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GCE基因突变致肌阵挛-肌张力障碍一家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SGCE基因突变致肌阵挛-肌张力障碍一家系的临床表型及SGCE基因突变特点,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019年8月就诊于陕西省人民医院的肌阵挛-肌张力障碍一家系的临床资料,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基因检测,并对家系成员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及致病SGCE基因突变特点分析,总结临床特征。结果:该家系中先证者为46岁男性,主要临床表现为痉挛性斜颈及持续四肢肌阵挛,全外显子测序检测到SGCE基因chr7:94229984处出现突变(c.1011delA),为国内外未见报道的移码突变。继之对8名家系成员进行Sanger法测序,在先证者大姐、二哥、侄孙均检出该同一位点的杂合突变,且都具有类似肌阵挛、肌张力障碍等症状。先证者的二侄女、侄孙女亦为突变基因携带者,但未出现相应症状。结论:肌阵挛-肌张力障碍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肌阵挛和肌张力障碍,具有异质性及母本印记的特点。SGCE基因c.1011delA移码突变为该家系致病突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氟中毒表观遗传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氟中毒发病机制复杂,具体机制尚无定论。环境中的有毒物质诱导表观遗传修饰改变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新兴领域。近年来,研究者们发现,氟化物能诱导多种表观遗传调控的改变,并参与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生发展。本文对目前在细胞培养、动物模型和人群研究中氟化物暴露与表现遗传修饰机制相关重要发现进行综述,重点从DNA甲基化、组蛋白翻译后修饰、非编码RNAs以及基因组印记等表观遗传调控模式探讨氟中毒发病机制,以期为地方性氟中毒的分子遗传学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遗传学检测技术在Prader-Willi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对2例不同类型的Prader-Willi综合征的诊断,分析不同的分子遗传实验技术在这类罕见遗传病诊断中应用的优点和局限性。方法:首先应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对2例全面发育迟滞的婴幼儿血液样本进行初步检测,之后对病例1行CMA家系分析,用ChAS和UPD-tool软件计算检测数据。对病例2加做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结果:病例1经CMA和UPD-tool家系分析诊断为母源单亲二体型Prader-Willi综合征,并发现该病例的15号染色体实际为同源/异源一体的整条母源单亲二体型。病例2经CMA结合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诊断为缺失型Prader-willi综合征。结论:针对不同分子遗传检测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合理选择正确的实验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临床和准确诊断基因组印记病,以便及早干预、治疗,获得更好的疗效和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DLK1-DIO3印记与生长发育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生长发育是一个重要的生命过程,它始于精卵结合,终于青春期结束。在这一过程的任何一个时期出现异常,都会影响到个体的发育,这种影响有的是暂时且可以逆转的,有的则是永久性的。目前研究显示,基因组印记通常在胎儿生长发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14q32.1-q32.31的印记DLK1-DIO3位点作为最大的印记簇,当其印记发生错误时将导致多种发育障碍。细胞的表观遗传学改变要早于其他类型的改变,对于生长发育异常的预防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本文将通过对DLK1-DIO3与生长发育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过敏患者总IgE水平分布及与过敏原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过敏患者总IgE水平分布特征及与过敏原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的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过敏患者1 41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总IgE,以总IgE>60 kU/L为总IgE升高。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常规。使用吸入性和食物性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试剂盒,采用欧蒙印迹体外半定量法检测血清或血浆各过敏原的特异性抗体IgE。结果:1 417例过敏患者中,总IgE升高617例(43.54%),总IgE正常800例(56.46%);存在变应性749例(52.86%),最常见的吸入性变应原为尘螨[38.72%(218/563)],最常见的食物过敏原为花生[24.01%(109/454)]。总IgE和嗜酸粒细胞正常且无变应性患者占19.20%(272/1 417)。总IgE升高患者男性比例、嗜酸粒细胞比例、嗜酸粒细胞计数、吸入过敏原过敏总指数、非吸入过敏原过敏总指数、阳性过敏原数量、总阳性指数和平均阳性指数明显高于总IgE正常患者,年龄明显低于总IgE正常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总IgE<60 kU/L(总IgE正常)800例,总IgE 60~499 kU/L(总IgE轻度升高)487例,总IgE 500~999 kU/L(总IgE中度升高)78例,总IgE≥1 000 kU/L(总IgE重度升高)52例。总IgE重度升高患者和总IgE中度升高患者男性比例和年龄明显大于总IgE轻度升高患者和总IgE正常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总IgE重度升高患者复合过敏率明显高于总IgE中度升高患者、总IgE轻度升高患者和总IgE正常患者[73.08%(38/52)比60.26%(47/78)、38.40%(187/487)、17.00%(13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嗜酸粒细胞比例、嗜酸粒细胞计数和阳性过敏原数量均随着总IgE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总IgE中度升高患者尘螨/粉尘螨过敏明显多于总IgE重度升高患者、总IgE轻度升高患者和总IgE正常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总IgE正常不能排除过敏性疾病。男性患者更容易发生总IgE升高。总IgE ≥1 000 kU/L的患者应当警惕复合过敏可能。总IgE>500 kU/L的患者总IgE不再与单项过敏程度有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Kagami-Ogata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Kagami-Ogata综合征的临床表现、遗传学特征及治疗方案。方法:分析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例经羊水穿刺基因诊断Kagami-Ogata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征、基因变异类型和治疗情况,并以“Kagami-Ogata综合征”、“14q32微缺失综合征”、“衣架征”、“14号染色体父源二倍体”、“Kagami-Ogata syndrome”、“14q32 gene”、“Coat Hanger”和“UPD(14)pat”为关键词,分别对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自建库至2023年1月23日收录的文献进行检索,总结国内外报道的Kagami-Ogata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情况和基因类型。结果:本例患儿男,胎龄30周,出生体重2 035 g,孕期超声提示胎儿偏大,双肾盂分离,下腹部多处肠管增宽,双手握拳及重叠指,羊水多。生后即出现呼吸困难并逐渐加重,有特殊面容(下颌小、颈短、鼻梁塌、鼻孔向上、双耳外耳廓短小、耳轮塌陷、双侧外耳道狭窄)、钟形胸廓、腹直肌分离、姿势异常(手指重叠、握拳),同时患儿喂养困难、反复发热,且持续依赖呼吸机支持。全外显子组测序提示患儿及其母亲14q32.2区段存在268.2Kb缺失(101034306_101302541),父亲正常。因患儿预后不佳,家长放弃治疗,临终关怀2 d后患儿1月龄时死亡。文献检索共收录36篇文献,包括78例临床信息完整的Kagami-Ogata综合征患儿,加上本例共79例,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特殊面容及胸廓发育异常(79/79,100%)、羊水过多(71/75,94.7%)、喂养困难(55/63,87.3%)、腹壁缺陷(57/72,79.2%)、关节挛缩(39/70,55.7%)、呼吸支持依赖(29/56,51.8%),长期随访患儿中86.8%(59/68)存在体格、运动及智力发育迟滞,39.7%(25/63)在5岁内死亡或放弃。基因检测父源二倍体变异44例(55.7%),母源缺失23例(29.1%),表突变8例(10.1%),未报道变异4例(5.1%)。结论:Kagami-Ogata综合征是一组累及多器官系统的遗传印记基因疾病,产前检查可发现羊水过多等异常,典型体征、特殊影像学表现及14q32基因分析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Prader-Willi综合征2例的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Prader-Willi综合征(Prader-Willi Syndrome,PWS)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于河北省人民医院确诊为PWS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学特点,并对相关文献进行讨论复习。结果:病例1,男,年龄6岁3个月,因身材矮小就诊,智力轻度低下,构音障碍,脊柱侧弯,隐睾,小阴茎,长颅、窄面、杏仁眼、小嘴,薄上唇、嘴角向下,皮肤白皙。婴儿期肌张力低下、喂养困难,后逐渐食欲亢进,1.5岁行双侧隐睾手术,但效果不佳。病例2,男,年龄4岁,主因肥胖就诊,食欲亢进,体质量增长过快,语言、认知功能落后,构音不清,脊柱侧弯。婴儿早期曾有喂养困难,2岁行双侧隐睾手术效果不佳。分别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及甲基化特异性多重链接探针扩增技术进行了基因检测:结果均检测到PWS关键区域(15q11-13)的父源片段丢失,确诊为 PWS。结论:PWS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各年龄段特点不同,对不明原因婴儿期肌张力低下、喂养困难;儿童期矮小、肥胖患儿,需警惕该病,可通过分子遗传学技术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孕期慢性应激对子代雌性大鼠抑郁样行为及印记基因IGF-2/H19甲基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孕期慢性应激对子代雌性大鼠抑郁行为及海马组织印记基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2,IGF-2)/长链非编码RNA(lncRNA)H19甲基化的影响。方法:32只SPF级雌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大鼠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 model,CUMS)方法建立抑郁模型,对照组正常饲养。应激刺激第7天时,雌雄鼠合笼交配。在应激刺激前1 d和应激刺激第1、7、14、21、28天对两组母鼠行内眦静脉采血,测定血浆皮质酮浓度;在雌性仔鼠出生后第28天和出生后第42天时,每组随机抽取8只,行内眦静脉采血后测定血浆皮质酮浓度;在出生后第42天时,分别通过糖水偏爱实验、悬尾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测定两组雌性仔鼠的抑郁样行为。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仔鼠海马组织中IGF-2/H19及相关转移酶表达情况。利用Methyl Target技术,对IGF-2差异性甲基化区域(differentially methylated region,DMR)片段2的19个CpG位点,H19印记控制区(imprinting control region,ICR)片段1中8个CpG位点和H19-ICR片段2的15个CpG位点,同时捕获测序,计算每个CpG位点甲基化水平。采用SPSS 26.0,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母鼠血浆皮质酮的时间与组别的交互效应不显著( F=2.997, P=0.066),时间主效应显著( F=4.44, P=0.010),组别主效应显著( F=41.40, P=0.001)。组间因素的单独效应分析,在应激第14、21、28天,模型组母鼠血浆皮质酮浓度均高于对照组母鼠(均 P<0.001)。(2)在糖水偏爱实验中,模型组雌性仔鼠的液体总消耗[11.10(10.38,11.58)mL,13.55(12.00,15.77)mL, Z=-3.055, P=0.002]、1%蔗糖水消耗[(5.50±1.30)mL,(8.56±2.04)mL, t=-3.582, P=0.003]及1%蔗糖偏爱百分比[(51.35±8.69)%,(62.11±8.05)%, t=-2.576, P=0.022]均低于对照组。(3)模型组雌性仔鼠悬尾实验中静止持续时间[(126.95±39.89)s,(54.30±25.00)s, t=4.375, P=0.001]和强迫游泳实验中持续不动时间[(7.97±6.66)s,(1.85±2.12)s, t=2.478, P=0.037]均长于对照组。(4)模型组雌性仔鼠海马组织IGF-2 mRNA[(0.46±0.24),(1.00±0.00), t=3.821, P= 0.019]、H19 mRNA[(0.60±0.25),(1.00±0.00), t=3.574, P=0.007]表达均低于对照组;模型组雌性仔鼠IGF-2蛋白相对表达低于对照组[(0.77±0.04),(1.00±0.00); t=9.876, P=0.01);CCTC结合因子(CCTC-binding factor,CTCF)的mRNA[(1.29±0.12),(1.00±0.00), t=-4.850, P=0.003]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1.90±0.28),(1.00±0.00), t=-5.513, P=0.005]均高于对照组。(5)模型组雌性仔鼠海马组织IGF-2 DMR区域3个CpG位点甲基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t=-3.21,-3.00,-3.34,均 P<0.05),分别位于chr1215831028、chr1215831055和chr1215831205;IGF-2 DMR片段甲基化水平低于对照组( t=-3.453, P=0.048);模型组雌性仔鼠甲基转移酶DNMT3A mRNA( t=5.102, P=0.002)、DNMT3A( t=10.213, P<0.001)和DNMT3B( t=4.169, P=0.014)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结论:孕期慢性应激致雌性仔鼠出现抑郁、绝望状态,其机制可能与甲基化转移酶表达降低引起印记基因IGF-2 DMR甲基化水平降低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分子印迹水凝胶载药角膜接触镜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传统的眼部药物制剂多为滴眼液或眼膏剂,这些药物制剂在眼表给药时,存在给药效率低、病人依从性差等缺陷。载药角膜接触镜能够克服这些缺陷,因而备受重视。提高载药角膜接触镜的药物装载量以及增强药物的缓释性能,是载药角膜接触镜研究和开发的主要焦点。近年来,以分子印迹水凝胶材料制备的载药角膜接触镜能够显著提高药物装载量和缓释性能,因此被广泛研究。本文就分子印迹水凝胶载药角膜接触镜在传递眼科药物中的应用现状,以及各种因素对药物装载量和缓释性能的影响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细胞分裂调节蛋白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细胞分裂调节蛋白1(PRC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特征及其水平高低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以及体外调控其表达后对胶质瘤细胞的影响,探讨PRC1在胶质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胶质瘤数据库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中胶质瘤数据库挖掘PRC1 mRNA水平在胶质母细胞瘤与非肿瘤脑组织、不同WHO级别、病例类型间的水平差异,对56例胶质瘤肿瘤样本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PRC1的表达特征及其与Ki67之间的关系,通过蛋白印记实验比较6个胶质瘤细胞系与人星形胶质细胞中PRC1的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对TCGA数据库中高表达PRC1组患者与低表达PRC1组患者的转录组数据进行生信分析研究PRC1可能调控的分子信号通路,探讨PRC1在胶质瘤中的临床意义。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 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 结果:胶质瘤WHO级别越高(Ⅱ、Ⅲ、Ⅳ级),PRC1 mRNA和蛋白水平越高( t=9.665、11.200、24.980、8.120、5.957, P<0.05),且在胶质母细胞瘤中水平显著高于少突神经胶质瘤、少突星形胶质细胞瘤,以及星形胶质细胞瘤( t=16.110、15.460、13.290, F=20.540, P<0.05)。胶质母细胞瘤中PRC1 mRNA水平较正常脑组织显著增高( t=3.797、5.008、4.435、5.867、4.809、6.242, P<0.05)。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中,PRC1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星形胶质细胞( t=6.432,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RC1高表达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显著小于PRC1低表达组,分别为13.3、40.45个月( χ2=23.990,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RC1参与调控了细胞周期和p53信号通路,并且PRC1与Ki-67呈正相关( r=0.815、7.774, P<0.05)。 结论:PRC1在胶质瘤中异常高表达,并且高表达PRC1肿瘤增殖明显增强,恶性程度更高,预示较差的临床预后,PRC1可能是一个新的胶质瘤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