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2022年包头市肉及肉制品中弯曲菌监测结果及病原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了解2019-2022年包头市市售肉及肉制品中弯曲菌(Campylobacter)带菌率,并对其分离菌株的抗生素敏感性、耐药基因及分子分型等病原学特征进行研究.方法 2019-2022年共采集市售肉及肉制品300份,分离培养获得弯曲菌,测定其抗生素敏感性、耐药基因及基因突变位点,并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300份肉及肉制品中共检出弯曲菌142株,其中生禽肉中检出率为65.71%(138/210),结肠弯曲菌检出率显著高于空肠弯曲菌(x2=12.48,P<0.01);仅有3株弯曲菌对全部11种抗生素敏感,有26株细菌耐受全部11种抗生素并有130株发生多重抗生素耐药,主要耐药性表现在喹诺酮(萘啶酸、环丙沙星)及四环素类药物;在喹诺酮耐药弯曲菌中均检测到gyrA基因发生C-243-T的位点突变,并在91.09%的四环素耐药弯曲菌中检测到tetO耐药基因;142株弯曲菌分为105个PFGE型别,相似度在35.1%~100%,无明显优势型别条带.结论 包头市肉及肉制品中存在弯曲菌污染,且在生禽肉中污染尤为严重;弯曲菌对喹诺酮及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程度高且多重耐药情况较为严重,PFGE型别呈多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胎儿弯曲菌龟亚种中国分离株的种群结构、毒力基因及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胎儿弯曲菌龟亚种( Campylobacter fetus subsp. testudinum, Cft)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对本实验室2010—2022年收集的15株胎儿弯曲菌龟亚种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合GenBank公布的全球 Cft基因组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MLST-GrapeTree分析 Cft的群体遗传结构;核心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cgSNP)构建 Cft的系统发育树,rhierBAPS确定其种群结构;CARD、ResFinder及VFDB注释 Cft的耐药及毒力基因; E-test法进行药敏试验,并参考CLSI-M45空肠/大肠弯曲菌药敏标准进行结果解释。 结果:基于基因组平均核苷酸一致性(ANI)分析,共纳入全球41株 Cft基因组信息,其中人类来源24株,动物来源13株,未知来源4株。流行病学资料显示,24株人类来源菌株中,20株感染对象为黄种人,1例为白种人(配偶是亚裔),其余未知,差异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13株动物来源菌株均分离自爬行动物,包括龟类6株、蛇类4株、蜥蜴类3株。MLST分型显示,中国分离株以ST46为主要序列型,美国则以ST15为主要序列型;Grapetree显示,中国分离株的遗传多态性高于美国分离株;通过cgSNP及BAPS重建的系统发育发现全球 Cft构成6个种群,中国分离株呈散在分布且与动物源菌株亲缘关系密切;美国分离株相对较集中(SC3),且以ST15克隆传播为主;毒力基因分析显示,与鞭毛、糖基化系统及黏附素相关的毒力基因在 Cft中携带率为100.00%,而与侵袭性相关的Ⅳ型分泌系统 virB4、 virB9、 virD4因子及 tetO外排泵基因均存在于新发现的ST74中;15株中国分离株的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 Cft对环丙沙星耐药率为46.67%,对红霉素敏感性为100.00%。 结论:全球 Cft的群体结构呈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态性且感染人群多伴有基础免疫性疾病,其感染可能与食入或接触爬行类动物有关;本次研究发现的中国临床分离株主要流行型为ST46及新发现ST74型别,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直肠弯曲菌合并多种厌氧菌致脑脓肿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报道1例直肠弯曲菌合并多种厌氧菌致脑脓肿患者。直肠弯曲菌是弯曲菌属的一种,主要从活动性牙周感染患者中分离,分离于脑脓肿者较少见。本例患者为中年男性,既往有下肢静脉血栓和脑动脉瘤手术病史,突发单侧肢体无力,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提示右侧额叶占位,诊断为脑脓肿,行头颅手术引流。脓液培养为直肠弯曲菌、具核梭杆菌、微小微单胞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及福赛斯坦纳菌,考虑为直肠弯曲菌合并多种厌氧菌致脑脓肿。先后予美罗培南、万古霉素、青霉素、奥硝唑和氯霉素抗感染治疗后好转。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早期诊断以合理用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起由空肠弯曲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调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调查2019年舟山市某学校发生的一起食源性疾病事件原因,为今后预防控制食源性疾病事件提供参考。方法:开展病例搜索、个案调查和现场卫生学调查,采集10份病例、5份食堂工作人员和4份食物市场来源样本开展空肠弯曲菌及其他病原体检测,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进行细菌分子分型。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可疑餐次和可疑食物。结果:本次疫情共搜索到疑似病例41例,其中男生27例(30.34%),女生14例(29.79%),年龄为(14.56±2.48)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39例(95.12%)和腹痛32例(78.05%)和发热29例(70.73%)。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5份病例粪便样本、1份食堂工作人员肛拭子样本、2份市售三黄鸡食物原材料样本均培养出空肠弯曲菌。PFGE结果显示,5份病例样本中的空肠弯曲菌具有同源性,与1份食堂人员和2份市售三黄鸡样本中的空肠弯曲菌不具有同源性。病例对照分析显示7日午餐E套餐( OR=3.275,95% CI:1.043~10.285)和9日午餐F套餐( OR=12.804,95% CI:4.224~38.812)为可疑暴露餐次。 结论:这是一起因空肠弯曲菌污染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今后应加强对空肠弯曲菌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BioFire胃肠道感染检测卡对急性胃肠炎住院患儿的临床意义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BioFire公司FilmArray胃肠道感染检测卡(FGP)在急性胃肠炎住院患儿中实际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8年10月~2020年9月住院,医生采用FGP化验粪便样本的患儿,统计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信息和粪便化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评估依据FGP检测结果调整患儿抗生素治疗方案的临床意义。140例腹泻患儿中,传统法检出24例患儿中的25种病原体,FGP鉴定出56例患儿中的75种病原体( P<0.05)。FGP检出弯曲菌、志贺菌、轮状病毒、蓝氏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的阳性率较高。FGP对于17/140腹泻患儿(12%)具有临床意义,在既往体健(19%)和实体器官移植(15%)患儿中临床意义较高。 结论:研究发现FGP检测可以提高腹泻住院患儿尤其是既往健康及器官移植患儿的病原检出率,并影响临床决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感染性腹泻流行趋势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感染性腹泻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胃肠道感染性疾病。也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是引起全球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包含病毒性腹泻病原体、细菌性腹泻病原体和寄生虫相关病原体。而与病毒性腹泻相关的病原体是最主要的诱因,主要有诺如病毒、轮状病毒、星状病毒、札如病毒等。诱发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有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弧菌、弯曲菌等。本文针对感染性腹泻的流行趋势、病原谱变化进行综述,目的是掌握我国感染性腹泻的分布及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减轻疾病负担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起空肠弯曲菌导致急性胃肠炎暴发事件的病原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一起急性胃肠炎暴发事件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方法:对暴发事件中采集的病例粪便标本、厨师粪便标本、环境涂抹、食品原材料等样本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和细菌分离培养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PFGE分型分析并对病例分离株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检测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4例病例粪便标本空肠弯曲菌核酸检测阳性,其中1例未服用抗生素的病例分离到空肠弯曲菌;从4份生鸡样本中获得12个空肠弯曲菌单菌落和7个结肠弯曲菌单菌落。病例分离株对萘啶酸、环丙沙星、氯霉素、氟苯尼考和四环素耐药;基因组测序分析确定该菌株为ST10075型,并确定其染色体上含有 cmeABCR、 tetO/M和 blaOXA-61等耐药元件,而23S rRNA的2 074和2 075位点均未发生突变, gyrA基因的257位点发生了C-T的突变。 结论:实验室检测结果表明空肠弯曲菌的感染可能是导致此次急性胃肠炎暴发的主要病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20年我国20个省份禽肉来源弯曲菌的耐药性及基因组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2020年我国20个省份禽肉来源弯曲菌的耐药性及基因组特征。方法:收集2020年来自全国零售禽肉制品中的弯曲菌265株(空肠弯曲菌:244株;结肠弯曲菌:21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菌株对9种抗生素的耐药表型;对筛选出的38株耐药菌进一步开展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其携带耐药基因、毒力基因、序列型和遗传多样性特征。结果:265株弯曲菌对四环素、萘啶酸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最高(84%~100%),多重耐药率达53.2%;其中结肠弯曲菌对红霉素、阿奇霉素、泰利霉素、庆大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高于空肠弯曲菌(均 P<0.05)。38株弯曲菌基因组中β-内酰胺类(100%,38/38)、喹诺酮类(94.7%,36/38)、四环素类(81.6%,31/38)和氨基糖苷类(50%,19/38)抗生素耐药基因携带率较高;空肠弯曲菌携带毒力基因种类和数量要明显多于结肠弯曲菌;20株测序空肠弯曲菌共获得19个序列型,18株测序结肠弯曲菌共获得17个序列型,共发现5个新的序列型,菌株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结论:我国禽肉来源弯曲菌耐药现象较为严重,耐药和毒力基因在弯曲菌中分布广泛,弯曲菌存在遗传多样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6-2021年上海市儿童感染性腹泻哨点监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2016-2021年上海市儿童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特征及病原谱特征,为上海市儿童感染性腹泻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系统抽样方法,在上海市5家儿童感染性腹泻监测点医疗机构的儿科肠道门诊或儿科门/急诊中开展腹泻症状监测,收集患者人口学信息和流行病学资料等,同时采集患者粪便标本,送至医疗机构所在区CDC开展12种细菌和5种病毒的病原学检测,分析比较2016-2021年不同人群、季节和时期的病原谱等特征。统计学分析采用 χ2检验。 结果:2 456例感染性腹泻患者中,常见肠道病原总阳性率为45.11%(1 108/2 456),单一细菌感染阳性率为16.00%(393/2 456),单一病毒感染阳性率为20.81%(511/2 456),混合感染为8.31%(204/2 456)。以致病性大肠埃希菌(12.95%,318/2 456)、诺如病毒(10.91%,268/2 456)、轮状病毒(7.49%,184/2 456)、沙门菌(5.82%,143/2 456)和空肠弯曲菌(4.68%,115/2 456)为主。儿童感染性腹泻病患者病原谱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以细菌感染为主,6月达到高峰(34.50%,69/200),冬季以病毒感染为主,1月达到高峰(48.10%,101/210)。不同年龄组、人群和季节检出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160.53, P<0.001; χ2=14.80, P=0.003; χ2=27.21, P<0.001)。2020-2021年儿童感染性腹泻年均病例数(284例)较2016-2019年大幅下降(472例);病原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χ2=39.02, P=0.001),细菌( χ2=11.73, P<0.001)与病毒( χ2=14.22, P<0.001)的阳性率均明显下降;但腺病毒阳性率上升。 结论:上海市儿童感染性腹泻患者的病原谱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以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为主要的腹泻病原。近年来肠道腺病毒腹泻增多,2020-2021年儿童感染性腹泻就诊数及阳性率均显著下降。应针对不同年龄、季节、病原和时期的感染性腹泻采取特异性的防控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无牙颌患者唾液中牙周致病菌感染状况的横断面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无牙颌患者唾液中牙周致病菌的感染情况及与有天然牙的牙周炎人群的异同。方法:从北京市石景山区的一队列体检人群中,选取无牙颌患者27例(无牙颌组),根据年龄(年龄差≤5岁)、性别、吸烟状况及糖尿病、高血压患病情况为无牙颌患者匹配同一队列中不同程度的牙周病患者,分别为无或轻度牙周炎(轻度组)、中度牙周炎(中度组)和重度牙周炎(重度组)患者,每组27例。对108例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和牙周临床检查(包括菌斑指数、探诊深度、出血指数、临床附着丧失、失牙数);并应用PCR技术检测其唾液中牙龈卟啉单胞菌(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福赛坦纳菌( Tannerella forsythia,Tf)、齿垢密螺旋体( Treponema denticola,Td)、直肠弯曲菌( Campylobacter rectus,Cr)和变黑普氏菌( Prevotella nigrescens,Pn)的检出率及相对含量,比较4组受检者唾液中牙周致病菌的检出情况。 结果:无牙颌组78%(21/27)的患者中可以检出1种或多种牙周致病菌。其中Cr检出率最高[56%(15/27)],其他依次递减为Tf[44%(12/27)]、Pn[26%(7/27)]、Pg[22%(6/27)]和Td[11%(3/27)]。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中分别有4、2和4种牙周致病菌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无牙颌组( P<0.05);同时,该3组中分别有3、2和4种牙周致病菌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无牙颌组( P<0.05)。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的牙周致病菌检出种类数均显著高于无牙颌组( P<0.05),其红色复合体(包括Pg、Tf、Td)检出率[均为96%(26/27)]也显著高于无牙颌组[48%(13/27), P<0.05]。中度组和重度组中红色复合体相对含量占5种牙周致病菌总量的比例(均为83%)显著高于无牙颌组(37%)( P<0.01)。 结论:无牙颌组中的大多数患者仍可检出牙周致病菌,但其唾液中的牙周致病菌种类与含量低于口内有天然牙的牙周炎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