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腔镜辅助下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4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9年5月在本院收治的4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胸腔镜辅助下经右侧腋下小切口(5 cm)手术,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经左心房和二尖瓣前叶基部切口行胸腔镜辅助下室间隔心肌切除术(SM)并二尖瓣成形术。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后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和低氧血症等并发症。术后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提示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解除满意,二尖瓣闭合功能良好。随访期内无需要再次手术干预的患者。胸腔镜辅助右腋下小切口治疗HOCM是安全可行的,可以为解除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和二尖瓣及瓣下装置的异常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冠状静脉不同部位心外膜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冠状静脉(CV)不同部位心外膜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VA)的心电图特征。方法:2009年10月31日至2021年9月30日,纳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VA患者有效靶点或"最早"激动点在CV的连续性病例,对CV不同部位起源VA的QRS波形态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共纳入173例,其中男102例,年龄(56.44±15.66)岁,年龄范围13~87岁。在邻近二尖瓣环心外膜组的171例中:①51例(92.73%,51/55)患者前室间静脉近端(pAIV)及左心室顶部穿间隔静脉(summit-CV)在V 1导联有s波呈Rs、RS或rS型,而其他部位106例(91.40%,106/116)无s波呈R型( χ2=115.01, P<0.001);②V 5~V 6导联在邻近二尖瓣环后壁、侧壁及前侧壁的心大静脉远端(DGCV 1)以近区域35例(81.40%,35/43)有s波呈Rs型,而DGCV 2、summit-CV及pAIV118例(92.19%,118/128)呈R型,10例(7.81%,10/128)呈Rs型( χ2=89.88, P<0.001);③summit-CV及邻近二尖瓣环后侧壁在Ⅰ导联20例(74.07%,20/27)以正向波为主呈R、Rs及r型,其他区域140例(97.22%,140/144)以负向波为主呈rS、rs、qr、qs或QS型( χ2=95.79, P<0.001);④若以V 1导联有s波呈Rs、RS或rS型,V 5~V 6导联有s波呈Rs型,I导联以正向波为主呈R、Rs或r型分别作为诊断pAIV及summit-CV,DGCV 1及其以近,summit-CV及邻近二尖瓣环后侧壁起源的指标,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73%、91.40%、83.61%、96.36%;81.40%、92.19%、77.78%、93.65%;74.07%、97.22%、83.33%、95.24%。 结论:CV不同部位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亦不相同,熟悉这些心电图特征对初步判断其起源将有所裨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单纯环肺静脉隔离与联合Marshall静脉化学消融对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环肺静脉隔离(PVI)基础上联合Marshall静脉化学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中日友好医院心脏科因持续性心房颤动首次行射频消融的120例患者,根据治疗策略分为单纯PVI组(PVI组, n=90),PVI+Marshall静脉化学消融组(Marshall组, n=30)。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X线曝光量及术后6、12个月有无心房颤动/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发作、手术并发症等。 结果:共纳入首次行射频消融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120例。PVI组年龄(55.4±7.4)岁,其中男72例(80.0%,72/90);Marshall组年龄(58.4±6.6)岁,其中男23例(76.7%,23/30)。①与PVI组相比,Marshall组二尖瓣峡部持久性损伤的成功率提高,也增加了手术时间[(150.3±30.7) min对(120.3±20.6) min, P<0.001]及X线曝光量[(180.3±45.7) mGy/cm 2对(50.3±25.5) mGy/cm 2,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随访结果:Marshall组较PVI组术后未发作心房颤动/房速、维持窦性心律成功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6个月:80.0%(24/30)对70.0%(63/90), P=0.013;12个月:76.7%(23/30)对64.4%(58/90), P=0.012]。③Marshall组与PVI组相比,两组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7)。 结论:PVI联合Marshall静脉化学消融安全、有效,且可增加持续性心房颤动的远期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2006年至2018年国内33家医院4 981例住院儿童心肌病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国内33家医院近12年心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为心肌病患儿的精准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2006年7月至2018年12月国内33家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心肌病患儿,收集其性别、年龄、入院时心功能状态、入院时伴发疾病、心电图、心脏超声、实验室检查、基因检测等资料,电话随访了解心肌病患儿出院后情况。结果:2006年7月至2018年12月国内33家医院共收住心肌病住院患儿4 981例,占同期儿科住院患儿的0.079%(4 981/6 319 678例),其中以扩张型心肌病(DCM)最多[1 641例(32.95%)],其次为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FE)[1 283例(25.76%)]和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635例(12.75%)];年度住院人数整体呈逐年增多趋势;发病年龄以0~6月龄最多[1 566例(31.44%)];其次为1~3岁[1 015例(20.38%)]和7~12月龄[664例(13.33%)]。入院时3 548例(71.23%)患儿临床呈现心力衰竭状态,其中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Ⅲ级及以上、Ross评分≥7分者占47.83%(2 262/4 729例);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为5.90%(294/4 981例);住院期间栓塞事件的发生率为0.64%(32/4 981例)。37.50%(1 868/4 981例)的心肌病患儿存在心律失常,以期前收缩、心动过速、传导阻滞及预激综合征最常见。17.95%(894/4 981例)的心肌病患儿心脏超声检查中有心包积液,瓣膜返流的发生率为79.32%(3 951/4 981例),以二尖瓣返流最多。分别有35.88%(1 787/4 981例)和42.84%(2 134/4 981例)的心肌病患儿肝功能和肾功能检测异常;3.33%(166/4 981例)的心肌病患儿行基因检测。总体病死率为7.31%(364/4 981例)。结论:国内儿童心肌病患儿发病人数逐年增多,发病年龄以0~6月龄最多,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多见,多发生瓣膜返流;需要进一步提高儿童心肌病患儿的诊治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二尖瓣置换术后左心室假性室壁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左心室假性室壁瘤(LVPA)是在左心室游离壁破裂后,由粘连增厚的脏、壁层心包包裹破出的血流而形成。该文报道了1例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后1年余,因左心室前侧壁破裂形成的LVPA患者,经超声心动图及胸部增强CT明确诊断。超声心动图及胸部增强CT对LVPA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提供其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左心房软骨肉瘤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42岁女性患者,胸部CT检查示左心房内占位性病变。2020年7月在全麻下行姑息性左心房肿物切除术+二尖瓣成形术+三尖瓣成形术。术后病理示(左心房)软骨肉瘤Ⅱ级。术后3个月,患者因心悸2h再次入院,胸部CT示肿物较前增大,诊断肿瘤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乌司他丁注射液对脓毒症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注射液对脓毒症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在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收住重症医学科的脓毒症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将他们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试验组(常规治疗+乌司他丁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基线资料;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和治疗后第7天的心脏超声指标[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峰速度/舒张早期二尖瓣环速度(E/e')、舒张早期二尖瓣环速度(e')、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峰速度/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峰速度(E/A)、三尖瓣反流峰速度(TRV)],心肌损伤与心功能相关指标[肌钙蛋白I(cTnI)、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炎症相关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红细胞沉降率(ESR)],ICU住院时间,感染控制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和28 d病死率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治疗后第7天,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e'、E/A水平显著升高;E/e'、TRV、cTnI、NTproBNP、CRP、PCT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感染控制时间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试验组的ICU住院时间和28 d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乌司他丁可以降低脓毒症的炎症反应程度,改善心肌损伤,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减少ICU住院时间和降低患者28 d病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目前主要采用室间隔减容治疗,如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室间隔乙醇消融术等。随着对理论知识认识的加深和介入治疗的飞速发展,先后有学者尝试应用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治疗高危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在梗阻性和非梗阻性患者中均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但亦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缺乏动物试验数据及大型队列研究数据、中远期治疗效果未知等。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诊疗带来了新的思路,一方面或可作为单独疗法,另一方面或可联合新型分子靶向药物或以肥厚室间隔为靶点的新兴微创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与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经导管二尖瓣反流介入治疗的现状及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二尖瓣反流(MR)是常见的瓣膜性心脏病,其患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而增加,严重的MR明显降低患者的生存率。除了优化药物外,传统外科手术是治疗MR的主要手段,近年来,MR的介入治疗技术蓬勃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该文将对经导管二尖瓣反流介入治疗的现状及进展进行系统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治疗轻度室间隔肥厚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PIMSRA)治疗轻度室间隔肥厚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11月至2021年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肥厚型心肌病诊治中心接受PIMSRA治疗的轻度室间隔肥厚(最大左室壁厚度15~19 mm)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45例,收集其临床资料,评估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的临床症状、NYHA心功能分级等;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的室间隔厚度、左室流出道内径、左室流出道压差、二尖瓣反流、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等,监测并记录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术后心律失常。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PIMSRA治疗,术中及围术期内无死亡、出血和卒中等临床不良事件发生,术后无左束支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和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所有患者均无需永久起搏器植入。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的NYHA心功能分级提高,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均 P<0.001),术后1年基本保持稳定。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的前间隔厚度、后间隔厚度、最大左室壁厚度减小(均 P<0.001);左室流出道内径增宽( P<0.001),术后1年持续改善;静息和激发左室流出道压差显著降低(均 P<0.001);二尖瓣反流量减少,SAM征分级降低(均 P<0.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加,左心房内径减小(均 P<0.001),术后1年基本保持稳定;左房容积指数减小( P<0.001),术后1年持续改善;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速度的比值(E/e′)减小( P=0.001),术后1年基本保持稳定;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射血分数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PIMSRA治疗轻度室间隔肥厚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