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氟沙星C-3(绕丹宁不饱和酮)酰胺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发现将抗菌药氟喹诺酮转化为抗肿瘤药的结构修饰新策略,用酰氨基和绕丹宁不饱和酮分别作为培氟沙星(1)C-3羧基的等排体和修饰基,设计合成了12个新的培氟沙星C-3(绕丹宁不饱和酮)酰胺类目标化合物(6a~61),其结构经元素分析和光谱数据确证.体外抗增殖活性结果显示,目标化合物对Hep-3B、Capan-1和L1210 3种肿瘤细胞株的活性显著高于母体培氟沙星,含芳杂环或氟苯基化合物的活性与对照抗肿瘤药阿霉素相当.由此推测酰氨基绕丹宁不饱和酮杂合骨架替代C-3羧基有利于提高氟喹诺酮的抗肿瘤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4'-去甲基表鬼臼毒素芳香酰胺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为寻找高效低毒且作用谱广的鬼臼脂素类抗肿瘤药物,合成了20个4'-去甲基表鬼臼毒素芳香酰胺类化合物.方法 以4'-去甲基表鬼臼毒素为原料,首先与氯乙腈进行取代反应,再与硫脲反应,最后与不同的取代芳香羧酸成酰胺制得目标化合物.采用MTT法测定目标化合物体外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人肝肿瘤细胞株HepG2、人口腔癌KB细胞、L1210白血病细胞的抑制活性.结果与结论 合成了20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经1 H-NMR和MS谱确证,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均具有一定的肿瘤细胞增殖抑制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恩诺沙星C-3上1,2,4-三唑硫基乙酰腙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基于氟喹诺酮的作用机制和结构特征设计抗肿瘤氟喹诺酮化合物.方法 1,2,4-三唑杂环作为恩诺沙星C-3上羧基的电子等排体,硫基乙酰腙作为功能修饰侧链,设计合成了新的1,2,4-三唑硫基乙酰腙类氟喹诺酮C-3衍生物(7a-71),其结构经元素分析和光谱数据确证,用MTT[3-(4,5-dimethyl-2-thiazolyl)-2,5-diphenyl-2-H-tetrazolium bromide]方法评价了体外对SMMC-7721、L1210和HL60共3种癌细胞的抗增殖活性.结果 合成了12个新目标物,对3种癌细胞抗肿瘤活性强于母体恩诺沙星.构效关系表明,2-羟基苯环基或吸电子基取代苯基类化合物的活性强于其他取代基的化合物,其中对SMMC-7721细胞的活性与对照阿霉素相当.结论 硫基乙酰腙功能基修饰的1,2,4-三唑杂环替代氟喹诺酮C-3上羧基有利于提高抗肿瘤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美洲大蠊多肽对L1210荷瘤小鼠抗肿瘤免疫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索美洲大蠊精制物CⅡ3及相关合成短肽HFDT1在小鼠体内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取BALB/c小鼠60只,建立小鼠白血病细胞L1210荷瘤模型,随机分为5组,用美洲大蠊精制物CⅡ3高、低剂量及相关人工合成短肽HFDT1连续给药10 d,设环磷酰胺(CTX)为阳性对照,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另取BALB/c小鼠12只作为正常对照,评估受试药的肿瘤抑制作用及对小鼠体重的影响;然后取小鼠胸腺、脾脏、外周血,通过称重、血细胞自动分析、流式细胞术、双抗体夹心ELISA等方法分析胸腺及脾脏指数、外周血免疫细胞数量的变化、脾脏淋巴细胞及B细胞(CD45R+细胞)与T细胞(CD3+细胞)比例变化、T细胞亚群(CD3+ CD4+细胞与CD3+ CD8+细胞)的变化、小鼠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 CⅡ3及HFDT1能抑制小鼠L1210瘤的生长且不降低荷瘤小鼠的体重;CⅡ3及HFDT1能有效的上调荷瘤小鼠的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能显著提高荷瘤小鼠外周血免疫细胞的数量;能维持脾脏淋巴细胞含量,调节T、B淋巴细胞和CD3+ CI4+细胞与CD3+ CD8+T的比例;能够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的水平.结论 美洲大蠊精制物CⅡ3及相关合成短肽HFDT1可通过增强荷瘤小鼠抗肿瘤免疫功能,发挥抗肿瘤活性,有望成为低毒有效的抗肿瘤候选药,特别是HFDT1,因能够通过人工方法大量合成,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miRNA-17-92高表达白血病动物模型化疗敏感性及复方浙贝颗粒增敏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miRNA-17-92高表达对白血病小鼠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复方浙贝颗粒的化疗增敏性.方法 应用L1210细胞及miRNA-17-92高表达细胞,DBA/2N小鼠按组别尾静脉分别注射细胞100×104/只.将造模小鼠分为5组:miRNA-17-92高表达L1210细胞白血病小鼠(miRNA-17-92)观察组、miRNA-17-92化疗组、miRNA-17-92化疗联合复方浙贝组、L1210细胞白血病小鼠(L1210)化疗组、正常对照组.化疗组经腹腔给药,注射环磷酰胺;化疗联合复方浙贝组加用复方浙贝颗粒灌胃.在实验过程中每7 d检查1次外周血常规及白细胞分类;于给药第15天或濒死前处死动物,检测外周血常规及白细胞分类、骨髓形态学检查白血病细胞的比例、脾脏称重并观察病理组织学的改变、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P糖蛋白(P-gp)的表达.结果 miRNA-17-92观察组、miRNA-17-92化疗组、miRNA-17-92化疗联合复方浙贝组、L1210化疗组、正常对照组给药第15天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6,P=0.002;F=16.90,P=0.002);miRNA-17-92观察组较正常对照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下降(P<0.05);外周血白血病细胞比例分别为(37.2±13.1)%、(5.7±1.9)%、(1.3±0.8)%、(0.8±0.3)%、0,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分别为(26.9±11.0)%、(6.8±2.0)%、(3.2±1.0)%、(1.7±1.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4.38,P=0.0000;F=19.71,P=0.0000).脾脏重量分别为(0.70±0.18)、(0.20±0.07)、(0.44±0.17)、(0.23±0.19)、(0.60±0.18)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8,P=0.032),化疗可减轻白血病脾脏浸润.P-gp分别为(33±11)、(27±11)、(32±11)、(20±11)、(17±3)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42,P=0.034),复方浙贝颗粒未明显减低P-gp表达.结论 miRNA-17-92高表达L1210小鼠化疗反应率减低,复方浙贝颗粒可以提高miRNA-17-92高表达的化疗反应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淫羊藿苷调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淫羊藿苷对近交系DBA小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并分析其机制. 方法 近交系DBA/2小鼠60只,采用皮下注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系L1210细胞以建立L1210白血病模型, 然后随机均分为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淫羊藿苷2.5 mL/kq组、淫羊藿苷5 mL/kq组和淫羊藿苷10 mL/kq组(n=12只),1周后 淫羊藿苷2.5 mL/kq组、5 mL/kq组和10 mL/kq组灌胃给予对应剂量的淫羊藿苷,模型对照组灌胃给予等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对照,阳性对照组灌PI3K/Akt抑制剂LY294002对照. 治疗3周后采用人工法计数尾静脉血细胞分类及血象;取小鼠肝、脾组织,采用Westem blot检测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及磷酸化蛋白激酶(p-Akt)蛋白表达,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组织同源性磷酸酶-张力蛋白(PTEN) mRNA和Akt mRNA的表达. 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淫羊藿苷2.5 mL/kq组、5 mL/kq组和10 mL/kq组尾静脉血细胞淋巴细胞、白细胞和L1210细胞总数均明显降低,而中性粒细胞升高(P<0.05);小鼠肝、脾组织Bcl-2、p-Akt蛋白和Akt mRNA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TEN蛋白和PTEN mRNA则高表达(P<0.05);且上述指标中,淫羊藿苷 5 mL/kq 组与2.5 mL/kq组比较(P<0.05);淫羊藿苷10 mL/kq与5 mL/kq组和2.5 mL/kq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至治疗结束时淫羊藿苷2.5 mL/kq组、5 mL/kq组和10 mL/kq组小鼠存活数、体质量、肝脾和皮下瘤重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淫羊藿苷可能通过阻断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而实现抑制L1210细胞增殖效应,且这种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无乳链球菌感染致化脓性椎体骨髓炎1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2023/8/6
1临床资料病人,男,77岁,因间断发热伴剧烈腰痛10 d入院.该病人于2016年3月10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达40℃,伴畏寒、寒颤,继之出现剧烈腰痛及双侧腰背部肌肉抽搐、痉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8分.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8.82× 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6.8%;炎症指标:血沉51 mm/h,C反应蛋白186.14 mg/L,降钙素原<0.5 ng/mL;结核分支杆菌检测(-);肿瘤指标: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T) 9.41 ng/mL,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F) 1.06 ng/mL,F/T0.11,核基质蛋白(NMP)22(+),余均未见异常;血清免疫固定电泳:IgGλ(+),血轻链LAM:1210 mg/dL,κ/λ0.75;布氏杆菌凝集试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小鼠可溶性信号调节蛋白α(SIRPα)胞外段蛋白增强巨噬细胞对L1210白血病细胞的吞噬能力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克隆小鼠信号调节蛋白α(SIRPα)胞外段基因(mSIRPα)并构建其原核表达载体,实现蛋白的可溶性表达后,研究mSIRPαext在肿瘤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小鼠淋巴结来源的cDNA扩增mSIRPαext基因,并进一步构建pET32a-SIRPαext原核表达载体.在实现含有硫氧还蛋白(Trx)标签的重组Trx-mSIRPα ext融合蛋白可溶性表达后,培养小鼠骨髓来源单核细胞并诱导其向巨噬细胞分化,接着将巨噬细胞与羟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脂(CFSE)标记的L1210白血病细胞共培养,在共培养体系中添加Trx-mSIRPαext蛋白及Trx对照蛋白,通过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和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重组蛋白在巨噬细胞吞噬肿瘤细胞中的作用.结果 获得纯化的可溶性Trx-mSIRPαext蛋白,利用体外吞噬实验证明该蛋白可增强巨噬细胞对小鼠L1210白血病细胞的吞噬作用.结论 原核表达的Trx-mSIRPαext蛋白可有效提高巨噬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吞噬作用,从而发挥抗肿瘤免疫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p62-NRF2通路探讨黄芪甲苷对白血病耐药细胞株化疗敏感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基于p62-NRF2通路探讨黄芪甲苷(AST)对白血病耐药细胞株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机制.方法 复制白血病细胞模型,cck-8法测L1210、L1210/DDP细胞株对DDP的敏感性;将L1210/DDP细胞随机分成5组,即L1210组、L1210/DPP组、给药1组(L1210/DDP+ 8μg/ml DDP)、给药2组(L1210/DDP+ 8μg/ml DDP+ 100μg/ml AST)、给药3组(L1210/DDP+ 8μg/ml DDP+ 70μg/ml verapamil组),评价AST对L1210/DDP耐药性的逆转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周期、凋亡率变化,DCFH-DA荧光探针检测各组细胞内ROS变化;real time RT-PCR检测p62-NRF2通路各节点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 L1210/DDP细胞对DDP的敏感性明显弱于L1210细胞,相对耐药指数为2.56;100μg/ml AST作用24h后,相对逆转倍数为13.67,70μg/ml verapamil的相对逆转倍数为20.46;与L1210组相比,含L1210/DDP各组内ROS水平低(P<0.05);与L1210/DDP组相比,给药2、3组肿瘤细胞G1期阻滞,S期缩短,细胞增殖受到抑制(P<0.05);给药各组细胞p62、NRF2基因mRNA表达下调,除给药1组外,细胞HO-1基因mRNA表达均下调,而各给药组细胞cyclinD、Caspase3 mRNA表达均上调,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ST具有增强L1210/DDP细胞株对DDP敏感性,逆转L1210/DDP细胞株耐药的功效,其机制可能通过调控p62-NRF2通路及其靶基因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昆明小鼠和DBA/2小鼠尾静脉注射L1210细胞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尾静脉注射L1210细胞建立昆明小鼠及DBA/2小鼠的白血病模型,观察肿瘤细胞的迁移情况以及小鼠存活时间,为后续L1210细胞迁移的细胞内信号通路研究及抗肿瘤药物筛选奠定基础.方法:常规培养小鼠白血病细胞L1210系,将昆明小鼠及DBA/2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C)和实验组(B、D),实验组尾静脉注射5×106 L1210细胞,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PBS.昆明小鼠组饲养56 d,DBA/2小鼠组饲养14 d.定期测量小鼠体重并观察小鼠形态,取濒死小鼠以及最后解剖的小鼠的心、肝、脾、肺等脏器称重并测量,统计结果.结果:A、B、C、D组小鼠的平均存活天数分别为56、56、13.83±0.37、10.33±3.40 d.昆明小鼠实验组脾脏明显肿大,肺脏有少量白细胞浸润,心脏和肝脏无明显变化,无死亡现象;DBA/2小鼠注射L1210细胞后第7 d开始出现死亡,随着饲养时间的延长,死亡率不断上升.结论:昆明小鼠或DBA/2小鼠尾静脉注射L1210细胞均可引起肿瘤细胞的体内浸润.昆明小鼠尾静脉注射L1210细胞存活时间长,适合长期观察或周期比较长的实验;DBA/2小鼠尾静脉注射L1210细胞存活时间短,但实验现象明显.后期研究可以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和实验周期来选择合适的实验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