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含克拉屈滨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1例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含克拉屈滨方案为基础治疗复发难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采用以CLAG(克拉屈滨+阿糖胞苷+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方案治疗1个疗程的11例复发难治ALL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1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4例,中位年龄28岁(4~58岁);B-ALL 8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1例,急性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TP53突变1例,NOTCH1突变2例,KRAS突变2例,NRAS突变2例;1例染色体为超二倍体,1例为复杂染色体。11例患者中,CLAG+多柔比星脂质体治疗4例,CLAG+伊达比星+依托泊苷治疗1例,CLAG+依托泊苷治疗1例,CLAG+培门冬酶注射液+依托泊苷治疗1例,CLAG+甲氨蝶呤+依托泊苷治疗1例,CLAG+多柔比星脂质体+达雷妥尤单抗治疗1例,CLAG+伊达比星治疗1例,CLAG+西达本胺治疗1例。11例患者中,5例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5例未缓解。主要不良反应为重度骨髓抑制(11例)、粒细胞缺乏伴发热(6例)、败血症(3例),无治疗相关死亡。结论:含克拉屈滨方案为基础治疗复发难治ALL有效,安全性较好,患者可耐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细胞毒性药物用药错误发生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细胞毒性药物用药错误(ME)的发生情况。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调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PIVAS所有含细胞毒性药物的处方,筛选出药师审核处方时发现的ME(定义为处方错误),并翻阅PIVAS"用药错误记录本"筛选出同时段PIVAS内部发生的ME(定义为调配错误),对所有细胞毒性药物相关ME的分级、分类、发生环节、引发人员、错误内容和涉及的药物进行描述性分析。另将在PIVAS未被发现而传递至下一环节的ME定义为出门错误。结果:设定时段我院PIVAS共收到细胞毒性药物处方347 367例,发现1 080例ME,ME发生率为0.31%。1 080例ME均为未造成患者伤害的B级错误,其中处方错误841例(77.87%),调配错误239例(22.13%);调配错误中有5例未被拦截而导致出门错误,出门错误发生率为0.01‰(5/347 367)。错误内容排在前5位者分别为溶媒错误(63.15%,682/1 080)、处方不完整(11.67%,126/1 080)、数量错误(8.80%,95/1 080)、用量错误(6.11%,66/1 080)和静脉给药方法错误(4.35%,47/1 080)。1 080例ME共涉及细胞毒性药物32种,排名前5位者依次为紫杉醇(23.24%,251/1 080)、氟尿嘧啶(12.59%,136/1 080)、多柔比星(6.39%,69/1 080)、顺铂(5.46%,59/1 080)和依托泊苷(5.37%,58/1 080)。结论:我院PIVAS细胞毒性药物ME发生率为0.31%,均为B级错误。ME分类主要为处方错误,内容主要为溶媒错误,涉及的药物主要为紫杉醇、氟尿嘧啶、多柔比星、顺铂和依托泊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丙泊酚对阿霉素致大鼠心肌毒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丙泊酚对阿霉素致大鼠心肌毒性的影响。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2~3月龄,体质量200~2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10):对照组(C组)、阿霉素组(D组)和丙泊酚组(P组)。D组和P组腹腔注射阿霉素2.5 mg/kg,依据每日大鼠体质量调整给药剂量,隔日1次,共6次,制备阿霉素致大鼠心肌毒性模型,P组在心肌毒性模型制备成功后腹腔注射丙泊酚50 mg/kg。注射丙泊酚后2 h时麻醉大鼠心脏取血,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cTnI和CK-MB浓度;随后处死大鼠取心肌组织,光镜下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结果;透射电镜下观察心肌组织,测定心肌组织线粒体体积分数、表面积密度、表面积/体积比、平均面积和数密度。 结果:与C组相比,D组和P组血清cTnI和CK-MB浓度升高,线粒体体积分数、表面积密度和数密度降低( P<0.05);与D组相比,P组血清cTnI和CK-MB浓度降低,线粒体体积分数、表面积密度和数密度升高( P<0.05);3组线粒体表面积/体积比和平均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丙泊酚可减轻阿霉素致大鼠心肌毒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伊布替尼联合化疗治疗复发难治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初步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伊布替尼联合甲氨蝶呤、异环磷酰胺、多柔比星脂质体及甲泼尼龙(I-MIDD方案)治疗复发难治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R/R PCNSL)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8例R/R 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给予伊布替尼(560 mg/d,连用21 d)、甲氨蝶呤(3.5 g/m 2,第1天)、异环磷酰胺(1.5 g/m 2,第2天)、多柔比星脂质体(25 mg/m 2,第3天)、甲泼尼龙(80 mg/d,第1~3天),每21天为1疗程,治疗1~6个疗程。参照2005年国际原发神经系统淋巴瘤合作组制定的疗效评价标准评价疗效,以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作为治疗有效的标准。根据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癌症研究所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4.0版对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进行评价。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患者的1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 结果:18例患者经(3.8±1.7)个(1~6个)周期I-MIDD方案治疗后,其中10例达到完全缓解,5例达到部分缓解,1例疾病稳定,2例疾病进展;总有效比例为15/18。18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3个月(3~27个月)。至末次随访,完全缓解6例,复发5例,进展6例,死亡1例。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6个月(1~27个月);总生存期为3~27个月。1年无进展生存率与总生存率分别为42.8%和87.4%。药物不良反应以骨髓抑制为主,24.6%(17/69例次)的患者出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减少(Ⅲ~Ⅳ级)。Ⅲ级非血液系统不良反应2例,其中真菌性肺炎1例,泌尿系感染1例;Ⅰ~Ⅱ级非血液系统不良反应21例。结论:I-MIDD方案治疗R/R PCNSL的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好,或可作为R/R PCNSL的挽救治疗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致手足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1例58岁女性乳腺癌患者行单侧乳腺改良根治术后给予环磷酰胺+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方案化疗2次,化疗前均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预处理,每次化疗后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黏膜溃疡,双手、双足红肿,症状呈加重趋势,但几天后均自行好转。第3次化疗后患者双手、双足红肿伴水疱渗液,体温升高,最高达40.0 ℃,背部出现大片红斑,腋下红斑伴糜烂渗出,口腔黏膜溃疡。考虑患者手足综合征的可能性大,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头孢西丁钠、奥美拉唑等药物治疗,呋喃西林溶液湿敷患处及保持皮肤湿润等外部皮肤护理措施。治疗15 d后患者手足症状好转。后期停用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改用多西他赛治疗,手足症状未再出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表柔比星配合多西他赛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患者近远期疗效及细胞核增殖抗原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表柔比星配合多西他赛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患者近远期疗效及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山西白求恩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81例乳腺癌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疗方案为环磷酰胺+表柔比星+氟尿嘧啶,观察组给予新辅助化疗方案为环磷酰胺+表柔比星+多西他赛。均化疗4个周期后,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远期生存情况、Ki-67表达、血清肿瘤标志物。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 χ2检验。 结果:观察组疾病缓解率75.6%明显高于对照组52.5%( χ2=15.153, P<0.05);治疗后观察组Ki-67 mRNA、Ki-67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392、0.191, P<0.05);治疗后观察组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53(CA153)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041、0.043、0.077 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3年,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56、5.581、9.715, P<0.05),组间侵袭性无病生存期(iDFS)、远处无病生存期(DDFS)、总生存期(OS)患者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χ2值分别为1.372、0.115、0.167, P>0.05)。 结论:表柔比星配合多西他赛新辅助化疗在乳腺癌治疗中疗效确切,安全性尚可,能够调节Ki-67表达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延长远期生存期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原发性肾滑膜肉瘤伴下腔静脉癌栓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报道1例原发性肾滑膜肉瘤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病例。患者男,32岁,因反复右侧腹痛就诊。术前CT检查考虑右肾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行根治性右肾切除及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肾滑膜肉瘤。患者行基因分子病理检查提示应用环磷酰胺类药物预后较好,免疫负相关基因阴性。术后参考基因检测结果行一线异环磷酰胺和表柔比星化疗。术后1年患者出现肺转移,更换派安普利单抗、安罗替尼、吉西他滨、多西他赛综合治疗,患者完全缓解。基因检测在此类恶性肿瘤辅助治疗上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CHOP样方案治疗后间质性肺炎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R-CHOP(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和R-CDOP(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脂质体多柔比星+泼尼松)方案治疗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后间质性肺炎(IP)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8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收治的初诊54例DLBCL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接受R-CDOP方案25例,接受R-CHOP方案29例。比较依据不同临床因素分层患者IP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应用R-CDOP方案[R-CDOP方案比R-CHOP方案:32.0%(8/25)比3.4%(1/29)]、治疗前乳酸脱氢酶水平正常[正常比升高:29.0%(9/31)比0(0/23)]、嗜酸粒细胞计数>0.1× 10 9/L[>0.1× 10 9/L比≤0.1×10 9/L:28.0%(7/25)比6.9%(2/29)]、Ki-67阳性指数<80%[<80%比≥80%:23.1%(9/39)比0(0/15)]患者的IP发生率高(均 P<0.05),年龄、性别、吸烟史、基础疾病、分期、国际预后指数评分、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分型、B症状、β 2-微球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分层患者间IP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应用R-CDOP方案是间质性肺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CDOP方案比R-CHOP方案: OR=2.898,95% CI 1.358~6.176, P=0.008)。 结论:应用R-CDOP方案化疗增加了DLBCL患者IP发生风险,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及加强预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程序性死亡因子-1抑制剂治疗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PD)-1抑制剂,治疗合并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的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患者的过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19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医院血液科收治的2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后合并CNS受累的R/R 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采取以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200 mg/次,每2周1次)为主的多种方案治疗。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患者接受卡瑞利珠单抗治疗过程中的相关临床病例资料及疗效,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对患者的随访截至2020年6月30日。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且与所有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患者1,男性,50岁,因"左眼胀痛1个月"就诊,并于2017年2月被诊断为DLBCL。患者经一线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治疗后,因CNS DLBCL复发,于2018年10月行auto-HSCT,2019年3月再次出现CNS和外周DLBCL复发。患者2,女性,44岁,因"扁桃体肿痛1个月"就诊,并于2016年7月被诊断为DLBCL。患者经一线R-CHOP方案治疗后复发,经二线R-DICE(利妥昔单抗+地塞米松+异环磷酰胺+顺铂+依托泊昔)方案治疗后,再次获得完全缓解(CR),并于2018年5月行auto-HSCT。患者于2018年12月,再次复发。②患者1先后接受13次以卡瑞利珠单抗为主的方案治疗,在接受第10次卡瑞利珠单抗治疗后,获得部分缓解(PR),接受第13次治疗后,获得不确定的CR(CRu)。截至随访结束,患者仍处于良好的持续缓解状态。患者2接受5次含卡瑞利珠单抗方案治疗无效,此后死于疾病进展。③在接受第4次卡瑞利珠单抗治疗后,患者1的血清和脑脊液标本中均检测到卡瑞利珠单抗,浓度分别为34 968.86和494.57 ng/mL;患者2血清标本中卡瑞利珠单抗浓度为26 538.14 ng/mL,但其脑脊液标本中卡瑞利珠单抗检测值低于仪器检测下限。④文献复习结果:目前尚无能够预示PD-1抑制剂疗效的生物学标志物。PD-1抑制剂单药,除对几种特定类型淋巴瘤显示出较好疗效外,对于R/R DLBCL患者的治疗反应率较低,PD-1抑制剂联合其他治疗方案,可能有助于提高此类患者的疗效。结论:R/R DLBCL患者接受PD-1抑制剂后,可对其开展血清和脑脊液药物浓度检测。脑脊液中检测到PD-1抑制剂,可能预示其对CNS病灶有效,但仍需进一步研究探索脑脊液中药物浓度与疗效有无直接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IgD型多发性骨髓瘤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IgD型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特征及应用达雷妥尤单抗为主方案联合治疗的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12月收治的1例接受达雷妥尤单抗治疗的IgD型MM进展伴髓外浸润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74岁女性,经骨髓穿刺及免疫固定电泳等检查诊断为IgD型MM,先后给予VD(硼替佐米、地塞米松)、RD(来那度胺、地塞米松)和ID(伊沙佐米、地塞米松)方案治疗。2020年6月患者出现多发皮下结节,评估病情为疾病进展伴多发髓外浸润,给予达雷妥尤单抗+PAD(脂质体多柔比星、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方案治疗,患者皮下结节较前明显缩小伴部分消失,一般情况较前改善。但患者处于恶病质状态,治疗欠规范,病情反复并持续进展,最终死亡。结论:IgD型MM发病率低,生存期短,尚无统一治疗方案,尽早应用达雷妥尤单抗联合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细胞毒性药物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会延长患者生存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