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视儿童ICU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系统评估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是儿童最常见的神经系统急危重症。传统上SE定义为癫痫发作持续30 min以上或两次惊厥发作之间意识未恢复。这个定义可能导致对癫痫发作的监护与抢救延误而引起不良后果。目前国际上已经将SE定义修改为持续5 min以上癫痫发作,通常分为两个时间点,即t 1和t 2,分别为癫痫可能持续的时间和癫痫发作可能导致长期不良后果的时间。对于强直阵挛性发作,t 1是5 min,t 2是30 min。但对于局灶性SE或非惊厥型持续状态的时间点仍未确切界定 [1]。难治性SE( refractory status epilepticus, RSE)指持续或反复临床发作及脑电图痫性放电>60 min,经2~3种一、二线药物治疗无效。超级难治性SE(super-RSE,SRSE)定义为使用包括麻醉剂等治疗后发作持续24 h以上的发作状态 [1,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MicroRNAs在各种麻醉剂诱导的神经毒性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MicroRNAs(miRNAs)是小的单链非编码RNA,与靶信使RNA(mRNA)结合导致基因表达改变。儿童在早期或晚期宫内生活中暴露于麻醉剂可能导致神经毒性和成年后长期的神经认知能力下降,这可能与多种机制诱导神经细胞凋亡和抑制神经发生有关,其中miRNAs在此环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MiRNAs是基因表达的关键调控因子,在包括全身麻醉在内的内外环境刺激反应中其表达存在差异。七氟醚、异氟醚、丙泊酚、布比卡因和氯胺酮等超过40个miRNA被证实在麻醉诱导的神经毒性中具有调节作用。旨在对不同麻醉剂可诱导miRNAs差异表达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苯磺酸瑞马唑仑临床应用指导意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1966年,第一代苯二氮 类药物地西泮作为静脉麻醉剂首次用于麻醉诱导 [1]。1978年,Reves等 [2]首次报道了咪达唑仑在麻醉诱导中的应用。与地西泮相比,咪达唑仑水溶性更高,无注射痛,起效更快,对呼吸和循环影响的副作用更小 [2,3]。然而咪达唑仑镇静持续时间较长 [4],在采用氟马西尼拮抗以加快患者恢复后,与丙泊酚麻醉相比仍不理想 [5,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艾司氯胺酮在围手术期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氯胺酮是由等量的左旋氯胺酮和右旋氯胺酮混合而成的消旋混合物。其作为麻醉剂使用已经有悠久的历史,具有缓解焦虑、降低自杀意念、治疗慢性疼痛等多种作用。但是氯胺酮的广泛应用受限于头晕、恶心、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以及可能的滥用潜力。艾司氯胺酮是近年来在国内上市的热点药物。作为氯胺酮的右旋异构体,艾司氯胺酮在具有上述作用的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患者的耐受性更好,使其在精神治疗领域以及麻醉领域的多个临床环境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本文就艾司氯胺酮在围手术期的应用、药理学特性等方面作一综述,简述艾司氯胺酮的药理学作用以及可能的机制,并介绍艾司氯胺酮在围手术期中镇静、镇痛和抗焦虑抑郁中的临床应用进展。本文探讨艾司氯胺酮在围手术期中的应用前景,以期能为艾司氯胺酮的推广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管超选eSAM-Wada试验指导治疗左颞叶动静脉畸形合并癫痫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Wada试验是目前评估语言优势半球和预测术后记忆功能改变的"金标准"。而应用依托咪酯作为麻醉剂的eSAM-Wada试验弥补了传统Wada试验评估时间有限的缺点,可以更好地评估语言和记忆功能。本文报道1例左颞动静脉畸形合并癫痫的患者,联合血管超选技术完成eSAM-Wada试验,并依据其结果给予患者左颞动静脉畸形血管栓塞术+动静脉畸形血管团和致痫灶切除术,术中保留海马结构,最大程度地保护了患者的神经功能。血管超选技术与eSAM-Wada试验技术相结合,有望成为一项新的评估方法,辅助颞叶外科手术决策的制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托珠单抗成功治疗儿童发热感染相关癫痫综合征1例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报道托珠单抗在1例儿童发热感染相关癫痫综合征(FIRES)患者中的成功应用,为FIRES患儿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总结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于2021年2月15日收治的1例FIRES患儿诊疗经过及其对托珠单抗的治疗反应,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和预后评估,同时对托珠单抗治疗儿童FIRES的文献进行复习。结果:该患儿5岁起病,经多种抗癫痫药物、麻醉药物、激素、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免疫治疗及生酮饮食治疗均无效,呈超级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因此于病史36 d及43 d各应用1次托珠单抗(每次4 mg/kg)。第2剂托珠单抗治疗10 d后患儿癫痫发作得以控制。随访10个月,患儿癫痫发作控制良好,认知行为及言语功能明显恢复。目前仅检索到了2篇共3例儿童FIRES患者应用托珠单抗治疗的报道,均显示有效,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FIRES是一种罕见的难治性癫痫综合征,对多种抗癫痫药物甚至麻醉剂耐药,治疗困难,预后差。初步的尝试显示托珠单抗对儿童FIRES患者有效,耐受性好,是一种具备潜力的治疗手段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睑术后眼睑痉挛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31岁,因"双眼上睑重睑术后间断性睁眼困难3年"就诊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患者2017年10月在整形医院行双眼上睑重睑术,术后1周随眼睑肿胀消退后出现双眼睁眼困难、频繁眨眼伴上睑内侧牵扯感,自行按压眉弓内侧后能缓解或自行缓解,缓解后睁眼自如,无不适。病情反复发作,发作及缓解无规律。患者于2018年12月曾到外院眼科完善干眼相关检查,未见异常,给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及人工泪液局部治疗,但效果不佳;在外院神经内科就诊并完善肌电图、头颅核磁共振等检查未见异常及Tension试验阴性。诊断为焦虑症,给予抗焦虑治疗,效果不佳。患者于2019年9月因间断性睁眼困难伴眼睑牵拉痛及流泪来我院眼科就诊。既往体健,否认神经系统性疾病史和家族遗传病史,且家族成员无类似病史。眼部检查示:视力:右眼为1.0,左眼1.0;眼压右眼13.0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1.5 mmHg。病情缓解时:双眼上睑遮盖上角膜缘下约2 mm,开睑自如,眼睑闭合完整,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瞳孔圆、对光反射存在,晶状体及玻璃体透明,眼底正常。病情发作时:双眼上睑遮盖上角膜缘下约4 mm,开睑困难,眼睑闭合完整,频繁眨眼。双眼泪道冲洗通畅。辅助检查示:右眼泪液分泌试验为13 mm,左眼为15 mm;右眼泪膜破裂时间为10 s,左眼12 s;头颅及眼眶MR、肌电图未见异常;Tension试验显示阴性。诊断:双眼重睑术后眼睑痉挛(Blepharospasm,BSP)。治疗方案:痉挛发作时使用表面麻醉剂丙美卡因(Alcon,15 ml/支)无缓解;A型肉毒杆菌毒素(兰州生物制品,100单位/支),采用0.9%的氯化钠注射液4 ml稀释至25 μ/mL,安多福(0.5%PVP-I消毒液,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消毒双眼(范围上至发际线、外至耳前、下至鼻翼),1 ml皮肤注射器和4.5号针头抽取稀释后的A型肉毒杆菌毒素,先行右眼轮匝肌注射,对上下眼睑中内1/3、中外1/3距睑缘3 mm处及距外眦5 mm处的颞侧皮下眼轮匝肌共5处进行注射,每点注射0.1 ml;同法进行左眼轮匝肌注射。注射后第2天患者诉牵扯感已明显缓解,睁眼自然,痉挛强度分级为0级,定期观察随访1年未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剖宫产产妇围术期发生新生儿窒息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剖宫产产妇围术期发生新生儿窒息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8年9月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120例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并统计患者基本资料、临床资料及围术期发生新生儿窒息情况,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生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危险因素,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新生儿窒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20例剖宫产产妇中,发生新生儿窒息的产妇为11例,占9.17%;未发生新生儿窒息的产妇为109例,占90.83%。其中,轻度新生儿窒息为9例,占7.5%;重度新生儿窒息为2例,占1.67%。年龄、孕周、分娩次数、胎膜早破、胎盘因素、妊娠期合并症、胎数、低体重儿、脐带异常、产前出血、产前贫血及重度子痫前期为影响剖宫产产妇围术期发生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危险因素( P<0.05)。胎盘因素、妊娠期合并症、脐带异常及重度子痫前期为剖宫产产妇围术期发生新生儿窒息的独立危险因素( OR>1, P<0.05)。 结论:剖宫产产妇发生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为9.17%。胎盘因素、妊娠期合并症、脐带异常及重度子痫前期为剖宫产产妇围术期发生新生儿窒息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产妇围产期的卫生保健工作,改进及完善新生儿窒息急救及抢救流程,并评估产妇子痫前期病情程度,选择合理的麻醉剂急救管理方式是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的有效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真实世界研究在国产仿制药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原研药专利到期后被仿制药替代是一个十分常见的现象。为进一步验证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中选国产仿制药的疗效和安全性,国家医疗保障局指导多家医疗机构开展了大规模的仿制药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真实世界研究,涉及心脑血管、神经精神、慢性乙型肝炎、肿瘤等疾病治疗药品和麻醉剂等,纳入研究的患者超过11万例。真实世界研究产生的证据可与随机对照试验证据互相补充,但研究数据的多样性、研究设计的复杂性、对分析方法的高要求和对结果解释的不确定性,给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以及监管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议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促进真实世界数据使用的规范性和便捷性;强化研究设计和数据处理的科学性;探索完善真实世界证据质量评价标准;加强数据安全意识,重视受试者隐私保护等,不断促进真实世界证据生产和使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右美托咪定混合亚麻醉剂量氯胺酮PCIA对晚期癌痛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混合亚麻醉剂量氯胺酮PCIA对晚期癌痛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晚期癌痛患者60例,年龄24~82岁,经三阶梯止痛治疗,镇痛效果欠佳或不良反应明显,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0):常规治疗组(R组)和右美托咪定混合氯胺酮组(DK组)。R组初始吗啡PCIA剂量为口服剂量的1/3;DK组在R组的基础上加入氯胺酮5.4 mg/kg(90 μg·kg -1·h -1)及右美托咪定6 μg/kg(0.1 μg·kg -1·h -1)。2组镇痛药物均加入托烷司琼8 mg并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0 ml;首次剂量4 ml,背景剂量4 ml/h,PCA剂量4 ml,锁定时间15 min。于PCIA前、PCIA 4、12、24和48 h时记录数字评定量表(NRS)评分、Ramsay评分、状态-特质焦虑问卷中文版评分和贝克抑郁量表(BDI-Ⅱ)评分。记录PCIA 48 h内镇痛有效和镇静满意情况、抑郁发生情况和程度、生活质量评分和满意度评分、吗啡用量及便秘、恶心呕吐、躁动和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R组比较,DK组NRS评分降低,镇痛有效率升高,BDI-Ⅱ和状态焦虑评分降低,抑郁发生率降低,程度减轻,恶心呕吐和便秘发生率、吗啡用量及PCIA泵按压次数降低,生活质量评分和满意度评分升高( P<0.05)。 结论:右美托咪定混合亚麻醉剂量氯胺酮PCIA用于晚期癌痛患者,能显著增强镇痛效果,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