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创猫眼侧方腰椎融合术对重度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后路矫正融合节段选择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微创猫眼侧方腰椎融合术(CLIF)对重度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后路矫正融合节段选择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纳入2016年6月至2019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中心脊柱外科收治的Lenke-Silva分级为Ⅴ级和Ⅵ级的重度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入组患者首先完成术前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评估Lenke-Silva分级,确定Ⅰ期CLIF手术节段,同时预判如行单纯后路矫形需融合节段数;Ⅰ期术后再次评估Lenke-Silva分级,将患者分为有效组(Lenke-Silva分级降低)和无效组(Lenke-Silva分级不变),根据二次评估的结果制定Ⅱ期后路手术方式。比较两组患者实际融合节段与预计行单纯后路矫形需融合节段的差值、分期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冠状面与矢状面影像学参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分析Lenke-Silva分级降低的影响因素。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秩和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共5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性8例,女性46例,年龄(68.8±5.8)岁(范围:56~77岁),术前Lenke-Silva分级:Ⅴ级26例,Ⅵ级28例。行Ⅰ期CLIF 194个节段,其中114个节段(58.8%)行前柱松解重建术(ACR),15个节段(7.7%):使用大角度融合器。Ⅰ期术后,32例患者(22例Ⅴ级、10例Ⅵ级)Lenke-Silva分级降低,纳入有效组;22例患者(4例Ⅴ级、18例Ⅵ级)Lenke-Silva分级无变化,纳入无效组。有效组中32例患者术前侧凸顶椎位置均在L 1以下,无效组中18例(81.8%,18/22)患者术前侧凸顶椎位置在L 1以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3);有效组患者椎间隙前方均无连续性骨赘,无效组中7例椎间隙前方有连续性骨赘(31.8%,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有效组患者Ⅰ期术中行ACR(71.2%比39.5%,χ2=20.660, P<0.01)和使用大角度融合器的节段更多(12.7%比0, P=0.001),而术后严重融合器下沉节段较少(5.9%比15.8%,χ2=4.793, P=0.029)。Ⅰ期术后,两组患者腰椎Cobb角无差异,有效组腰椎前凸角为(34.0±8.3)°,大于无效组的(25.5±9.7)°( t=3.478, P=0.001),而骨盆投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之差为(15.7±4.6)°,小于无效组的(20.0±10.8)°( t=-2.129, P=0.038)。有效组与无效组患者相比,Ⅱ期手术融合节段更少、上端固定椎终止于胸椎例数更少,实际融合节段较预判行单纯后路矫形所需融合节段减少更多( P值均<0.01)。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45个月,两组患者Ⅰ期、Ⅱ期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结果和临床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Ⅰ期CLIF能降低部分严重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的Lenke-Silva分级,Ⅰ期CLIF术后Lenke-Silva分级降低可能与术前顶椎位置、椎间隙前方连续性骨赘,术中使用ACR和大角度融合器,以及术后融合器下沉程度等因素相关。Ⅱ期术前进行脊柱力线再评估,有助于融合节段的准确选择,减少手术创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椎间孔内镜下减压与有限节段减压融合术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的疗效对比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经椎间孔内镜减压术与有限节段减压融合术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1月~2021年1月因ADS于本科室接受手术的53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微创组(31例,接受经椎间孔内镜减压术)与融合组(22例,接受有限减压融合术),并对以下资料进行分析对比:人口统计学资料、术前Lenke-Silva分级,术前、出院前、术后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的放射学参数(侧凸Cobb角、脊柱整体平衡、脊柱-骨盆参数),出院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的临床疗效评估资料,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手术率.结果:患者平均随访15.68±3.26个月,微创组患者平均年龄显著高于融合组(78.64±5.19岁vs 64.95±4.31岁,P<0.05);微创组患者以Lenke-Silva Ⅰ 、Ⅱ级畸形为主,均为单侧神经症状;融合组患者以Lenke-Silva Ⅱ、Ⅲ级畸形为主,73%的患者为单侧神经症状.微创组术前侧凸Cobb角显著低于融合组(23.92°±9.06° vs 39.58°±13.12°,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痛、下肢放射痛,以及功能障碍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末次随访时微创组腰痛及功能障碍评分优于融合组(P<0.05).两组在随访过程中均未观测到冠、矢状位失衡;末次随访时:微创组侧凸Cobb角进展1.51°,融合组矫形丢失1.82°.微创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再手术率均低于融合组(P<0.05).结论:对于下肢神经症状明显但不合并僵硬性冠、矢状位失平衡的ADS,两种手术方式均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症状.短期随访结果显示,单纯内镜减压术后侧凸进展程度较小,在功能改善方面优于有限节段融合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Lenke-Silva分型在退变性脊柱侧弯治疗的临床应用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并评估Lenke-Silva分型在国人退变性脊柱侧弯(DS)临床应用中的价值与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DS患者58例.全部病例参照Lenke-Silva分型标准分级指导治疗:1级行单纯减压(7例);2级行后路减压并短节段融合固定(14例);3级行短节段固定并侧弯矫形(12例);4级行矫形恢复腰椎前凸(10例);5级行长节段融合固定至胸椎(9例);6级均行截骨矫形(6例).对比患者手术前后矢状面平衡(SVA)、冠状面平衡(C7PL-CSVL)、腰椎Cobb角、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PI与LL匹配度(PI-LL)测量结果.比较患者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脊柱侧弯协会22项问卷表(SRS-22)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个月~4年,平均15.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VAS、ODI均小于术前,SRS-22评分均较术前升高(P<0.05);影像学评估:1~2级患者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Cobb角、LL、PT、PI-LL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6级患者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Cobb角、PT、PI-LL均小于术前,LL大于术前(P均<0.05).结论 依据Lenke-Silva分型为指导制定手术方案的所有病例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该分型对于国人DS患者临床应用可行,对临床诊疗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两种治疗策略的中长期比较分析:彻底重建或有限干预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比较研究接受两种治疗策略(长节段彻底重建与短节段有限干预)的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患者术后中长期疗效、并发症及二次手术情况.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1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8例Lenke-Silva分级在Ⅲ级及以上的ADS患者.根据手术节段数分为长节段组(≥3)和短节段组(<3).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固定节段数等一般资料,相关症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影像学指标及二次手术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随访时间、远期总并发症及二次手术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节段组平均年龄(57.1±7.9)岁,固定节段(7.9±2.4)个,术前冠状面Cobb's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平衡及腰痛VAS评分较短节段组差(P<0.05);短节段组平均年龄(60.8±8.4)岁,固定节段(1.4±0.5)个,末次随访时冠状面Cobb's角、腰椎前凸角和矢状面平衡较长节段组差(P<0.05).长节段组内置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更高(P=0.010);短节段组邻近节段相关并发症与长节段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8).结论 对无法耐受长节段手术的患者,短节段有限手术是更加合理的治疗策略.它并不增加术后二次手术的发生率,且患者疗效的改善和维持与长节段策略无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