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加震荡手法的改良Epley耳石复位法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探讨第 1、2、4 步震荡改良Epley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疗效.方法 纳入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眩晕专病门诊和住院确诊的PC-BPPV患者,随机分为Epley组(常规Epley复位,设为对照组)80 例和震荡组(设为观察组)52 例,其中震荡组在复位过程中的第 1、2、4 步增加震荡手法.比较 2 组患者在复位后当日、7 d和 14 d时的疗效差异,同时评估患者位置性眩晕和位置性眼震消失与否.结果 在治疗当日、7 d和 14 d,观察组患者的复位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8.85%vs 60.00%,94.23%vs 78.75%,98.08%vs 8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复位后残余头晕发生率(15.38%vs 33.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结论 在Epley复位的第 1、2、4 步增加震荡手法可明显提高PC-BPPV的疗效,降低残余头晕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单侧特发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例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单侧特发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病例特征.方法 总结分析2013年11月至2015年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诊治的214例单侧特发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病例特点.结果单侧特发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Dix-Hallpike试验时的眼震平均潜伏期为(2.02±1.19)s,平均持续时间为(21.3±14.5)s,其眼震平均潜伏期、平均持续时间均无性别、年龄差异.184例(86.0%)患者1~2次Dix-Hallpike试验即可诱发出典型眼震.162例(75.7%)患者在醒后起床时或夜间睡眠翻身时首次发病.51例(23.8%)患者出现反转相眼震.患者痊愈率为88.3%(189/214),有效率为98.1%(210/214).14例(6.5%)患者复位后出现耳石转管现象,67例(31.9%)患者复位后残留头晕或走路不稳症状.210例治疗有效的患者中,1、3、6、12、18个月电话随访时复发率分别为0(0/210,0例失访)、5.7%(12/210,0例失访)、8.7%(18/208,2例失访)、11.8%(23/195,15例失访)、17.4%(31/178,32例失访).结论 单侧特发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首次发病的高发时段为醒后起床时或夜间睡眠翻身时.大部分患者经过Epley法复位治疗后可痊愈,但长期疗效仍需继续随访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Epley管石复位法联合倍他司汀 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 vertigo ,BPPV )即耳石症 ,临床表现为头部变化诱发的阵发性短暂性眩晕 ,眩晕发作持续时间短暂,数秒至1 min ,并伴有眼震和自主神经症状 ,具有自限性 ,是最常见外周性疾病,可为原发,也可为继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短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高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v-BPPV)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为治疗v-BP-PV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共纳入19例符合条件的v-BPPV患者,年龄80~91岁;诊断为水平半规管BPPV(HC-BPPV) 10例,后半规管BPPV(PC-BPPV)4例,多个半规管受累5例.根据对应半规管的耳石症采取相应的手法复位方式,诊断为PC-BPPV的患者采取Epley复位法或李氏复位法;诊断为HC-BPPV的患者采取Barbecue复位法或李氏复位法.治疗中进行2次复位,期间间隔5~10 min.结果:3d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63.16%和94.74%,1周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89.47%和100.00%.结论:通过正确的复位方法,v-BPPV患者也能取得良好的复位效果.年龄因素不会影响患者的预后,但应注意避免高龄患者由于自身身体状况或系统疾病可能给诊断和治疗带来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回顾性分析我科诊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分析发病因素及治疗方式,旨在协助临床医生提高精准诊治.方法 以眩晕问卷形式收集2010年6月-2016年11月接诊1200例BPPV患者,分别采用Epley复位法、Barbecue复位法、Semont复位法及Brandt-Daroff习服法,药物与心理辅助治疗.分析发病原因、临床特征、治疗方式.结果 1200例BPPV患者中,女性多见,男女比例为1:2.2;60-70岁年龄段发病多;症状仅表现为体位发作性眩晕,无基础病和合并症者多;诊断分型后半规管BPPV1012例(84.33%)、水平半规管BPPV162(13.50%)、上半规管BPPV0例(0.00%)、多个半规管BPPV26例(2.17%);耳石复位是首选治疗方法,首次复位有效率为88%.结论 详细收集病史及临床特征,综合评估做出正确诊断,给予个性化治疗是有效治疗BPPV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后半规管管石症和嵴顶结石症复位眼震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总结后半规管耳石在Epley复位第5位置(从仰卧位到坐起时)出现的四种眼震形式,总结其意义.方法:行Dix-hallpike试验明确诊断后半规管耳石,应用SRM-Ⅳ治疗仪描记在Epley复位治疗过程中产生的眼震,并观察复位第5步骤出现的眼震.符合PC-BPPV的入组患者共223例.将复位第5步骤出现不同的眼震分为四类,并讨论其临床意义.结果:①出现与诱发眼震方向一致的眼震,提示复位成功,共128例(57.4%).②出现同侧前管兴奋性眼震,垂直成分相反、但旋转成分一致的眼震,也提示复位成功,共35例(15.7%).③出现对侧前管兴奋性眼震,垂直和旋转成分均相反的眼震,提示复位不成功,共36例(16.1%),考虑后半规管顶石症或复位时耳石朝壶腹嵴方向流动所致,此时再次行2~3次Epley复位或Semont快速复位,可获成功.④如果旋转垂直性眼震消失后,患者仍诉眩晕,再行Roll-test试验时出现单纯水平性眼震,共24例(10.8%),提示耳石异位,再次行Barbecue复位,水平眼震可消失.后半规管管石症Epley 1次复位成功率(83.2%)高于嵴顶耳石症(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198,P<0.01).后半规管管石Epley复位成功平均次数(1.06±0.233)少于嵴顶耳石(2.08±0.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48,P<0.01).结论:后半规管耳石复位时,根据不同眼震形式,可评价临床疗效.后半规管管石症行Epley 1次复位成功率高于嵴顶耳石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特发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复位过程中解脱眼震的特点及临床意义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PC-BPPV) 患者复位过程中解脱眼震的特点与参数特征, 探讨其临床意义与产生机制.方法:应用全自动BPPV复位仪对68例PC-BPPV患者进行Epley法复位.根据受试者有无解脱眼震分为2组:A组为复位过程中可见解脱眼震, B组为复位过程中未见解脱眼震.对A、B两组患者复位效果进行比较, 并对A组患者中解脱眼震与Hallpike位置眼震的参数特征进行比较.结果:68例PC-BPPV患者中, 33例 (48.5%) 在复位过程中可见与初始眼震同一方向的解脱眼震 (A组);35例 (51.5%) 复位过程中未见解脱眼震 (B组).仪器复位2h后再行Dix-Hallpike试验评估, A组复位成功率100%;B组20例复位成功, 15例仍见典型眼震出现, 复位成功率57%;2组复位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复位1周后电话随访, A组复位痊愈率93%, B组痊愈率74%, 2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患者中, Hallpike位置眼震潜伏期为 (2.63±2.17) s, 持续时间为 (17.27±5.94) s, 上跳眼震慢相角速度为 (16.19±9.54) °/s;解脱眼震潜伏期为 (2.30±1.41) s, 持续时间为 (11.84±5.98) s, 上跳眼震慢相角速度 (7.80±4.57) °/s;解脱眼震与Hallpike位置眼震在潜伏期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持续时间与眼震强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PC-BPPV复位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有无解脱眼震作为判断复位是否成功的标准, Hallpike位置眼震潜伏期可能与耳石沉降率相关, 持续时间、上跳眼震慢相角速度可能与耳石数量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Epley管石复位法联合Semont管石解脱法治疗难治性PC-BPPV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Epley管石复位法联合Semont管石解脱法治疗难治性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疗效,分析影响PC-BPPV预后的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80例PC-BPPV患者,随机、双盲、平行分为Epley管石复位治疗组(A组)、Semont管石解脱法治疗组(B组)和Epley+ Semont联合治疗组(C组),应用BPPV疗效评价、眩晕前庭指数(VSI)、眩晕症状评分(VSS-SF)评价治疗效果,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PC-BPPV预后的因素.结果:C组一次痊愈率(68.33%)、1个月有效率(95%)显著高于A组、B组(P<0.05);C组治疗1个月后VSI评分(25.13±4.38)、VSS-SF评分(31.25±4.82)低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复位次数≥3次、嵴顶结石、VSI≥41分、半规管受损OR值分别为1.279(95% CI:1.024 ~2.138)、1.625(95%CI:1.146~4.162)、1.307 (95% CI:1.034 ~3.241)、1.492 (95% CI:1.221 ~3.034),是PC-BPPV复发的危险预测因子.结论:Epley管石复位法联合Semont管石解脱法治疗难治性PC-BPPV具有较高的一次痊愈率和有效率,可显著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多次复位、嵴顶结石、VSI ≥41分、半规管受损的患者复发几率较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单侧后半规管BPPV患者Dix-Hallpike试验健侧诱发眼震阳性的临床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单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 Dix-Hallpike试验(简称D-H试验)健侧诱发眼震阳性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36例PC-BPPV患者中14例D-H试验健侧诱发眼震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D-H试验患侧均可诱发上跳性向地扭转型眼震,其中右PC-BPPV 11例,左PC-BPPV 3例;健侧诱发患侧同型上跳性扭转型眼震5例,其中右PC-BPPV 4例,左PC-BPPV 1例;健侧诱发垂直下跳性眼震9例,其中右PC-BPPV 7例,左PC-BPPV 2例.采用患侧Epley或Semont复位,眼震和眩晕均完全消失.结论:单侧PC-BPPV D-H试验同样可以诱发双侧阳性,非患侧诱发眼震的类型与耳石在后半规管的初始位置和其在诱发试验过程中流动方向有关.行患侧Epley或Semont手法复位有效,其复位效果和D-H试验诱发的眼震类型可以交互验证患侧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灯盏生脉胶囊联合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 位置性眩晕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灯盏生脉胶囊联合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32例诊断为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6例和观察组66例,对照组给予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灯盏生脉胶囊治疗,两组疗程为4周.记录两组治疗后1周、1个月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眩晕障碍量表(DHI),并随访治疗后6个月、12个月的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1周后、1个月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1.8%,9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7%,80.3%,观察组以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1周后、1个月后的DHI量表的功能、情感、躯体单项及总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的单项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总复发率12.8% 显著低于对照组27.3%(P<0.05).结论:灯盏生脉胶囊联合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好,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还能降低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