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KI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伴横纹肌样分化与伴肉瘤样分化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伴横纹肌样分化(mRCC-R)与伴肉瘤样分化(mRCC-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采用TKI治疗的5例mRCC-R和9例mRCC-S患者的临床资料。mRCC-R患者5例,男3例,女2例;年龄(60.2±7.1)岁;临床表现为腰、腹部疼痛2例,纳差、消瘦1例,体检发现2例;肿瘤位于左肾3例,右肾2例;肿瘤长径(8.8±4.1) cm;病理诊断为透明细胞癌5例;术后发生肺转移4例,肺转移合并腹膜转移1例。mRCC-S患者9例,男8例,女1例;年龄(58.0±8.0)岁;临床表现为腰、腹部疼痛1例,肉眼血尿1例,消瘦1例,体检发现6例;肿瘤位于左肾4例,右肾5例;肿瘤长径(8.9±3.5) cm;病理诊断透明细胞癌9例;术前存在肺转移1例,术后发现肺转移3例,骨转移1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脑转移1例,肺转移合并肝转移1例,肺转移合并骨转移1例。两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肿瘤位置、肿瘤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出现转移后5例mRCC-R和6例mRCC-S应用索拉非尼,2例mRCC-S应用舒尼替尼,1例mRCC-S应用阿昔替尼治疗。比较mRCC-R组与mRCC-S组应用TKI后患者生存情况,以及同一病理类型患者术后早期(<3个月)与≥3个月后使用TKI的生存情况。对两组出现相同转移部位患者应用TKI后的生存情况进行亚组分析。 结果:mRCC-R组和mRCC-S组总生存时间(OS)分别为(26.5±5.5)个月和(20.7±4.7)个月( P=0.329),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分别为(21.9±5.5)个月和(6.3±2.1)个月( P=0.013)。mRCC-S组中术后早期和术后≥3个月使用TKI治疗患者的OS分别为(27.5±6.5)个月和(16.8±6.1)个月( P=0.619),PFS分别为(12.3±3.3)个月和(3.3±1.7)个月( P=0.096);mRCC-R组中术后早期出现转移并使用TKI治疗仅1例,最终因疾病进展后死亡,OS为3个月。mRCC-R组和mRCC-S组中单纯肺转移患者的OS分别为(33.3±2.2)个月和(19.5±8.9)个月( P=0.118),PFS分别为(27.3±3.1)个月和(7.8±4.2)个月( P=0.009)。 结论:TKI治疗mRCC-R的疗效优于mRCC-S。对于单纯肺转移的患者,mRCC-R的PFS优于mRCC-S。mRCC-S患者术后早期应用TKI与术后≥3个月应用TKI,预后无明显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荧光显像技术在消化外科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红外荧光显像技术可运用特殊分子的荧光特性增强显示人体重要解剖结构和组织血流灌注。笔者总结荧光显像技术原理、常用荧光分子特性和荧光显像设备特点,探讨荧光显像技术在胃食管外科、肝胆外科、结直肠外科及腹膜恶性肿瘤等外科实践中的应用价值。笔者认为:通过特异性抗体偶联荧光分子探针检出肿瘤转移灶是荧光显像技术应用于消化外科的未来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网膜囊入路对比中间入路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结肠脾曲游离技术是左半结肠癌根治术的技术难点,本研究旨在比较腹腔镜下左半结肠癌根治术网膜囊入路和中间入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标准:(1)施行左半结肠癌根治术;(2)术后病理结果为腺癌;(3)年龄为18~80岁;(4)无肝脏、腹膜或远处转移。排除标准:(1)身体状况较差,具有严重心、脑、肺、肝、肾和造血系统疾病者;(2)基础情况差不能耐受腹腔镜手术;(3)同时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或多源性肿瘤;(4)因出血、梗阻和穿孔等需行急诊手术者。收集广东省中医院胃肠外科2014—2020年期间完成的189例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网膜囊入路组(52例)和中间入路组(137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对全组患者按最近邻匹配法进行1∶1匹配,卡钳值为0.01,匹配变量包括性别、年龄、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体质指数、肿瘤部位和肿瘤分期。通过PSM,网膜囊入路组与中间入路组各47例患者。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具有可比性。采用配对 t检验、配对秩和检验和配对χ 2检验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指标,并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当两条生存曲线出现交叉时,补充two-stage法和Restricted mean survival time(RMST)的组间比较结果。 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无术中死亡。两组术中无联合脾脏、胰腺等脏器切除。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流质饮食、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网膜囊入路组的中位腹腔镜游离时间较中间入路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位数:56 min比65 min, P=0.032)。中间入路组患者中有6.4%(3/47)(体质指数均>25 kg/m 2)术中进入错误层面,网膜囊入路组未出现。网膜囊入路组与中间入路组患者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0.2%和86.1%( P=0.909);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5.6%和94.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532)。 结论:对于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网膜囊入路是安全可行的方法,尤其对于经验欠缺的外科医生而言。对于肥胖患者,网膜囊入路能更好地进入正确解剖层面,避免进入胰后间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腔灌洗液肿瘤标记物对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腹腔灌洗液中肿瘤标记物对肿瘤腹膜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227例为研究对象。取开腹后即刻腹腔灌洗液300 ml进行传统细胞学(PLC)检测,其中134例患者进行了腹腔灌洗液肿瘤标记物(pTM)检测。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明确腹膜转移的危险因素;绘制pTM ROC曲线确定最佳cutoff值;采用配对资料χ 2检验比较PLC和pTM检测结果的差异。 结果:本组结直肠癌患者腹腔灌洗液脱落细胞学阳性率为12.3%(28/227)。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65岁,肿瘤T分期为T3+、淋巴结转移、分化类型为黏液腺癌以及血清CA125、血清CA19-9升高均与肿瘤腹膜转移有关(均 P<0.05)。结直肠癌患者腹膜转移pTM最佳cutoff值:pCEA 17.095 ng/dl,灵敏度58.3%,特异度93.9%;pCA19-9 4.515 U/ml,灵敏度83.3%,特异度80.0%;pCA125 303.2 U/ml,灵敏度58.3%,特异度95.7%;pCA-724 3.01U/ml,灵敏度66.7%,特异度95.7%。结直肠癌患者腹膜微转移pTM最佳cutoff值:pCA19-9 3.43 U/ml,灵敏度100%,特异度72.2%。pCA19-9阳性率为29.85%,高于P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00, P<0.05)。 结论:结直肠癌腹膜转移与患者的年龄、肿瘤T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病理类型以及血清CA125、CA19-9升高均有关;pTM对结直肠癌腹膜转移具有诊断价值,其中pCA19-9诊断价值最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女性生殖系统中肾样腺癌2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中肾样腺癌(MLA)是发生于子宫和卵巢的罕见肿瘤,诊断困难,侵袭性强,易复发及远处转移,预后差。本文报道2例MLA,其中1例卵巢MLA患者,63岁,无症状,体检发现,外院行子宫全切除+双侧附件切除术,术后本院病理会诊证实为卵巢MLA Ⅰa期,予紫杉醇+卡铂方案化疗6个疗程,现无瘤存活18个月;1例子宫MLA患者,71岁,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伴全腹胀痛,行经腹筋膜外子宫切除+双侧附件切除+大网膜切除+腹膜活检术,术后病理检查提示子宫MLA Ⅳb期,患者拒绝术后辅助治疗,现术后2个月,恶液质状态带瘤存活中。MLA的确诊均依赖于特征性免疫组化检测,表现为GATA结合蛋白3(GATA3)、配对盒基因2(PAX2)、甲状腺核转录因子1(TTF-1)、CD 10、野生型p53阳性表达,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Wilms瘤基因1(WT-1)等阴性表达。因女性生殖系统MLA罕见,具有高度侵袭性,故对其进行准确的病理诊断至关重要,需借助于免疫组化及分子检测。目前,MLA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案,以手术联合术后放化疗为主,对于早期患者术后也倾向于积极的辅助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104例胰头癌行根治性切除术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62例,女42例;年龄为(61±10)岁。病人均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随访情况。(3)影响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因素。采用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复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术后1年。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 结果:(1)手术情况:104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出血量为(474±280)mL,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1±10)枚。(2)随访情况:104例病人术后均获得随访,其中44例肿瘤早期复发。44例肿瘤早期复发病人中,腹腔内复发42例(肝转移23例、术区转移7例、后腹膜淋巴结转移7 例、网膜转移5例);腹腔外复发2例(胸膜、肺转移各1例)。(3)影响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A19-9水平、术后CA19-9水平、淋巴结转移数目是影响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相关因素( χ2=5.833,9.276,4.261,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CA19-9水平>37 U/mL是影响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3.599,95%可信区间为1.551~8.347, P<0.05)。 结论:术后CA19-9水平>37 U/mL是影响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胆道闭锁Kasai术后迟发性胆漏合并肝外胆汁湖的诊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胆道闭锁Kasai术后迟发性胆漏合并肝外胆汁湖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21年4月山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4例胆道闭锁Kasai术后迟发性胆漏合并肝外胆汁湖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例,女2例;行Kasai手术的中位年龄为44 d,范围在37~84 d;比较患儿胆汁湖形成前后血液白细胞计数、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浓度,总结其临床特点和诊疗方法并随访。结果:4例患儿入院时白细胞计数、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较胆汁湖形成前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但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均下降。4例患儿予以积极抗感染、经皮肝外囊肿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cystic drainage,PTD)治疗。其中3例采取超声引导下PTD术,3例患儿中2例引流4~5周后拔除引流管,1例因胆汁性腹膜炎再行腹腔镜下PTD;另1例行开腹PTD,2周后移除引流管。4例患儿均治愈,随访6个月胆漏及胆汁湖均无复发,再行腹腔镜下PTD的1例患儿Kasai术后10个月因胆管炎、肝功能衰竭家属放弃治疗而死亡,其余3例携自体肝持续生存,目前仍在随访中。结论:胆道闭锁Kasai术后迟发性胆漏合并肝外胆汁湖是胆道闭锁术后少见并发症,术中精准操作可预防发生,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等辅助检查可明确诊断,PTD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在胃癌腹膜转移中的治疗策略的系统综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胃癌的腹膜转移与疾病迅速进展相关。细胞减灭术(CRS)后直接进行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已成为治疗胃癌腹膜转移患者的重要手段。然而,HIPEC存在不同的治疗方案,如开腹或闭腹、灌注液、管数、温度、持续时间以及不同的药物方案,可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本文旨在通过对不同的HIPEC药物技术方案进行系统综述,为HIPEC治疗方案和技术的标准化提供更多参考证据。本文纳入两项随机对照试验、3项Ⅰ和Ⅱ期前瞻性临床试验、两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和34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共1 511例患者。最常见的HIPEC方案为将顺铂50~75 mg/m 2和丝裂霉素C 30~40 mg/m 2溶解于3~4 L生理盐水中,在42℃~43℃的温度下,胃肠吻合后,于闭腹的HIPEC系统中,使用2~3根导管,灌注液流速为500 ml/min,持续时间为60~90 min。在胃肠吻合后进行HIPEC的研究中,吻合口漏发生率较低。采用开腹HIPEC以及两种药物治疗方案的研究显示总体生存率更高。目前HIPEC的治疗方案存在较大异质性,在临床试验中,需进一步比较技术方法和不同的药物方案,以明确最佳治疗方案,使得该技术合乎标准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无明显原发灶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诊疗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无明显原发灶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预后特点。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2年6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1例无原发灶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7例。NB分期采用国际神经母细胞瘤分期系统(International Neuroblastoma Staging System,INSS),危险分度依据美国儿童肿瘤协作组(Children's Oncology Group,COG)危险度分组标准,所有患儿在确诊NB并确定临床分期后,根据COG危险度分组并进行分层治疗。患儿在治疗完成后采取门诊随访及电话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22年4月21日。结果:11例临床诊断为NB,但颈部、纵隔、后腹膜、盆腔及颅内均未发现原发灶。中位发病年龄为18.5(11.8,27.3)个月。首发症状表现为发热(4例),腹胀(2例),下肢疼痛(2例),乏力纳差(1例),皮肤黄染(1例),发现体表肿物(1例),眼眶青紫(1例)。转移情况为多发骨转移伴骨髓转移(7例),肝转移(3例),背部肌肉转移(1例)。11例均完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检测,升高者占9例;9例完成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检测,升高者占8例;7例完成24 h尿香草扁桃酸(vanillylmandelic acid,VMA)检测,升高者占5例。根据INSS分期,Ⅳ期9例,Ⅳs期2例。3例未接受肿瘤相关治疗患儿均死亡,接受治疗的患儿中1例死亡,7例存活至今。总体5年累积生存率为62.3%,其中接受肿瘤相关治疗患儿5年累积生存率为85.7%,中位生存时间为88个月。结论:无明显原发灶NB早期诊断困难,容易漏诊、误诊,主要依赖肿瘤转移灶或骨髓转移的病理学检测来确诊,经过规范化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完全肿瘤细胞减灭术是改善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预后的关键——评述PROPHYLOCHIP和PRODIGE 7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腹膜转移是结直肠癌治疗领域的热点和难点,NCCN指南和PSOGI推荐肿瘤细胞减灭术(CRS)加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治疗轻中度结直肠癌腹膜转移。在CRS+HIPEC治疗结直肠癌腹膜转移领域,腹膜转移高风险患者行二次探查+HIPEC是否有生存获益,以及HIPEC在该整合治疗体系中的价值,是两个争议已久的重要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法国学者开展了两项随机对照研究:PROPHYLOCHIP研究和PRODIGE 7研究。(1)PROPHYLOCHIP研究发现,腹膜转移高风险患者初次手术后,密切观察组与二次探查+HIPEC组的DFS、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认为若初次手术理想、肿瘤细胞减灭完全,则无必要行二次探查+HIPEC;(2)PRODIGE 7研究发现,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行完全CRS,联合或不联合HIPEC,其OS(41.7个月比41.2个月, P=0.99)和无复发生存(RFS)(13.1个月比11.1个月, P=0.4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认为对于此类患者行HIPEC是非必要的。然而,由于该研究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系列问题,其结论引起了巨大争议,未得到广泛认可。经过详细分析和深入探讨,我们认为,尚不能根据PRODIGE 7研究否认HIPEC的价值。CRS+HIPEC为核心的整合技术体系是"实体瘤治疗是以手术为主的整合治疗"理念的体现和典范,CRS是基石,完全CRS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HIPEC是CRS的有效补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