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遗传学检测技术在Prader-Willi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通过对2例不同类型的Prader-Willi综合征的诊断,分析不同的分子遗传实验技术在这类罕见遗传病诊断中应用的优点和局限性。方法:首先应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对2例全面发育迟滞的婴幼儿血液样本进行初步检测,之后对病例1行CMA家系分析,用ChAS和UPD-tool软件计算检测数据。对病例2加做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结果:病例1经CMA和UPD-tool家系分析诊断为母源单亲二体型Prader-Willi综合征,并发现该病例的15号染色体实际为同源/异源一体的整条母源单亲二体型。病例2经CMA结合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诊断为缺失型Prader-willi综合征。结论:针对不同分子遗传检测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合理选择正确的实验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临床和准确诊断基因组印记病,以便及早干预、治疗,获得更好的疗效和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一例idic(15)来源的嵌合型标记染色体的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应用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明确1例嵌合型标记染色体患者的核型及其来源。方法:抽取患者的外周血样,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基因芯片检测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染色体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核型为mos 47,XX,+mar [45]/48,XX, +2mar[3]/ 46,XX[52];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为arr[hg19]15q11.1q11.2(20 161 372-24 314 675)×3,重复片段约4.15 Mb;荧光原位杂交显示约50%的细胞含有的标记染色体为一条包含有双份D15Z1探针位点片段的衍生双着丝粒15号标记染色体。此标记染色体未包含Prader-Willi syndrome/Angelman syndrome综合征的 SNRPN和 PML探针位点片段。 结论:当患者的核型与其表型不一致时,将细胞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可以明确患者的核型和基因定位,为其后续治疗提供更精准的遗传咨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Schaaf-Yang综合征临床报道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Schaaf-Yang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与基因特征,并与Prader-Willi综合征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对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一例Schaaf-Yang综合征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检索相关文献。该病例为14 d女婴,因"自主呼吸弱及喂养困难14 d"就诊,患儿生后即出现反应差、呼吸及吸吮吞咽困难、额部高、耳位低、躯干部瘦小、左脚发育异常、双手握持困难、肌张力低下。生后14 d转诊途中因窒息缺氧死亡。结果:基因检测显示患儿15号染色体黑色素瘤抗原样基因2(melanoma antigen-like gene 2,MAGEL2)c.C1912T:pQ638X杂合变异,家系验证该突变为新生突变。文献复习国内外已报道的由MAGEL2基因突变所致的Schaaf-Yang综合征病例150余例,其中国内病例15例。结论:国内外病例MAGEL2基因突变均以c.1996dupC突变频率最高,该突变的患儿有更高频率的关节挛缩、进食困难和呼吸功能障碍等表现,以及更严重的智力障碍及发育迟缓。Schaaf-Yang综合征与Prader-Willi综合征临床表现相似,多有重叠。对于新生儿期存在呼吸窘迫、肌张力低下、喂养困难的病例,需注意与Prader-Willi综合征相鉴别,避免漏诊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成人期确诊的Prader-Willi综合征一例病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本文报道1例成人期确诊的Prader-Willi综合征(PWS)病例。PWS作为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国内外已报道病例大多数确诊于婴幼儿期、儿童期,于成人期确诊的病例少见报道。本例患者婴幼儿期症状隐匿,成年后因糖尿病、月经紊乱就诊,经基因检测后确诊为PWS。本文侧重于分析该患者成年后临床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拷贝数变异检测技术在167例精神发育迟滞/发育迟缓患儿的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拷贝数变异(CNV)检测技术在精神发育迟滞/发育迟缓患儿(MR/DD)遗传分子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20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MR/DD患儿167例为研究对象,知情同意抽取患儿血DNA,运用SNP-array全基因组染色体芯片技术检测,按照标准的微阵列操作手册进行杂交、洗涤及全基因组扫描,扫描数据通过相应的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针对发现的异常CNV,通过查询国际病理性CNVs数据库(ClinGen、ClinVar、DECIPHER、OMIM)、正常人基因组变异数据库(DGV)以及PubMed文献数据库等,结合临床表型关联分析,找到致病区域及致病候选基因。结果:167例精神发育迟滞患儿中携带致病性拷贝数异常者25例,检出阳性率14.97%。其中,不同缺失/重复区域长度范围为0.66~70.7 Mb;缺失型19例,重复型5例,缺失伴重复型1例。其中Prader-Willi综合征/Angelman综合征比例最高7例,22q11.2微缺失综合征5例,及Wolf-Hirschhorn综合征2例,Jacobsen Syndrome综合征2例。结论:拷贝数变异是MR/DD患儿的重要病因之一,SNP-array技术分辨率高、准确性好等优点,是精神发育迟滞/发育迟缓患儿遗传学诊断的有力工具,同时为研究表型与基因型的关联分析、发病机制等提供一个良好的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Prader-Willi综合征性腺发育不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Prader-Willi综合征(Prader-Willi syndrome,PWS)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性腺发育不良是PWS的重要及显著的特征。PWS的性腺发育不良被认为由下丘脑垂体低功及原发性性腺不良共同导致,原发性性腺不良的因素越来越被重视。目前针对PWS性腺发育治疗尚无指南可循,多参考其他性腺发育不良,因此对于青春期及成年后PWS患者性腺发育不良的个体化治疗充满挑战。国内对于PWS患者性腺发育的研究较少,该文就PWS性腺发育不良发病机制、PWS青春发育特点及相关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提高PWS性腺发育不良的认识及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父源性15q11.2-q13.2缺失致Prader-Willi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女,11岁,因智力低下、发育迟缓于济南市妇幼保健院就诊。对其进行体格检查,结果如下:身高140 cm,体重70 Kg,患儿颅面偏长、眼距宽、耳位低、鼻梁扁平、后颅顶凹陷,前后发际线均低、手足偏小、皮肤有搔抓痕迹(见图1)。目前体型肥胖,食欲旺盛,交流能力差,平衡力欠佳,吐字不清,长句不行,学习能力差。母亲自述:孕期顺利,孕4月左右曾注射狂犬疫苗。患儿足月顺产,产时缺氧,出生不哭,进保温箱治疗。3岁始行走学语,5岁就读于特教幼儿园。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疾病及相关遗传病史,否认近亲结婚。本研究经济南市妇幼保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23-1-008)。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国Prader-Willi综合征226例围生期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Prader-Willi综合征(PWS)患儿在围生期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识别。方法:横断面研究。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儿科在全国范围内入组经分子遗传学诊断明确的PWS患儿226例,收集临床资料包括出生胎龄、出生体重、胎动情况、胎位情况、羊水情况、出生方式、哭声、肌张力、喂养以及男性患儿是否存在隐睾等,分析中国PWS患儿围生期的临床特点,并根据出生方式、是否小于胎龄儿以及基因型进行亚组分析。对不同亚型的临床表现通过 t检验、χ2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226例PWS患儿中男120例、女106例,小于胎龄儿有100例(44.2%)。最常见宫内表现为孕期胎动减少202例(89.4%),其他表现包括羊水增多71例(31.4%)、胎位异常58例(25.7%),共有185例(81.9%)患儿经剖宫产出生,且剖宫产出生的患儿更常伴有胎位异常表现[30.8%(57/185)比 2.4%(1/41),χ2=14.161, P<0.01]。患儿出生后的异常表现则包括肌张力低下221例(97.8%)、哭声弱220例(97.3%)、男性隐睾116例(占全部120例男性患儿的96.7%)及喂养困难206例(91.2%)。父源缺失型有184例(81.4%),非缺失型患儿的母亲怀孕年龄相较于父源染色体缺失型的患儿母亲更大[(35±5)比(29±5)岁, t=-6.591, P<0.01],也更易在孕期出现羊水过多的表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7.6%(20/42)比27.7%(51/184), χ2=6.286, P=0.012]。 结论:PWS患儿围生期的主要表现为肌张力低、哭声小、喂养困难、宫内胎动减少以及男性隐睾,并且行剖宫产出生的概率高。对有以上特征的新生儿,儿科医生应注意到PWS的可能性。基因型与表型关系方面,非缺失型PWS患儿更容易有羊水过多的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Prader-Willi综合征九例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Prader-Willi综合征(PWS)是一组临床表现高度异质性的疾病,在临床上容易误诊和忽视。本文对2017年1月至2021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9例PWS患者进行临床资料收集和分析,并对临床特点进行总结。结果显示,9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5例,甲基化特异性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技术检测显示2例为母源单亲二倍体所致,其余7例为父源15q11~13缺失型;8例合并糖尿病,1例为高胰岛素血症,7例存在胰岛素抵抗;第二性征表现多样,2例男性为隐睾,5例女性均无自发月经来潮,下丘脑-性腺轴提示下丘脑-垂体功能低下,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轴检测示生长激素分泌缺乏。提示PWS临床表现高度异质,可同时累及糖代谢、性腺和生长激素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长期机械通气患儿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调查PICU长期机械通气(PMV)患儿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分析PMV的原发病,不同原发病PMV患儿的疾病特点及转归。方法:回顾性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PICU住院PMV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PMV患儿46例,男18例(39.1%),女28例(60.9%)。中位年龄37(8,86)个月,中位体重15(7,20)kg。入院时儿童危重病例评分平均为84.2±7.7,氧合指数(PaO 2/FiO 2)平均为(245.5±99.8)mmHg(1 mmHg=0.133 kPa)。导致PMV的原发病:重症肺炎14例,重症脑炎8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5例,上气道梗阻/头面部畸形3例,肌无力3例,脑干肿瘤3例,线粒体脑肌病3例,脊肌萎缩症2例,Prader-Willi综合征2例,皮肌炎1例,严重脑外伤1例,中枢性低通气1例。呼吸机依赖原因:呼吸功能障碍24例,脑功能障碍16例,膈肌功能障碍6例。呼吸系统疾病导致的PMV较神经肌肉疾病导致的患儿月龄更低,早产率更高,入院时氧合指数更低,呼吸机治疗需要参数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神经肌肉疾病导致的PMV患儿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更低,昏迷比例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最终,46例PMV患儿中,9例(19.6%)气管切开,23例(50.0%)顺利拔管脱离呼吸机,出院依赖有创呼吸机6例(13.0%),气管切开带管呼吸6例(13.0%)。PMV患儿中位机械通气时间为33(28,40)d,中位PICU住院时间为42(34,56)d,中位住院时间为51(41,65)d。好转出院27例(58.7%),转康复医院4例(8.7%),转回当地医院4例(8.7%),死亡或放弃后死亡11例(23.9%)。 结论:导致PICU患儿PMV的原因主要是呼吸功能障碍、脑功能障碍、膈肌功能障碍。50.0%的PMV患儿可撤离呼吸机出院,死亡或放弃后死亡占23.9%。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