估计方法及其应用。 方法:首先,介绍病例队列研究设计的基本原理;其次,对Prentice法、Self-Prentice法和Barlow法加权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描述和说明;最后,以上海市女性健康队列研究为例,分析全队列数据与病例队列样本中肥胖与肝癌发病的关联,并进一步比较两者在各种模型中参数估计的结果。结果:在全队列数据和病例队列样本中,发现肥胖与女性肝癌发病的关联均有统计学意义。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中,全队列数据和病例队列样本的回归系数( β)随着协变量调整有所波动,但是两者的 HR值较为接近;两者 β的标准误存在差异,即病例队列样本 β的标准误大于全队列的参数估计值, HR值的95% CI更宽。在加权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中,Prentice法相比Self-Prentice法和Barlow法的 β的标准误更接近全队列的参数估计值, HR值的95% CI更靠近全队列的结果。 结论:病例队列研究设计通过收集和分析子队列成员和发病者的资料,可以获得接近全队列的参数结果,同时能够节约样本量和提高研究效率。此外,在病例队列设计中可以优先选择Prentice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对人工腱索联合后交界折叠缝合行全胸腔镜Barlow病二尖瓣成形早期结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多对人工腱索联合后交界折叠缝合并辅以成形环的技术行全胸腔镜Barlow病(Barlow disease)二尖瓣成形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全胸腔镜下,通过单操作孔,对连续10例Barlow病患者采用多对人工腱索置入、后交界折叠缝合并辅以成形环的技术行二尖瓣修复成形。通过对其早期结果的总结分析,评价其安全性和可行性。结果:男8例,女2例;年龄(33.5±11.0)岁。全组无手术死亡及相关并发症。术中体外循环时间112~194 min,平均(142±26)min;阻断时间78~128 min,平均(96±18)min;置入人工腱索2~4对/例,平均(3.4±0.7) 对/例。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提示:二尖瓣对合高度0.8~1.5 cm,平均(1.2±0.2)cm。无二尖瓣关闭不全(mitral regurgitation,MR)及收缩期前向运动(systolic anterior motion,SAM)现象,平均跨瓣压差(1.2±0.4)mmHg(1 mmHg=0.133 kPa)。随访1~18个月,7例无MR,3例微量MR,平均跨瓣压差(1.5±0.6)mmHg。结论:多对人工腱索联合后交界折叠缝合并辅以成形环的技术行全胸腔镜Barlow病二尖瓣成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重复性好,早期结果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安徽省部分地区发育性髋关节异常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安徽省部分地区发育性髋关节异常(DDH)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并制定适合安徽省省情的早期筛查方法和标准化的诊断模式.方法 由安徽省部分地区包括合肥市、淮南市、阜阳市、亳州市、六安市、铜陵市和安庆市等13个区县妇幼保健机构利用国家已经建立完善的省市县乡级妇幼保健体系,各地市分别对辖区内所有出生后6~24周婴儿采用体格检查进行初筛,可疑或异常者体征者转诊至市妇幼保健中心及安徽省儿童医院,由小儿骨科医师对转诊患儿进行复筛,复筛内容包括体格检查(外展试验、 Allis征、Ortolani和Barlow试验)和影像学评估(B超检查,并对B超可疑者行骨盆正位X线),以进一步确诊.结果 2015年1月~2016年6月,共对73 274(共146 548髋)例婴儿实施初期筛查,共对10. 3% (7 545例)的婴儿进行了复筛并行髋关节B超检查,其中136例(152髋)可疑患儿(Graf Ⅱa型)和142例(176髋)检查异常[Graf (Ⅱb~Ⅳ)型]患儿转诊至安徽省儿童医院骨科.最终有218例(256髋)确诊为DDH,男/女为1/3.74;DDH患儿与正常儿童相比在性别、头胎、臀位产、分娩方式、襁褓位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徽省部分地区DDH发病率为2. 98%c(218/ 73 274).结论 安徽省部分地区利用国家已经建立的完善的省市县乡级妇幼保健体系,对出生后6~24周的婴儿按照初筛-复筛-确诊模式,可以初步实现对DDH的早发现、早诊断.通过早期筛查,特别是高危患儿,使得DDH患儿得到早期确诊和及时治疗,从而获得满意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肺结核患者居家自我管理体验的访谈记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结核病是目前全球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报道,2015年世界范围内估计有1040万例新发患者,大约140万例死于结核病[1].肺结核的治疗至少需要6~8个月[2],且以居家治疗为主.自我管理对于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至关重要[3].Barlow等[4]将自我管理定义为:在应对慢性疾病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症状、治疗、生理、心理和社会变化及做出生活方式改变的能力.目前,国内研究多侧重于针对各种干预模式在肺结核患者自我管理中应用的定量研究[5],而量性研究不能全面地反映患者的真实感受[6].患者自我管理的状况如何,其自我管理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的?现有研究尚不能回答.本研究采用深入访谈法,探讨肺结核患者在居家自我管理过程中的经历与体验,以期为今后进一步制订干预措施和自我管理支持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超声对发育性髋关节异常的临床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发育性髋关节异常(DDH)是引起幼儿及青少年残疾的主要髋关节疾病之一[1].DDH患者若未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晚期可能会引起跛行、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等后遗症[2],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目前,Graf法已被广泛应用于DDH超声检查.本组旨在探讨超声对DDH的早期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925例临床疑似DDH婴幼儿(共1850侧髋关节),其中男352例,女573例,年龄1d~6个月,平均90 d;主要临床表现为臀纹或大腿纹不对称、双髋关节不等高、双下肢不等长、Barlow征阳性或Ortolani征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33例Barlow综合征患者全胸腔镜Loop技术二尖瓣成形术护理配合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在全胸腔镜下应用Loop技术行二尖瓣成形术治疗Barlow综合征的护理配合经验.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8年7月33例Barlow综合征患者,均于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经胸腔镜应用Loop技术行二尖瓣成形术.手术室护士术前熟悉手术方案、步骤,提前备好用物及仪器设备,加强各环节掌控;巡回护士配合麻醉医生进行食管三维超声检查,加强病情实时监测,做好突发心律失常的应急抢救配合;器械护士配合人工腱索线圈﹙Loop﹚制作及缝合植入等手术步骤,落实腔镜设备、器械的使用与维护.结果 本组5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1例同期行左房折叠术,33例手术效果满意,围术期无死亡病例、无护理并发症,术后定期随访,期间无死亡,无患者接受再次二尖瓣手术.结论 手术室护士熟练掌握Barlow综合征病变特点及手术技术最新进展现状,充分备好腔镜器械及Loop技术所需用物,确保仪器设备的完好性,沉着应对突发状况的急救;术中娴熟配合Loop技术的应用.注重系统培训、经验总结,为协助外科医生顺利完成手术提供重要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Barlow综合征的病因及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Barlow综合征(Barlow's Syndrome),又称为原发性二尖瓣脱垂,先天性二尖瓣脱垂或黏液样病变二尖瓣脱垂,是二尖瓣脱垂中一种特殊的形式.Barlow综合征是以心脏收缩晚期杂音及非喷射性喀喇音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随着近年来基因组学以及外科技术的发展,Barlow综合征的本质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而干预措施也有了一些新的进展.本篇综述将从Barlow综合征的病因学进展及干预方式进行说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二尖瓣成形环Carpentier-Edwards PhysioⅡ的临床应用与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总结二尖瓣Carpentier-Edwards PhysioⅡ成形环在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外科治疗中的应用并评估其治疗效果.方法 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接受二尖瓣膜成型手术治疗的18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其中8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者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分别在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采用经胸壁超声测量LA、LVEDD、LVEF,观察手术前后各项数值变化,评估该二尖瓣成形环的治疗疗效.结果 18例患者中男性8例,平均年龄(46±9)岁.其中Barlow氏病2例,退行性病变4例,其余12例为风湿性病变.18例患者中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8例.共置入二尖瓣成形环18枚(Carpentier-Edwards PhysioⅡ),三尖瓣成形环8枚(Edwards MC3).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12个月左房内径(P<0.05)、左室舒张末内径均明显缩小(P<0.05),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rpentier-Edwards PhysioⅡ成形环置入后较术前扩张的左房、左室舒张末内径均明显缩小,心脏重构情况得以缓解.从力学与仿生学角度来看,双马鞍形设计的成形环与二尖瓣环形态和力学特点更为吻合,在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同时,能稳定心脏正常解剖构型,但中远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二尖瓣成形技术治疗儿童Barlow病的早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总结二尖瓣成形技术治疗Barlow病合并二尖瓣中度以上反流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8月阜外医院10例Barlow病合并二尖瓣中度以上反流≤ 18岁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7例,平均年龄(8.7±7.9)岁.术前超声心动图和术中瓣膜分析均证实二尖瓣瓣叶冗长、甩动,瓣叶及对合缘凸入左心房且高于二尖瓣瓣环水平,二尖瓣瓣环扩张,瓣下乳头肌、腱索冗长,术后病理可见瓣叶及腱索黏液样改变及部分纤维灶增生改变.二尖瓣修复技术包括人工瓣环植入技术、人工腱索植入技术、后叶Sliding技术、后叶部分切除(不包括Sliding技术)、瓣叶折叠、腱索折叠、乳头肌劈开、瓣环环缩(不包括人工瓣环植入).分析二尖瓣修复技术、术后早期临床结果及随访超声心动图资料.结果 所有患儿均成功完成了二尖瓣修复.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73.2±17.4)min,体外循环时间为(99.5±19.8)min.围手术期无患儿再次行手术治疗.1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100.0%.1年、5年无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的发生率分别为90.0%、72.0%.结论 对于Barlow病合并二尖瓣大量反流的婴幼儿,考虑到其病变重、操作空间小、需满足生长发育的特点,建议采用不同于大龄儿童的手术技术,如瓣环环缩术、腱索折叠技术,必要时采用"缘对缘"缝合术,可取得良好的早期效果,其中远期效果仍待进一步随访观察.大龄儿童可应用类似成人的Barlow二尖瓣成形技术方法,包括人工瓣环植入、瓣叶部分切除、人工腱索植入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