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脂肪干细胞与表皮生长因子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人脂肪干细胞(hASCs)与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对皮肤缺损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1月6例患者抽脂减肥的脂肪组织作为hASCs的来源,以酶消化法从人脂肪组织中提取hASCs,将其培养至第3代。利用倒置显微镜对细胞形态进行观察;使用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型及分化能力检测。随机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背部全层皮肤缺损模型,并将实验用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设立实验组(hASCs+hEGF组),细胞治疗对照组(hASCs组)和空白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实验组予以100 μl PBS重悬第3代脂肪来源干细胞(1×10 6个),以10 μg/L加入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细胞治疗对照组予以100 μl PBS重悬第3代脂肪来源干细胞(1×10 6个);空白对照组取PBS,各组均注射600 μl局部移植至创面边缘及基底部。大体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创面面积占初始创面面积百分比;创面组织进行标本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CD31染色检测等方法观察和比较各组创面愈合水平。多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采用 t检验对比组间计量资料。 结果:相差显微镜观察hASCs的细胞形态学特征:可见原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呈梭形,接种后2 h后开始圆形,大部分细胞变形在48 h后,细胞形态以长梭形为主,短梭形、狭长形及多角形较少,胞质丰富,胞核清楚,并分泌大量基质,基质内呈特异性深蓝色,第3代时可见细胞以长梭形为主,漩涡状生长。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D90、CD105、CD73呈阳性表达,阳性率在95%以上,CD34、CD11b、CD19、CD45及HLADR呈阴性表达;人脂肪源性干细胞(hADSCs)在加入成脂诱导液培养后,hADSCs可向脂肪细胞分化,加入成软骨诱导培养基诱导后,hADSCs可向软骨细胞分化。表明提取培养的细胞为hADSCs。实验组创面完全愈合,被覆盖新生的上皮组织,接近正常皮肤;细胞治疗对照组创面有68%愈合,新生上皮组织较薄,易破裂出血,与实验组比较,愈合质量欠佳;空白对照组创面愈合质量差,愈合面积约41%。创面面积占初始创面面积百分比3组比较,治疗后第7、11、14、18、21天时间点,实验组愈合速度最快,与细胞治疗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21.095、115.094、199.695、204.917、600.699, P<0.05),而细胞治疗对照组的愈合速度次之,且在7、11、14、18、21 d时间点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064、13.187、14.315、16.177、14.238, P<0.05)。HE染色法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实验组创面已经完全愈合,表皮修复情况良好,呈复层上皮排列,同时可见部分炎性细胞浸润;细胞治疗对照组则仍有部分创面未能愈合,肉芽组织以及创面表面仍可见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空白对照组则有相当一部分创面尚未愈合,存在较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且在尚未愈合的创口周围可见有瘢痕组织增生。CD31染色法观察新生微血管:实验组创面已经完全愈合,创面浅面可见新生血管,深部血管则呈垂直创面的方向生长,且血管密度较大;细胞治疗对照组则仍有部分创面未能愈合,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新生血管密度较为丰富,创面表面仍可见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空白对照组则有相当一部分创面尚未能愈合,炎性细胞浸润较明显,肉芽组织中新生血管数量较前两组有明显减少。 结论:hEGF可提高脂肪干细胞的存活率,并延长细胞的存活时间,从而增强hASCs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神经干细胞对脑外伤的治疗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BMSCs)转化为神经干细胞(NSCs)的能力及其联合治疗对脑外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将BMSCs(购自江苏无锡莆禾生物)进行培养和传代,再进行神经球诱导实验诱导分化为NSCs,对诱导后的NSCs进行功能鉴定,并检测其是否具有分化为神经细胞的能力。将15只6周龄、体重约为20 g、合格证号为SCXK(苏)2023-0009的C57BL/6J的雄性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TBI组和MSCs+NSCs治疗组,并以水迷宫实验来检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统计学方法应用GraphPad Prism(V8)统计软件分析,应用Student’s t检验和单向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BMSCs的特征性抗原,包括CD90、CD44、CD73和CD105,阳性率>95%;但不表达或低表达CD34、CD45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阳性率<5%。诱导分化的神经球细胞高表达CD90,阳性率>90%;并表达神经干细胞特异标志物巢蛋白(Nestin)和醛脱氢酶(LDHA1),阳性率均超过10%。对NSCs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可见NSCs组Nestin(6.01±0.17比0.97±0.11, t=43.74, P<0.05)、sry相关的高流动性组-box蛋白-2(Sox2)(7.92±038比0.94±0.08, t=31.13, P<0.05)、配对框基因6(PAX6)(4.02±0.32比0.94±0.08, t=16.71, P<0.05)高于MSCs对照组。免疫荧光检测培养第8天和第14天神经球干细胞,结果均显示NESTIN-PE染色阳性。神经球干细胞诱导神经细胞分化后,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NSCs诱导神经细胞分化后Nestin基因表达和微管蛋白β3(TUBB3)基因表达与BMSCs对照组比较没有改变;Sox2基因表达(2.48±0.49比1.00±0.08, t=5.18, P<0.05)、少突胶质细胞系转录因子2(OLIG2)基因表达(4.37±0.23比1.01±0.20, t=19.23, P<0.05)、PAX6基因表达(1.68±0.31比1.01±0.16, t=3.33, P<0.05)和微管关联蛋白2(MAP2)基因表达(3.13±0.05比1.03±0.31, t=11.44, P<0.05)与BMSCs对照组比较显著上调;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基因表达与BMSCs对照比较显著下调(0.05±0.02比1.04±0.38, t=4.50, P<0.05)。水迷宫实验发现BMSCs+NSCs治疗组和TBI组相比潜伏期显著缩短(39.60±0.97比48.64±1.60, t=10.81,7 d;29.40±0.55比35.00±1.41, t=8.26,8 d;12.06±1.28比28.36±1.60, t=17.83,9 d; P<0.05)。 结论: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转化为神经干细胞能力,且其联合治疗可减轻小鼠颅脑外伤后认知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防治大鼠激素性骨质疏松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在防治大鼠激素性骨质疏松(GIOP)方面的疗效及其潜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采用光学显微镜、流式细胞技术对HUC-MSCs进行表征和鉴定。成骨细胞MC3T3-E1分为对照组、地塞米松(DEX)组、DEX+不同比例HUC-MSCs组。对照组加入正常培养基,DEX组加入10 μmol/L DEX处理,DEX+不同比例HUC-MSCs组加入10 μmol/L DEX处理细胞,然后将HUC-MSCs按照1∶1、10∶1、100∶1的比例在共培养小室中与MC3T3-E1非接触式共培养48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24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 n=8):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HUC-MSCs组)。模型组使用DEX构建GIOP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治疗组在构建GIOP模型的同时通过尾静脉注射约10 6个HUC-MSCs进行治疗。8周后取股骨组织样本,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空骨陷窝率,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染色评价细胞凋亡。进行Micro CT扫描,测量骨密度(BMD)、单位组织体积的骨量(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间距(Tb.Sp)、骨小梁数量(Tb.N)等骨质疏松相关指标。提取组织蛋白后,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通路蛋白表达。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流式细胞鉴定结果显示,HUC-MSCs高表达CD44(99.9%)、CD73(98.0%)、CD90(100.0%)、CD105(99.6%)、CD166(99.9%),低表达CD14(0.43%)、CD19(1.11%)、CD34(0.89%)、CD45(1.06%)、HLA-DR(0.38%),符合HUC-MSCs表面特异性抗原表达规律。CCK-8显示,模型组较对照组细胞活力明显下降,与HUC-MSCs共培养后可部分恢复MC3T3-E1活力。HE染色对照组、模型组、HUC-MSCs组空骨陷窝率分别为(2.546±1.049)%、(28.720±1.546)%、(13.600±1.012)%。TUNEL染色结果对照组、模型组、HUC-MSCs组TUNEL阳性细胞的比例分别为(2.334±0.789)%、(24.140±4.646)%、(11.610±2.974)%。Micro CT显示模型组BMD、BV/TV、Tb.Th、Tb.N均降低,Tb.Sp增加,HUC-MSCs治疗可以一定程度上逆转上述改变。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β-连环蛋白(β-catenin)、Runt相关基因2(Runx2)、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硬化素(SOST)蛋白表达增加,HUC-MSCs治疗组β-catenin、Runx2、BMP-2表达较模型组增加,SOST表达相应减少。结论:HUC-MSCs能够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改善地塞米松所致的骨丢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治疗复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老年患者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复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并且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19年4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例66岁女性复发AML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血常规、外周血和骨髓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检查结果,对其进行诊断。患者经多种化疗方案治疗病情未获得缓解,遂采取维奈克拉(VEN)联合阿扎胞苷(AZA)方案治疗6个疗程。具体给药方案为VEN起始剂量为100 mg/d,每周加量100 mg,直至最大剂量为400 mg/d;AZA 75 mg/(m 2·d),d1~7;28 d为1个疗程。本研究对患者随访截至2020年11月24日。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诊治过程进行分析。以"维奈克拉""阿扎胞苷""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老年"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服务知识平台、PubMed数据库中检索与本研究AML老年患者治疗方案相似的文献。文献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11月20日。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结果:①病史采集:本例患者因"受凉后乏力1周,原始粒细胞增高3 d"入院。②本次入院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显示,原始粒细胞比例为80%,Auer小体较易见,原始单核细胞比例为7.6%,提示AML-M4骨髓象。免疫分型结果显示,表达CD117part,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DR,CD36part,CD34,CD38,CD33,CD13;不表达CD19、CD10、CD16、CD20、CD4、CD56、CD11b、CD14和CD64,约64.7%的细胞为恶性原始幼稚髓系细胞,考虑为AML-M4型。对患者进行56种白血病相关基因筛查结果显示, WT1基因呈阳性、 AML1/ ETO和 CBFβ/ MYH11融合基因呈阴性。染色体核型检查结果为46,XX[20]。二代测序结果显示, IDH1和 DNMT3A基因突变比例分别为36.32%和42.97%。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患者被诊断为AML-M4型,伴 WT1、 IDH1、 DNMT3A基因突变,高危组。③患者先后接受地西他滨(DAC)联合半量CAG(阿糖胞苷+阿柔比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方案化疗10次,TA(吡柔比星+阿糖胞苷)方案巩固治疗1次。2020年3月16日患者病情复发,遂予AZA联合IA(伊达比星+阿糖胞苷)方案、AZA联合CAG方案联合化疗,病情均未缓解。5月22日,患者接受VEN联合AZA方案化疗后,截至随访结束,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结果提示患者呈持续缓解状态达6个月,病情稳定。患者对VEN联合AZA方案化疗的耐受良好,整个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④根据本研究设定的文献检索及筛选策略,共计纳入4篇相关文献。其中,3篇英文文献报道241例年龄>65岁AML老年患者接受VEN联合AZA或DAC方案治疗后,其CR及CR伴血细胞计数不完全恢复(CRi)率为61%~76%,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恶心、食欲减退、腹泻、肺炎、疲劳等。1篇中文文献报道2例年龄>75岁初治AML老年患者接受VEN联合AZA方案治疗后,均获得CR,并且耐受性良好。 结论:VEN联合AZA方案治疗复发AML老年患者的缓解率高,不良反应少。该方案为临床治疗复发AML老年患者的可供选择方案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期川崎病患儿粒细胞样髓源抑制细胞改变及意义初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期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粒细胞样髓源抑制细胞(granulocyte-like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G-MDSC)改变及其在KD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急性期KD患儿42例,分别于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 IVIG)治疗前、后直接取血备检,正常同龄儿童32例为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HLA-DR -CD11b +CD33 +CD14 -CD15 +G-MDSC比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浓度以及精氨酸酶-1(arginase-1, Arg-1)、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PD-L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ytotoxic T lymphocyte associated protein 4, CTLA4)、糖蛋白130(glycoprotein 130, gp130)、磷酸化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phosphorylated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 pSTAT3)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干扰素调节因子8(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8, IRF-8)、IL-6受体α(IL-6 receptor α subunit, IL-6Rα)、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receptor, G-CSFR)、CCAAT/增强子强合蛋白β(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β,C/EBPβ)、细胞因子信号抑制物1(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1, SOCS1)、SOCS3 mRNA表达;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法检测SOCS1、SOCS3基因启动子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ELISA检测血浆IL-6、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及培养上清中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浓度。 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急性期KD患儿外周血G-MDSC比例、胞内ROS浓度以及Arg-1、PD-L1、CTLA4表达水平明显增高( P<0.05),LPS刺激的G-MDSC培养上清中IL-10、TGF-β浓度亦高于对照组( P<0.05),但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组(CAL)患儿前述7项指标均低于未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组(NCA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经IVIG治疗呈不同程度恢复( P<0.05);各组间iNOS表达及培养上清中NO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急性期KD患儿血浆IL-6、G-CSF浓度及G-MDSC中IL-6Rα、gp130、G-CSFR、pSTAT3、C/EBPβ表达显著增高,抑制性转录因子IRF-8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其中CAL组血浆IL-6、G-CSF浓度及IL-6Rα、gp130、G-CSFR、IRF-8表达高于NCAL组( P<0.05),而pSTAT3、C/EBPβ表达低于NCAL组( P<0.05),经IVIG治疗后明显恢复( P<0.05)。(3)与对照组比较,急性期KD患儿外周血G-MDSC胞内SOCS1、SOCS3表达水平及其启动子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明显降低( P<0.05),但CAL组前述4项指标均高于NCAL组( P<0.05),经IVIG治疗后明显恢复( P<0.05)。相关分析显示,急性期KD患儿G-MDSC胞内SOCS1、SOCS3表达与pSTAT3的蛋白质水平呈负相关( r=-0.46和-0.32, P<0.05)。 结论:SOCS1和SOCS3基因组蛋白乙酰化修饰水平异常所致G-MDSC数量及功能缺陷可能与KD患儿免疫功能紊乱及血管损伤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伴ZEB2-JAK2阳性Ph样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42岁,因"乏力伴呼吸困难10余天"于2021年11月11日至当地医院就诊。患者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查体:神志清,精神较差,贫血貌,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无瘀点、瘀斑,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律齐,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入院后查血常规:WBC 147.7×10 9 /L,HGB 27 g/L,PLT 18×10 9 /L。骨髓象:增生活跃,粒系、红系增生受抑,全片见巨核细胞20个。淋巴细胞占98.5%,其中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占97.5%,其形态特点:胞体大小不等,核圆形或类圆形,部分细胞可见核切迹,核染色质细腻,核仁清晰或隐匿,胞质量少,染天蓝色。细胞化学染色:MPO:阴性;PAS:7%阳性(细颗粒状);NBE:阴性。血液肿瘤免疫分型:在CD45/SSC点图上设门分析,原始向CD45阴性延伸的分布区域可见异常细胞群体,约占有核细胞的96%,主要表达HLA-DR、CD10、CD19、CD22、CD34、CD38、CD58、CD123、cCD79a、TdT。染色体核型:46,XY,?t(14;18)(q32;q21),-16,+mar,inc[2]/46,XY[18]。白血病43种融合基因筛查定性检测: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相关46种基因突变分析:检测到PAX5基因移码突变(p.Arg199GlysTer45,48.3%)。明确诊断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2021年11月17日行VDCP方案化疗,具体为:长春地辛6 mg第1、8、15天,伊达比星20 mg第1、8天,泼尼松30 mg第1~28天,环磷酰胺1.6 g第1、18天。2021年12月7日复查骨髓示形态学完全缓解(CR),微小残留病(MRD):1.45%,染色体:46,XY,add(5)(q31),?t(14;18)(q32;q21),-16,add(16)(p13),+mar,inc[2]/46,XY[18]。2021年12月23日起行Hyper-CVAD A方案巩固化疗,2022年1月26日于我院复查骨髓发现87%的原始幼稚细胞,提示患者B-ALL复发,同时加做转录组测序(RNA-seq)发现了ZEB2-JAK2融合基因。2022年1月31日行VP方案再诱导化疗,具体为:长春地辛4 mg第1、8天,地塞米松10 mg第1~14天,同时入组了ssCART-19临床试验(U01S0152201)。2022年2月16日复查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原始幼稚细胞占65.5%。该患者明确诊断为伴有JAK2重排的难治复发性Ph样B-ALL。2022年2月21日行FC方案预处理,具体为:环磷酰胺700 mg第1~3天,氟达拉滨70 mg第1~3天。2022年3月3日骨髓象:增生减低,原始幼稚细胞占40%,MRD:42.54%。2022年3月4日回输CD19 +CAR-T细胞,总量为15×10 5/kg。回输第9天出现了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3级反应,予地塞米松、芦可替尼、输注血制品等对症处理后好转。CAR-T细胞回输28 d后复查骨髓示形态学CR,MRD:10.4%。患者因经济原因后续没有选择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2022年5月6日患者外周血涂片发现88%的原始幼稚细胞,流式细胞术提示原始异常细胞约占93%,患者本病再次复发,随访至2022年6月30日,患者于当地医院治疗中,本病仍处未缓解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贝林妥欧单抗联合达沙替尼逆转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抗CD19 CAR-T细胞治疗后融合基因转阳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53岁,以"确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个月余,化疗2周期后"为主诉于2016年7月6日第1次来我院就诊。2016年4月14日患者因"发热10余天,加重伴头晕、黑便2 d"就诊某医院,入院后的血常规示:WBC 38.6×10 9/L,HGB 63 g/L,PLT 13×10 9/L;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原始幼稚细胞占83%;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表型:72.91%细胞(占有核细胞)表达CD34、TdT、CD10、CD20,部分表达CD33、HLA-DR、CD13、CD19、CD22,不表达CD117、CD15、CD11b、CD16、CD14、CD64、CD11c、CD4、CD8、CD56、CD2、CD5、CD7、cCD3、MPO;染色体核型:45~46,XX,t(9;22)(q34;q11),+der(9)t(9;22),+16,-22,der(22)t(9;22)[cp5];FISH: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细胞比例为75%,未见到分子生物学的检查结果。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伴Ph +,高危组。2016年4月19日给予VTCP(具体剂量不详)方案诱导缓解治疗,1个周期后疗效评价未缓解(NR)。2016年6月2日骨髓象:增生活跃,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占41%,于2016年6月3日再次给予VDCP(具体剂量不详)联合甲磺酸伊马替尼400 mg/d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DEK-NUP214融合基因阳性高危急性髓系白血病眼睑浸润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15岁,2021年12月23日因"反复发热1个月,右眼睑进行性红肿4 d"入院。入院时高热,热峰至39.8 ℃,重度贫血貌,胸骨压痛,左眼睑红肿,无压痛,视力正常。血常规:WBC 26.82×10 9/L,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15.15×10 9/L,HGB 121 g/L,PLT 393×10 9/L。骨髓象提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AML-M 1)。免疫分型:原始幼稚细胞群A约87.4%,表达CD43、CD38;部分表达MPD、HLA-DR、CD11b、CD34、CD117、CD123。骨髓活检病理符合急性髓系白血病病理改变。多重PCR筛查56种白血病相关融合基因:t(6;9)(p23;q34)/DEK-NUP214融合基因阳性(突变比例272.27%);髓系相关突变二代测序(NGS):FLT3-ITD突变阳性(AR=0.759),RUNX1突变阳性(p.Asp332Asn突变比例46.9%)、WT1突变阳性(p.Arg385fs突变比例15.0%和p.Arg375fs突变比例14.9%)。眼眶、视神经MR平扫+增强:鼻周、左侧眶周及左侧颞部皮下异常信号,符合白血病髓外病灶影像。在使用羟基脲降细胞处理后予标准剂量DA方案诱导治疗。同时经验性予亚胺培南和利奈唑胺抗感染治疗。诱导治疗后,患者三系快速下降,然而体温仍升高,眼睑部位较前进展。上眼睑出现水疱,眶周和鼻周肿胀,病灶逐渐累及左下眼睑、右上眼睑、右下眼睑和双侧眶周区域。2022年1月4日眼眶、视神经MRI平扫+增强:鼻周、双侧眶周及颞部皮下异常信号,符合白血病髓外病灶,左侧较前略减轻,右侧较前略明显。基于患者眼睑病灶进展,考虑此前方案疗效不佳。2021年12月31日在DA方案基础上加用维奈托克继续诱导治疗。患者处于粒细胞缺乏状态,服用泊沙康唑预防真菌感染,调整维奈托克剂量为50 mg/d,持续2周。患者在DAV方案诱导治疗结束后眼睑病灶基本消退,化疗后出现Ⅳ级骨髓抑制,粒细胞缺乏期持续21 d。骨髓原始粒细胞占3.5%,见吞噬细胞及吞噬血细胞现象。2022年1月31日始予第2个疗程诱导治疗,调整为IAV方案:伊达比星12 mg/m 2第1~3天,阿糖胞苷100 mg/m 2第1~7天(间隔12 h静脉滴注),维奈托克50 mg/d第1~14天,并鞘内注射甲氨蝶呤15 mg、阿糖胞苷50 mg。脑脊液检查未见中枢神经系统浸润。2个疗程诱导化疗后复查骨髓:增生活跃,未见原始幼稚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微小残留病(MRD):分析见原始幼稚细胞群约0.23%,表达CD13、CD15、CD16、CD34、CD117、CD123、HLA-DR,部分表达CD33、CD64。复查DEK-NUP214融合基因突变比例0.46%,FLT3-ITD突变阴性,WT1突变比例0.08%。此后患者接受中大剂量阿糖胞苷巩固治疗,行3次腰椎穿刺鞘内注射。4月7日复查骨髓象:增生低下,未见原始幼稚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MRD阴性。复查DEK-NUP214融合基因突变比例0.08%,FLT3-ITD突变阴性,WT1突变比例0.12%。眼眶、视神经MRI平扫+增强:鼻周、双侧眶周及颞部皮下异常信号基本消失。患者在3个疗程化疗后接受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2022年4月20日进行含氟达拉滨、白消安和环磷酰胺的FBUCY预处理,分别于4月27日和4月28日输注其父的造血干细胞,单个核细胞7.23×10 8/kg,CD34 +细胞5.89×10 6/kg。持续服用环孢素A和霉酚酸酯用于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后第17天粒细胞植入,第19天血小板植入。移植后1个月,复查骨髓、MRD、基因结果均为阴性。患者处于完全缓解状态1年余,后因重症肺炎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核细胞表面人类白细胞抗原DR表达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表达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期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天津市南开医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和体检健康者共37例,根据临床症状及感染指标分为对照组(15例)、急性期组(临床治疗干预前,22例)和稳定期组(临床干预后,16例)。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分析CD14 +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水平,并与患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计数、CD3 + T细胞百分比、CD3 +CD4 + T细胞百分比、CD3 +CD8 + T细胞百分比和CD4 +/CD8 +等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急性期组患者外周静脉血CD14 +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水平降低( P<0.05)。与急性期组比较,稳定期组患者外周静脉血CD14 +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水平升高( P<0.05),CRP的水平降低( P<0.05),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均 P<0.05),CD3 +CD4 + T细胞百分比、CD4 +/CD8 +增加(均 P<0.05),CD3 + T细胞百分比、CD3 +CD8 + T细胞百分比无明显变化(均 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急性期组患者外周静脉血CD14 +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水平与CRP呈负相关,与CD3 +CD4 + T细胞百分比和CD4 +/CD8 +呈正相关。 结论:AECOPD患者CD14 +单核细胞HLA-DR表达水平降低,可作为评估患者免疫状态的辅助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氢气对脓毒症大鼠免疫抑制状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氢气对脓毒症大鼠免疫抑制状态的影响。方法:SPF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7~8周龄,体重220~260 g。实验Ⅰ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脓毒症组(Sep组, n=36)和假手术组(Sham组, n=12)。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LP)制备大鼠脓毒症模型。于CLP术后即刻、1、2、3和4 d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组织相容性DR抗原(HLA-DR)/ CD14 +单核细胞水平。外周血HLA-DR/CD14 +单核细胞水平<30%为脓毒症免疫抑制模型制备成功。实验Ⅱ 随机选取脓毒症免疫抑制大鼠1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6):脓毒症免疫抑制组(Sep-IS组)、脓毒症免疫抑制+氢气处理组(Sep-IS+ H组);另取正常大鼠1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6):假手术组(Sham组)和假手术+氢气组(Sham+H组)。Sep-IS+H组于脓毒症免疫抑制成功制备即刻、制备后6 h时,Sham+H组于相应时点吸入67%氢气1 h。于上述时点氢气吸入结束即刻(T 0、T 1)和模型制备后12 h(T 2)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辅助T淋巴细胞17(Th17细胞)、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细胞)和HLA-DR/CD14 +单核细胞水平。 结果:实验Ⅰ 与Sham组相比,Sep组CLP术后1~4 d时外周血HLA-DR/CD14 +水平降低( P<0.05)。实验Ⅱ 与Sham组相比,Sep-IS组、Sep-IS+H组各时点外周血HLA-DR/CD14 +单核细胞水平降低,Treg细胞、Th17细胞水平升高( P<0.05),Sham+H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Sep-IS组相比,Sep-IS+H组T 1,2时外周血HLA-DR/CD14 +单核细胞水平升高,T 2时外周血Th17细胞水平升高,T 1,2时外周血Treg细胞水平降低( P<0.05)。 结论:氢气可改善脓毒症大鼠免疫抑制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