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近期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导管溶栓(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近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1月—2021年3月129例接受CDT治疗的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6例、女73例,年龄(43.3±6.1)岁。根据CDT治疗的近期效果分为2组:再通组(血栓溶解率≥50%)和未通组(血栓溶解率<50%),其中未通组57例,再通组72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恶性肿瘤、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及CDT前行髂静脉小球囊预扩张等因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比值比( OR)3.261,95%可信度区间( CI)1.361~7.815, P=0.008]、病程>14 d( OR 6.755,95% CI 1.826~24.985, P=0.004)、纤维蛋白原( OR 1.459,95% CI 1.055~2.018, P=0.023)与CDT前行髂静脉小球囊预扩张( OR 5.666,95% CI 1.325~24.235, P=0.019)是CDT治疗下肢DVT近期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年龄、病程、纤维蛋白原、CDT前行髂静脉小球囊预扩张是CDT治疗DVT近期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自我调节联合健康教育对脑出血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情绪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自我调节联合健康教育对脑出血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情绪等的影响,为临床护理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青海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出血术后患者118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与联合组,每组59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联合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自我调节护理。比较2组患者护理前后脑水肿量、脑血肿量、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术后DVT发生率和凝血指标。结果:护理前, 2组患者脑水肿量、脑血肿量、NIHSS评分、SAS评分、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后,联合组患者脑水肿量、脑血肿量、NIHSS评分分别为(16.42 ± 6.41) ml、(6.74 ± 0.81) ml、(11.30 ± 4.43)分,低于常规组的(20.44 ± 5.04) ml、(9.93 ± 1.30) ml、(15.31 ± 4.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3.79、16.00、4.80,均 P<0.05)。护理后,联合组患者SAS、SDS评分分别为(37.21 ± 2.71)、(41.32 ± 3.26)分,低于常规组的(45.23 ± 4.65)、(46.56 ± 4.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45、7.08,均 P<0.05);联合组患者护理期间DVT发生率为1.69%(1/59),低于常规组的13.56%(8/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3, P<0.05)。护理后,2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自我调节联合健康教育可明显减轻脑出血术后患者的不良情绪,有效改善患者神经缺损与脑血肿、脑水肿情况,同时能预防患者下肢DVT发生,且对患者凝血指标无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2年内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2年内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4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采用手术治疗的1 96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573例,女1 389例;首次骨折时的年龄中位数为81(75,86)岁。根据术后2年内是否发生对侧髋部骨折分为两组:对侧髋部骨折组134例,未再发骨折组1 828例。记录首次骨折术至发生对侧髋部骨折的时间。应用 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行走能力、入院时各项血液检查指标、合并内科疾病、Charlson合并症指数(CCI)、入院至手术时间、入院至出院时间及随访期间并发症等相关指标,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确定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2年内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 结果: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2年对侧髋部骨折的累积发病率为6.83%(134/1 962),首次骨折术至发生对侧髋部骨折的时间中位数为365(189,611)d。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为女性( RR=2.081,95% CI:1.351~3.207, P=0.001)、合并周围血管病( RR=5.876,95% CI:2.922~11.818, P<0.001)、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RR=3.750,95% CI:1.897~7.413, P< 0.001)、逐渐升高的CCI( RR=1.363,95% CI:1.223~1.519, P<0.001)、并发肺炎( RR=3.606,95% CI:2.054~6.332, P<0.001)、并发泌尿系感染( RR=7.670,95% CI:4.441~13.248, P<0.001)、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RR=7.389,95% CI:3.992~13.677, P<0.001)。 结论:女性、合并周围血管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逐渐升高的CCI,以及并发肺炎、泌尿系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2年内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复杂性动静脉瘘致下肢静脉性溃疡合并淤积性皮炎一例诊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1例复杂性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并发动静脉畸形和严重静脉功能不全合并下肢静脉性溃疡及淤积性皮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综合治疗策略,并评价其效果。方法:患者,男,79岁。入院后予以利伐沙班抗凝,阿托伐他汀调脂稳斑,迈之灵改善静脉瓣功能血压变化,人促红素治疗肾性贫血,格列齐特控制血糖等药物治疗,并接受溃疡清创+淤积性皮炎清理术。术后进行细致的创面处理与弹力袜加压支持、物理疗法以及康复训练以改善患者血液循环、提高肌肉力量,预防再次血栓形成。结果:经过综合治疗,术后1个月患者左下肢溃疡明显缩小,淤积性皮炎得到改善,肢体功能也有所恢复。结论:对于病史复杂的下肢静脉性溃疡合并淤积性皮炎,综合性治疗策略包括内科全身状态管理与外科局部治疗相结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局部症状及全身健康状况。进一步强调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通过持续监测和实施全面的治疗干预,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狼疮抗凝物比值、D-二聚体、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对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狼疮抗凝物(LA)比值、D-二聚体(D-D)、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以浙江省荣军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下肢骨折手术患者350例为研究对象,以下肢深静脉造影为金标准,确诊DVT患者82例为观察组,非DVT患者26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LA比值、D-D及sEPCR水平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浆sEPCR水平与LA比值、D-D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浆sEPCR、LA比值、D-D水平对DVT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浆sEPCR水平、LA比值、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143.30 ± 11.28)μg/L比(112.56 ± 14.62)μg/L、1.51 ± 0.24比1.22 ± 0.18、(1 013.00 ± 319.54)μg/L比(425.17 ± 100.36)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血浆sEPCR水平与LA比值、D-D水平均呈正相关( r=0.280, P=0.011; r=0.563, P<0.001),LA比值与D-D水平也呈正相关( r=0.741, P<0.001)。D-D诊断DVT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0,截断值569.43 μg/L时诊断DVT的灵敏度、特异度为87.80%、87.69%;LA比值诊断DVT AUC最小,为0.912,截断值1.23时灵敏度、特异度为87.80%、91.25%;sEPCR + LA比值+ DD诊断DVT灵敏度为95.12%,特异度为95.00%。 结论:LA比值、D-D联合sEPCR对DVT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骶髂关节脱位合并同侧骶骨翼骨折分型的可信度检验及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建立骶髂关节脱位合并同侧骶骨翼骨折(SJDISWF)分型系统,并进行可信度检验及临床应用效果评价。方法:采用多中心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及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20例SJDISW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13~58岁[(34.7±13.2)岁]。根据伤侧骶骨移位的方向将SJDISWF患者进行分型,共分为3型:Ⅰ型骶髂关节脱位,同侧骶骨翼骨折块向前脱出呈漂浮状;Ⅱ型骶髂关节脱位,同侧骶骨翼骨折块压缩粉碎,可波及骶前孔;Ⅲ型骶髂关节脱位,同侧骶骨翼骨折端向骶管内嵌插,造成骶管内占位。依据4名观察者间隔4周的两次分型评估结果对SJDISWF分型系统进行可信度检验。根据Ⅰ、Ⅱ、Ⅲ型骨折,分别对患者行前路切开复位内固定、闭合复位内固定或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记录术后骨折愈合情况、骨折复位质量Matta评分、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Majeed功能评分、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者间可信度Kappa值均值为0.890,观察者内可信度Kappa值均值为0.854。本研究中Ⅰ型患者12例,Ⅱ型患者7例,Ⅲ型患者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患者均获随访6~36个月[(20.0±8.7)个月]。骨折均获临床愈合,愈合时间为8~14周[(10.2±1.7)周]。骨折复位质量Matta评分优良率:Ⅰ型83%(10/12),Ⅱ型71%(5/7),Ⅲ型0%(0/1),总优良率达75%。术后3个月Majeed功能评分为(74.6±5.2)分,术后6个月为(84.4±5.8)分( P<0.01);末次随访时Majeed功能评分优良率:Ⅰ型75%(9/12),Ⅱ型100%(7/7),Ⅲ型0%(0/1),总优良率为80%。随访过程中无一例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或坐骨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骶髂关节疼痛、内固定失效或骨折复位丢失等。 结论:SJDISWF分型系统的可信度较高,依据分型对SJDISWF患者采取相应治疗方式均取得较为满意的复位固定及功能恢复效果,对临床治疗方法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俯卧位自然复位法在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俯卧位自然复位法在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4月期间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骨科收治的7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资料。男4例,女3例;年龄为31~87岁,平均55.6岁;左侧3例,右侧4例;骨折按Seinsheimer分型:Ⅱ型3例,Ⅲ型2例,Ⅴ型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9~44 h,平均26 h。所有患者均采用俯卧位自然复位法髓内钉固定治疗。记录患者的术前准备时间、复位所需时间、总手术时间、导针置入透视次数、复位透视次数、总透视次数、复位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疗效等。结果:7例患者均成功完成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7例患者的术前准备时间平均为29.4 min(21~42 min);复位时间平均为6.3 min(3~10 min),总手术时间平均为157 min(82~275 min)。透视次数:导针置入平均37次(14~96次),复位平均23次(10~49次),合计244次(121~360次)。骨折复位质量按改良Baumgaetner复位标准评定:优6例,可接受1例。7例患者术后获12~34个月(平均20.1个月)随访。1例患者术中发生交锁钉孔处钻头折断,1例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患者术后发生骨折不愈合;其余患者未发生俯卧位相关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按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4例,良2例,可1例。结论: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时应用俯卧位自然复位法有利于骨折复位及维持复位,术中透视方便,且进针点不受患者肥胖影响,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回收钩嵌入肾静脉的梭形滤器腔内回收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58岁,因“突发左下肢肿胀5 d”入院。既往有肺栓塞、脑梗死和冠心病病史,未规律抗凝治疗。查体:左下肢重度水肿,呈凹陷性,皮温升高。下肢静脉彩超:左侧股总静脉、股深静脉近心端、股浅静脉、腘静脉管腔扩张,其内可见低回声,压之管腔不能闭合。全腹部三期强化CT:下腔静脉、左侧髂总静脉、髂外静脉可见条状充盈缺损。肺动脉CTA:双肺动脉主干可见充盈缺损影。依据患者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入院诊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化验检查,排除手术禁忌。下腔静脉造影:右肾静脉及肾静脉开口至双髂静脉汇合处下腔静脉造影剂充盈缺损,考虑血栓形成,不适合于肾静脉下方放置下腔静脉滤器,遂于右肾静脉上方下腔静脉内放置Illicium滤器(Visee公司,中国),滤器近心端高度位于第12胸椎中点水平(图1),位置良好,血流通畅。术后予抗凝、消肿等支持治疗,患者下肢肿胀好转出院。患者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后第11天,为取出滤器再次入院,DSA见滤器倾斜、移位,回收钩进入右肾静脉(图2),标准滤器回收法无法取出。经过讨论和体外模拟回收试验后,决定行经颈、股静脉双入路,联合Loop技术和长鞘推进回收技术进行滤器回收。患者取仰卧位,以Seldinger改良法分别穿刺右股静脉及右颈内静脉,成功后分别置入6F短鞘(Cordis公司,美国)。造影进一步明确滤器回收钩嵌入右肾静脉的位置。另经右颈内静脉置入12F 80 cm血管长鞘(COOK公司,美国)至下腔静脉滤器上方,并以0.035 inch×260 cm超滑导丝(Terumo公司,日本)引导Simmons-1导管(Cordis公司,美国)穿过滤器近心端,同时经该鞘置入鹅颈抓捕器(Ev3公司,美国),抓捕导丝头端形成Loop环,并将导丝头端拉出体外,固定导丝头尾两端(图2),推进12F长鞘(图3),使滤器回缩后近心端进入长鞘内,进一步推进长鞘,直至长鞘达滤器侧钩处不能移动,同时将长鞘及回缩滤器整体向前推进1~2 mm(图4),使滤器侧钩脱离腔静脉壁,轻轻旋转长鞘,证实滤器侧钩与腔静脉壁无粘连后,整体回撤长鞘及滤器,使回收钩自右肾静脉内回撤至下腔静脉内(图5)。因滤器侧钩无法进入长鞘,决定经右股总静脉取出滤器,经10F腔静脉滤器回收系统导入鹅颈抓捕器,捕获滤器回收钩,推送远端长鞘,同时放松近端Loop环导丝,将滤器经长鞘顺利取出(图6)。检查回收滤器完整无断裂,下腔静脉造影血流通畅、结构完整、未见造影剂外溢等情况。术后患者恢复可,顺利出院,规律抗凝治疗,随访期间无不适主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医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中医药疗法可降低下肢骨折手术后或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以及颅脑或脊髓损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且可减轻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预防作用较显著,且预防方式多样,涵盖了内治、外治及内外合治法,充分发挥了"治未病"优势。相关研究存在样本量较小等局限性,今后应针对性加以改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栓分子标志物联合Caprini评分预测创伤性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建立一种预测创伤性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风险的指标模型。方法:对2019年5月至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的424例创伤性下肢骨折患者进行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创伤性下肢骨折患者的年龄≥18岁;下肢骨折包括髋部骨折、股骨干骨折、股骨远端骨折、髌骨骨折、胫骨平台骨折、胫腓骨骨干骨折、踝关节骨折和足部骨折。创伤患者在术前行静脉造影检查,424例创伤性下肢骨折患者中,56例在术前诊断为DVT;在非DVT患者中挑选与DVT患者年龄、性别、骨折部位相匹配的对照。检测指标包括常规凝血试验和血栓分子标志物,如D-二聚体、纤溶酶-ɑ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复合物(tPAIC)等,并计算Caprini评分。将DVT患者和非DVT患者的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创伤后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各指标预测创伤后DVT风险的效能。结果:创伤性下肢骨折后发生DVT患者的tPAIC水平和Caprini评分明显大于非DVT患者( P值分别为0.036和0.016)。D-二聚体、PIC、Caprini评分是创伤性下肢骨折后术前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上述3个独立危险因素计算新指标:预测因子 = 0.098×D-二聚体(mg/l FEU)+(-0.564)×PIC(μg/ml)+0.233×Caprini评分。预测因子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721。 结论:预测因子,由D-二聚体、PIC和Caprini评分计算而得,可较综合地涵盖创伤性下肢骨折后发生DVT患者和未发生DVT患者之间各类危险因素的变化,能较好地预测创伤性下肢骨折后DVT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