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逆行弹性髓内钉技术治疗儿童肱骨远端干骺端-骨干交界性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逆行弹性髓内针(ESIN)技术治疗儿童肱骨远端干骺端-骨干交界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逆行ESIN技术治疗的儿童肱骨远端干骺端-骨干交界性骨折共14例,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3.0~13.2岁,平均6.4岁;左侧9例,右侧5例。术中在骨折闭合/切开复位基础上,选取直径合适大小ESIN 2枚,预弯后分别由肱骨远端内、外侧穿入肱骨骨髓腔,直至肱骨近侧干骺端。术后采用肩外展支架或者长臂石膏固定。术后定期随访行X线检查,测量术毕即时及末次随访时X线正位片Baumann角及观察侧位片肱骨前缘是否通过肱骨小头,分析内固定方式的稳定性;同时按照Flynn功能评价标准进行评估。结果:本组14例患儿全部获得随访,术后随访10~27个月,平均18.4个月,术毕即时及末次随访时X线正位片Baumann角均在正常范围,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侧位片肱骨前缘线均通过肱骨小头。按照Flynn功能评分,优13例,良1例。患儿均未发生伤口感染、髓内针移位,未出现Volkmann挛缩、肘内翻畸形、医源性神经损伤。结论:逆行ESIN技术治疗儿童肱骨远端干骺端-骨干交界性骨折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髓内钉在治疗内侧柱支撑缺失的肱骨近端骨折中的应用现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约占全身骨折的5%,是仅次于桡骨远端骨折和髋部骨折的第3大常见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类型,常见于患有骨质疏松的老年人群 [1,2]。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具有一定挑战性,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0%~60%,常见的并发症有螺钉穿出肱骨头、结节移位或不愈合、复位丢失、畸形愈合或不愈合、肱骨头坏死、螺钉松动内固定失效等 [3]。除了骨质疏松难以提供螺钉足够的把持力以维持复位至骨折愈合以外,缺乏有效内侧柱支撑是影响肱骨近端骨折预后不良及出现并发症的重要原因。对于这类骨折,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内翻畸形发生率高达15%~40% [4]。肱骨矩是肱骨近端内侧皮质部分,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中内侧柱支撑缺失是指肱骨头内侧解剖颈至外科颈弯曲处至少有1个骨折块。肱骨矩在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生物力学稳定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于伴有肱骨矩骨折、甚至缺损的患者,重建肱骨矩恢复内侧柱支撑对于维持骨折复位从而获得良好功能非常重要,否则容易出现肱骨头内翻和内固定失败 [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残留旋转畸形对术后疗效的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残留旋转畸形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福州市第二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453例Gartland Ⅲ型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术。根据复位情况分为2组:残留旋转畸形组(A组)69例,男44例,女25例;年龄(6.3±2.9)岁;术中透视正位X线片上Baumann角维持在65°~80°,侧位X线片上肱骨前缘线通过肱骨小头前1/3,残留部分旋转畸形,但提携角正常(4°~23°)。解剖复位组(B组)384例,男242例,女142例;年龄(5.9±2.7)岁;术中透视正、侧位X线片示骨折端解剖复位。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术中提携角、术后6个月提携角和术后6个月肘关节Flynn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克氏针固定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6.3±2.9)个月随访。A组患者术中透视中位次数[6 (4, 6)次]少于B组[8 (6, 8)次],手术时间中位数[20 (20, 25) min]少于B组[30 (25, 30)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患者术中、术后6个月提携角分别为19.7°±2.7°、17.4°±2.7°,B组患者分别为20.2°±2.8°、17.6°±2.7°,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肘关节Flynn评分结果显示:A组优28例,良30例,中9例,差2例,优良率84.1%(58/69);B组优241例,良104例,中34例,差5例,优良率89.8%(345/384),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儿在术后6个月随访时均未出现肘内翻畸形、骨折延迟愈合、骨折不愈合、骨筋膜室综合征、医源性尺神经损伤。 结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可以接受一定程度的旋转成角畸形,对术后疗效无显著影响,并且可减少术中透射次数,缩短手术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MLL2新发移码突变致Kabuki综合征Ⅰ型胎儿的超声表现及基因变异分析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孕妇40岁,孕5产1,顺产1女,现体健,人工流产1次,2020、2021年均孕50 d左右因胚胎停育行清宫术2次,胚胎未进行染色体检查。夫妻双方否认家族遗传病史、近亲结婚史,既往体健,无乙肝、结核等慢性传染病史,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外院11 +4周颈项透明层检查厚1.5 mm,11 +5周行唐氏筛查提示18-三体临界风险,12 +3周行无创DNA检查呈低风险,12 +5周超声提示胎儿多发畸形,遂来甘肃省妇幼保健院院行进一步检查。现孕16 +3周,产前超声显示:双顶径2.65 cm,头围9.25 cm,股骨长1.10 cm,肱骨长0.91 cm;胎儿腰骶部脊柱略侧弯;主动脉起源于解剖学左心室,肺动脉起源于解剖学右心室,心房心室及大动脉关系正常,主动脉弓峡部明显较细,宽约0.8 mm;胎儿腹壁连续性回声中断,腹腔内脏器、胃泡、肠管从缺损处翻到腹腔外,自由漂浮在羊水中,表面未见膜状物包裹;胎儿左手姿势固定,呈"钩状",双侧小腿与足底在同一切面,双足呈内翻姿态,动态观察后姿势不变;因胎儿体位受限,多次连续动态观察,未测得典型颜面部及胆囊声像(图1)。超声提示:①宫内妊娠,单活胎,胎儿大小相当于孕14周,胎儿双顶径、头围、腹围、股骨、肱骨均低于M-2SD线,考虑胎儿生长受限(图2A);②胎儿腰骶部脊柱侧弯;③主动脉弓缩窄;④胎儿腹裂;⑤胎儿四肢声像图所见,考虑左侧钩状手,双足内翻。充分告知患儿父母病情后,患儿父母坚持要求终止妊娠,经引产后证实:胎儿腹裂,腰骶部脊柱侧弯,左侧钩状手,双足内翻,与产前超声提示基本相符(图2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头颈分离型类孟氏骨折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案选择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头颈分离型类孟氏骨折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儿童骨病医院收治的12例儿童头颈分离型类孟氏骨折患儿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3~14岁,平均8.3岁。所有患者均先摄X线片,急诊行手法闭合复位纠正畸形及脱位,石膏托固定,根据孟氏骨折的治疗原则先恢复并稳定尺骨的长度,根据尺骨骨折的部位及类型选择固定方式,然后再处理桡骨颈骨折。术后根据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及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时按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评定疗效。结果:儿童头颈分离型类孟氏骨折临床特点为尺骨骨折伴桡骨颈骨折,桡骨头、颈完全分离,骨折远端纵轴偏离肱骨小头中心,但近端肱桡关系正常。根据尺骨骨折成角方向和桡骨颈骨折远端移位的方向分为2型:伸直外翻型7例和屈曲内翻型5例。所有患者术后获8~38个月(平均16.0个月)随访。对于尺骨骨折,1例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4例弹性髓内钉固定,5例接骨板固定,1例未予处理,1例仅行手法复位。对于桡骨颈骨折,11例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1例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骨折愈合时间为8~12周(平均9.6周),内固定物取出时间为12~50周(平均31.2周)。术后1例患者出现桡骨头缺血坏死,1例发生桡骨近端膨大。末次随访时根据MEPS评分评定疗效:优10例,良1例,可1例。结论:儿童头颈分离型类孟氏骨折不同于一般的孟氏骨折及桡骨颈骨折,临床特点表现为尺骨骨折伴桡骨颈骨折,桡骨头、颈完全分离,骨折远端纵轴偏离肱骨小头中心,但近端肱桡关系正常;尺骨骨折治疗方案包括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弹性髓内钉固定、切开复位接骨板固定或无需固定,而桡骨颈骨折多行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通过早期功能锻炼,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产前诊断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并肌发育不良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孕妇,36岁,孕36 +3周,因外院超声提示胎儿双足内翻转诊本院。孕1产0。孕8 +3周检查乙肝表面抗原(+)、风疹病毒IgG(+)、巨细胞病毒IgG(+),孕18 +4周羊水穿刺提示胎儿18-三体、21-三体高风险,染色体核型分析及染色体微阵列未发现明显异常,其余检查无特殊。胎儿父母健康,非近亲,无家族史。超声检查所见:双顶径92 mm,头围339 mm,腹围298 mm,羊水最大深度108 mm,指数273 mm;双侧股骨、胫腓骨、肱骨、尺桡骨以及双手和双足可见,分时段多次检查发现四肢僵硬,四肢关节均未见明显活动,双足呈内翻状态,双手食指向中指侧倾斜,位置固定。此外,胎儿四肢肌层回声明显增强,双下肢肌层回声稍弱于骨骼(图1A,B),双上肢肌层回声与骨骼基本一致(图1D,E),且四肢肌层后方回声衰减明显。超声心动图显示主、肺动脉均从右室平行发出,室间隔上段回声中断。超声检查提示:①宫内妊娠36 +3周,位置为头位,左枕前位;②胎儿四肢僵硬、肌层回声增强,双侧足内翻,双手斜指畸形,考虑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并肌发育不良;③胎儿心脏声像图,考虑右室双出口,室间隔缺损;④羊水过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断端嵌插辅助肩袖缝合与植骨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比较断端嵌插辅助肩袖缝合与植骨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2、3部骨折伴有内侧柱缺损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51例,分为嵌插组(n=32,行断端嵌插辅助肩袖缝合重建内侧柱)和植骨组(n=19,行自体髂骨植骨重建内侧柱);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和12月时)肩关节(Neer)评分优良率及术后12月并发症.结果:嵌插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低于植骨组患者,术后6月的Neer评分优良率高于植骨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透视时间、骨折不愈合、术后12月随访Neer评分优良率和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月时,嵌插组有3例出现骨折延迟愈合、肱骨头螺钉拔出征象,其中1例肱骨头内翻、断端成角畸形,植骨组1例出现肱骨头坏死.结论:断端嵌插辅助肩袖缝合重建内侧柱术式治疗老年肱骨近端2、3部骨折伴内侧柱缺损的疗效优于自体髂骨植骨重建内侧柱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Multiloc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并肱骨头内翻畸形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Multiloc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并肱骨头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6-2016-06采用Multiloc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15例肱骨近端骨折并肱骨头内翻畸形,记录患者术后12个月疼痛VAS评分及肩关节功能Contant-Murley评分.结果 1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12~23)个月.术后继发内翻角平均2.9°(0°~4.6°),无肱骨头缺血性坏死及内翻畸形发生.术后12个月肩关节功能Contant-Murley评分平均83.6(69~88)分;优11例,良3例,功能不佳1例.术中置入Calcar螺钉者术后继发内翻角度明显小于未置入Calcar螺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ultiloc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并肱骨头内翻畸形具有固定确切、骨折愈合良好、并发症少、肩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能有效减少术后继发的肱骨头内翻畸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Multiloc髓内钉内固定治疗Neer二、三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Multiloc髓内钉内固定治疗Neer二、三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08-2017-02采用Multiloc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13例Neer二、三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比较术后1、6个月疼痛VAS评分、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前屈上举活动度、主动体侧外旋活动度及肱骨颈干角.结果 1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8.7(6~14)个月.末次随访时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骨性愈合时间平均15.7(12~20)周.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物断裂、肩峰下撞击、肱骨头缺血性坏死、内翻畸形愈合和螺钉切出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时疼痛VAS评分、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前屈上举活动度、主动体侧外旋活动度较术后1个月时明显改善,但出现肱骨颈干角丢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优2例,良9例,可2例.结论 Multiloc髓内钉内固定治疗Neer二、三部分肱骨近端骨折在骨折愈合、肩关节功能恢复和减少并发症方面可取得满意的效果,但是髓内钉手术操作难度大,学习曲线长,术者应熟练掌握髓内钉操作指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皮微创内固定结合重建内侧柱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经皮微创内固定钢板(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3月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41例MIPPO治疗内侧柱不稳定型肱骨近端骨折病例.其中结合内侧柱重建组22例,未重建组19例.观察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功能评分、肱骨头高度、肱骨头内翻角、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重建组出现1例失访,未重建组出现2例失访,随访时间1~1.5年.内侧柱重建组全部愈合,未重建组出现1例骨折不愈合,肱骨头坏死吸收需要二次手术.两组在手术时间、肩关节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重建组肱骨头高度丢失值(1.19±0.72)mm,肱骨头内翻角度(3.06±3.23)°,未重建组肱骨头高度丢失值(2.22±1.62)mm,肱骨头内翻角度(6.78±5.93)°,重建组指标小于未重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PPO技术结合重建内侧柱治疗内侧柱不完整型肱骨近端骨折能降低肱骨头丢失,避免肱骨头内翻畸形,促进骨折愈合,提高肱骨近端骨折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