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纳米二氧化钛颗粒职业暴露人群血清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纳米二氧化钛颗粒(TiO 2-NPs)职业暴露人群血清代谢谱变化,探索TiO 2-NPs健康效应的生物标志物和损伤机制。 方法:于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通过典型抽样的方法选取某TiO 2-NPs生产企业职工为研究对象,从企业中选取接触TiO 2-NPs工人64人为暴露组,选取同企业后勤行政人员62人为对照组,使用非抗凝采血管收集血样。样品经甲醇沉淀蛋白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采集非靶向代谢组学数据,筛选生物标志物并进行代谢通路分析。 结果:通过 P<0.05和变量重要性投影指标( VIP)值>1两个指标筛选出46个差异代谢物,主要包括甘油酯类、鞘磷脂类、甘油磷脂类、脂肪酰基类等;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确定3-羟基-4,5-二甲基-2(5H)-呋喃酮、4-氨基联苯、庚酰肉碱、十六烷二酸单-L-肉碱酯、伊布利特、LysoPA[18∶1(9Z)/0∶0]、LysoPC(18∶0)、PC(16∶0/16∶0)、PC[16∶0/20∶4(5Z,8Z,11Z,14Z)]、PC[P-18∶1(9Z)/P-18∶1(9Z)]10个候选生物标志物;涉及4条代谢通路的变化,分别为甘油磷脂代谢,鞘脂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亚油酸代谢。 结论:TiO 2-NPs职业暴露会对血清代谢谱产生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持续性心房颤动驱动区域电图特征:心房高密度标测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心房高密度标测时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驱动区域的心腔内电图特征。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前瞻性纳入2018年9月至2022年1月在北京朝阳医院接受肺静脉前庭隔离联合低剂量(0.004 mg/kg)伊布利特注射后房颤未能终止的持续性房颤患者,采用20极星状标测导管进行双心房高密度标测,标记并消融房颤驱动区域。腔内电图离散度>冠状静脉窦导管记录的房颤波周长90%的区域被定义为房颤驱动区域。结果:共入选113例患者,其中男77例,女36例,年龄(63.8±11.0)岁。共记录到238个房颤驱动区域,每例患者有(2.1±1.4)个房颤驱动区域。其中83例(73.5%,83/113)患者在消融驱动区域过程中房颤终止,其余30例(26.5%,30/113)患者最终经直流电复律终止房颤。以长时程(>50 ms)电位、低振幅(<0.3 mV)及短周长(与冠状静脉窦的房颤波周长相比,局部房颤波周长更短)为特征的房颤关键驱动区域腔内电图的发生率在确定的及可能的驱动区域中(长时程:77.1%、62.9%;低振幅:67.5%、62.9%;短周长:43.4%、58.8%),明显高于假性驱动区域(长时程:67.2%;低振幅:43.1%;短周长:17.2%; P=0.018)。 结论:高离散度、长时程、低振幅和短周长是持续性房颤心房关键驱动区域的腔内电图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伊布利特致心律失常及安全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伊布利特的安全性.方法:结合2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患者于静脉推注伊布利特后出现的心律失常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伊布利特的最严重不良反应为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为表现之一,发生率为1%~8%,TdP一般发生于用药40 min内.其防治措施如下:用药前电解质异常患者应纠正电解质;用药期间进行心电监测;女性患者较男性更易出现心律失常,应予以注意;一旦出现TdP应立即停药,给予电复律,同时给予药物异丙基肾上腺素、阿托品、钾镁及β受体阻滞剂.结论:伊布利特引起心室肌复极异常与早期后除极致触发活动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伊布利特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文献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伊布利特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的发生规律和特点,结合伊布利特药学监护经验,提出可行性建议和预防措施,为临床更好使用伊布利特及预防TdP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90年1月~2017年4月国内外文献报道的伊布利特致TdP个例,提取患者的性别、年龄、原患疾病、用药剂量、推注时间、TdP发生时间、用药前后血钾、QTc、ECG监测、合并疾病、处置用药及方法、转复结果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关联性评价.结果:共检索到9例报道,所有患者经过停药、电复律、补钾、补镁等治疗后,转为窦性心律.结论:临床处方时要特别关注高龄、女性、QTc延长、低钾、器质性心脏病、心衰史的患者;与说明书不符的给药间隔、推注时间或速度,TdP发生时间明显不同,提示临床药师应加强对伊布利特的推注时间、速度、给药间隔及血药浓度的药学监护,严格按说明书给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伊布利特在房性心律失常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和心房扑动(atrial flutter,AFL)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一科住院的持续时间≤3个月的AF、AFL患者32例,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17例)与胺碘酮组(15例).伊布利特组首次剂量1 mg伊布利特稀释于5%葡萄糖注射液10 ml静脉推注,如无效10 min后再给予1 mg;胺碘酮组首次剂量150mg胺碘酮稀释于5%葡萄糖注射液10 ml静脉推注,如无效10 min后再给予150 mg.结果 伊布利特组的AF和AFL转复及总转复率分别为64.3%、66.7%和64.7%,胺碘酮组的AF和AFL转复及总转复率分别为41.7%、33.3%和4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伊布利特组平均转复时间为(29.28±12.57) min,胺碘酮组平均转复时间为(70.59±16.83)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2组血压、心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17.6% vs 26.7%,P>0.05).结论 伊布利特转复AF、AFL具有起效快,成功率高,安全性好的特点,其疗效优于胺碘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尼非卡兰与伊布利特转复射频消融术终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终时,应用尼非卡兰与伊布利特复律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法的单中心临床研究.选择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心内科入院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充分消融后房颤仍然持续者49例,随机对照法分组并采用伊布利特(26例)和尼非卡兰(23例)药物复律,比较两组临床特点、校正QT间期(QTc)达峰与恢复时间、转复成功率及转复时间,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临床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尼非卡兰组转复成功率60.9%(14/23)与伊布利特组57.7%(15/26)相似(P>0.05),但尼非卡兰组药后QTc达峰时间、恢复时间以及房颤转复时间[(6.8±2.6) min对(11.3±4.7)min,(P<0.05)]等均明显短于伊布利特组.结论 尼非卡兰与伊布利特均可有效转复射频消融术终仍然持续的房颤,但尼非卡兰起效更快、用药后QTc恢复时间及所需心电监测时间更短,可作为持续性房颤射频消融术终药物复律的优选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应用hiPSC-ACM和hiPSC-VCM进行药物毒性检测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建立可用于评价药物心脏毒性的人源性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的心房、心室肌细胞 (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derived atrial and ventricular cardiomyocytes, hiPSC-ACM、hiPSC-VCM) 模型, 并采用此模型评价化合物潜在的心脏毒性.方法:通过调控视黄酸 (retinoic acid, RA) 通路分化出目标细胞, 分为RA处理组 (RA) 和RA抑制剂处理组 (RAi), 用流式细胞法以及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心室特异性标志物 (MLC2v) 和心肌细胞特异性标志物 (α-actinin), 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细胞心房、心室基因 (MLC2v、MYH7、NR2F2、KCNA5) 表达情况, 通过细胞活性实验 (CCK8) 检测已知致心律失常药物特非那定、索他洛尔、伊布利特在不同浓度 (0.1、1.0、100.0、1 000.0μmol/L) 下对细胞的活性影响, 通过钙敏染料Fluo-3 AM检测特非那定 (50、100、500 nmol/L) 、索他洛尔 (1、10、100μmol/L) 、伊布利特 (0.1、1.0、10.0μmol/L) 对于细胞钙瞬变的影响.结果:流式、免疫荧光染色以及荧光定量RT-PCR均显示, 心房肌细胞特异性标志物在RA组高表达而在RAi组低表达, 心室肌细胞标志物在RA组低表达而在RAi组高表达.RA可以促进hiPSCs向心房肌 (ACM) 分化, RAi可以促进hiPSCs向心室肌 (VCM) 分化.特非那定浓度达到较高浓度 (100μmol/L) 时, 两组细胞的活性显著下降, 而两组细胞钙瞬变振幅在较低浓度 (50 nmol/L) 时即出现显著下降.在高浓度索他洛尔 (1 mmol/L) 的刺激下两组细胞活性显著下降, 同样伊布利特的浓度达到1 mmol/L时两组细胞活性均有显著下降.hiPSC-VCM在不同浓度索他洛尔以及伊布利特的刺激下钙瞬变振幅均无显著变化, 然而hiPSC-ACM在特非那定1μmol/L及索他洛尔1μmol/L刺激下即开始出现振幅显著下降.结论:人源性诱导多能干细胞可以通过调控视黄酸通道分化的心房、心室肌细胞建立体外心脏毒性评价模型, 通过检测其钙瞬变的改变可以迅速、准确地评价药物毒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