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2022年包头市肉及肉制品中弯曲菌监测结果及病原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了解2019-2022年包头市市售肉及肉制品中弯曲菌(Campylobacter)带菌率,并对其分离菌株的抗生素敏感性、耐药基因及分子分型等病原学特征进行研究.方法 2019-2022年共采集市售肉及肉制品300份,分离培养获得弯曲菌,测定其抗生素敏感性、耐药基因及基因突变位点,并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300份肉及肉制品中共检出弯曲菌142株,其中生禽肉中检出率为65.71%(138/210),结肠弯曲菌检出率显著高于空肠弯曲菌(x2=12.48,P<0.01);仅有3株弯曲菌对全部11种抗生素敏感,有26株细菌耐受全部11种抗生素并有130株发生多重抗生素耐药,主要耐药性表现在喹诺酮(萘啶酸、环丙沙星)及四环素类药物;在喹诺酮耐药弯曲菌中均检测到gyrA基因发生C-243-T的位点突变,并在91.09%的四环素耐药弯曲菌中检测到tetO耐药基因;142株弯曲菌分为105个PFGE型别,相似度在35.1%~100%,无明显优势型别条带.结论 包头市肉及肉制品中存在弯曲菌污染,且在生禽肉中污染尤为严重;弯曲菌对喹诺酮及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程度高且多重耐药情况较为严重,PFGE型别呈多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先后应用致心室颤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1例86岁男性患者因肺炎、呼吸衰竭、痰细菌培养提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接受美罗培南(1 g静脉滴注、1次/12 h)联合乳酸环丙沙星氯化钠注射液(200 mg静脉滴注、1次/d)治疗。治疗第4天,患者突发血压下降,脉搏测不出,心电监护提示心室颤动(室颤)。给予电除颤及胺碘酮治疗后恢复窦性心律。次日再发3次室颤,急查电解质结果均正常,心电图检查示QT间期正常,停用环丙沙星,改为美罗培南联合磷霉素治疗,未再发生室颤。26 d后,患者肺炎加重,痰细菌培养回报仍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敏感,对左氧氟沙星中度敏感。遂给予美罗培南(剂量用法同前)联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200 mg静脉滴注、1次/d)。治疗第5天,患者再次发生室颤,经电除颤及胺碘酮治疗后心律恢复正常。停用左氧氟沙星,改为美罗培南联合磷霉素,患者未再出现室颤。考虑患者的室颤可能与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苏州地区近10年儿童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流行病学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苏州地区儿童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PA)感染流行病学特点及药敏变迁情况,以期对本地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指导建议。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21 176例因呼吸道感染入住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患儿鼻咽分泌物标本的细菌培养结果,根据年龄、季节、基础疾病情况及本次入院期间有无重症监护室(ICU)入住史进行分组,监测PA感染流行特点并动态观察PA药敏变迁情况。结果:21 176份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鼻咽分泌物标本中,191份培养出PA,阳性检出率为0.90%(191/21 176份)。年检出率不同,以2009年最高[2.24%(50/2 234份)],2014年最低[0.41%(9/2 207份)];PA检出率以>6个月~1岁组检出率最高[1.52%(53/3 497份)],>5岁组最低[0.57%(11/1 934份)]。春、夏、秋、冬各季节PA检出率依次为1.11%(60/5 420份)、1.21%(61/5 046份)、0.81%(46/5 670份)、0.48%(24/5 040份),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8.611, P<0.001)。21 176例患儿中有基础疾病者占18.89%(4 000/21 176例),有基础疾病组PA检出率为1.28%(51/4 000份),高于无基础疾病组[0.82%(140/17 176份)];ICU组PA检出率为4.41%(15/340份),高于普通组[0.84%(176/20 836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7.678、47.623,均 P<0.05)。未检出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磺胺甲 唑敏感菌株;2010年至2017年未检出对头孢曲松敏感菌株;对亚胺培南药敏试验敏感率在2012年至2015年较低,最低为2014年(仅66.7%);对氨曲南药敏试验敏感率各年间波动明显;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均高度敏感。 结论:PA感染易发生在有基础疾病、病情相对较重的小年龄儿童,夏季为高发季节,PA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性普遍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胎儿弯曲菌龟亚种中国分离株的种群结构、毒力基因及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胎儿弯曲菌龟亚种( Campylobacter fetus subsp. testudinum, Cft)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对本实验室2010—2022年收集的15株胎儿弯曲菌龟亚种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合GenBank公布的全球 Cft基因组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MLST-GrapeTree分析 Cft的群体遗传结构;核心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cgSNP)构建 Cft的系统发育树,rhierBAPS确定其种群结构;CARD、ResFinder及VFDB注释 Cft的耐药及毒力基因; E-test法进行药敏试验,并参考CLSI-M45空肠/大肠弯曲菌药敏标准进行结果解释。 结果:基于基因组平均核苷酸一致性(ANI)分析,共纳入全球41株 Cft基因组信息,其中人类来源24株,动物来源13株,未知来源4株。流行病学资料显示,24株人类来源菌株中,20株感染对象为黄种人,1例为白种人(配偶是亚裔),其余未知,差异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13株动物来源菌株均分离自爬行动物,包括龟类6株、蛇类4株、蜥蜴类3株。MLST分型显示,中国分离株以ST46为主要序列型,美国则以ST15为主要序列型;Grapetree显示,中国分离株的遗传多态性高于美国分离株;通过cgSNP及BAPS重建的系统发育发现全球 Cft构成6个种群,中国分离株呈散在分布且与动物源菌株亲缘关系密切;美国分离株相对较集中(SC3),且以ST15克隆传播为主;毒力基因分析显示,与鞭毛、糖基化系统及黏附素相关的毒力基因在 Cft中携带率为100.00%,而与侵袭性相关的Ⅳ型分泌系统 virB4、 virB9、 virD4因子及 tetO外排泵基因均存在于新发现的ST74中;15株中国分离株的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 Cft对环丙沙星耐药率为46.67%,对红霉素敏感性为100.00%。 结论:全球 Cft的群体结构呈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态性且感染人群多伴有基础免疫性疾病,其感染可能与食入或接触爬行类动物有关;本次研究发现的中国临床分离株主要流行型为ST46及新发现ST74型别,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山西省肿瘤医院恶性肿瘤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恶性肿瘤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特点。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送检血培养的恶性肿瘤患者8 654例,抽取静脉血进行血液培养,采用WHONET 5.6软件和SPSS 23.0软件对其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病原菌600株(6.9%),其中革兰阴性菌413株(68.8%),革兰阳性菌168株(28.0%);真菌19株(3.2%)。革兰阴性菌前5位分别为大肠埃希菌(37.7%)、肺炎克雷伯菌(14.2%)、阴沟肠杆菌(4.5%)、铜绿假单胞菌(3.0%)、鲍曼不动杆菌(2.5%),革兰阳性菌前5位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4.2%)、屎肠球菌(4.0%)、人葡萄球菌(3.8%)、表皮葡萄球菌(3.5%)、链球菌属(3.0%);2019年至2021年除肺炎克雷伯菌外,其他主要病原菌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94.7%(214/226)、100.0%(85/85)、96.3%(26/27),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是61.9%(140/226)、17.6%(15/85)、7.4%(2/27),对头孢哌酮的耐药率分别为62.4%(141/226)、30.6%(26/85)、25.9%(7/27)。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分别为5.5%(1/18)、93.3%(14/15)。葡萄球菌属细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肠球菌属细菌以屎肠球菌与粪肠球菌为主。血培养阳性标本主要分布于血液科与重症监护病房(ICU),非霍奇金淋巴瘤(39株)与急性髓系白血病(12株)为主要病种。 结论:该地区恶性肿瘤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耐药状况普遍,医院应结合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湖南省食源性环丙沙星-头孢噻肟-阿奇霉素共耐药汤卜逊沙门菌分子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湖南省人源和水产动物源环丙沙星-头孢噻肟-阿奇霉素共耐药汤卜逊沙门菌的分子流行特征。方法:对湖南省食源性疾病散发病例粪便样本和水产品样本中分离的汤卜逊沙门菌进行环丙沙星-头孢噻肟-阿奇霉素共耐药菌株的筛选与鉴定,使用肉汤稀释法对11种抗菌药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并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菌株的耐药机制以及进化关系。结果:从粪便样本和水产品样本中共分离到19株汤卜逊沙门菌,其中9株菌对环丙沙星-头孢噻肟-阿奇霉素共耐药。进一步分析发现8株菌检出IncC质粒,携带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 qepA- qnrS1、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 blaCMY-2和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 mph(A);1株检出IncR质粒,携带 qnrB4- aac(6 ′) -Ib-cr、 blaOXA-10和 mph(A)耐药基因。遗传环境分析发现 qnrS1、 qepA、 mph(A)和 blaCMY-2基因可能分别通过插入序列IS Kra4、IS91、IS6100和IS Ecp1整合到耐药菌的基因组上。基于核心基因组生成的系统发生树表明,人源和水产动物源环丙沙星-头孢噻肟-阿奇霉素共耐药汤卜逊沙门菌属于同一进化分支,具有较近的遗传进化关系。 结论:湖南省人源和水产动物源样本中检出对环丙沙星-头孢噻肟-阿奇霉素共耐药汤卜逊沙门菌,提示此类多重耐药菌已在人和水产动物之间传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致血流与腹腔共同感染大肠埃希菌表型和基因型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致血流与腹腔共同感染大肠埃希菌(CoECO)的表型和基因型特征,为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提供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至2020年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检验科自血液和腹腔标本中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菌株。使用质谱鉴定仪鉴定菌种。使用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仪测定最小抑菌浓度。采用2×150 bp双末端测序策略对大肠埃希菌进行高通量测序。基因组序列经拼接后,使用kSNP3软件对菌株序列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析,以明确菌株间的同源关系;若分离自两部位的菌株具有较高同源关系,视为同一菌株,则该病例为CoECO感染病例。使用PubMLST网站确定多位点序列型(MLST),使用CARD网站筛选耐药基因。结果:共筛选出70例CoECO感染病例,其中男45例,女25例,年龄(59.2±16.3)岁。每例CoECO感染病例选取1株大肠埃希菌进行后续分析,共计70株,分属于35种ST型,菌株数量较多的ST型包括:ST38( n=6)、ST405( n=6)、ST1193( n=6)、ST131( n=5),其他ST型所含菌株均少于5株。菌株间同源关系比较分散,整体呈现散发趋势,仅有个别菌株引起了小规模爆发。药敏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91.4%,64/70),其次为氨苄西林/舒巴坦(74.3%,52/70)、头孢曲松(72.9%,51/70)、环丙沙星(71.4%,50/70)、左氧氟沙星(71.4%,50/7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碳青霉烯类和阿米卡星保持较高敏感性。耐药基因携带数量最多的是tet(A/B)(70.0%,49/70),其次分别为bla TEM(58.6%,41/70)、sul1(55.7%,40/70)、sul2(54.3%,38/70)、bla CTX-M-14(25.7%,18/70)、bla CTX-M-15(17.1%,13/70)、bla CTX-M-55(15.7%,11/70)、bla CTX-M-64/65(5.7%,4/70)、bla CTX-M-27(4.3%,3/70)、mcr-1(4.3%,3/70)、bla NDM-5(2.9%,2/70)。 结论:CoECO整体呈散发分布,无明显优势克隆,未发现具有明显优势的基因型;菌株虽然对部分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但携带耐药基因比例较低,对部分一线抗菌药物有较高敏感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21-2023年武汉地区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患者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武汉地区呼吸道非结核分枝杆菌(NTM)的分离与耐药情况,以及确诊为NTM肺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为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搜集2021年3月至2023年10月于武汉市肺科医院就诊的疑似肺部分枝杆菌感染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8619例.研究对象年龄均≥15岁,呼吸道样本(包括痰、诱导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分枝杆菌病原学(分枝杆菌培养)阳性和(或)菌种鉴定为NTM.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病史、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临床诊断及治疗等资料.对NTM菌株分离情况、人口学特征及耐药情况进行统计;将确诊为NTM肺病患者,按胞内分枝杆菌(胞内组)、脓肿分枝杆菌(脓肿组)及堪萨斯分枝杆菌感染(堪萨斯组)分为三组,比较各组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基础疾病及合并肺部疾病等方面的情况.结果:8619例研究对象中有629例的临床分离菌株鉴定为NTM菌株,NTM分离率为7.30%.共分离653株NTM菌株,主要菌种包括胞内分枝杆菌398株(60.95%)、脓肿分枝杆菌138株(21.13%)、鸟分枝杆菌41株(6.28%)、堪萨斯分枝杆菌41株(6.28%).确诊为NTM肺病的510例患者中,女性297例(58.24%),主要临床症状为咳嗽(71.96%,367/510)、咳痰(51.76%,264/510)、咯血(26.67%,136/510);影像学表现主要为斑片影(61.57%,314/510)、结节影(65.49%,334/510)、支气管扩张影(79.02%,403/510)、空洞影(40.98%,209/510);基础疾病主要为贫血(24.12%,123/510)和低蛋白血症(24.90%,127/510);合并肺部疾病主要有肺气肿肺大疱(18.63%,95/51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7.84%,91/510).三组NTM肺病为胞内组332例、脓肿组115例、堪萨斯组35例.胞内组、脓肿组、堪萨斯组女性分别占55.12%(183/332)、75.65%(87/115)、17.14%(6/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534,P<0.001);胞内组、脓肿组、堪萨斯组平均年龄分别为(63.60±10.67)岁、(60.60±10.26)岁、(53.30±13.2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724,P<0.001);胞内组、脓肿组、堪萨斯组吸烟者占比[分别为 23.19%(77/332)、12.17%(14/115)、42.86%(15/35);x2=15.623,P<0.001]、饮酒者占比[分别为10.54%(35/332)、4.35%(5/115)、22.86%(8/35);x2=10.079,P=0.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胞内组、脓肿组、堪萨斯组的支气管扩张影发生率[分别为78.31%(260/332)、90.43%(104/115)、54.29%(19/35);x2=22.345,P<0.001]、空洞影发生率[分别为 42.77%(142/332)、29.57%(34/115)、68.57%(24/35);x2=17.534,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胞内组、脓肿组、堪萨斯组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病率[分别为18.67%(62/332)、15.65%(18/115)、37.14%(13/35);x2=8.222,P=0.016]、肺曲霉病发病率[分别为 6.93%(23/332)、1.74%(2/115)、11.43%(4/35);x2=7.016,P=0.0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鸟分枝杆菌和胞内分枝杆菌对克拉霉素、阿米卡星、利奈唑胺耐药率分别为 0、0、23.53%(4/17)和 3.14%(5/159)、6.92%(11/159)、13.21%(21/159);堪萨斯分枝杆菌对克拉霉素、阿米卡星、利奈唑胺、莫西沙星、利福平及利福布汀耐药率均为0,对环丙沙星耐药率为43.75%(7/16);脓肿分枝杆菌对克拉霉素、阿米卡星、利奈唑胺、头孢西丁耐药率分别为7.02%(4/57)、1.75%(1/57)、43.86%(25/57)、8.77%(5/57).结论:武汉地区疑似肺部分枝杆菌感染住院患者呼吸道分离NTM菌种主要以胞内分枝杆菌、脓肿分枝杆菌和堪萨斯分枝杆菌为主;除堪萨斯分枝杆菌外,其他NTM对常用抗结核药物均有较高耐药率;胞内分枝杆菌肺病、脓肿分枝杆菌肺病和堪萨斯分枝杆菌肺病患者性别分布、影像学表现及合并症均存在一定的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组氨酸激酶AgrC在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促进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组氨酸激酶AgrC在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促进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机制,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相关感染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于2021年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检验科收集皮肤组织和体液标本,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对实验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观察不同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处理金黄色葡萄球菌后的生物膜形成情况;利用SYTO9和PI荧光染料分析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通过逆转录荧光定量PCR检测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agrC基因及其调控基因 agrA、 icaA和 icaR的表达水平的影响;最后,通过等温滴定量热法验证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与AgrC蛋白受体的结合作用;数据采用 xˉ±s表示,服从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则采用方差分析,否则采用非参数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环丙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25~0.5 mg/L。亚抑菌浓度的环丙沙星可促进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在1/4倍最低抑菌浓度即可开始出现显著作用[ATCC 43 300( t=7.42, P=0.002)、临床菌株SA1( t=5.42, P=0.005)、SA2( t=6.38, P=0.002)、SA3( t=4.8, P=0.009)、SA4( t=7.06, P=0.002)和SA5( t=4.36, P=0.004)]。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亚抑菌浓度的环丙沙星可明显促进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增加生物膜的形成量并使生物膜显著聚集成三维立体结构。逆转录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亚抑菌浓度的环丙沙星对 agrC基因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但使agr A( t=4.42, P=0.003)和 icaR( t=4.49, P=0.007)表达水平下降[(0.61±0.24)和(0.56±0.12)], icaA表达水平升高[1.51±0.19( t=5.24, P=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等温滴定量热法分析发现,环丙沙星与AgrC蛋白受体具有较好的结合力。 结论: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可能通过结合AgrC蛋白受体,影响下游a grA、 icaA和 icaR基因表达水平,从而促进生物膜形成,增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药物耐药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期翻修术联合万古霉素关节腔用药治疗慢性肠球菌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一期翻修术联合万古霉素关节腔用药治疗慢性肠球菌关节假体周围感染(PJI)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20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采用一期翻修术联合万古霉素关节腔用药连续治疗的9例慢性肠球菌PJI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例,女性7例;年龄(63.9±11.7)岁(范围:43~76岁);体重指数(23.6±4.3)kg/m 2(范围:18~30 kg/m 2)。其中髋关节置换8例,膝关节置换1例;既往有抗菌药物用药史6例,合并窦道5例。所有患者术中留取关节液、假体周围感染组织和假体超声震荡液,行微生物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术中对感染病灶彻底清创,取出感染假体,更换新的关节假体,放置术区引流管,髋关节留置抗菌药物用药管,膝关节行穿刺用药。在单一菌PJI中,术后静脉滴注万古霉素(1.0 g,每12小时1次)联合关节腔万古霉素(0.5 g,每天1次);在混合菌PJI中,术后静脉滴注万古霉素(1.0 g,每12小时1次)联合关节腔万古霉素(0.5 g,每天1次)+亚胺培南/美罗培南(0.5 g,每天1次),后两者用药时间间隔12 h。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或美国膝关节协会(KSS)评分评估髋、膝关节功能。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的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0±39)个月(范围:24~110个月)。屎肠球菌感染2例,粪肠球菌感染7例;单一菌感染7例,混合菌感染2例。肠球菌耐药率前3名的抗菌药物依次为红霉素(5/9)、四环素(4/9)、环丙沙星和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3/9);肠球菌敏感的抗菌药物为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本组静脉抗菌药物的用药时间为(14±1)d(范围:13~17 d),关节腔抗菌药物用药时间为(15±2)d(范围:11~20 d),出院后口服抗菌药物用药时间(2±1)个月(范围:1~3个月)。1例混合菌PJI治疗失败,失败率为1/9。末次随访时,8例髋关节PJI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的(43±6)分升至(84±6)分( t=-11.899, P<0.01);1例膝关节PJI患者KSS膝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的33分升至85分,整体功能评分由术前的35分升至80分。治疗期间无引流管所致的髋关节窦道形成、膝关节穿刺处无皮肤坏死或关节液外漏;无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对慢性肠球菌PJI采用一期翻修术联合万古霉素关节腔用药有望取得良好的感染控制率及关节功能,但对于混合菌PJI治疗仍需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