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源性与非脑源性疾病所致应激性溃疡相关胃肠道出血的影响因素及临床预后差异: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CU)脑源性疾病与普通重症监护病房(GICU)非脑源性疾病患者的应激性溃疡(SU)及临床有意义的应激性溃疡伴胃肠道出血(CIB)事件的危险因素及临床预后的差异。方法:纳入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NCU及GICU连续性收治的SU患者,以CIB和30 d全因死亡事件为主要终点指标。采用Pearson χ2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组间相应变量的差异,采用逻辑回归分析主要终点指标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261例符合入组标准的SU患者(NCU组149例,GICU组112例),其中女性88例(33.7%),年龄为65(53,76)岁。SU患者中有136例(52.1%)发生CIB,NCU组和GICU组各有68例。相比GICU组,NCU组的SU患者年龄更大,高血压和既往有卒中病史的比例更高,但有冠心病史、有慢性胃病史、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同等药物、有肝功能不全、有肾功能不全、有呼吸衰竭和有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比例更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类似地,与GICU组相比,NCU组CIB患者有卒中病史的比例更高,但有冠心病史、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同等药物、有肾功能不全和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比例更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NCU组SU患者30 d全因死亡率明显低于GICU组(16.2% vs 29.7%,χ2=6.748,P=0.009),但对应的2组CIB患者30 d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9% vs 41.8%,P>0.05)。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提示30 d全因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同等药物[比值比(OR)=2.439,95%可信区间(CI):1.131~5.259]、有输血治疗(OR=3.329,95%CI:1.558~7.112)、有呼吸衰竭(OR=3.405,95%CI:1.61~7.198)和有CIB(OR=3.793,95%CI:1.529~9.414)。而应用鼻胃管(OR=5.209,95%CI:2.820~9.620)、有呼吸衰竭(OR=3.672,95%CI:1.620~8.325)和国际标准化比值>1.5(OR=2.119,95%CI:1.023~4.389)与CIB发生风险增加显著相关,应用质子泵抑制剂进行预防性治疗(OR=0.277,95%CI:0.100~0.768)有助于降低CIB的发生风险。结论:NCU组(脑源性)和GICU组(非脑源性)CIB患者中未发现危险因素及30 d全因死亡率的显著性差异。应用鼻胃管、有呼吸衰竭和国际标准化比值>1.5与CIB发生风险的增加显著相关,而质子泵抑制剂预防性治疗很可能有助于降低2组患者的CIB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神经重症患者气管插管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及其应用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总结神经重症患者气管插管管理的最佳证据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临床证据实践应用系统,检索并总结最佳证据,结合临床情景和专业判断,制订相应的审查指标,辨析证据应用的障碍因素,构建最佳行动策略。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监护室68名护士、2022年1—4月开展基线审查时的98例气管插管患者和2022年9 —12月开展证据应用后的99例气管插管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循证实践前后审查指标的执行率、护士对神经重症患者气管插管管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患者气道并发症(口腔黏膜溃疡、气道黏膜出血、气管食管瘘、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共总结28条最佳证据并制定了相应审查指标,除了6项审查指标(指标11、13、19、20、27、28)由开展循证实践前的97.96%~100.00%提升至10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其余22项审查指标的执行率在开展循证实践后均有所提高,其中有8项指标(指标5、6、9、14、18、21、25、26)执行率从0提升至89.90%~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开展循证实践后,护士对神经重症患者气管插管管理知识水平得分由(62.41±6.07)分提升至(93.82±2.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除气管食管瘘外,患者其他气道并发症发生率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证据的神经重症患者气管插管管理方案可提高护士对神经重症患者气管插管管理的知识水平,降低患者气道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生物电阻抗与神经重症患者营养状况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索在神经重症患者中,电阻抗指标与目前临床常用营养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2022年6至9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神经外科重症患者58例,于术后或伤后1周对患者进行生物电阻抗检测,并于当天采集患者营养相关的生化指标,包括营养状况相关指标、炎症相关指标、贫血相关指标、血脂相关指标。对患者进行急性生理学慢性健康评估Ⅱ评分(APACHE Ⅱ评分)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并根据所得结果进行Nutric营养评分,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电阻抗与营养相关指标及营养风险相关指标的相关性;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营养状况的预测模型;逐步回归法筛选与营养状况相关的电阻抗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营养状况评估模型的评估能力。结果:共收集58例神经外科ICU患者,其中男33例,女25例,年龄72.0(59.0,81.8)岁。细胞外水(ECW)与白细胞介素6呈正相关( r=0.529, P<0.001);浮肿指数[ECW/身体总水分(TBW)]与白蛋白( r=-0.700, P<0.001)、红细胞压积( r=-0.641, P<0.001)、血红蛋白( r=-0.667, P<0.001)呈负相关;相位角(RA为右上肢相位角、LA为左上肢相位角、TR为躯干相位角、RL为右下肢相位角、LL为左下肢相位角)与白蛋白( rRA=0.667, rLA=0.649, rRL=0.669, rLL=0.685,均 P<0.001)、红细胞压积( rRA=0.600, rLA=0.604, rTR=0.565, rRL=0.529, rLL=0.602,均 P<0.001)、血红蛋白( rRA=0.626, rLA=0.635, rTR=0.594, rRL=0.624, rLL=0.631,均 P<0.001)呈正相关。通过逐步回归筛选营养状况的评估因素,再将年龄、性别、白细胞作为混杂因素纳入模型后,得到最终模型为:营养状况=-0.01×年龄+1.22×性别-0.12×白细胞+202.20×ECW/TBW+0.5×躯干相位角-82.16,其中ECW/TBW的 OR值为20.8(95% CI:3.7~117.1), P<0.001。该模型的AUC为0.921。 结论:在神经重症患者中,生物电阻抗指标与目前临床常用营养指标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以作为营养状况的评估因素为临床神经重症患者营养评估提供新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多巴丝肼联合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的效果及对认知功能、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究多巴丝肼联合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的效果及对其认知功能、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神经重症康复中心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110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前瞻性研究,在组间基线特征均衡可比的原则上,根据简单化随机法(奇偶数法)将患者分为单药组(奇数55例,口服多巴丝肼,有效剂量:500~1 000 mg/d)与联合组(偶数55例,在单药组基础上联合普拉克索,有效剂量:0.375~4.500 mg/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认知能力[智力状态评分(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及脑损伤指标[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central nervous system specific protein β,S100β)、人帕金森蛋白7(Human Parkinson Disease Protein 7,PARK7)]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UPDRS Ⅰ、Ⅱ、Ⅲ维度评分均下降,且联合组各评分[(5.53±1.16)、(20.43±3.98)、(14.37±3.07)分]显著低于单药组[(7.06±1.64)、(24.56±4.37)、(17.32±3.83)分]( t值分别为5.65、5.18、4.46;均 P<0.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自主神经及感觉障碍均显著改善,但联合组治疗后感觉障碍比例(20.00%,11/55)低于单药组(38.18%,2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41, P=0.036)。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显著下降,MoCA显著上升;但联合组MMSE[(10.38±1.95)分]低于单药组[(12.27±2.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70, P<0.001),MoCA[(18.46±3.21)分]高于单药组[(16.84±3.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71, P=0.008)。治疗后,两组患者SOD上升,丙二醛下降;联合组SOD[(82.53±10.63)U/L]高于单药组[(76.54±8.85)U/L],丙二醛[(4.64±0.85)μmol/L]低于单药组[(6.46±1.26)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3.21、8.88; P值分别为0.002、 P<0.001)。治疗后,两组患者S100β、PARK7均下降,联合组S100β、PARK7[(73.64±5.72)ng/L,(78.04±6.93)μmol/L]均低于单药组(15.73±3.25)ng/L,(22.23±3.84)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3.63、9.58;均 P<0.001)。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多巴丝肼联合普拉克索可提高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氧化应激指标,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值得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神经重症患者镇痛镇静治疗专家共识(2023)》计划书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神经重症患者的镇痛镇静治疗,由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神经重症亚专业工作组、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国本领域内专家组成《神经重症患者镇痛镇静治疗专家共识》工作组,更新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重症脑损伤患者镇痛镇静专家共识》(2013年版),以科学指导神经重症患者的临床诊疗工作。本工作组遵循美国医学科学院(IOM)临床实践指南的定义,参考《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定手册》和《中国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指导原则(2022版)》等要求,注册并撰写《神经重症患者镇痛镇静治疗专家共识》,并遵循共识制订流程,拟制订和发布《神经重症患者镇痛镇静治疗专家共识(2023)》共识文件。本计划书主要介绍《神经重症患者镇痛镇静治疗专家共识(2023)》更新的目的、目标人群、共识制订工作小组的组成、临床问题的提出与收集、证据筛选和汇总以及推荐意见的产生等共识制订方法和流程,使之更加规范与透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凝血功能动态变化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孤立性下肢远端深静脉血栓发生和进展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影响急性颅脑损伤(ABI)患者围手术期孤立性下肢远端深静脉血栓(IDDVT)发生和进展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凝血功能指标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对IDDVT发生和进展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重症科(NCCU)收治的ABI围手术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比较是否发生IDDVT及IDDVT是否进展患者基本特征、疾病特征、治疗方案、预后,以及术后1、2~4、5~7、>7 d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IDDVT发生和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D-二聚体对IDDVT发生和进展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64例ABI患者,以老年人〔年龄为60(51,69)岁〕、男性〔99例(占60.4%)〕和重型损伤〔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6(5,8)分〕患者为主。164例ABI患者中围手术期IDDVT发生率和进展率分别为61.6%(101例)和16.8%(17例),下肢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为12.8%(21例)。与发生IDDVT组(101例)比较,未发生IDDVT组(59例)患者年龄更小(岁:55±13比62±13),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更短(d:12±6比15±7),体质量指数(BMI)和入院时GCS评分更高〔BMI (kg/m 2):23±5比19±8,GCS评分(分):7±2比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IDDVT进展组比较,IDDV未进展组男性更少〔61.9%(52/84)比88.2%(15/17)〕,输注红细胞和接受抗凝治疗的比例更小〔8.3%(7/84)比29.4%(5/17)和47.6%(40/84)比94.1%(16/17)〕,脑疝发生率更高〔42.9%(36/84)比11.8%(2/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随时间延长,是否发生IDDVT两组D-二聚体升高,发生IDDVT组于术后5~7 d达峰值,随后下降;而未发生IDDVT组>7 d达峰值;IDDVT是否进展两组D-二聚体均逐渐升高,于术后5~7 d达峰值,随后下降。术后2~4 d起发生IDDVT组患者D-二聚体显著高于未发生IDDVT组〔mg/L:4.1(2.3,8.0)比2.4(1.7,3.4), P<0.05〕,持续到术后5~7 d〔mg/L:5.5(3.3,11.4)比3.9(2.6,5.8), P<0.05〕;术后2~4 d起IDDVT进展组D-二聚体水平即显著高于未进展组〔mg/L:11.2(4.7,20.0)比3.7(2.1,6.8), P<0.05〕,持续到>7 d 〔mg/L:11.0(3.0,18.9)比4.1(2.6,6.5),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优势比( OR)=3.43,95%可信区间(95% CI)为1.69~6.96, P=0.001〕、GCS>8分( OR=0.35,95% CI为0.17~0.76, P=0.008)、ICU住院时间>13 d( OR=2.25,95% CI为1.08~4.70, P=0.031)是影响ID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 OR=0.19,95% CI为0.02~0.71, P=0.019)、输注红细胞( OR=6.50,95% CI为1.33~31.94, P=0.021)、脑疝( OR=0.18,95% CI为0.37~0.90, P=0.036)均是影响IDDVT进展的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和术后5~7 d D-二聚体对ABI患者IDDVT的发生均有一定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为0.68和0.72,95% CI分别为0.60~0.75和0.64~0.80, P值均为0.000 1〕;当界值年龄为60岁和D-二聚体为5.4 mg/L时,其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60.6%、54.4%,特异度分别为71.2%、80.9%,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8.7%、84.5%,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1.2%、48.1%。术后5~7 d D-二聚体较术后1 d的增高值对IDDVT进展有一定预测价值(AUC=0.81,95% CI为0.71~0.88, P=0.000 1);当增加值的界值为3.9倍时,诊断IDDVT进展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5%、74.6%、41.9%、90.3%。 结论:危重ABI患者围手术期有较高的IDDVT发生率和进展率。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特别是5~7 d的增加值对于预测患者IDDVT的进展有较高价值,从而利于指导施行全下肢深静脉超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神经重症患者镇痛镇静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镇痛镇静治疗在神经重症领域具有重要作用,但对其评估、实施、减停等具体实践仍存在一定争议。随着神经重症医学的发展、循证医学证据的更新和新型镇痛镇静药物的上市,考虑到我国神经重症从业人员对镇痛镇静认知和实践的差异,由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神经重症亚专业工作组、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国本领域内专家组成《神经重症患者镇痛镇静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工作组,基于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对《重症脑损伤患者镇痛镇静专家共识》(2013年版)进行了更新,针对神经重症患者镇痛镇静治疗的目的、镇痛镇静治疗过程中的监测、镇痛镇静药物选择,以及镇痛镇静治疗在难治性颅内高压和目标温度管理中的应用等5个方面的18个问题,共给出31条推荐意见,旨在指导临床诊疗,提高神经重症医疗质量,改善神经重症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神经重症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多黏菌素局部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神经重症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占比逐年升高。多黏菌素是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有效药物,但其血脑屏障通过率低,静脉给药难以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脑室内或鞘内给药等局部应用的方式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临床采用,但缺乏相关的规范化操作指引,故本共识专家委员会围绕多黏菌素局部应用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适应证、用法用量、治疗途径等问题进行反复讨论,形成14条共识推荐意见,以期为多黏菌素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应用提供科学和切实可行的临床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神经重症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监测与评估专家共识(2024版)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神经电生理监测对各种病因所致的神经重症患者的病情评估和转归预测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神经重症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普及不够广泛,监测水平存在差异,缺乏相关的共识和规范。本专家共识结合了全国神经电生理及神经重症医学专家意见,从神经电生理技术和应用两个方面给出了13条专家意见。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常用的神经电生理监测包括脑电图、诱发电位和肌电三类。主要应用范围包括:昏迷程度评估与转归预测、反映颅内压水平、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鉴定、镇静水平评估、脑死亡判定和重症周围神经病监测。推荐各级NICU对神经重症患者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参照该专家共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肠内营养对神经危重症患者肠道微生态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肠道微生态系统是由肠道菌群及其所寄居的肠道环境所组成。神经危重症患者的肠道微生态系统存在严重紊乱,表现为菌群多样性下降、有害菌属及肠屏障破坏增加。适宜的肠内营养可维持肠屏障稳定,调节肠道免疫功能,抑制肠道炎症,还可调节特定肠道菌群及肠道功能,对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减少患者临床并发症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神经危重症患者治疗的新靶点。本文概述了神经危重症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变化及目前肠内营养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案,将肠内营养及不同添加剂对肠道菌群、肠道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