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侧距螺钉对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Neer Ⅲ型骨折术后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内侧距螺钉的有无对Multiloc髓内钉治疗Neer Ⅲ型骨折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四川省骨科医院上肢科接受Multiloc髓内钉治疗的36例肱骨近端Neer Ⅲ型骨折的患者资料,男6例,女30例;年龄(63.9±5.3)岁。按照是否使用内侧距螺钉分组:无内侧距螺钉组17例,有内侧距螺钉组19例。比较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前屈上举、外旋、内旋摸背、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评分)、颈干角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36例患者术后获13.5(12.0,19.8)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无内侧距螺钉组患者前屈上举、外旋、内旋摸背、VAS评分、ASES评分、Constant评分、颈干角分别为134.1°±8.4°、32.1°±5.3°、14.0(13.0,15.5)、0.0(0.0,1.0)分、(78.2±5.2)分、(78.0±5.8)分、137.6°±8.1°,与有内侧距螺钉组[134.7°±6.1°、35.0(30.0,35.0)°、14.0(13.0,15.0)、1.0(0.0,1.0)分、(78.2±5.4)分、(76.7±4.5)分、136.9°±6.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分别有6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1.000)。 结论:内侧距螺钉的使用对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Neer Ⅲ型骨折术后功能及并发症的发生均无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肱骨头下皮质外距螺钉重建内侧柱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应用肱骨头下皮质外距螺钉重建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内侧柱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采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34例。根据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19例,四部分骨折15例。术后根据肱骨头距螺钉分布位置分为二组:A组为肱骨头内距螺钉组(18例):将2枚距螺钉位于肱骨头内下象限,距螺钉与骨小梁接触,提供支撑;B组为肱骨头外距螺钉组(16例):1或2枚距螺钉位于肱骨头下皮质外,距螺钉尖与皮质接触,提供内侧支撑。所有患者门诊随访时间为12~29个月,平均16.4个月。比较两组肱骨头内翻角、肩关节Constant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分析肱骨头下皮质外距螺钉重建内侧柱对骨折复位的维持和肩关节功能的影响。结果:A组和B组的肱骨头直径分别为(45.33±2.11) mm和(40.87±1.48) mm,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8~14周,平均10.9周,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肱骨头内翻角分别为1.73°(1.46°~2.01°)和1.93°(1.13°~2.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肩关节Constant功能评分分别为(80.67±6.18)分和(79.25±5.4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并发症发生率22.2%(4/18)和12.5%(2/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当肱骨头直径较小时,将距螺钉置于肱骨头下皮质外,可重建内侧柱,维持骨折复位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髓内增强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探究何种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PHILOS)的髓内增强固定方式能够为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提供最有效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在1名老年女性(年龄78岁,骨密度T值为-3.0)志愿者肱骨CT数据基础上,通过Mimics 19.0、Geomagic Studio 12、Creo 2.0 ANSYS Workbench2019等数字医学软件建立肱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不稳定性肱骨近端骨折模型,分别行单纯PHILOS固定(PHILOS组)、PHILOS结合6 cm腓骨固定(PHILOS-F-C-6组)、PHILOS结合6 cm腓骨无calcar螺钉固定(PHILOS-F-6组)、PHILOS结合9 cm腓骨固定(PHILOS-F-C-9组)、PHILOS结合9 cm腓骨无calcar螺钉固定(PHILOS-F-9组)5种方式固定。模拟肩关节外展25°的受力方式,加载200 N的压缩载荷,研究不同固定方式的内固定应力分布及骨折断端位移等数据,比较不同内固定的力学稳定性。结果:在肩关节外展25°、200 N载荷作用下,PHILOS-F-C-9组模型的内固定的最大应力、断端两点位移(38.678 Mpa、0.012 mm)较PHILOS-F-C-6组(55.321 Mpa、0.022 mm)分别下降30.08%、45.45%,PHILOS-F-9组模型的(77.012 Mpa、0.033 mm)较PHILOS-F-6组(88.106 Mpa、0.039 mm)分别下降12.48%、15.38%。PHILOS-F-C-6组模型的内固定的最大应力、断端两点位移较PHILOS-F-6组分别下降37.21%、43.59%,PHILOS-F-C-9组模型的较PHILOS-F-9组分别下降49.83%、63.63%。结论:更长的腓骨髓内支撑及calcar螺钉的放置能够降低内固定的应力,减少骨折断端的位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Multiloc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并肱骨头内翻畸形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Multiloc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并肱骨头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6-2016-06采用Multiloc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15例肱骨近端骨折并肱骨头内翻畸形,记录患者术后12个月疼痛VAS评分及肩关节功能Contant-Murley评分.结果 1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12~23)个月.术后继发内翻角平均2.9°(0°~4.6°),无肱骨头缺血性坏死及内翻畸形发生.术后12个月肩关节功能Contant-Murley评分平均83.6(69~88)分;优11例,良3例,功能不佳1例.术中置入Calcar螺钉者术后继发内翻角度明显小于未置入Calcar螺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ultiloc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并肱骨头内翻畸形具有固定确切、骨折愈合良好、并发症少、肩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能有效减少术后继发的肱骨头内翻畸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Multiloc髓内钉内固定治疗Neer二、三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Multiloc髓内钉内固定治疗Neer二、三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08-2017-02采用Multiloc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13例Neer二、三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比较术后1、6个月疼痛VAS评分、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前屈上举活动度、主动体侧外旋活动度及肱骨颈干角.结果 1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8.7(6~14)个月.末次随访时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骨性愈合时间平均15.7(12~20)周.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物断裂、肩峰下撞击、肱骨头缺血性坏死、内翻畸形愈合和螺钉切出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时疼痛VAS评分、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前屈上举活动度、主动体侧外旋活动度较术后1个月时明显改善,但出现肱骨颈干角丢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优2例,良9例,可2例.结论 Multiloc髓内钉内固定治疗Neer二、三部分肱骨近端骨折在骨折愈合、肩关节功能恢复和减少并发症方面可取得满意的效果,但是髓内钉手术操作难度大,学习曲线长,术者应熟练掌握髓内钉操作指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内固定物的选择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最为常见的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约占老年髋部骨折的1/2,其中不稳定型骨折占老年髋部骨折的50%.对于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滑动髋螺钉操作简便,固定坚实可靠,临床效果普遍满意,仍是手术治疗的金标准,髓内钉固定并无明确优势.而当治疗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时,髓内钉因髓内中心固定力臂较短且可早期承受更大负荷,已经广泛用于治疗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近10年来,可提供角稳定性和内支架作用的股骨近端锁定钢板,也逐渐应用于治疗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并取得不错的临床效果.目前关于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如何合理选择固定方式,以加速术后康复、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等方面的相关文献报道很多,且结论不尽相同一直存在争议,因此手术内固定物的选择和策略也见仁见智.对于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系统在生物力学上具有优势,力臂较短更靠近重心,能更可靠的对抗沿股骨距传导的应力,并可防止股骨干内移,且临床效果相对满意和稳定,术后内植物相关并发症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因放置于股骨外侧导致力臂明显加长,术后早期负重活动存在内固定变形、断裂、骨折移位、髋内翻畸形等风险,存在相对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且手术时间相对较长、组织剥离创伤大,增加术中失血量.因此对于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应主要根据患者的骨折形态类型,并综合考虑患者年龄、健康状况、骨质疏松情况及经济状况等,来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更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特点的髓内固定应作为首选,对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需谨慎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锁定接骨板治疗累及肱骨距的肱骨近端骨折:有效支撑、并发症和功能恢复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肱骨近端骨折的保头治疗是创伤骨科的难点,而如何获得内侧柱支撑是近年研究的热点.目的:总结肱骨距的一般概念、临床意义及作用、常见的损伤原因、钢板固定治疗进展,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肱骨距的认识,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2004至2019年万方、知网、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Springer Link等数据库收录的关于肱骨近端内侧壁治疗及研究进展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Philos,infermedial screw,calcar screw,fibularalograft,middle support",中文检索词为"肱骨近端骨折,肱骨距,内侧柱,钢板,腓骨移植",同时对文章中参考文献进行人工检索.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最终共纳入51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目前对于肱骨距的范围定义仍不明确,累及肱骨距的骨折目前无统一的分型标准,X射线片显示的肱骨距损伤模式常常与骨折实际情况不符,累及肱骨距的骨折往往是复杂的骨折.临床医师对肱骨距认识、重视程度不够是引起肱骨距损伤和未能得到很好修复的主要原因;②钢板治疗仍是肱骨近端骨折的首选,对于"可修复性内侧壁",根据肱骨距损伤情况决定重建内侧柱方式,使用距螺钉、同种异体腓骨髓内植骨、骨水泥增强、内侧钢板都是可行的方法,术中实现内侧壁解剖复位、获得内侧柱的有效支撑能帮助减少术后并发症,而内侧钢板的使用需要更多研究进一步验证,肩袖修复对内侧柱支撑也是至关重要的;③肱骨距的范围需要达成统一的观点,充分了解肱骨距的重要性对于肱骨近端骨折治疗至关重要.术前应详细了解肱骨距的骨折模式,选择最佳手术方式,术中实现内侧壁的解剖复位、获得内侧柱的有效支撑可减少骨折术后并发症,术中肩袖的良好修复也是患者取得较好功能很重要的一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