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荧光染色法在尿布皮炎继发真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荧光染色法在尿布皮炎(DD)继发真菌感染中的诊断应用。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厦门市儿童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68例DD患儿,每例均行氢氧化钾(KOH)湿片法和荧光染色法检测,比较KOH湿片法和荧光染色法检出的真菌感染阳性率。结果:68例DD患儿中,KOH湿片法检出继发真菌感染38例,荧光染色法检出继发真菌感染50例;荧光染色法检测DD患儿继发真菌感染的阳性率(73.5%)明显高于KOH湿片法(5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荧光染色法诊断DD患儿继发真菌感染的灵敏度更高,且检测更快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Dermoscopic Assessment of Pityriasis Versicolor: A Cross-Sectional Observational Study
编辑人员丨2天前
Objective::Pityriasis versicolor (PV) is usually a clinical diagnosis. In uncertain cases, PV is confirmed by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with 10% potassium hydroxide (KOH). However, the KOH test is not 100% sensitive in diagnosing PV. Dermoscopy of PV is still an unexplored area with very little data reported. This study was planned to study the various dermoscopic features and their utility in the diagnosis of PV.Methods::This cross-sectional observational study was carried out over a 1-year period (September 2020– September 2021) among 57 patients with KOH-confirmed PV. All patients underwent dermoscopy using a handheld dermoscope (DermLite DL4; DermLite LLC). The chi-square test or Fisher’s exact test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Results::Of the 57 patients, 43 (75.44%) had the hypopigmented type, followed by the hyperpigmented type ( n = 12, 21.05%) and the perifollicular type ( n = 2, 3.51%). Nonuniform pigmentation was the most common dermoscopic finding observed in both patients with hypopigmented PV ( n = 42, 97.67%) and hyperpigmented PV ( n = 12, 100%) ( P = 0.001). Scaling was the second most commonly observed finding; patchy scaling ( n = 25, 58.13%) and perifollicular scaling ( n = 13, 30.23%) were commonly seen in hypopigmented PV, while hyperpigmented PV showed more diffuse scaling ( n = 6, 50.00%) ( P = 0.04) followed by patchy scaling ( n = 5, 41.66%). Dermoscopy showed unique "double-edged scales" in all lesions with furrow scaling ( n = 11, 19.30%) after eliciting a positive evoked scale sign. Other interesting features seen in hypopigmented PV were hypopigmentation around the hair follicle ( n = 24, 55.48%) ( P = 0.001) and perilesional hyperpigmentation (the halo sign) ( n = 15, 34.88%) ( P = 0.04). Conclusion::We observed several dermoscopic findings in PV that can serve as useful clues for differentiating PV from other similar disorder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荧光染色法和KOH湿片法在浅表真菌感染诊断中的比较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荧光染色法和KOH湿片法在浅表真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皮肤科临床拟诊为皮肤浅表真菌感染的673例患者的标本,分别采用荧光染色法和KOH湿片法进行真菌直接镜检,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阳性率及平均阅片时间。结果:荧光染色法总阳性率为91.23%,高于KOH湿片法的79.20%( P<0.05),总平均阅片时间为(73.00±7.95)s,低于KOH湿片法的(89.62±9.41)s( P<0.05);荧光染色法在念珠菌性尿布皮炎、手足癣、体股癣、甲癣、头癣、花斑癣各病种中的诊断阳性率均高于KOH湿片法(均 P<0.05),荧光染色法在各病种中的平均阅片时间均低于KOH湿片法(均 P<0.05)。 结论:荧光染色法有良好的染色效果,是较KOH湿片法更快速、准确的真菌镜检方法,操作简单,易于常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荧光染色法诊断儿童脓癣3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脓癣是由亲动物性或亲土性的真菌感染毛发及其周围组织引起的化脓性炎症反应,其确诊依赖于真菌镜检和培养。传统的真菌镜检方法是10%~15%氢氧化钾(KOH)湿片法,容易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的结果。我科于近期采用荧光染色法诊断脓癣3例,取得很好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携载重组胶原蛋白的卡波姆凝胶喷剂制备及对大鼠口腔溃疡愈合作用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制备携载重组胶原蛋白的卡波姆凝胶喷剂,并观察其对大鼠口腔溃疡的愈合作用.方法 选取可用于口服制剂的卡波姆971P为主要材料,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甘油、磷酸二氢钾(KH2PO4)、Ⅲ型重组胶原蛋白(rhCol Ⅲ)等制备凝胶喷剂,观察凝胶喷剂在不同pH下的喷出性能、不同缓冲剂对凝胶喷剂粘度变化的影响、不同pH卡波姆凝胶对胶原蛋白溶解度的影响.使用醋酸灼烧法建立大鼠口腔溃疡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卡波姆组(采用不含胶原蛋白的卡波姆凝胶喷剂治疗)、胶原蛋白组(采用含rhCol Ⅲ的卡波姆凝胶喷剂治疗),比较各组大鼠溃疡愈合率及黏膜组织HE染色结果.结果 卡波姆粘度在2500~3000 mpa·s时具有良好的喷出性能.随着离子溶度的升高,卡波姆粘度不断下降(P均<0.05).当凝胶pH是4时,卡波姆中有大量白色团块(未溶解的胶原蛋白),继续延长搅拌时间白色团块未减少;往凝胶中继续缓慢少量添加KOH并不断搅拌,随着pH不断升高,白色团块不断减小,当pH升高到5左右,白色团块消失.空白对照组、卡波姆组、胶原蛋白组制模后第3天溃疡愈合率分别为38.7%、45.6%、53.1%,空白对照组与胶原蛋白组相比,P<0.05;空白对照组、卡波姆组、胶原蛋白组制模后第5天溃疡愈合率分别为62.9%、72.4%、88.5%,胶原蛋白组分别与空白对照组、卡波姆组比较,P均<0.05.制模后第3天,各组口腔黏膜上皮处均有缺损,空白对照组缺损最大,上皮层和固有层中单核细胞、多形核细胞等炎症细胞数量较多,新生血管数量较少;相比于空白对照组,卡波姆组炎症细胞数量减少,新生血管数量较多;而相比于其他两组,胶原蛋白组炎症细胞相对最少,新生血管数量较多,且缺损面积减少;制模后第5天,空白对照组黏膜上皮尚有缺损,炎症细胞数量较多;相比于空白对照组,卡波姆组上皮缺损和炎症细胞数量减少,新生血管数量较多;阳性对照组相比于其他两组,炎症细胞数量最少,新生血管数量明显增多,上皮缺损已完全愈合.结论 携载重组胶原蛋白的卡波姆喷剂具有良好的喷出性能和粘附性能,该喷剂能显著促进大鼠口腔溃疡的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硝基取代的芳香卤代烃在低共熔溶剂中的二甲氨基化反应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利用卤代芳烃的亲核取代反应在芳环中引入二甲氨基,探讨反应条件对硝基取代的芳香卤代烃胺化反应的影响.方法 以 2-溴-1-氟-4-硝基苯作为模型探究最佳反应条件,并用不同位置、不同卤原子取代的硝基苯探究反应底物的范围.结果 反应最佳反应条件为使用 1.00 mL的N,N-二甲基甲酰胺(N,N-dimethylformamide,DMF)为胺化剂,1.5 倍当量KOH提供碱性环境,5.00 mL的低共熔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s,DESs)(氯化胆碱∶甘油=1∶2)为溶剂,在80℃下反应24 h.在底物范围扩展中有效得到一系列 4-二甲氨基硝基苯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经 1H-NMR、13C-NMR确证其结构.结论 DMF在DESs中可以有效充当二甲氨基化试剂,DESs溶剂选择性提高硝基对位上的卤原子的亲核取代反应活性,且不活化邻位卤原子,在优化后的最佳条件下反应,最高产率可达 84%.这种特殊的区域选择性是其他溶剂中不具备的优势,同时该方法具有绿色环保、简单方便、产率适中的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桔梗药渣衍生的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制备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发达孔隙结构的桔梗药渣活性炭(PGAC)吸附剂,去除染料废水中的亚甲基蓝(MB),并研究PGAC对MB的吸附性能和吸附机理.方法 以桔梗药渣为原料,KOH为活化剂,通过简单的高温热解过程得到PGAC,对其表面形貌、内部结构和官能团分布等理化性质进行表征.通过改变吸附剂的浓度、MB的质量浓度、吸附时间和pH值,探究各因素对吸附MB性能的影响,通过等温吸附模型和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实验过程.结果 当吸附剂的质量浓度为80 mg·L-1,MB的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1,吸附时间为1 h,pH为 6 时,PGAC对水中MB的去除率可达到 99.5%;PGAC对MB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结论 PGAC对MB的吸附以均匀的单层吸附为主,吸附速率主要受化学吸附机理控制.所制备的PGAC具有稳定的孔道结构和大表面积,能够高效吸附水中的MB.本研究为中药渣的资源化利用和MB印染废水的处理提供了有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斑马鱼快速骨质疏松模型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本文通过比较常见斑马鱼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模型不同建立方法,优化建立一种快速、稳定、灵敏的造模方法.方法 采用铁过载及泼尼松龙(prednisolone,Pred)诱导OP模型,观察骨形成情况及动物死亡率,分组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模型组(包括FAC组和Pred组)、阳性对照组(AC组).铁过载诱导法采用枸橼酸铁铵(ammonium ferric citrate,FAC)为造模药物.Pred 诱导法有 Pred-3 受精后天数(day post fertilization,dpf)法,造模时间为 3~9 dpf;Pred-5 dpf法,造模时间为 5~10 dpf;Pred撤药法,3 dpf开始造模,7~9 dpf每天撤去 1/3 造模药物.进而比较常用药物阿尔法骨化醇(alfacalcidol,AC)、骨化三醇(calcitriol,CA)、阿仑膦酸钠(alendronate,AL)抗OP效应,选择稳定、灵敏的阳性药,并进一步对不同染色方法及染色条件进行优化.结果 FAC在 500 μg/mL剂量下未能观察到对骨形成的显著影响.骨节数及第一椎骨长度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比较,Pred-3 dpf诱导法Pred组均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但斑马鱼死亡率较高;Pred-5 dpf法无显著性差异;Pred撤药法Pred组均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无死亡.给予AC、CA、AL后均具有抗OP作用,CA抗OP作用更为灵敏、稳定.茜素红(alizarin red,ARS)染色参数优化结果显示,染色浓度为0.02%,染色 2 h,0.5%KOH和甘油分别以(3∶1,3h)和(1∶1,14 h)洗涤条件为最佳.染色对比结果显示,钙黄绿素对骨节部位染色较为灵敏,ARS则对第一椎骨处染色较为灵敏.结论 采用Pred撤药法可诱导建立快速、稳定、灵敏的斑马鱼OP模型,是研究OP的稳定可靠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基于深度学习YOLOv5网络的机器人辅助单孔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实时解剖标志指示系统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开发和评估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模型,将其应用于临床教学,帮助临床医生学习识别解剖标志,提升学习兴趣,增强手术能力.方法:开发和训练深度学习模型以识别以下解剖标志,包括子宫、输卵管、圆形韧带、卵巢、子宫-卵巢韧带、膀胱、子宫-膀胱空间(膀胱分离安全区)、子宫骶韧带和子宫切除手术期间KOH阴道切除器的边缘.采用P(精度)、mAP(平均精度)、F1-置信曲线、R(召回率)来评估模型的准确性,采用临床分组教学应用的方式来验证该模型是否能对临床教学提供帮助.结果:在达芬奇机器人系统构建的手术视频库上训练人工智能模型.该模型P值为94.80%,mAP值为99.10%,F1得分为96.00%,R为99.00%.将其应用于临床教学后,试验组学员对机器人腹腔镜下妇科解剖结构辨认熟练程度,在8个方面均有显著提高(P<0.05),尤其是子宫-卵巢韧带、膀胱、子宫-膀胱空间(膀胱分离安全区),有了明显提升,培训后两组医师妇科专业理论成绩的提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成绩优于对照组.结论:人工智能可用于识别手术领域的解剖结构,帮助临床医生更快更好地学习解剖标志识别,加强临床医生的手术能力,为降低术中不良事件的风险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新一代真菌荧光成像及计算机视觉系统在浅部真菌检测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研究新一代真菌荧光成像及计算机视觉系统(简称为"视觉系统")在浅部真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从2022年4月至2022年9月到三家医院皮肤科就诊且拟诊为浅部真菌感染的患者,刮取皮损位置的甲屑或皮屑,将每份样本平均分成3份,分别予以视觉系统、特敏增强荧光染色法及传统KOH湿片法检测标本,比较3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工作效率.结果 共检测300份阳性皮损,其中特敏增强荧光染色法检出率最高(96%),其次为视觉系统(92%),传统KOH检出率最低(77.67%).视觉系统存在2%的假阳性率,部分标本将纤维、荧光杂质自动识别为真菌结构;视觉系统的优势在于速度快,不依赖于人工,可同时扫描10份标本.结论 视觉系统是一种对检验人员技术水平要求较低,可进行高效批量检测的新型真菌检测技术,但目前版本仍存在假阳性率,需要继续优化提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