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学习图像重建算法在门静脉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LIR)在100 kV门静脉CT血管成像(CTPV)降低辐射剂量且提高图像质量的可行性,并与传统120 kV CTPV进行图像质量比较。方法:前瞻性纳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行上腹部CTPV检查的患者,分为120 kV标准剂量组(S组)和100 kV低剂量组(L组)。S组采用自适应统计迭代-Veo算法(ASIR-V)及中等强度的DLIR(S-DM)进行重建,ASIR-V的权重分别采用40%、60%和80%(S-AV40、S-AV60和S-AV80)。L组采用60%和80% 2种权重的ASIR-V(L-AV60和L-AV80)和中、高强度的DLIR(L-DM和L-DH)进行重建。2名医师分别进行客观指标测量,包括门静脉主干(MPV)、门静脉右支(RPV)、门静脉左支(LPV)、肝实质和右侧竖脊肌的CT值和SD值,并且计算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3名医师分别对8组图像进行5分盲法评价。记录两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有效剂量(ED)。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客观指标、Kruskal-Wallis H检验对主观评分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共纳入100例患者,标准剂量组(S组)和低剂量组(L组)各50例。L组的有效剂量比S组减少了51%。MPV、RPV、LPV的SD、SNR和CNR在8组图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L-DH的SD与S-AV8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显著低于其余6组( P值均<0.05);除MPV的CNR在L-DH与S-AV80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外,3支门静脉的SNR和CNR在L-DH组均高于其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L-DH组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最高(4.61±0.16),除和S-DM组(4.31±0.19)外的其余6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医师间的客观指标测量和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ICC=0.584~0.960)。 结论:与常规120 kV CTPV相比,100 kV 结合DLIR算法可显著降低CTPV 51%的辐射剂量,并在降低噪声的同时保持更高的SNR、CNR和主观评分。高强度DLIR算法获得的100 kV CTPV图像质量最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层螺旋CT一次性扫描在多发创伤患者多部位检查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在多发创伤患者中采用多层螺旋CT一次性扫描检查多个部位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3年1—11月多发创伤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试验组患者为头颅、颈椎、胸部和腹部一次性扫描,对照组为各部位分开扫描。记录两组图像的噪声、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比较两组患者图像主观评价、客观评价、CT容积剂量指数(CTDI vol)、有效剂量( E)、扫描时间及扫描范围的差异。 结果:试验组头颅SNR小于对照组,胸部SNR和CNR大于对照组( t=-5.47、-5.95、-6.15, P<0.05)。试验组 E从18.53 mSv降低至13.81 mSv( t=3.29, P<0.001);CTDI vol从15.77 mGy降低至10.59 mGy( t=4.48, P<0.001);扫描时间从31.68 s缩短至10.97 s( t=6.95, P<0.001);扫描范围从64.92 cm缩短至45.21 cm( t=9.05, P<0.001)。 结论:多发创伤患者采用多部位一次性CT扫描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了有效剂量,缩短了扫描时间,优化了扫描范围,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低剂量CT扫描策略行肾脏3D打印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低剂量CT扫描技术行肾脏3D建模打印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收治并拟行肾脏3D打印的50例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A组(常规剂量3D打印,25例)和B组(低剂量3D打印,25例),并选取C组(常规CT剂量图像,25例)作为对照。扫描结束后,记录并计算A、B组患者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图像背景噪声(BN)。将A、B组患者的CT DIOCM数据传输到3D打印工作站进行3D建模、打印,两组3D打印模型质量由两名泌尿外科医生进行打分,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3D打印模型质量进行差异性比较;两名医生的一致性检验采用Kappa分析。对3D打印模型的围手术期结果进行客观评价。结果:A组的CTDIvol、DLP和有效辐射剂量(ERD)值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B组的CTDIvol、DLP和ERD值与A组比较,分别减少61.2%、57.8%和55.1%。A、B组3D打印模型质量的主观评分均为3或4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841)。两名医生主观评分的一致性良好( K=0.798, P<0.001)。B组较C组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及提高肾部分切除术的成功例数(均 P<0.05)。 结论:低剂量CT扫描技术可应用于肾脏3D打印,在不影响3D打印模型质量的前提下,可降低患者所遭受的CT辐射剂量,并提高手术效率及保肾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KARL迭代算法联合低剂量CT扫描在中青年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KARL迭代算法联合低剂量CT扫描对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8月至2022年5月在台州市博爱医院经临床和CT确诊的132例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联影uCT760 64排螺旋CT扫描,其中采用滤波反投影重建的常规剂量组68例,采用KARL迭代算法重建的低剂量组64例。比较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图像优良率和图像客观评价参数CT值、信噪比(SNR)。比较两组辐射剂量(ED)、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图像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股骨头中心层面骨小梁密集区、同一层面髂腰肌、同一层面腹前壁或臀部皮下脂肪CT值及S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低剂量组CTDIvol、DLP、ED水平低于常规剂量组[(3.35 ± 1.05) mGy比(12.90 ± 2.92) mGy、(66.33 ± 20.26) mGy/cm比(253.12 ± 58.57) mGy/cm、(0.99 ± 0.30) mSv比(3.79 ± 0.88) 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KARL迭代算法联合低剂量CT扫描对于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诊断及分型无明显影响,扫描图像具有较高的客观评估价值,能有效降低患者所受辐射剂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56排宽体探测器CT与CT血管造影扫描结合"双低"在主动脉夹层患者分型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研究256排宽体探测器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CT血管造影(CTA)扫描结合"双低"在主动脉夹层(AD)患者分型诊断中的价值。研究发现双低组患者在冠状动脉各节段的信噪比(SNR)、图像优良指数(FOM)以及右冠状动脉对比信噪比(CNR)明显高于常规组,剂量长度乘积(DLP)、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有效辐射剂量(ED ssde)、总碘量以及碘注入率均明显低于常规组,特异性以及准确率高于常规检查( P<0.05)。256排宽体探测器CT与CTA扫描结合"双低"可准确诊断AD分型,且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保证了图片质量,便于临床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管电压CT扫描鉴别尿酸与非尿酸泌尿系结石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管电压的常规CT扫描参数鉴别尿酸与非尿酸泌尿系结石的可行性,并筛选鉴别两者的最优管电压。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9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60例泌尿系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泌尿系CT平扫检查且按不同的管电压随机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63例)采用120 kV,B组(47例)采用100 kV,C组(50例)采用80 kV。比较三组患者的有效剂量(ED)与CT图像评分、剂量长度乘积(DLP)以及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比较三组患者的尿酸与非尿酸结石平均CT值(HUm)与CT值标准差(HUsd)的差异,并且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三组HUm与HUsd鉴别泌尿系结石成分的诊断效能。结果:三组患者的尿酸结石的HUm、HUsd均低于非尿酸结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三组的HUm、HUsd鉴别尿酸与非尿酸结石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A组(0.811、0.897)、B组(0.815、0.932)、C组(0.728、0.842),扫描条件为100 kV时,泌尿系结石的HUsd诊断尿酸与非尿酸结石效能最佳。A组患者的CTDIvol、DLP、ED高于B、C组,B组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三组患者的HUm、HUs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三组患者的CT图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0.57, P>0.05)。 结论:管电压在100 kV条件下鉴别尿酸与非尿酸结石的诊断效能最佳,且可有效降低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国产16排与进口8排移动CT临床应用效果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国产16排和进口8排移动CT的临床使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自2017年3月至2018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附属八一脑科医院和廊坊爱德堡医院应用国产16排移动CT进行头部扫描的1469例患者(1604例次),以及自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附属八一脑科医院应用进口8排移动CT进行头部扫描的15 510例患者(24 994例次)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头部水平位平扫、轴向增强扫描、CT血管造影(CTA)及螺旋扫描三维成像等检查,对比分析2种CT成像质量、运行功耗、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稳定性。结果:(1)成像质量:国产16排移动CT水平位平扫可清晰显示眼球、视神经、脑干、脑沟及脑回等低密度组织;2种CT对外伤性硬脑膜下血肿及缺血性脑卒中的成像质量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2)运行功耗:国产16排移动CT每小时人均运行功耗为(0.286±0.018) kW·h,显著低于进口8排移动CT的(0.485±0.028) kW·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辐射风险:①国产16排移动CT水平位平扫CTDIvol为(36.270±0.281) mGy,显著低于进口8排移动CT的(82.520±0.441) 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②国产16排移动CT轴向增强扫描的CTDIvol为(36.270±0.335) mGy,显著低于进口8排移动CT的(70.728±0.424) 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③国产16排移动CT的CTA成像CTDIvol为(20.600±0.087) mGy,显著低于进口8排移动CT的(29.300±0.335) 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4)成像稳定性:国产16排移动CT较进口8排移动CT负荷小、重心低、稳定性更好。 结论:在头部扫描应用方面,2种CT的成像质量均完全符合临床诊断标准,但国产16排移动CT的功耗和辐射剂量显著低于进口8排移动CT,成像稳定性明显优于进口8排移动CT。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头颅CT检查不同辐射剂量衡量指标差异性比较及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比较容积CT剂量指数(volume CT dose index,CTDIVOL)及基于水当量直径的体型特异性剂量估计值(size-specific dose estimate based on water equivalent diameter,SSDEWED)在衡量儿童头颅 CT 辐射剂量中的差异性,并分析CTDIVOL、SSDEWED与曝光量、水当量直径(water equivalent diameter,WED)的相关性,以为临床检查中儿童头颅CT辐射剂量衡量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12月于某院进行头颅CT检查的1 29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将患儿分为≤1个月组、>1个月~4岁组、>4~10岁组、>10~15岁组.记录患儿的曝光量、年龄、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并计算WED、转换因子及SSDEWED.比较CTDIVOL与SSDEWED的差异;建立CTDIVOL、SSDEWED与曝光量、WED的回归模型,并采用Pearson分析CTDIVOL、SSDEWED与曝光量、WED之间的相关性;对比国内诊断参考水平(diagnostic reference level,DRL)、欧盟 DRL 及本医疗机构诊断参考水平(local diagnostic reference level,LDRL)的差异.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患儿头颅CT的CTDIVOL为(9.22±1.63)mGy,SSDEWED为(8.14±0.84)mGy,CTDIVOL较SSDEWED高13.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66,P<0.001).CTDIVOL、SSDEWED与曝光量、WED均呈正相关关系(P<0.001);CTDIVOL、SSDEWED与曝光量、WED回归模型拟合性较强(R2为0.58~0.99).与国内DRL及欧盟DRL比较,LDRL均处于较低水平.结论:在儿童头颅CT辐射剂量衡量中,相较于CTDIVOL,SSDE WED对辐射剂量的衡量更准确.同时定期对医疗机构的DRL值进行统计更新并优化检查参数,是减少辐射剂量的重要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深度学习图像重建算法优化低剂量腹壁下动脉CT血管成像参数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LIR)算法在低剂量腹壁下动脉(DIEA)CT血管成像(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行DIEA CTA的患者59例,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29例)、B组(30例).A组为常规辐射剂量组,管电压120 kVp,管电流为剂量调制3,迭代重建算法(Karl)5;B组为低辐射剂量组,管电压120 kVp,管电流为剂量调制2,DLIR重建算法,重建DLIR(1~4)4个等级并标为B1~B4组.记录A、B组平均管电流、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有效剂量(ED).在各组轴位图像上测量髂外动脉及同层面腰大肌的CT值和标准差(SD)值,计算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由2名观察者采用双盲法独立在各组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图上对DIEA的显示进行3分制评分,在轴位图像上对整体图像质量进行5分制评分.结果 B组平均管电流和ED相较于A组分别降低了 39.33%、44.09%(P<0.05).B1~B4组随着DLIR等级的提高,图像SD值逐渐下降,SNR、CNR逐渐升高(P<0.05).B3和B4组CNR均高于A组(P<0.05).2名观察者主观评分一致性好(Kappa值0.779~0.889,P<0.05),A、B 2组在DIEA穿支、肌内走行及穿出点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1~B4组整体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随着DLIR等级的提高呈先高后低的趋势,B3组得分最高为(4.50±0.51)分,与A组的(4.45±0.51)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LIR能够有效降低DIEA CTA的辐射剂量,并能保证图像质量,其中DLIR 3为推荐的最佳重建等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宽体探测器不同扫描方案在超重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中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基于宽体探测器使用不同管电压及不同浓度对比剂(CM)在超重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中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和CM摄入量的比较研究.方法 将行CCTA检查体质量指数(BMI)≥25 kg/m2的150例超重患者按扫描方案分为 A 组(120 kVp,370 mg I/mL CM)、B 组(100 kVp,350 mg I/mL CM)和 C 组(80 kVp,320 mg I/mL CM),每组 50 例.测量和计算所有患者图像的CT值平均值、信噪比(SNR)平均值、对比噪声比(CNR)平均值、品质因数(FOM);由2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采用双盲5分值法对所有图像进行评分.记录所有患者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D).计算3组患者的碘摄入量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上述数值.结果 B组和C组图像的CT值平均值、SNR平均值、CNR平均值和主观评分平均值均高于A组(P<0.001),但B组和C组图像的上述数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和C组的FOM值高于A组(P<0.001),而B组的FOM值低于C组(P<0.001);B组和C组的碘摄入量值低于A组(P<0.001).B组和C组的ED和碘摄入量值较A组分别降低30.34%、68.53%和10.22%、16.85%(P<0.001).结论 在保证图像质量前提下,基于宽体探测器低管电压联合低浓度CM,与常规扫描方案相比可明显降低超重患者CCTA检查的辐射剂量和碘摄入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