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纳米二氧化钛颗粒职业暴露人群血清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纳米二氧化钛颗粒(TiO 2-NPs)职业暴露人群血清代谢谱变化,探索TiO 2-NPs健康效应的生物标志物和损伤机制。 方法:于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通过典型抽样的方法选取某TiO 2-NPs生产企业职工为研究对象,从企业中选取接触TiO 2-NPs工人64人为暴露组,选取同企业后勤行政人员62人为对照组,使用非抗凝采血管收集血样。样品经甲醇沉淀蛋白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采集非靶向代谢组学数据,筛选生物标志物并进行代谢通路分析。 结果:通过 P<0.05和变量重要性投影指标( VIP)值>1两个指标筛选出46个差异代谢物,主要包括甘油酯类、鞘磷脂类、甘油磷脂类、脂肪酰基类等;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确定3-羟基-4,5-二甲基-2(5H)-呋喃酮、4-氨基联苯、庚酰肉碱、十六烷二酸单-L-肉碱酯、伊布利特、LysoPA[18∶1(9Z)/0∶0]、LysoPC(18∶0)、PC(16∶0/16∶0)、PC[16∶0/20∶4(5Z,8Z,11Z,14Z)]、PC[P-18∶1(9Z)/P-18∶1(9Z)]10个候选生物标志物;涉及4条代谢通路的变化,分别为甘油磷脂代谢,鞘脂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亚油酸代谢。 结论:TiO 2-NPs职业暴露会对血清代谢谱产生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持续性心房颤动驱动区域电图特征:心房高密度标测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心房高密度标测时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驱动区域的心腔内电图特征。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前瞻性纳入2018年9月至2022年1月在北京朝阳医院接受肺静脉前庭隔离联合低剂量(0.004 mg/kg)伊布利特注射后房颤未能终止的持续性房颤患者,采用20极星状标测导管进行双心房高密度标测,标记并消融房颤驱动区域。腔内电图离散度>冠状静脉窦导管记录的房颤波周长90%的区域被定义为房颤驱动区域。结果:共入选113例患者,其中男77例,女36例,年龄(63.8±11.0)岁。共记录到238个房颤驱动区域,每例患者有(2.1±1.4)个房颤驱动区域。其中83例(73.5%,83/113)患者在消融驱动区域过程中房颤终止,其余30例(26.5%,30/113)患者最终经直流电复律终止房颤。以长时程(>50 ms)电位、低振幅(<0.3 mV)及短周长(与冠状静脉窦的房颤波周长相比,局部房颤波周长更短)为特征的房颤关键驱动区域腔内电图的发生率在确定的及可能的驱动区域中(长时程:77.1%、62.9%;低振幅:67.5%、62.9%;短周长:43.4%、58.8%),明显高于假性驱动区域(长时程:67.2%;低振幅:43.1%;短周长:17.2%; P=0.018)。 结论:高离散度、长时程、低振幅和短周长是持续性房颤心房关键驱动区域的腔内电图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伊布利特成功转复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扑动致尖端扭转性室速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伊布利特对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的治疗作用及对其诱发的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泰安市中心医院诊治的伊布利特成功转复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扑动致Tdp一例并复习文献。结果:应用伊布利特转复1例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扑动患者,出现Tdp后规范应用药物,患者病情稳定,室速未复发作,心电图示窦性心律。结论:伊布利特可成功转复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用药前后应用硫酸镁可减少Tdp发生,同时提高转复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伊布利特致心律失常及安全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伊布利特的安全性.方法:结合2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患者于静脉推注伊布利特后出现的心律失常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伊布利特的最严重不良反应为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为表现之一,发生率为1%~8%,TdP一般发生于用药40 min内.其防治措施如下:用药前电解质异常患者应纠正电解质;用药期间进行心电监测;女性患者较男性更易出现心律失常,应予以注意;一旦出现TdP应立即停药,给予电复律,同时给予药物异丙基肾上腺素、阿托品、钾镁及β受体阻滞剂.结论:伊布利特引起心室肌复极异常与早期后除极致触发活动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伊布利特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文献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伊布利特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的发生规律和特点,结合伊布利特药学监护经验,提出可行性建议和预防措施,为临床更好使用伊布利特及预防TdP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90年1月~2017年4月国内外文献报道的伊布利特致TdP个例,提取患者的性别、年龄、原患疾病、用药剂量、推注时间、TdP发生时间、用药前后血钾、QTc、ECG监测、合并疾病、处置用药及方法、转复结果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关联性评价.结果:共检索到9例报道,所有患者经过停药、电复律、补钾、补镁等治疗后,转为窦性心律.结论:临床处方时要特别关注高龄、女性、QTc延长、低钾、器质性心脏病、心衰史的患者;与说明书不符的给药间隔、推注时间或速度,TdP发生时间明显不同,提示临床药师应加强对伊布利特的推注时间、速度、给药间隔及血药浓度的药学监护,严格按说明书给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伊布利特转复房颤引发Tdp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女,66岁,一月前气短、乏力伴咳嗽,两天前心电图检查示:心房颤动,V2、V3导联R波递增不良.口服胺碘酮0.2g,3次/d,入院时心率72bpm,血压126/80mmHg,房颤律,未闻及明显心脏杂音.既往高血压40年,曾因不稳定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植入支架7枚,平素服拜阿司匹林100mg 1次/d、氯吡格雷75mg 1次/d,倍他乐克12.5g 1次/d等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静注伊布利特转复房颤射频消融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静注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0例行房颤射频消融患者,射频消融术后仍为房颤者,给予静注伊布利特,转为窦律为成功;转复失败者中仍为房颤者给予电除颤,转为房扑、房速者给予相应消融.观察开始给药30 min中内伊布利特转复率及4h不良反应.结果 ①伊布利特转复房颤消融术后仍为房颤者的转复率为81%.②伊布利特注射后30min的QTc间期(0.48 ±0.07)s明显长于用药前的QTc间期(0.41±0.18)s,P<0.01;术前EF(55.20±3.88)%,术后测EF(54.17 ±4.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 静脉注射伊布利特针对房颤射频消融术后仍为房颤者转复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伊布利特在房性心律失常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和心房扑动(atrial flutter,AFL)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一科住院的持续时间≤3个月的AF、AFL患者32例,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17例)与胺碘酮组(15例).伊布利特组首次剂量1 mg伊布利特稀释于5%葡萄糖注射液10 ml静脉推注,如无效10 min后再给予1 mg;胺碘酮组首次剂量150mg胺碘酮稀释于5%葡萄糖注射液10 ml静脉推注,如无效10 min后再给予150 mg.结果 伊布利特组的AF和AFL转复及总转复率分别为64.3%、66.7%和64.7%,胺碘酮组的AF和AFL转复及总转复率分别为41.7%、33.3%和4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伊布利特组平均转复时间为(29.28±12.57) min,胺碘酮组平均转复时间为(70.59±16.83)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2组血压、心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17.6% vs 26.7%,P>0.05).结论 伊布利特转复AF、AFL具有起效快,成功率高,安全性好的特点,其疗效优于胺碘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雷诺嗪与伊布利特联合应用对犬急性心房颤动的治疗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雷诺嗪和伊布利特合用对犬心房颤动的作用及心电生理的影响.方法 在24只犬中成功建立了迷走神经性心房颤动模型18只,9只给予伊布利特静脉推注,9只给予雷诺嗪+伊布利特静脉推注,观察并比较两组药物对心房颤动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效果,终止过程中出现的室性心律失常情况,以及用药前后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QT、QTc、Tp-e间期的变化.结果 伊布利特组转复成功率为77.8(7/9),雷诺嗪+伊布利特组转复成功率为88.9%(8/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伊布利特+雷诺嗪组转复时间较伊布利特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复过程中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次数伊布利特组明显较伊布利特+雷诺嗪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观察到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静脉推注药物后两组的QT间期、QTc间期、AERP均较基础状态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伊布利特组Tp-e间期与基础状态比较有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雷诺嗪+伊布利特组Tp-e间期与基础状态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1)雷诺嗪和伊布利特合用可以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2)雷诺嗪联合伊布利特对心房颤动的转复时间明显缩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伊布利特转复老年新发持续性心房颤动合并左心室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伊布利特转复老年(>65岁)新发持续性心房颤动(PAF)合并左心室功能不全(LVD)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100例老年新发PAF合并LV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伊布利特组(n=50)采用伊布利特静脉注射转复,首次剂量1 mg,稀释后缓慢注射;胺碘酮组(n=50)采用胺碘酮静脉注射转复,首次剂量150 mg,稀释后缓慢注射.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30 min内、60 min内、4h内、24 h内的转复率,检测用药前及用药后48 h左心室功能指标(LVEDD、LVESD、LVEF及NT-proBNP),并记录两组患者转复用药过程中(24h内)的不良反应.结果 伊布利特组患者用药后30 min内、60 min内、4h内、24h内PAF转复率均高于胺碘酮组(P<0.01或P<0.05),伊布利特组患者PAF的平均转复时间短于胺碘酮组(t=-3.232,P=0.002),伊布利特QTc平均恢复时间短于胺碘酮(t=-17.743,P=0.000).治疗48 h后,两组患者的LVEDD、LVESD、LVEF及NT-proBNP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或P<0.05),而伊布利特组改善更显著(P<0.01或P<0.05).伊布利特组患者短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胺碘酮组(x2=4.762,P=0.029),伊布利特组不良反应持续时间短于胺碘酮组(t=-11.622,P=0.000).结论 与胺碘酮相比,伊布利特用于转复老年新发PAF合并LVD起效快,转复率高,左心室功能改善显著,安全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