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MRI精准辅助诊断模型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拟开发一种基于MRI深度学习的自动精准检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诊断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OVCF的500例患者资料。男396例,女204例;年龄(74.5±6.0)岁;骨密度T值为-2.9±0.8;骨折节段:L 1 128例,L 2 113例,L 3 109例,L 4 115例,L 5 108例。选择多模态分层融合网络进行训练、测试及验证,应用grad-cam可视化方法,构建基于脊柱MRI图像的深度学习模型。随机抽取30例诊断为OVCF患者的MRI图像,比较深度学习的精准辅助诊断模型与高年资脊柱外科医师对OVCF的诊断价值。 结果:建立的基于MRI图像深度学习的精准辅助诊断模型对OVCF的诊断准确度为96.7%,灵敏度为93.5%,特异度为88.9%,阳性预测值为100.0%,阴性预测值为76.9%,均高于2名高年资脊柱科医师(70.0%、72.7%、28.6%、82.1%、2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的基于MRI图像的深度学习的OVCF精准辅助诊断模型,其诊断效能高于脊柱外科医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老年重症肺炎有创机械通气患者营养不良与谵妄的发生相关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肺炎有创机械通气患者营养不良与发生谵妄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年龄≥60周岁的重症肺炎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谵妄评估法(CAM)对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患者进行谵妄评估,CAM评分≥1分定义为谵妄;采用简易微型营养评估量表(MNA-SF)对患者进行营养评估,MNA-SF评分≤7分定义为营养不良。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谵妄分为谵妄组和非谵妄组,比较两组临床指标、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停药后唤醒时间的差异。经28 d短期随访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比较两组谵妄及营养不良发生率的差异。通过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老年重症肺炎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谵妄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共纳入132例老年重症肺炎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其中28 d生存98例,死亡34例,病死率为25.76%。死亡组患者营养不良及谵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生存组(61.76%比37.76%,64.71%比26.53%,均 P<0.05),MNA-SF评分明显低于生存组(分:6.32±1.80比8.72±2.23, P<0.01),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血乳酸(Lac)均明显高于生存组〔PCT(μg/L):4.47(2.69,10.39)比2.77(1.28,5.94),IL-6(ng/L):204.08(126.12,509.85)比120.46(60.67,290.99),Lac(mmol/L):5.14(2.75,8.60)比3.13(2.16,4.30),均 P<0.05〕,停药后唤醒时间也较生存组明显延长(min:33.94±8.51比28.92±7.03, P<0.01)。132例老年重症肺炎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中,有48例在ICU住院期间发生谵妄,84例未发生谵妄,谵妄发生率为36.36%。谵妄组患者28 d病死率显著高于非谵妄组(45.83%比14.29%, P<0.01),MNA-SF评分显著低于非谵妄组(分:6.46±1.77比9.05±2.15, P<0.01),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停药后唤醒时间也较非谵妄组显著延长〔ICU住院时间(d):13.40±9.59比10.06±7.81,机械通气时间(h):197.06±89.80比138.81±82.30,停药后唤醒时间(min):35.85±7.01比26.99±6.12,均 P<0.05〕。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营养不良〔优势比( OR)=7.527,95%可信区间(95% CI)为2.585~21.917〕、Lac( OR=5.345,95% CI为1.733~16.483)、停药后唤醒时间( OR=6.653,95% CI为2.021~21.904)是老年重症肺炎有创机械通气患者ICU住院期间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谵妄组患者28 d累积生存率明显低于非谵妄组(54.17%比8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 χ2=16.780, P<0.001)。 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有创机械通气患者ICU住院期间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包括营养不良、Lac及停药后唤醒时间;谵妄的发生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胰腺腺泡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和病理特征及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胰腺腺泡细胞癌(PACC)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和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8年7月间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胰腺外科收治的34例PACC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胰腺肿瘤组织α1抗凝乳蛋白酶(α1-ACT)、极低分子量细胞角蛋白(CAM5.2)、突触素(Syn)、铬粒素A(CgA)的表达,采用第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对肿瘤标本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结果:34例PACC患者中男性23例(68%),女性11例(32%),年龄25~75岁,平均54岁。首发症状为腹痛或腹胀21例(62%)、皮肤或巩膜黄染4例(12%),体检发现9例(26%)。体重指数为17.6~34.0 kg/m 2,其中<18.5 kg/m 2 3例(9%),18.5~24.0 kg/m 2 23例(68%),>24.0 kg/m 2 8例(23%)。术前检查7例(20.6%)CA19-9升高,3例(8.8%)CEA升高,7例(20.6%)AFP升高;血淀粉酶16~247 U/L,平均80 U/L。增强CT见病灶呈不规则形,表现为不均匀略低密度,可见囊变、坏死区。肿瘤位于胰头部14例(41%),胰体尾部19例(56%),胰颈部1例(3%)。肿瘤最大径1.5~15.5 cm,平均5.4 cm。术后病理Ⅰ期4例(12%),Ⅱ期14例(41%),Ⅲ期14例(41%),Ⅳ期2例(6%)。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α1-ACT和CAM5.2均表达阳性(100%),8例(23.5%)Syn阳性表达,6例(17.6%)CgA阳性表达。Ki-67指数为9%~70%,平均41%。6例患者的胰腺肿瘤组织基因测序结果显示,2例BRCA2突变(7155C>G),1例K-ras突变(35G>T),1例RET突变(200G>A),1例LKB1突变(234G>T),1例K-ras和RET双突变(35G>A、1798C>T)。30例获得随访,术后中位生存期为38.3个月。 结论:PACC是胰腺少见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肿瘤组织α1-ACT和CAM5.2阳性表达率达100%,常见BRCA2、K-ras、RET和LKB1基因突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右美托咪定用于术后镇痛对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谵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氢吗啡酮对术前存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谵妄(POD)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拟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76例,年龄60~9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Ⅱ~Ⅲ级。根据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字表分成2组:对照组(C组,38例)和右美托咪定组(E组,38例)。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和维持方法相同,术后均行静脉自控镇痛,C组患者术后镇痛的配方如下,盐酸氢吗啡酮0.15 mg/kg+昂丹司琼16 mg,使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E组患者术后镇痛泵配方如下,盐酸氢吗啡酮注射液0.15 mg/kg+右美托咪定1.5 μg/kg+昂丹司琼16 mg,使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术后5 d内,每天根据3 min谵妄诊断量表(3D-CAM)评估两组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于术后12 h(T1)、术后24 h(T2),术后36 h(T3)和术后48 h(T4)根据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患者的静息痛和活动痛,并评估患者镇痛相关并发症(恶心呕吐、嗜睡和呼吸抑制);于术前(T0),术后第24小时(T2)、术后第48小时(T4)抽取中心静脉血3 ml,检测血清中的皮质醇(COR)、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或者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或者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E组的POD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34.21%比13.15%, χ2=4.66, P<0.05)。与C组比较,E组的恶心呕吐和嗜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恶心呕吐:18.43%比15.79%, χ2=0.09, P>0.05;嗜睡:7.89%比5.26%, χ2=0.21, 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呼吸抑制。术后T3和T4时间点E组的静息痛VAS评分[T3,(1.63±0.75)分比(2.04±0.43)分, t=3.12, P<0.05;T4,(1.49±0.59)分比(1.92±0.66)分, t=3.27, P<0.01]及活动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C组[T3,(2.94±0.78)分比(2.62±0.67)分, t=2.62, P<0.05,T4,(2.11±0.52)分比(2.41±0.61)分, t=2.82,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T2和T4时间点,E组患者的COR[T2,(38.20±8.92) ng/L比(46.79±9.10) ng/L, t=5.45, P<0.01;T4,(28.12±8.11) ng/L比(34.53±6.18) ng/L, t=4.07, P<0.01]、IL-6[T2,(32.34±4.35) ng/L比(51.45±8.67) ng/L, t=15.69, P<0.01;T4,(27.18±5.87) ng/L比(45.33±4.81) ng/L, t=14.90, P<0.01]和TNF-α[T2,(29.55±7.66) ng/L比(38.64±8.13) ng/L, t=6.56, P<0.01;T4,(21.37±5.49) ng/L比(29.69±8.16) ng/L, t=5.09, P<0.01]的水平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氢吗啡酮联用右美托咪定用于术后镇痛可减少老年MCI患者髋关节置换术患者POD的发生率,可能与降低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ZFTA-NCOA1/2融合伴间叶分化的室管膜瘤样肿瘤临床病理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ZFTA-NCOA1/2融合伴间叶分化的室管膜瘤样肿瘤(ependymoma-like tumors with mesenchymal differentiation,ELTMD)的临床病理和分子学特征。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RNA测序以及荧光原位杂交验证,证实1例ZFTA-NCOA1/2融合的幕上室管膜瘤样肿瘤,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患儿女,4岁,突发头痛头晕伴肢体无力,右额顶部镰旁富血供占位性病变。HE组织学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和混合性成分,由小蓝圆细胞和梭形细胞成分构成,类似高级别肉瘤和胚胎性肿瘤,偶见室管膜样分化。免疫表型L1CAM弥漫阳性,p65核阴性。RNA测序示ZFTA-NCOA1/2基因融合。结论:ELTMD是一类罕见的儿童高级别肿瘤,WHO暂未归类,具有显著的异源性间叶分化,免疫表型和分子特征不同于幕上室管膜瘤或中枢神经系统胚胎型肿瘤,组织学相当于WHO 3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缓解期并发利什曼病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儿,女,3岁,因"发热十余天"于2017年3月1日首次入院。血常规:WBC 17.7×10 9/L,中性粒细胞占0.24,淋巴细胞占0.60,RBC 3.64×10 12/L,HGB 89 g/L,PLT 69×10 9/L。骨髓象: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占0.78,糖原染色(PAS)阳性。免疫分型:异常细胞占0.765,主要表达HLA-DR、CD10、CD15、CD19、CD2、CD38、cCD79和TdT。染色体核型正常。白血病相关融合基因:TCF3-PBX1阳性,余阴性。明确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B细胞,中危)。根据CCLG-ALL 2008方案先后予以泼尼松预激、VDLD方案(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培门冬酶、地塞米松)诱导缓解、CAM方案(环磷酰胺、阿糖胞苷、6-巯基嘌呤)早期强化、大剂量甲氨蝶呤巩固、VDLD+CAM方案延迟强化Ⅰ、维持治疗及VDLD方案延迟强化Ⅱ治疗。化疗期间规律行腰椎穿刺及三联鞘内注射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规律复查骨髓象及微小残留病(MRD),均呈完全缓解(CR)状态。2018年1月25日,患儿因"确诊ALL 10个月余,发热6 d"再次入院,最高体温41 ℃,伴有寒战、气促,偶有咳嗽,无明显咳痰,无腹痛、腹泻、胸闷等症状,家属入院前自行给予"阿奇霉素、抗病毒口服液"治疗4 d,患儿体温无明显下降。患儿无乙肝、结核等传染病史,常规预防接种,无手术外伤及食物药物过敏史,前期治疗中共输注红细胞8 U,血小板3 U。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TPMT、NUDT15基因多态性对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6-巯基嘌呤耐受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TPMT*2 rs1800462、TPMT*3B rs1800460、TPMT*3C rs1142345和NUDT15 rs116855232基因多态性对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6-巯基嘌呤(6-MP)耐受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9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确诊并接受环磷酰胺、阿糖胞苷和6-MP(CAM方案)治疗的216例成人ALL患者,利用Taqman SNP基因分型方法检测患者的TPMT、NUDT15基因型。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基因多态性对ALL治疗中含6-MP方案耐受性的影响。结果:216例患者中B-ALL 185例(85.65%)、T-ALL 31例(14.35%)。TPMT*2 rs1800462 CC型216例(100.00%);TPMT*3B rs1800460 CC型216例(100.00%);TPMT*3C rs1142345 TT型209例(96.76%)、TC型7例(3.24%),等位基因突变频率为1.62%。NUDT15 rs116855232 CC型166例(76.85%)、CT型48例(22.22%)、TT型2例(0.93%),等位基因突变频率为12.04%。TPMT*3C rs1142345突变型组(TC+CC型)悬浮红细胞的输注量少于野生型组(CC型)( P=0.036);TPMT*3C rs1142345突变型组出现肝损害(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的风险高于野生型组( OR=9.559, 95% CI 1.135~80.475, P=0.038)。NUDT15 rs116855232突变型组(CT+TT型)WBC<1×10 9/L和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0.5×10 9/L的持续时间均长于野生型组(CC型)( P=0.005, P=0.007);突变型组单采血小板的输注量多于野生型组( P=0.014)。 结论:TMPT、NUDT15基因多态性可以影响成人ALL患者对6-MP的耐受性。治疗前检测患者基因型,进而优化6-MP使用剂量,有助于缩短骨髓抑制时间和减少血制品输注量。临床试验注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TNC-09000397)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电针调控L1CAM表达在阿尔茨海默病神经保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电针干预对阿尔茨海默病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神经细胞粘附分子L1(L1CAM)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雄性APP/PS1小鼠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及非穴组,每组10只小鼠,另取10只C57BL/6小鼠纳入对照组。电针组小鼠给予电针刺激百会、肾俞穴,电刺激频率50 Hz,连续波,电流强度1 mA,每天刺激1次,连续干预14 d;非穴组小鼠在百会、肾俞穴附近给予电针刺激,其它操作均与电针组相同;模型组、对照组小鼠均继续常规饲养,未给予电针等特殊处理。于干预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小鼠行为学改变,选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小鼠海马组织中L1CAM、PTEN及p5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结果比较,模型组在第1,2,3,4,5天时的逃避潜伏期均显著延长( P<0.05)。与模型组结果比较,电针组在第2,3,4,5天时逃避潜伏期均显著缩短( 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L1CAM蛋白表达量明显上调( P<0.05),PTEN及p53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下调( P<0.05)。与电针组比较,非穴组在第2,3,4,5天时逃避潜伏期均明显延长( P<0.05),L1CAM蛋白表达量下调( P<0.05),PTEN及p53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上调( P<0.05)。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实验小鼠逃避潜伏期与L1CAM表达水平呈负相关性( P<0.05),与p53、PTEN表达水平呈正相关性( P<0.05)。 结论:L1CAM参与实验小鼠学习记忆过程,电针穴位可改善AD小鼠学习记忆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海马组织中L1CAM蛋白表达、抑制PTEN及p53蛋白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晚期胆囊癌伴多发肝转移免疫治疗联合放疗成功转化后手术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68岁,2019年4月因反复低热半年余至我院就诊。增强CT和MRI检查示,胆囊癌伴肝脏多发转移。超声胃镜检查显示,胆囊弥漫性增厚,向腔内突起形成菜花样新生物。肝脏S4段结节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腺癌(图1)。免疫组化:CK7(+),CK8(-),CK19(+),CK20(-),肝细胞(-),MUC5AC(-),CAM5.2(-),Ki67(+约5%),CgA(-),Syn(-)。临床分期为T3N0M1,ⅣB期。经过肝胆胰肿瘤MDT讨论后,于5月17日至9月18日行6周期GEMOX方案化疗。具体用药:吉西他滨1.6 g,第1天和第8天静脉滴注;奥沙利铂200 mg,第1天静脉滴注;21 d为1个周期。10月17日增强CT和MRI检查示,胆囊癌原发病灶及部分肝转移病灶较前明显增大,新发肝门部淋巴结转移。肝脏穿刺活检组织加做免疫组化:MSH2(+),MLH1(+),PMS2(+),MSH6(+),HER-2(-),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PD-L1)(+约40%)。二代测序显示,TMB-Low,FGFR2、IDH1/2、BRCA1/2、BRAF、c-MET和NTRK1-3均无突变。经过第2次肝胆胰肿瘤MDT讨论后,决定给予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和化疗。10月24日至12月2日行放疗,采用6 MV X线适形调强放疗技术,计划靶区(胆囊肿物及周围多发肝转移癌、肝门区转移淋巴结)总照射剂量50.4 Gy,2 Gy/次,共28次。于2019年10月30日至2020年7月3日行11个周期二线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 PD-1)抑制剂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具体用药:信迪利单抗200 mg,第1天和第8天静脉滴注;替吉奥胶囊60 mg,第1~14天口服,2次/d; 21 d为1个周期。2020年7月13日增强CT和MRI检查示,胆囊壁较前变薄,肝内多发转移消失,肝门部淋巴结转移显示不清(图2)。经过第3次肝胆胰肿瘤MDT讨论后,于2020年7月22日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部分肝脏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胆囊)囊肿伴坏死,符合新辅助治疗后改变,肿瘤退缩分级评分为0分(图3)。2020年8月10日至11月24日行5周期免疫治疗。具体用药:信迪利单抗200 mg,第1天静脉滴注;21 d为1个周期。后定期、规律复查,末次影像学检查时间为2021年7月15日,末次电话随访时间为2022年1月8日,患者无肿瘤复发及转移,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OS)已超过32个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清中神经来源外泌体MicroRNA-211-5p与帕金森病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及诊断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血清中神经来源的外泌体中MicroRNA-211-5p(miR-211-5p)的水平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与帕金森病(PD)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和诊断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于嘉兴市第二医院就诊的帕金森病患者80例(PD组),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将患者分为认知障碍36例,非认知障碍44例。同时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人30例作为对照组。取受试者外周血后采用ExoQuick试剂盒提取外泌体,L1细胞黏附分子(L1CAM)生物素化抗体分离神经来源的外泌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外泌体中BDNF的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外泌体中miR-211-5p的表达水平。结果:(1)血清神经来源外泌体中BDNF和miR-211-5p具有相关性( r=-0.805, P<0.001),PD组血清神经来源外泌体中BDNF和miR-211-5p具有相关性( r=-0.785, P=0.002),对照组亦具有相关性( r=-0.867, P<0.001)。(2)PD组患者血清神经源外泌体中miR-211-5p的水平为(0.30±0.08)显著高于对照组(0.17±0.04),而BDNF水平为(0.55±0.06)mg/L,低于对照组(0.75±0.06)mg/L,( t=7.125、6.368,均 P=0.000)。(3)认知障碍组患者血清神经源外泌体中BDNF水平为(0.45±0.07)mg/L,低于非认知障碍组(0.63±0.07)mg/L和对照组(0.75±6.54)mg/L,( t=8.999、7.608,均 P=0.000)。而miR-211-5p为(0.36±0.07)显著高于非认知障碍组(0.24±0.05)和对照组(0.17±0.04),( t=10.923,7.520,均 P=0.000)。(4)ROC曲线结果显示miR-211-5p作为PD认知障碍的曲线下面积为0.860(95% CI:0.770~0.950)阈值为0.32。BDNF作为PD认知障碍的曲线下面积为0.891(95% CI:0.822~0.961)阈值为0.67。(5)miR-211-5p的靶基因可能是BDNF,可能通过抑制BDNF的mRNA表达降低BDNF的水平。 结论:人血清神经源性外泌体miR-211-5p在PD认知障碍中高表达,可以作为PD认知障碍的诊断标准之一,其作用可能与BDNF mRNA表达抑制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