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60家族肽酶参与调控蜡质芽胞杆菌AR156防治南方根结线虫病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寄主范围广泛,能侵染茄科、豆科、葫芦科等蔬菜,对世界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每年造成的损失可高达数百亿美元.蜡质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 AR156是一种革兰氏阳性杆状细菌,对于南方根结线虫引起的土传病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并且已经完成了全基因组测序.[目的]了解AR156对南方根结线虫的生防机理,寻找与生防功能相关的基因,进行遗传功能基因的分析.[方法]构建蜡质芽胞杆菌AR156 miniTnl0随机插入突变体文库,通过对南方根结线虫致死率和温室防病试验进行筛选,找到与AR156生防能力相关的突变体,鉴定相关功能基因,并对产蛋白酶活性、定殖能力、生物膜形成和游动性等方面进行检测.[结果]与AR156野生型相比,转座子插入位点在M60家族肽酶的突变体BC41产蛋白酶活性下降,植物根围定殖能力减弱,生物膜形成能力和游动性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其防治南方根结线虫的能力降低.[结论]通过对生防相关功能基因的分析,初步明确M60家族肽酶在蜡质芽胞杆菌AR156防治南方根结线虫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第65例:临床表现活动耐量下降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女性,44岁,因"活动耐量下降4个月"于2019年5月27日入院.患者于2019 年1 月无诱因出现运动耐量下降,步行5~10 m需停步休息,伴双下肢水肿. 2019年1月20日就诊于我院,查心率110次/min,血压110/91 mmHg,查血常规:白细胞4. 36×109/L,血红蛋白90 g/L,平均红细胞体积90. 1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28. 8 pg,血小板93×109/L;血生化:白蛋白32 g/L,总胆红素37. 9 μmol/L,直接胆红素24. 2 μmol/L;心脏相关酶谱:肌钙蛋白 I 0. 058 μg/L ( 0 ~0. 056),N末端B型利钠肽原637 pg/ml(0 ~125);凝血:凝血酶原时间20. 5 s,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30. 3 s,D-二聚体5. 18 mg/L;血气分析:pH 7. 464,氧分压83. 6 mmHg,二氧化碳分压42. 0 mmHg.抗核抗体、抗ENA抗体( -);24 h尿蛋白1. 06 g.超声心动图:心肌病变,心肌回声稍增强,室间隔10 mm,左室后壁11 mm,左室舒张末内径48 mm,双房增大,左房61 mm×44 mm,右房55 mm×45 mm,左室收缩功能重度减低,室壁运动普遍减低,左室射血分数(LVEF)29% ,主动脉瓣见少量反流束,二、三尖瓣见中-大量反流束.左室限制性舒张功能减低,轻度肺高压,肺动脉收缩压40 mmHg,下腔静脉增宽. CT肺血管造影:双肺动脉部分分支管腔内可疑充盈缺损,充盈不佳可能,肺栓塞不除外;右肺中叶肺动脉显示不清,闭塞可能;右肺体积较小,分两叶,右肺中叶支气管可疑截断;心脏增大,右心房为著.下肢深静脉超声未见明确血栓.既往史:2007年行肺部纤维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良性病变;2018年6月外伤后行左侧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同期发现血红蛋白下降,最低达50~60 g/L.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心脏疾病相关病史.月经有时量多.个人史、家族史无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代谢酶基因谷胱甘肽S-转移酶M3(GSTM3 )、二氢嘧啶脱氢酶基因(DPYD )、UDP葡糖醛酸基转移酶1家族多肽A1(UGT1A1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7月江苏省肿瘤医院收集的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690份,使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GSTM3 rs7483、DPYD rs1801159、UGT1A1 rs3755319 3个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3个 多态性位点与结直肠癌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隐性模型中GSTM3 rs7483 GG基因型在Ⅰ、Ⅱ期的频率高于Ⅲ、Ⅳ期(P <0.05),分层分析发现,在>60岁患者中,隐性模型中GG基因型携带者Ⅰ、Ⅱ期肿瘤比例是AA+GA基因型的0.321倍(P <0.05).DPYD rs1801159 AG+GG基因型携带者低分化肿瘤比例是AA基因型的1.398倍(P < 0.05),尤其与低龄(≤60岁)和女性患者的低分化有关系(P <0.05).未发现UGT1A1 rs3755319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P >0.05).结论 代谢酶基因GSTM3 rs7483、DPYD rs1801159多态性可能影响结直肠癌的临床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人体肠道4644株代表菌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挖掘与耐药及毒力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了更好地从肠道微生物组中挖掘新的次级代谢产物、了解肠道微生物组编码的抗生素耐药基因和毒力因子情况,本研究基于4 644株人体肠道微生物代表菌的基因组序列,对其编码的次级代谢产物基因簇、抗生素耐药基因和毒力因子进行了预测分析.经antiSMASH预测分析发现,超过60%的代表菌编码至少1个次级代谢产物基因簇,并从8个未可培养菌中发现了 8个潜在的新颖次级代谢产物基因簇.人体肠道中的次级代谢产物主要由梭菌纲(Clostridia)、芽孢杆菌纲(Bacilli)、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拟杆菌纲(Bacteroidia)、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和厚壁菌纲(Negativicutes)6类细菌编码的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nonribosomal peptide synthetase,NRPS)、细菌素、芳基多烯类化合物、萜烯、β-丙内酯、NRPS-样蛋白组成.经PathoFact预测分析发现,抗生素耐药基因和毒力因子在代表性菌株中分布广泛,但潜在病原菌编码频率更高.潜在病原菌中编码外膜蛋白、PapC N-端结构域、PapC C-端结构域、肽酶M16失活结构域等分泌型毒素和硝基还原酶家族、AcrB/AcrD/AcrF家族、PLD-样结构域、Cupin结构域、假定溶血素、S24-样肽酶、磷酸转移酶家族、内切核酸酶/外切核酸酶/磷酸酶家族、乙二醛酶/博莱霉素抗性等非分泌型毒素的频率较高.该研究将为进一步从肠道微生物组中挖掘新的微生物天然产物、了解肠道微生物的定殖与感染机制,为肠道微生物相关疾病提供靶向防治策略等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