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NASE1L3基因纯合缺失变异致单基因狼疮一家系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DNASE1L3基因缺陷导致的单基因狼疮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变异特点,并提供初步的诊治经验。方法:收集经中山市博爱医院儿科转诊至北京协和医院儿科2020年8月确诊的DNASE1L3基因缺陷相关单基因狼疮一家系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及父母的外周血DNA进行遗传学分析及验证,并检测干扰素刺激基因相对表达量检测其Ⅰ型干扰素通路激活情况。分别以“DNASE1L3”“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为关键词查阅PubMed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自建库至2022年6月相关文献,并结合本家系进行基因变异谱及临床资料分析总结。结果:例1,女,14岁,水肿、血尿、大量蛋白尿,表现为膜性肾病。例2,男,12岁,例1之弟,血液、心脏、肺、肾脏受累,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阳性,低补体C3,表现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例3,女,8岁,例1之妹,血液、心脏、肺、肾脏受累,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阳性,低补体C3、C4,表现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基因检测发现3例患儿均为DNASE1L3基因外显子3及4纯合缺失导致;干扰素评分例1、2及父母均升高,例3正常。3例患儿均确诊为DNASE1L3基因缺陷导致单基因狼疮。检索符合条件的英文文献10篇,中文文献0篇,包括本家系3例共42例(18个家系)患者,共发现9个变异位点:c.289_290delAC(p.T97Ifs*2)、c.643delT(p.W215Gfs*2)、c.320+4delAGTA、c.321-1G>A,Ex5 del,c.433G>A、c.581G>A(p.C194Y)、c.537G>A(p. W179X)以及Ex3-4 del。变异热点为c.643delT[43%(36/84)]及c.289_290delAC[36%(30/84)]。42例患者中31例(74%)有肾脏受累;25例患者中关节[16例(64%)]、发热[13例(52%)]、血液系统[13例(52%)]、皮疹[10例(40%)]、肠道[8例(32%)]、肺[6例(24%)]、眼[4例(16%)]、心脏[4例(16%)]受累,另有肌痛、光过敏、胸膜炎、肝大、意识改变各1例(4%)。2例合并心肺受累患者1例死亡,1例右心衰、预后不良。结论:DNASE1L3基因缺陷导致的单基因狼疮临床表现异质性大,主要累及肾脏、血液、关节、肠道、心、肺系统等,临床表型与基因型无关;合并心、肺受累的患者预后较差。DNASE1L3基因缺陷以无义、剪切、移码、外显子缺失等无功能变异为主。对于起病年龄早、肾脏、关节、血液受累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疑似患儿需警惕DNASE1L3基因缺陷的发生,合并心、肺系统受累的患儿需密切监测病情进展以避免不良预后。对于全外显子组检测阴性患儿,需注意拷贝数变异的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清Dnase1L3、CAR联合MHR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血清脱氧核糖核酸酶1样蛋白3(Dnase1L3)、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AR)联合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前瞻性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秦皇岛市第三医院收治的236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病组)和185例门诊体检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Dnase1L3、CAR、MHR水平以及肝功能,Pearson分析Dnase1L3、CAR、MHR与肝功能的相关性。追踪患者住院30 d存活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影响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住院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nase1L3、CAR、MHR预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院内30 d死亡的价值。结果:肝病组血清Dnase1L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及CAR、MHR高于对照组(均 P<0.05),肝病组血清Dnase1L3、CAR、MHR与AST、ALT、TBiL均呈正相关(均 P<0.05)。236例患者30 d内死亡32例,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18分、高Dnase1L3、高CAR、高MHR是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住院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均 P<0.05)。Dnase1L3、CAR、MHR和MELD评分联合预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住院30 d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904,高于单独指标预测的0.719、0.678、0.763、0.742。 结论: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Dnase1L3水平及CAR、MHR增高,且与肝功能损伤程度以及住院30 d内死亡相关,在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预后预测中具有较高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DNASE1L3在肝细胞癌中表达及对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究DNASE1L3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索其潜在的影响途径.方法:基于TCGA、GSE14520和HPA数据库肝细胞癌数据分析DNASE1L3在正常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差异.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及Kaplan-Meier生存分析探究DNASE1L3对肝细胞癌预后影响.基于GSE6764数据分析DNASE1L3在肿瘤不同进展时期的表达变化.使用ESTIMATE算法分析DNASE1L3与免疫和基质细胞浸润及肿瘤纯度的关系.使用Limma包对GSVA富集结果进行差异分析,并通过GeneMINIA在线工具挖掘DNASE1L3共表达基因.结果:DNASE1L3在肿瘤组织中表达减低,并且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DNASE1L3在较大的肿瘤、较高的甲胎蛋白(AFP)水平和较晚期的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减低,并且随着肿瘤进展逐步减低.DNASE1L3低表达肿瘤组织中的免疫基质细胞丰度较低,而肿瘤纯度较高,数种免疫检查点基因表达也会增高.富集差异分析及共表达基因富集发现DNASE1L3主要涉及肝细胞癌的DNA损伤修复、细胞周期、脂肪酸代谢、糖酵解等过程,并涉及了免疫细胞浸润的调节过程.结论:DNASE1L3在肝细胞癌组织中低表达,影响肿瘤进展和肿瘤免疫过程,是一种有前途的预后分子标志物及治疗靶点,需要进一步地探索和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Qbeta噬菌体装甲RNA技术的诺如病毒RNA标准参考样品的研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针对目前检测领域缺乏诺如病毒(Norovirus,NoV)核酸标准样品这一瓶颈,基于Qbeta噬菌体装甲RNA技术构建内含GII型NoV检测靶标RNA的病毒样颗粒(virus like particles,VLPs)标准参考样品.方法:人工合成包含Qbeta噬菌体成熟酶编码基因、衣壳蛋白编码基因、包装位点、ISO/T15216-2 2012中规定的GII型NoV检测靶标对应的cDNA序列及辅助多克隆位点的DNA片段QINVGII,将其克隆到pET-28a(+)载体中,构建重组质粒pET-QINVGII.将pET-QINVGII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并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和透射电镜分析后,利用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制备纯化VLPs,并对纯化后的VLPs开展均匀性、稳定性及定值研究.结果:SDS-PAGE结果证实重组大肠杆菌在14.lkDa左右有目的条带表达;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大量结构完整、直径约为25nm的VLPs.定值结果显示,制备的VLPs样品中GII型NoV检测靶标RNA的含量为(1.06 ±0.06)×107 copies/μl;均匀性分析结果表明样品均匀性良好,即F=2.24< F0.05(9,20);稳定性结果表明,制备的VLPs在37℃可保存12天、室温(20 ~25℃)可保存24天、4℃至少可保存90天、-20℃至少可保存200天、-80℃至少可保存300天.结论:基于Qbeta噬菌体制备的NoV装甲RNA均匀性和稳定性良好,拷贝数高,为NoV分子检测提供了良好的标准参考样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脱氧核糖核酸酶1类似物3基因表达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脱氧核糖核酸酶1类似物3(deoxyribonuclease 1 like 3,DNASE1L3)基因表达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NCBI(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公共数据库的225份肝癌组织样本基因表达谱数据集,将探针信号强度以2为底的对数值作为DNASE1L3的相对表达量,≥5为高表达组,<5为低表达组.对样本的基因表达谱数据及对应的患者临床数据进行病理指标的回顾性分析和预后情况分析;通过基因集富集方法分析DNASE1L3表达相关的肿瘤基因集.结果 与DNASE1L3高表达组比较,低表达组样本中甲胎蛋白(AFP)含量较高(P=0.001),肿瘤体积较大(P=0.009),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和国际抗癌联盟(UICC)共同建立的肿瘤分期体系(TNM)分期(P<0.001)、巴塞罗那临床肝癌评分系统(BCLC)分期(P=0.043)、意大利肝癌小组评分体系(CLIP)分期(P=0.010)均较差,且更易发生转移(P<0.001);DNASE1L3低表达组患者的预后明显差于高表达组(P=0.007,HR:1.807,95%CI:1.175~2.779);DNASE1L3低表达组可富集到组蛋白结合、微管运动、组蛋白激酶活性等多个肿瘤相关基因集,但高表达组未富集到肿瘤相关基因集.结论 DNASE1L3基因表达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其低表达是肝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糖尿病创面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生成增加对巨噬细胞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炎症体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糖尿病创面中增高的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对巨噬细胞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AIM2)炎症体表达和活化的影响.方法 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SD大鼠Ⅰ型糖尿病模型,制作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将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和DNase组,以正常大鼠作为正常组.正常组和糖尿病组大鼠每日创面给予0.9%氯化钠溶液(30 uL);DNase组创面给予DNase Ⅰ30 μL(10 mg/mL),连续给药8 d1.伤后第1、5、9、14天,麻醉大鼠,拍摄创面照片.伤后第2、5、9、14天取创面组织,检测创面NET及AIM2炎症体相关蛋白表达.提取大鼠腹腔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佛波酯(0.1 g/mL)刺激中性粒细胞诱导其形成NET,NET可被DNase Ⅰ降解.巨噬细胞设为对照、NET和DNase 3组,分别与未经刺激的中性粒细胞、NET以及DNase Ⅰ降解的NET共培养12 h.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巨噬细胞AIM2炎症体相关蛋白AIM2、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β前体蛋白(pro-IL-1β)、caspase-1 p20表达和p65磷酸化水平.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蛋白质印迹检测糖尿病组第2、5天Cit-H3、AIM2和IL-1β蛋白表达量(0.136±0.080,1.119 ±0.186,0.918±0.163;1.022±0.270,1.047±0.123,1.442±0.177)均高于正常组(0.043±0.010,0.600 ±0.060,0.172±0.176;0.215±0.420,0.747±0.052,0.556±0.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53、-4.562、-5.367、-.232、-3.898、-6.012,P值均小于0.05).佛波酯可诱导中性粒细胞生成NET,NET组巨噬细胞AIM2、pro-IL-1β、IL-1β、caspase-1 p20表达和p65磷酸化水平(1.113 ±0.132,1.098 ±0.170,1.129 ±0.114,1.083±0.162)较对照组(0.251±0.067,0.068±0.237,0.105 ±0.155,0.314±0.161)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50、-10.388、-15.455、-5.828,P值均小于0.05).DNase组(0.729±0.092,0.549±0.115,0.701±0.172,0.496 ±0.031)则明显下调以上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24、4.633、3.596、6.155,P值均小于0.05).p65核转位阻断剂(JSH-23)显著降低巨噬细胞AIM2、pro-IL-1β和IL-1β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显示,DNase组显著减少创面NET和AIM2荧光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显示DNase组降低糖尿病组创面中IL-1β,caspase-1 p20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Nase组创面愈合较糖尿病组加快,伤后第9天和第14天创面愈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创面NET生成增加可能通过活化p65,促进巨噬细胞AIM2炎症体表达活化.外源性补充DNase Ⅰ降解创面NET,可降低AIM 2炎症体活化水平,加速创面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恶臭假单胞菌SJTE-1中氧化17β-雌二醇的17β-羟甾类脱氢酶2及其转录调控因子AraC的鉴定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假单胞菌SJTE-1可高效转化17β-雌二醇,但其代谢机制尚不清楚.本文鉴定和表征了该菌株中参与雌二醇降解与调控过程的17β-羟甾类脱氢酶2(17β-HSD2)和转录调控因子AraC.[方法]我们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了17β-hsd2和araC的转录水平;我们在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中异源表达了17β-HSD2和AraC基因,并利用金属离子亲和层析法纯化获得了重组蛋白;我们体外表征了17β-HSD2的酶学性质,利用高效液相色谱鉴定了其产物;通过电泳迁移转移法和DNase酶Ⅰ足迹试验,我们鉴定了重组蛋白AraC的结合能力与结合位点.[结果]17β-HSD2和AraC可被17β-雌二醇诱导表达;蛋白序列比对结果表明17β-HSD2含有短链脱氢酶/还原酶(SDR)和β-羟甾类脱氢酶的保守结构与残基.该酶以NAD+为辅助因子,在C17位点氧化17β-雌二醇,其Km值为0.082 mmol/L,Vmax值为56.26±0.02 μmol/(min·mg);5 min内可转化97.4%以上的雌二醇.转录调控因子AraC可直接结合17β-hsd2基因启动子区的特异位点;雌二醇与雌酮可解除这一结合,启动17β-hsd2基因转录;过表达AraC蛋白可抑制17β-hsd2的转录.[结论]假单胞菌SJTE-1的17β-羟甾类脱氢酶2可高效催化17β-雌二醇转化,并受到转录因子AraC的直接调控.本工作可推进细菌的雌激素降解酶学机制与调控网络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DNase1L3的活性检测及其临床初步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DNA酶1样分子3(deoxyribonuclease 1 like 3,DNase1L3)在SLE发病机制中起重要的保护作用,但目前尚缺乏活性良好的DNase1L3蛋白,为了获得有良好活性的DNase1L3并观察DNase1 L3的临床价值,克隆DNase1 L3分子,并筛选出稳定表达有良好活性DNase1 L3的真核细胞株,选择80例SLE患者为SLE组,34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检测对照组及SLE组血清DNase1 L3的活性水平,同时分析SLE患者血清DNase1 L3活性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显示,SLE组患者血清DNase1L3的活性水平[(97.94±0.19)%]显著低于对照组[(98.91±0.09)%,P<0.05];虽然血清DNase1L3活性与抗核小体抗体和抗dsDNA抗体水平没有显著关联,但在DNase1L3活性<98%的患者群体中,DNase1 L3活性与抗核小体抗体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493 1,P=0.012 3).提示DNase1L3活性水平与SLE的疾病活动性相关,且在SLE发病机制中发挥潜在的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DNA酶1样蛋白3基因及编码蛋白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遗传因素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SLE致病位点多态性、编码蛋白功能改变会导致B细胞异常,产生大量炎症因子和特异性自身抗体,最终出现B细胞对DNA和(或)染色质的耐受性丧失.DNA酶1样蛋白3(DNASE1L3)基因和编码蛋白Dnase1L3在降解DNA凋亡微粒及清除血清抗双链DNA抗体方面显示出重要作用.该文综述了DNASE1L3基因及编码蛋白Dnase1L3的特征、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DNASE1L3基因遗传学在SLE中的研究进展,为SLE遗传因素与免疫细胞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PS-PLA1、DNase1L3和Lp-PLA2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磷脂酰丝氨酸特异性磷脂酶A1(PS-PLA1)、脱氧核糖核酸酶1 like 3(DNase1L3)、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及其与疾病活动 、血脂指标 、肾功能指标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该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79例SLE患者为SLE组,另选择年龄 、性别比例相匹配的50例体检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根据SLE疾病活动度评分(SLEDAI评分)将SLE患者分为轻度组(21例)、中度组(32例)和重度组(26例).比较不同疾病活动度患者血清PS-PLA1、DNase1L3、Lp-PLA2水平差异和分布趋势,分析SLE患者血清PS-PLA1、DNase1L3、Lp-PLA2与SLEDAI评分 、血脂指标 、肾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SLE组血清PS-PLA1、Lp-PLA2、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尿素(Urea)、血清肌酐(Scr)水平高于对照组,DNase1L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PS-PLA1、Lp-PLA2水平随着疾病活动度的增加而升高,DNase1L3水平则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S-PLA1与SLEDAI评分 、TC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P<0.05);Lp-PLA2与LDL-C、SLEDAI评分 、Urea、Scr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P<0.05);DNase1L3与SLEDAI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 SLE患者血清PS-PLA1、Lp-PLA2水平升高,DNase1L3水平降低,三者均与SLE疾病活动度有关,Lp-PLA2与SLE血脂异常和肾损伤有关,PS-PLA1与SLE血脂异常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