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11q异常的Burkitt样淋巴瘤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伴11q异常的Burkitt样淋巴瘤(BLL-11q)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诊断的2例BLL-11q,观察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分析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2例BLL-11q患者均为男性,发病年龄22岁和15岁,Ann Arbor分期ⅠA期和ⅣA期。镜下淋巴结结构被破坏,肿瘤细胞中等大小,弥漫浸润,“星空”现象易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20、CD10、bcl-6阳性,C-MYC少量弱阳性,bcl-2、MUM1、CD3、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阴性,Ki-67阳性指数>95%,EBER阴性。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MYC基因断裂阴性,同时特征性出现11号染色体长臂异常(11q23.3位点发生扩增,伴11q24.3位点发生缺失)。其中1例标本行二代测序法检测到包括TP53、GNA13、DDX3X、PCLO、CREBBP、ERBB4、ALK在内的7个相关基因变异。2例患者依据Burkitt淋巴瘤NCCN指南进行治疗方案的选择,治疗后均获得完全缓解,无病生存期分别为31个月和17个月。结论:对于MYC重排阴性的高级别Burkitt样淋巴瘤,需考虑到BLL-11q新的实体亚型。该疾病在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及临床过程上与经典Burkitt淋巴瘤相似,但具有独特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基因突变谱可能不同于Burkitt淋巴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外显子组测序研究卵巢早衰特异性变异关联的生物学过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卵巢早衰(POF)特异性变异关联的生物学过程。方法:通过对来自2个家系的3个POF患者和7个健康对照的全外显子组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对筛选获得的POF特异性单核苷酸变异(SNVs)以及对应的基因进行生物学功能富集与蛋白互作分析。结果:262个疾病特异性变异对应基因显著富集在多个GO功能条目下,如在生物学过程集合中的嗜同性细胞黏附( P=1.28E-3)、细胞黏附( P=3.56E-3)、转录的正调节( P=9.41E-3)、消化道发育( P=0.011)、Notch信号通路( P=0.018)、钙离子跨膜转运( P=0.021)、细胞对氧气水平降低的反应( P=0.026)等,在细胞组分集合中的质膜( P=2.58E-4)、细胞前缘( P=0.014)、中心粒( P=0.016)、动力蛋白复合物( P=0.033)、突触后致密区( P=0.035),在分子功能集合中的转录因子活性( P=5.04E-3)、肌动蛋白结合( P=6.03E-3)、钙离子结合( P=0.008)、核小体组蛋白结合( P=0.039)、碳水化合物结合( P=0.048)等。其次262个基因显著富集在多个KEGG生物信号通路中,如背腹轴形成( P=4.09E-4)、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 P=0.017)、血管加压素调节的水重吸收( P=0.020)、Notch信号通路( P=0.025)、亨廷顿病( P=0.042)。另外对262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结果显示 MYC、 FOXO1、 CREBBP、 NOTCH2及 HES1等包含在互作网络中的核心基因组成的较强网络簇中。 结论:POF特异性的遗传学变化可能通过导致卵巢发育生物学过程及卵巢发育相关的信号通路的活性改变,从而促进POF的发生。这些证据可以为POF的遗传发病机制进一步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8种人胰腺癌细胞株常见肿瘤相关基因突变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8种人胰腺癌细胞株中常见肿瘤相关基因突变,为胰腺癌基础研究中选择合适的细胞株提供依据。方法:体外培养8种人胰腺癌细胞株(AsPC-1、BxPC-3、Capan-1、Capan-2、MIA PaCa-2、PANC-1、Patu8988和T3M4,均购自美国模式培养物集存库),采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113个肿瘤相关基因突变情况,结合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对突变基因进行功能分析。结果:二代测序结果显示,8种人胰腺癌细胞株中共确定36个基因、79个位点发生突变。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KRAS)、肿瘤蛋白P53(TP53)、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基因(CDKN2A)和胰腺癌缺失基因(DPC4/SMAD4)在8种胰腺癌细胞株中的突变率分别为87.5%(7/8)、100.0%(8/8)、50.0%(4/8)和37.5%(3/8)。AsPC-1和Capan-1细胞中同时存在上述4个基因的突变,BxPC-3细胞株是KRAS野生型胰腺癌,CDKN2A基因在AsPC-1、Capan-1、Capan-2和Patu8988细胞中检测到突变,而DPC4/SMAD4在AsPC-1、Capan-1和T3M4细胞中发生突变。其他发生率较高的突变基因包括AT丰富结合域1A(ARID1A)基因(AsPC-1、Capan-1、Capan-2、MIA PaCa-2和T3M4发生突变)、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BP)基因(Capan-1、Capan-2、MIA PaCa-2和T3M4发生突变)、NOTCH1(BxPC-3、Capan-2、MIA PaCa-2和T3M4发生突变)、腺瘤性息肉病(APC)基因(AsPC-1、Capan-1和Patu8988发生突变)和E1A结合蛋白P300(EP300)基因(BxPC-3、MIA PaCa-2和T3M4发生突变)。突变基因功能主要涉及Ras/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细胞周期调控、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通路、NOTCH信号通路、染色质重塑复合物家族、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DNA损伤修复、Hedgehog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等。结论:8种胰腺癌细胞株具备人胰腺癌组织的基因学特征,不同细胞株具有不同的基因突变特点,实验研究中应根据不同细胞的基因突变情况合理选择细胞株并分析研究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歪嘴哭综合征伴 CREBBP基因杂合突变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歪嘴哭面容是由于患儿一侧口角降肌发育不全,致啼哭时健侧口角下拉和向外,形成歪嘴哭脸 [1],当合并其他畸形时,称为歪嘴哭综合征(asymmetric crying syndrome,ACS)。本研究报告1例我院新生儿科确诊的不伴22q11.2染色体缺失但伴有 CREBBP基因杂合突变的ACS患儿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诊疗过程及基因检测结果,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至2020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68例睾丸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靶向测序(55个淋巴瘤相关基因)评估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同时进行生存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68例睾丸DLBCL中,原发睾丸DLBCL患者45例(66.2%),继发睾丸DLBCL患者23例(33.8%)。继发睾丸DLBCL患者Ann Arbor分期Ⅲ~Ⅳ期( P<0.001)、LDH升高( P<0.001)、ECOG评分≥2分( P=0.005)、IPI评分3~5分( P<0.001)的比例高于原发睾丸DLBCL患者。62例(91%)患者接受以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为基础的治疗,54例(79%)患者在化疗前接受睾丸切除术。继发睾丸DLBCL患者的预期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16.5%对68.1%, P<0.001)及预期5年总生存(OS)率(63.4%对74.9%, P=0.008)低于原发睾丸DLBCL患者,继发睾丸DLBCL患者的完全缓解率(57%对91%, P=0.003)也低于原发患者。ECOG评分≥2分(PFS: P=0.018;OS: P<0.001)、Ann Arbor分期Ⅲ~Ⅳ期(PFS: P<0.001;OS: P=0.018)、LDH升高(PFS: P=0.015;OS: P=0.006)、多结外受累(PFS: P<0.001;OS: P=0.013)是睾丸DLBCL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20例睾丸DLBCL患者的靶向测序结果显示,突变频率≥20%的突变基因为PIM1(12例,60%)、MYD88(11例,55%)、CD79B(9例,45%)、CREBBP(5例,25%)、KMT2D(5例,25%)、ATM(4例,20%)、BTG2(4例,20%),继发睾丸DLBCL患者KMT2D突变发生率高于原发睾丸DLBCL患者(66.7%对7.1%, P=0.014),且与睾丸DLBCL患者较低的5年PFS率相关( P=0.019)。 结论:继发睾丸DLBCL患者的PFS和OS较原发睾丸DLBCL患者更差。ECOG评分≥2分、Ann Arbor分期Ⅲ~Ⅳ期、LDH升高和多结外受累为睾丸DLBCL的不良预后因素。PIM1、MYD88、CD79B、CREBBP、KMT2D、ATM、BTG2是睾丸DLBCL中常见的突变,KMT2D突变患者预后不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散风通窍滴丸治疗鼻咽癌的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探讨散风通窍滴丸治疗鼻咽癌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在BATMAN-TCM数据库中寻找散风通窍滴丸的潜在作用通路,并从TCMSP及UniProt数据库筛选出散风通窍滴丸各活性成分可能存在的靶点,GeneCards数据库挖掘鼻咽癌相关靶点基因,通过STRING数据库、Cytoscape软件、EVENN网站、BATMAN-TCM数据库进行网络可视化,最后采用PubChem化合物、RCSB蛋白质数据库、AutoDockTools、Autodock Vina以及PyMoL软件进行分子对接进一步探究其相互作用的可能性。结果:散风通窍滴丸可以对癌症起作用,经筛选在鼻咽癌中发现13个治疗的潜在靶点:NCOA1、NCOA2、HSP90AA1、BAX、PTGS2、JUN、PIK3CG、DPP4、BCL2、PGR、CASP3、CHRNA7和NOS2;对应的靶蛋白为CREBBP、ITGB1、RAC1、HDAC1、STAT1和JAK2,作用通路主要涉及雌激素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信号通路和一些凋亡信号通路;多维网络分析结果提示散风通窍滴丸治疗鼻咽癌的3个靶基因为PTGS2、NCOA1、PIK3CG,有6条代谢途径参与该过程,代谢途径主要与凋亡和抗炎症反应相关。分子对接结果提示治疗靶点PTGS2和NCOA2与药物潜在活性成分紧密结合。结论:散风通窍滴丸可能通过参与调节激素分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抗炎症反应等治疗鼻咽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并发滤泡淋巴瘤患者临床特征、基因突变谱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并发滤泡淋巴瘤(FL)(DLBCL/F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1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50例DLBCL/F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靶向测序评估55个淋巴瘤相关基因的突变状态。总结患者临床特征,评估患者近期疗效;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OS和PFS的影响因素。结果:50例DLBCL/FL患者中,男性23例(46%),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2分22例(44%),16例(32%)为双表达淋巴瘤(DEL),4例(8%)为双打击淋巴瘤(DHL)。一线治疗后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为68%(34/50),总有效率为78%(39/50)。中位随访23.3个月(5.1~50.9个月),2年OS率为82.1%,2年PFS率为67.1%,中位OS和PFS均未达到。靶向测序显示,KMT2D、MYD88、TP53、BTG2、DTX1、EZH2、CD70、CREBBP、DUSP2、HIST1H1C、HIST1H1E和PRDM1基因的突变频率均超过1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男性( HR=4.264,95% CI 1.144~15.896, P=0.031)和IPI评分≥2分( HR=6.800,95% CI 1.771-37.741, P=0.007)是初诊DLBCL/FL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TP53突变( HR=4.992,95% CI 1.027~24.258, P=0.046)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DLBCL/FL患者中男女比例接近,DHL患者较少。KMT2D、MYD88、TP53等多种基因的突变在DLBCL/FL患者中较为常见。DLBCL/FL患者整体治疗反应性较高,且预后较好。男性和IPI评分≥2分是DLBCL/FL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TP53突变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REBBP基因突变致Rubinstein-Taybi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1例Rubinstein-Taybi综合征(Rubinstein-Taybi syndrome,RSTS)的临床及基因突变特征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回顾性总结就诊于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儿童保健科收治的1例RSTS患儿临床诊疗随访过程和基因测序结果,并以"Rubinstein-Taybi综合征""CREBBP基因""EP300基因""RSTS综合征"为检索词,检索建库至2020年2月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进行文献复习,同时以"Rubinstein-Taybi syndrome""RSTS""CREBBP""EP300"为检索词,检索建库至2020年2月PubMed及ClinVar数据库中基因突变类型并进行分析。结果:患儿 男,1岁6月龄,因发育落后半年就诊,体检发现容貌特殊,背部毛发浓密、眉毛浓黑、高眉弓、眼外角下斜、小下颌、腭弓高。基因检测示:CREBBP新发杂合突变,突变位置为chr16:3817721-7817721,类型为c.3250delA,检索国内既往报道病例共14例。结论:RSTS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拇指(趾)宽大、智力落后、特殊面容、器官异常、多毛等,基因检测为确诊的主要手段,本例患儿为CREBBP基因突变的新发突变类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REBBP基因变异致Menke-Hennekam综合征1型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儿 男,5岁,因“仅限少量称谓语表达”于2022年2月就诊于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康复科。主要临床表现为重度智力障碍,语言发育迟缓,孤独症行为,脑电图异常放电,头围小,身材矮小和特殊面容。基因检测示CREBBP基因第30号外显子杂合错义变异:c.5120G>A(p.Cys1707Tyr),为新发致病性变异。诊断为Menke-Hennekam综合征1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中错配修复和微卫星不稳定性状态的综合评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的错配修复(MMR)蛋白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状态检测方法在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中的一致性及差异原因。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4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病理科诊断的21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对其MMR蛋白的免疫组化(MMR-IHC)检测结果进行复核,通过二代测序(NGS)技术进行MSI状态(MSI-NGS)及多基因体细胞突变、胚系MMR基因突变检测,计算肿瘤突变负荷(TMB)值。对MMR-IHC检测与MSI-NGS检测结果不相符的患者进一步进行MSI-PCR检测和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检测,并结合TMB值综合评估MMR、MSI状态,明确分子分型。结果:(1)21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POLE突变(POLEmut)型22例,错配修复缺陷(MMR-d)型55例,p53异常(p53abn)型29例,无特殊分子改变(NSMP)型108例。其中,MMR-d型患者的中位确诊年龄为54岁、侵袭性病理亚型(包括子宫内膜样癌G 3和非子宫内膜样癌)的比例为40.0%(22/55),均高于NSMP型[分别为50岁、12.0%(13/108)],两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2)214例患者中,MMR-IHC检测显示,153例患者判定为错配修复正常(MMR-p),49例判定为MMR-d,12例患者难以直接判读;MSI-NGS检测显示,164例患者判定为微卫星稳定性(MSS;与MMR-p对应),48例患者判定为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与MMR-d对应),2例患者因有效测序深度未满足质控标准而无MSI结果。MMR-IHC检测与MSI-NGS检测结果的一致率为94.3%(200/212),12例不符合患者的MMR-IHC检测结果为MMR-d或亚克隆缺失,但MSI-NGS检测均判定为MSS,其中MLH1和PMS2蛋白表达共缺失或亚克隆缺失10例。12例不符合患者中,3例检出POLE基因致病性突变而归为POLE突变型;另外9例患者中,8例有MSI-PCR检测结果的患者中5例为MSI-H、3例为低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SI-L),7例TMB值高于10个突变/Mb,6例检出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综合分析后9例患者均判定为MMR-d。(3)55例MMR-d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15例(27.3%,15/55)确诊为Lynch综合征。15例Lynch综合征相关MMR-d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TMB值[(71.5±20.1)个突变/Mb]显著高于40例散发性MMR-d型子宫内膜癌患者[(41.9±24.3)个突变/Mb; t=3.51, P=0.001];20例MSH2和(或)MSH6蛋白表达缺失患者的TMB值[(71.0±26.2)个突变/Mb]显著高于35例MLH1和(或)PMS2蛋白表达缺失者[(38.2±19.1)个突变/Mb; t=-4.71, P<0.001]。55例MMR-d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突变率排序前10个的基因是PTEN(85.5%,47/55)、ARID1A(80.0%,44/55)、PIK3CA(69.1%,38/55)、KMT2B(60.0%,33/55)、CTCF(45.5%,25/55)、RNF43(40.0%,22/55)、KRAS(36.4%,20/55)、CREBBP(34.5%,19/55)、LRP1B(32.7%,18/55)、BRCA2(32.7%,18/55)基因,其中PTEN、ARID1A、PIK3CA基因共突变率为50.9%(28/55)。 结论:MMR-IHC检测与MSI-NGS检测结果的—致率较高,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不一致多见于MLH1基因启动子高甲基化状态导致的MLH1和PMS2蛋白表达共缺失或MMR蛋白亚克隆缺失,必要时应结合MLH1基因甲基化、MSI-PCR、MMR基因胚系突变及TMB值综合评估MMR、MSI状态,为子宫内膜癌患者提供精准的分子分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