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肾功能恶化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小时前
目的:分析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RV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肾功能恶化(WRF)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11年8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北京安贞医院急诊综合病房的急性RVMI患者共98例。根据WRF情况分为无WRF组(76例)和WRF组(22例),WRF定义为住院第6天(住院<6 d则为出院时)血肌酐水平较基线升高≥0.3 mg/dl。获取患者基线资料、静脉补液、利尿和出入量明显正平衡[住院6 d内(住院<6 d则为入院至出院前)任意1个24 h入量较出量≥1 000 ml或任意1个连续72 h入量较出量≥2 000 ml]的情况,分析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同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RV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WRF的相关因素。结果:WRF组和无WRF组患者年龄分别为60(50,68)、63(52,72)岁,男性比例分别为63.6%(14例)、76.3%(58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WRF组出入量明显正平衡的比例为31.8%(7例),高于无WRF组的14.5%(11例)( P=0.034);WRF组袢利尿剂使用比例为4.5%(1例),低于无WRF组10.5%(8例)( P=0.027)。调整了年龄、性别、基线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术前异丙肾上腺素/临时起搏器/阿托品使用、出入量明显正平衡和袢利尿剂使用后发现,eGFR≥60 ml·min -1·1.73 m -2、出入量明显正平衡是发生WRF的相关因素, OR值(95% CI)分别为0.71(0.62~0.86)、1.21(1.02~1.43)(均 P<0.05);剔除上述模型中的出入量明显正平衡变量后发现,袢利尿剂使用是发生WRF的相关因素, OR值(95% CI)为0.89(0.72~0.97)( P<0.05)。 结论:急性RVMI患者住院期间出入量明显正平衡是第6天或出院时发生WRF的危险因素;在出入量明显正平衡的情况下,袢利尿剂使用是发生WRF的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小时前
-
DRG支付方式改革下基于病组成本标杆的公立医院绩效管理实践
编辑人员丨3小时前
以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支付方式改革为契机,开展基于病组的绩效管理是促进医院提升诊疗水平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2023年,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将标杆管理法引入绩效管理中,以病组的平均住院日、药品费和耗材费作为成本标杆指标,主要基于所在地区三级甲等医院的病组大数据和某院的临床路径管理目标,通过多维度、多层次地比较分析各病组标杆指标的医院历史值和地区大数据分布值等确定各病组的成本标杆值。该院基于病组成本标杆值建立了绩效奖惩机制,同时建立了绩效管理沟通机制,以促进相关科室和医疗组对照标杆完善管理。此外,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实践的变化动态优化病组成本标杆值,形成了确立标杆、对照标杆、达到标杆、优化标杆的闭环管理。自2023年3月实施基于病组成本标杆的绩效管理以来,医院的病例组合指数从3月的1.52增至9月的1.54;平均住院日从6.22 d降至5.90 d;月支付权重从18 103增至18 558;住院次均费用从16 724元/例降至15 278元/例,且以药品、耗材费用下降为主,其中药品费占比从27.45%降至26.32%,耗材费占比从28.75%降至26.85%,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从24.64%增至26.08%;低倍率病例占比从9.09%降至8.24%;医保支付率从99.3%增至107.0%;医生工作满意度从2022年的70.00%提升至2023年的76.77%,可为其他医院的绩效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小时前
-
完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多模式改良食管空肠Overlap吻合的单中心152例安全性和可行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3小时前
目的:Overlap吻合法是目前最受欢迎的腹腔内食管空肠吻合方法之一,但其在食管残端回缩、吻合器钉砧误入食管"假道"以及共同开口的关闭等方面仍存在挑战。本研究探讨对经典Overlap吻合法进行多模式改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通外科2017年2月至2020年6月期间,由同一手术团队连续在完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后采用多模式改良食管空肠Overlap吻合法的152例胃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多模式改良Overlap吻合法主要包括:(1)在确保肿瘤切缘安全的前提下(肿瘤近切缘距离≥3 cm),由左向右次全离断食管(保留宽度5~8 mm);标本入袋并移至右中腹,调整体位,通过标本重力对腹段食管进行充分牵引;(2)采用"三向牵引"胃管引导方式显露食管腔,确切置入吻合器钉砧,完成食管空肠侧侧吻合;(3)以3-0"倒刺线"自背侧向腹侧先"内进内出"单层连续缝合,后"外进外出"垂直褥式内翻连续缝合,关闭共同开口。对全组患者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对围手术期结局和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分析评估。结果:152例患者男女分别为129例和23例,年龄(60.2±9.1)岁,体质指数为(23.2±3.1) kg/m 2;23例(15.1%)既往有腹部手术史。全组患者肿瘤近切缘长度(3.3±0.3) cm,21例齿状线受侵,病理检查近切缘均为阴性。21例齿状线受侵,肿瘤近切缘长度(3.3±0.3) cm,病理检查近切缘均为阴性。手术近期结果:手术时间和吻合时间分别为(302.1±39.9) min和(29.8±5.4) min;估计失血量为(87.9±46.4) ml;术后住院时间为(12.3±7.3) d。术后Clavien-Dindo≥Ⅱ级并发症22例(14.5%),其中胰漏6例,通过充分引流、抑制胰腺外分泌及肠内营养支持等治疗顺利恢复;肺炎10例,腹腔感染3例,通过抗感染及物理治疗后痊愈;吻合口漏2例,1例因空肠Roux袢张力过高,侧侧吻合后空肠一侧开口过大所致,另1例则因术中发生"鼻胃管钉合于侧侧吻合处"的意外情况,均经充分引流、抗感染、营养治疗后痊愈。1例术后7 d发生Peterson疝并接受二次手术,终因大范围小肠坏死而死亡。 结论:多模式改良食管空肠Overlap吻合法简化操作,降低了食管空肠吻合难度,是一种安全易行的食管空肠改良吻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小时前
-
T细胞受体基因Tcra和Tcrd的重排过程及其调节机制
编辑人员丨3小时前
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 TCR)的高度多样性是其识别抗原的基础,在适应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TCR多样性来自胸腺T细胞发育过程中的V(D)J重排。在4个TCR基因中, Tcra和 Tcrd基因位于同一个基因座,共用特定的V基因,因此其重排和调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抗原受体基因的调控研究主要集中于顺式和反式调控作用。然而,近期的研究表明染色质空间组织在抗原受体基因重排中发挥重要功能。其中染色质组织蛋白质CTCF-Cohesin通过环挤出方式影响重排的效率和TCR组库多样性,而重组酶RAG也可以扫描染色质。本综述描述 Tcra和 Tcrd基因的重排及其调节机制研究的新进展,特别是染色质空间组织对重排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小时前
-
回收钩嵌入肾静脉的梭形滤器腔内回收1例
编辑人员丨3小时前
患者女,58岁,因“突发左下肢肿胀5 d”入院。既往有肺栓塞、脑梗死和冠心病病史,未规律抗凝治疗。查体:左下肢重度水肿,呈凹陷性,皮温升高。下肢静脉彩超:左侧股总静脉、股深静脉近心端、股浅静脉、腘静脉管腔扩张,其内可见低回声,压之管腔不能闭合。全腹部三期强化CT:下腔静脉、左侧髂总静脉、髂外静脉可见条状充盈缺损。肺动脉CTA:双肺动脉主干可见充盈缺损影。依据患者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入院诊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化验检查,排除手术禁忌。下腔静脉造影:右肾静脉及肾静脉开口至双髂静脉汇合处下腔静脉造影剂充盈缺损,考虑血栓形成,不适合于肾静脉下方放置下腔静脉滤器,遂于右肾静脉上方下腔静脉内放置Illicium滤器(Visee公司,中国),滤器近心端高度位于第12胸椎中点水平(图1),位置良好,血流通畅。术后予抗凝、消肿等支持治疗,患者下肢肿胀好转出院。患者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后第11天,为取出滤器再次入院,DSA见滤器倾斜、移位,回收钩进入右肾静脉(图2),标准滤器回收法无法取出。经过讨论和体外模拟回收试验后,决定行经颈、股静脉双入路,联合Loop技术和长鞘推进回收技术进行滤器回收。患者取仰卧位,以Seldinger改良法分别穿刺右股静脉及右颈内静脉,成功后分别置入6F短鞘(Cordis公司,美国)。造影进一步明确滤器回收钩嵌入右肾静脉的位置。另经右颈内静脉置入12F 80 cm血管长鞘(COOK公司,美国)至下腔静脉滤器上方,并以0.035 inch×260 cm超滑导丝(Terumo公司,日本)引导Simmons-1导管(Cordis公司,美国)穿过滤器近心端,同时经该鞘置入鹅颈抓捕器(Ev3公司,美国),抓捕导丝头端形成Loop环,并将导丝头端拉出体外,固定导丝头尾两端(图2),推进12F长鞘(图3),使滤器回缩后近心端进入长鞘内,进一步推进长鞘,直至长鞘达滤器侧钩处不能移动,同时将长鞘及回缩滤器整体向前推进1~2 mm(图4),使滤器侧钩脱离腔静脉壁,轻轻旋转长鞘,证实滤器侧钩与腔静脉壁无粘连后,整体回撤长鞘及滤器,使回收钩自右肾静脉内回撤至下腔静脉内(图5)。因滤器侧钩无法进入长鞘,决定经右股总静脉取出滤器,经10F腔静脉滤器回收系统导入鹅颈抓捕器,捕获滤器回收钩,推送远端长鞘,同时放松近端Loop环导丝,将滤器经长鞘顺利取出(图6)。检查回收滤器完整无断裂,下腔静脉造影血流通畅、结构完整、未见造影剂外溢等情况。术后患者恢复可,顺利出院,规律抗凝治疗,随访期间无不适主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小时前
-
3D打印个体化定制钢板固定治疗老年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近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3小时前
目的:探讨3D打印个体化定制钢板固定治疗老年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7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采用3D打印个体化定制钢板固定治疗的5例老年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资料。男3例,女2例;年龄分别为81、86、77、91、87岁;左侧1例,右侧4例。骨折Vancouver分型:B1型3例,B2型1例,C型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分别为5、6、10、5、7 d。术前采用3D打印技术1∶1模型定制具有大转子钩、环扎线缆通道及类骨小梁微孔结构的个体化钢板、患侧股骨与关节假体,虚拟术中操作并制定手术计划。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及输血量、住院时间、末次随访时患髋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5例患者术后分别获12、7、10、3、6个月随访。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未发生切口浅表及假体深部感染。5例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1.8、1.7、2.3、2.0、3.3 h,手术切口长度分别为31、30、38、27、30 cm,术中失血量分别为400、300、300、500、600 mL,住院时间分别为8、9、15、14、11 d。4例患者术中输血,输血量分别为300、900、150、1 050 mL。1例患者出院后3个月因心脏疾病而死亡;1例患者出院后3个月因脑梗死出现对侧肢体活动不利,术后7个月因再发脑梗死而死亡。末次随访时3例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为86、77、69分。所有患者无内固定物断裂或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3D打印个体化定制钢板固定治疗老年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可获得良好的肢体功能,近期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小时前
-
胃癌术后腹膜复发转移的腹腔镜诊断和腹腔内联合全身双向化疗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3小时前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腹膜复发转移腹腔镜诊断的价值和腹腔内联合全身双向化疗(BIP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既往接受胃癌D 2根治术,无同时性远处转移;(2)胃癌手术后接受辅助化疗;(3)除腹膜复发转移外,无其他远处转移征象;(4)年龄18~75岁;(5)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活动状态评分≤2分;(6)治疗前评估认为可耐受手术和化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胃肠外科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间,连续收治且符合上述标准的8例胃癌术后腹膜复发转移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6例,女性2例;中位年龄52(38~68)岁。8例患者先接受腹腔镜或者剖腹探查,参照Sugarbaker腹膜癌指数(PCI)和日本胃癌研究会制定的胃癌腹膜转移分级进行评估,于下腹部皮下埋置腹腔化疗泵,接受21 d为1疗程的化疗。化疗第1和第8天,经化疗泵向腹腔内输注紫杉醇(20 mg/m 2),并经静脉输注紫杉醇(50 mg/m 2);同时,连续14 d每日口服替吉奥(80 mg/m 2),休息7 d。随访截止日期为2019年12月15日。 结果:8例胃癌术后腹膜复发转移患者中,1例由于存在完全性结肠梗阻,接受剖腹探查+末端回肠袢式造口术,其余7例均成功行腹腔镜探查并明确诊断腹膜复发转移;2例同时伴有卵巢转移者接受腹腔镜下双侧附件切除术。中位随访时间为17.5(1.5~39.0)个月,BIPS中位疗程数为11(1~30)个疗程,BIPS治疗后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7.0个月。BIPS治疗的严重不良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其中3~4级白细胞减少症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分别为1例和2例。所有病例均未发生BIPS治疗相关的死亡。胃癌术后的总体生存的中位时间为40.0个月。结论:腹腔镜探查用于胃癌术后腹膜复发转移的诊断安全、可行;BIPS对胃癌腹膜复发转移的治疗有效且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小时前
-
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行完全腹腔镜回肠造口还纳术的近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3小时前
目的:探讨直肠癌根治术后行完全腹腔镜回肠造口还纳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其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和北京市朝阳区三环肿瘤医院行完全腹腔镜回肠袢式造口还纳术的20例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近期疗效。结果:全组20例行完全腹腔镜回肠造口还纳术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或中止手术者,无围手术期相关死亡患者。全组患者完全腹腔镜回肠造口还纳手术时间为60~145 min,中位时间为97 min;术中出血量为10~100 ml,中位出血量为20 ml。术后1 d视觉疼痛评分(VAS)为1.0~5.0分,术后1 d中位VAS为1.9分。全组患者麻醉清醒后均无需使用附加止痛药物。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16~42 h,中位时间为25 h;术后排气时间为19~51 h,中位时间为44 h;术后住院时间为5.0~9.0 d,中位时间为6.9 d。全组患者无手术相关切口感染、腹盆腔感染、肠梗阻、吻合口漏、出血等相关并发症。结论:经筛选的合适的患者行完全腹腔镜回肠造口还纳术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满意,完全腹腔镜回肠造口还纳术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小时前
-
腹腔镜与开腹回肠袢式造口还纳术的近期疗效和成本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3小时前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回肠造口还纳的近期疗效及成本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1月期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行回肠袢式造口还纳的患者临床资料,排除未于首次手术后3~6个月内行造口还纳手术、合并造口旁疝等需额外辅助操作的手术以及腹腔镜探查后中转开腹的患者。共150例患者纳入研究,按照手术方式将150例患者分为开腹组(92例)与腹腔镜组(58例)。主要观察指标为成本-效果分析:选择回肠造口还纳手术成功率作为健康产出,利用住院收费系统统计患者住院费用,意愿支付阈值(WTP)取3倍人均GDP;比较不同手术方式的费用差异,以及治疗造口还纳的成功率的差异,计算每例回肠袢式造口患者还纳手术成功所需的增量花费,并计算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若ICER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小时前
-
十字缝合和荷包缝合技术用于肠造口还纳手术皮肤关闭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3小时前
目的:比较十字缝合和荷包缝合技术用于保护性肠造口还纳手术后皮肤关闭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于2013年11月至2017年12月,入组中华外科青年医师学术研究社结直肠外科研究组各成员单位的保护性肠造口还纳手术患者资料。样本量的确定采用优效性检验样本量计算,依据文献报道及前期工作基础,每组至少需要71例,两组合计需要样本量142例。术后评价切口疼痛情况、手术切口感染、切口愈合时间、术后患者满意度等。主要研究终点为切口愈合时间,次要研究终点为切口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χ 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等。 结果:十字缝合组男性45例,女性27例,年龄67(11)岁[ M( Q R)];荷包缝合组男性42例,女性29例,年龄65(20)岁。两组体重指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合并症、初始手术诊断和造口部位(回肠或结肠)、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切口感染率、术后切口疝均无明显差异。与荷包缝合组相比,十字缝合组的手术时间较长[80(10)min比70(10)min, Z=-2.381, P=0.017],但切口愈合时间较短[17(2)d比25(4)d, Z=-10.199, P<0.01],满意度调查中的愈合时间评分[3(1)比3(1), Z=-4.526, P<0.01]和总体满意评分[25(3)比25(3), Z=-2.529, P=0.011]优于荷包缝合组。 结论:十字缝合与荷包缝合具有相似的切口感染率,均可有效用于造口还纳后的皮肤关闭。十字缝合技术的切口愈合时间更短,患者满意度评分更高,可作用肠造口还纳后皮肤关闭的重要技术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