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URKA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和凋亡及药物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AURKA对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增殖、凋亡、周期改变及对药物敏感性的影响,并分析内在机制.方法 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 RPMI8226 和 U266 分别转染 smart silencer NC(ssi-NC)和 smart silencer AURKA(ssi-AUR-KA),分为ssi-NC组、ssi-AURKA组和空白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和蛋白质印迹实验检测3组细胞AURKA mRNA和AURKA蛋白相对表达量,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检测其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ssi-NC组、ssi-AURKA组细胞周期变化和凋亡率,CCK 8法检测其对硼替佐米和地塞米松的药物敏感性,蛋白质印迹实验检测Wnt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及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MT)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RPMI8226细胞ssi-AURKA组蛋白相对表达量为 0.58±0.09,低于空白组(1.00±0.10)和 ssi-NC 组(1.00±0.09),F=20.84,P<0.001;U266 细胞 ssi-AURKA 组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57±0.07,低于空白组(1.00±0.04)和ssi-NC组(1.07±0.08),F=46.19,P<0.001.细胞增殖活性实验结果显示RPMI8226细胞空白组、ssi-NC组、ssi-AURKA组相对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3 966.12,P时间<0.001;F组别=363.15,P组别<0.001;F时间×组别=48.03,P时间×组别<0.001.U266 细胞空白组、ssi-NC 组、ssi-AURKA 组相对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2 452.32,P时间<0.001;F组别=236.91,P组别<0.001;F时间×组别=33.47,P时间×组别<0.001.RP-MI8226细胞和U266细胞中ssi-AURKA组S期均增加,t值分别为12.28和14.64,均P<0.001;G0/G1期均降低,t值分别为 23.33 和 22.98,均 P<0.001.RPMI8226 细胞(t=16.23,P<0.001)和 U266 细胞(t=18.44,P<0.001)中,与 ssi-NC 组比较,ssi-AURKA组细胞总凋亡率增加.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显示,RPMI8226细胞ssi-NC组、ssi-AURKA组、ssi-NC+B+D组、ssi-AURKA+B+D组细胞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618.82,P时间<0.001;F组别=1 373.51,P组别<0.001;F时间×组别=228.70,P时间×组别<0.001.U266 细胞 ssi-NC组、ssi-AURKA组、ssi-NC+B+D组、ssi-AURKA+B+D组细胞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617.83,P时间<0.001;F组别=1 352.84,P组别<0.001;F时间×组别=155.81,P时间×组别<0.001.蛋白质印迹实验结果显示,RPMI8226 细胞中 ssi-AURKA 组 E-cadherin 表达升高,t=5.11,P=0.007;Vimentin、β-catenin 和Wnt3A 表达降低,t 值分别为 2.86、3.87 和 7.56,P 值分别为 0.046、0.018 和 0.002;U266 细胞中 ssi-AURKA 组 E-cadherin表达升高,t=10.02,P<0.001;Vimentin、β-catenin、Wnt3A 表达降低,t 值分别为 3.71、2.82 和 3.30,P 值分别为 0.020、0.047和0.030.结论 抑制AURKA表达可抑制MM细胞增殖,导致细胞周期的改变,诱导细胞凋亡,增加药物敏感性;AURKA可能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影响MM细胞EMT过程进而影响细胞增殖和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清葡萄糖调节蛋白78在多发性骨髓瘤病人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病人血清中的表达,及其对病人治疗反应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大竹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MM病人为MM组,同期该院门诊就诊的62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参与者的外周静脉血样本,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中GRP78的表达,分析GRP78表达与临床特征及治疗反应的关系.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血清GRP78预测MM病人预后的最佳临界值,采用Kaplan-Meier曲线与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血清GRP78表达与MM病人预后的关系.结果 MM病人的血清GRP78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Z=4.12,,P<0.001),中位表达量分别为2.49(1.23,5.13)mg/L和1.29(0.75,2.14)mg/L.与多发性骨髓瘤国际预后分期(ISS)Ⅰ、Ⅱ期病人2.05(1.09,4.40)mg/L相比,血清GRP78表达在ISSⅢ期病人2.99(1.66,5.63)mg/L显著升高(Z=2.18,P=0.030).然而,血清GRP78表达与接受硼替佐米诱导方案的MM病人的治疗反应无关.ROC曲线显示血清GRP78预测总体生存(OS)的最佳临界值为1.68 mg/L,曲线下面积(AUC)为0.70,95%CI:(0.58,0.81),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78.7%和58.4%.Kaplan-Meier曲线表明GRP78高表达(≤1.68 mg/L,n=50)组生存期明显短于低表达组(>1.68 mg/L,n=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99,P=0.001).单、多因素Cox分析揭示ISS分期[HR=2.04,95%CI:(1.11,3.76),P=0.022]、治疗反应[HR=2.42,95%CI:(1.28,4.58),P=0.007]和血清GRP78表达[HR=2.96,95%CI:(1.43,6.12),P=0.003]是MM病人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GRP78在MM病人血清中呈现异常高表达,且与ISS分期及不良预后有关,或许是MM诊断与预后风险分层的重要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BCD方案治疗后首次复发多发性骨髓瘤的方案选择及预后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一线采用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BCD)方案诱导治疗后首次复发采用不同二线治疗方案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09年7月至2022年10月以北京协和医院为主的北方地区3家医院的经BCD方案诱导治疗后首次复发的MM患者,根据二线化疗方案将患者分为4组:免疫治疗组(包含达雷妥尤单抗、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的方案)、1种新药治疗组[包含蛋白酶体抑制剂(PI)或免疫调节剂(IMiD)之一,PI或IMiD组]、2种新药联合治疗组(同时应用PI和IMiD,PI+IMiD组)、传统化疗或姑息组。比较4组患者疗效、二线治疗无进展生存(2ndPFS)期和总生存(OS)期,并分析2ndPFS的影响因素。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纳入217例MM患者,中位年龄62岁(范围31~83岁),男性占56.2%(122/217),二线化疗方案比率分别为免疫治疗8.8%(19例)、PI或IMiD治疗48.4%(105例)、PI+IMiD治疗29.9%(65例)、传统化疗或姑息支持12.9%(28例)。免疫治疗组、PI或IMiD组、PI+IMiD组及传统化疗或姑息组的二线化疗后总反应率(ORR)分别为94.7%(18/19)、56.2%(59/105)、73.8%(48/65)、32.1%(9/28)( χ2=24.55, P<0.001),中位2ndPFS期分别为17.7、9.0、9.2、4.6个月( χ2=22.74, P<0.001),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PI或IMiD组与PI+IMiD组2ndPFS相似( χ2=1.76, P=0.923)。亚组分析显示,诊断时具有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患者,首次复发时采用免疫治疗的2ndPFS最长(22.0个月)( χ2=15.03, P=0.002)。多因素分析显示,二线方案选择免疫治疗( HR=0.11,95% CI 0.05~0.27)、最佳疗效达部分缓解及以上( HR=0.47,95% CI 0.34~0.66)、非侵袭性复发( HR=0.25,95% CI 0.17~0.37)为影响2ndPFS的独立因素。 结论:真实世界数据显示,一线BCD方案治疗后首次复发的MM患者,二线方案选择免疫治疗可获得更深的缓解和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对基线具有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患者亦是如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伊沙佐米全口服方案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观察伊沙佐米为主的全口服方案居家治疗多药耐药的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安全性。回顾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并接受伊沙佐米为主的全口服方案化疗的复发/难治MM患者38例,观察治疗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在多药耐药的复发难治MM患者中,伊沙佐米联合全口服方案的总体反应率(ORR)为36.8%,其中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以上23.7%,完全缓解(CR)5.3%。伊沙佐米联合来那度胺及地塞米松(IRD)方案组ORR为41.7%。所有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PFS)为 5个月,中位总生存(OS)期为 7.5个月。伊沙佐米联合全口服方案二线治疗有效缓解率为50%,三线治疗有效缓解率为40%;四线及以上有效缓解率仅为12.5%。硼替佐米耐药组的有效缓解率达29.0%,来那度胺耐药组的有效率较高38.0%,而双重耐药组的缓解率仍达到了21.4%。伊沙佐米治疗中发生3~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1%(8例),主要血液学毒性为血小板及白细胞计数降低,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为乏力和腹泻。在多药耐药复发/难治MM患者治疗上,以伊沙佐米为主的全口服方案居家治疗具有可靠的疗效及安全性。首次复发和二次复发使用明显优于4线以上治疗的晚期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种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移植小鼠模型的建立和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利用人骨髓瘤细胞系ARP1、MM.1S和NCI-H929建立异种移植模型,并对三种细胞移植后生长周期、肿瘤负荷和生物学特点进行比较。方法:将ARP1、MM.1S和NCI-H929细胞分别由皮下或尾静脉植入经 137Cs照射后的NOD/SCID小鼠,每周观察小鼠的生存情况,监测肿瘤负荷。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肿瘤组织或骨髓中CD138 +细胞的比例。采用免疫荧光检测肿瘤组织细胞的CD138和免疫球蛋白轻链表达。ELISA法检测骨髓和外周血中的免疫球蛋白轻链,micro-CT评价骨病变。 结果:皮下移植ARP1、MM.1S和NCI-H929细胞的小鼠在两周内均可形成局部肿瘤,免疫荧光检测支持浆细胞肿瘤。尾静脉移植后第20天时可在ARP1组小鼠外周血中检测出κ轻链[(8.2±1.0)ng/ml]。尾静脉移植6周左右,ARP1组小鼠出现体重下降、精神萎靡、下肢逐渐瘫痪等表现,骨髓中能检测到人CD138 +CD38 +细胞群,予硼替佐米治疗可显著降低肿瘤负荷[(5.7±0.2)%对(21.3±2.1)%, P<0.01]。MM.1S和NCI-H929组小鼠骨髓中未检测到人CD138 +CD38 +细胞群。 结论:ARP1、MM.1S和NCI-H929细胞系构建的小鼠模型可作为MM发病机制及临床研究的良好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BAD和BDD方案诱导化疗新诊断活动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BAD(硼替佐米+多柔比星+地塞米松)和BDD(硼替佐米+脂质多柔比星+地塞米松)方案,对新诊断活动性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诱导化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于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血液科确诊并采用BAD或BDD方案诱导化疗的80例新诊断活动性MM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为49例,女性为31例;中位年龄为57.5岁(51.2~63.8岁)。按照化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BAD组( n=47)和BDD组( n=33)。对患者的随访日期截至2020年3月31日。回顾性分析并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治疗后,2组患者的高质量缓解率和总反应率(ORR)比较采用 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2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和总体生存(OS)曲线,并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PFS和OS期。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不同级别不良反应发生率。本研究经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205391),并与所有受试者及家属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 BAD组和BDD组患者年龄,性别、MM类型、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力状况(PS)构成比,以及骨髓浆细胞比例等一般临床资料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② BAD组MM患者接受诱导化疗的中位疗程数为4个(2~7个),BDD组为5个(2~8个),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687, P=0.492);2组患者的高质量缓解率[44.7%(21/47)比54.5%(18/33)]、ORR[80.9%(38/47)比87.9%(29/33)]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755、0.704, P=0.385、0.402)。③中位随访时间24.5个月(6.0~61.0个月),BAD组患者的中位PFS和OS期分别为32.0个月(95% CI:29.2~34.8个月)和37.0个月(95% CI:24.4~49.6个月),与BDD组的35.0个月(95% CI:31.2~38.8个月)和51.0个月(95% CI:32.8~69.2个月)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2.617、1.247, P=0.106、0.264)。④血液学不良反应方面,2组患者所有级别(1~5级)和3~5级白细胞减少(70.2%比60.6%,36.2%比30.0%),中性粒细胞减少(63.8%比57.6%,23.4%比21.2%)及血小板减少(66.0%比60.6%,40.4%比36.4%)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方面,与BAD组比较,BDD组患者心脏毒性(所有级别:12.1%比31.9%, χ2=4.194, P=0.041;3~ 5级:3.0%比21.3%, χ2=4.013, P=0.045),脱发(所有级别:21.2%比53.2%, χ2=8.261, P=0.004; 3~5级:9.1%比34.0%, χ2=6.665, P=0.010),恶心(所有级别:33.3%比57.4%, χ2=4.520, P=0.033;3~5级:9.1%比27.7%, χ2=4.178, P=0.041),呕吐(所有级别:18.2%比40.4%, χ2=4.465, P=0.035;3~5级:6.1%比23.4%, χ2=4.285, P=0.038)发生率均显著降低,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BDD方案诱导化疗新诊断活动性MM患者的总体疗效与BAD方案相当,但是前者非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后者显著降低,可以减轻患者心脏毒性,降低脱发和胃肠道反应的发生风险。BDD方案是BAD方案的良好替代方案,可作为临床上诱导化疗新诊断活动性MM患者的优先选择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打击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反应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初诊双打击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反应。方法:应用原位荧光杂交技术(FISH)检测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初诊MM患者146例1q21扩增及17p缺失情况,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Ⅲ期合并1q21扩增和/或17p缺失定义为双打击MM组,共42例,非双打击MM组104例。对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双打击组β 2-微球蛋白、乳酸脱氢酶、肌酐、血钙、骨髓浆细胞比例、国际骨髓瘤工作组分组高危型者比例均较非双打击组高,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6.636、-3.789、-5.116, t=2.288, Z=-5.091,χ 2=32.489,均 P<0.05);双打击组患者的血红蛋白为(75.14±20.65)g/L,低于非双打击组的(88.21±26.31)g/L( t=-3.187, P=0.002)。146例患者的4年生存率为42.7%,非双打击患者的4年生存率为51.4%,双打击组患者的4年生存率为13.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000, P<0.001)。42例双打击患者中,19例患者采用传统方案治疗,4年生存率为12.3%,23例患者采用含硼替佐米方案治疗,4年生存率为25.4%,两种治疗方法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非双打击相比,双打击MM患者的临床表现更严重,4年生存率更低,硼替佐米可能无法改善双打击MM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伴髓外病变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浆细胞来源的恶性增殖性疾病,具有高度异质性。伴髓外病变(EMD)MM,是MM的超高危亚型之一,患者生存期短,预后极差。随着近年来相关研究的深入,伴EMD MM的治疗方法从传统的联合化疗发展至单克隆抗体、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疗法及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等。上述治疗手段可显著改善伴EMD MM患者的生存期。但是目前对伴EMD MM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笔者拟就放射治疗(RT)、蛋白酶体抑制剂(PI)、免疫调节剂(IMiD)、HSCT、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BRAF)-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EK)抑制剂、单克隆抗体及CAR-T免疫疗法等,对伴EMD MM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伴EMD MM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联合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效果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达雷妥尤单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1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达雷妥尤单抗单独或联合化疗方案治疗的19例MM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单独使用达雷妥尤单抗2例,达雷妥尤单抗联合来那度胺+地塞米松(DRD)方案6例,联合脂质体多柔比星+地塞米松(DVD)方案1例,联合地塞米松+环磷酰胺+依托泊苷+顺铂(DECP)方案2例,联合伊沙佐米+地塞米松(ID)方案3例,联合硼替佐米+地塞米松(BD)方案2例,联合地塞米松(DD)方案3例,分析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9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8例,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1例,部分缓解(PR)5例,疾病稳定(SD)1例,疾病进展(PD)4例,总反应率(ORR)73.7%(14/19)。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10.42个月(95% CI 8.04~12.79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52.06个月(95% CI 37.85~66.27个月)。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有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3例,3级淋巴细胞减少3例,2级贫血5例,2级恶心、呕吐7例,输液相关不良反应7例。 结论:以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MM患者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第505例——顽固性腹腔积液、M蛋白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52岁,因反复腹胀、腹围增大半年余就诊。病初行腹腔积液穿刺及腹腔镜手术均无感染、实体瘤证据,同期诊断冒烟型多发性骨髓瘤。后因顽固性腹水、门静脉高压,行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效果欠佳。最终腹水流式细胞术发现异常单克隆浆细胞,进行性贫血,诊断多发性骨髓瘤。采用BCD方案(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抗浆细胞治疗后腹腔积液消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