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管路护理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BD)及支架植入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治疗。该术式有很多优点,能让患者受益,但也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与患者需长期带管及疾病本身有关。规范的PTBD管路维护对于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和改善生活质量非常重要。本共识简述了PTBD的基本知识,重点对带管患者的护理评估、引流管冲洗、更换引流装置及换药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特殊情况处理、健康宣教等进行了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胆道引流方式的选择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手术治疗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行术前减黄最佳胆道引流方式。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手术治疗的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166例,其中男性87例,女性79例,年龄25.0~80.0(59.9±10.6)岁。依据术前胆道引流方式分为未引流组85例、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BD)组56例、内镜逆行胆道引流术(ERBD)组25例;根据术式分为胰十二指肠根治性切除术116例、姑息性胆肠吻合术50例。分析不同术前胆道引流方式下术中抽取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分析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姑息性胆肠吻合术不同术前引流方式下围手术期情况的差异。结果: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未引流组、PTBD组、ERBD组分别为22.4%(19/85)、28.6%(16/56)、100%(25/25),ERBD组阳性率高于PTBD组和未引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种细菌占比ERBD组高于PTBD组和未引流组[64.0%(16/25)比12.5%(2/16)比5.3%(1/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常见致病菌比例ERBD组高于PTBD组和未引流组[97.8%(45/46)比89.5%(17/19)比66.7%(14/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时间ERBD组长于PTBD组和未引流组[(334.5±48.3)min比(289.4±39.5)min比(303.9±57.1)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出血量PTBD组少于ERBD组和未引流组[(268.8±128.4) ml比(388.2±181.6)ml比(366.1±220.4)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三种引流方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临床相关术后胰瘘未引流组、PTBD组、ERBD组分别为6.8%(4/59)、10.0%(4/40)、29.4%(5/17),ERBD组较未引流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姑息性胆肠吻合术患者各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预接受胰十二指肠根治性切除术并且需要术前胆道引流的患者,与ERBD比较,PTBD是更为合适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drainage,PTBD)是梗阻性黄疸的重要微创治疗方法之一,超声引导PTBD具有简便、无放射和可床边操作等优势,临床应用广泛。本共识针对超声引导PTBD的适应证、禁忌证、术前准备、操作方法、术后观察及并发症防治等进行阐述,旨在为推广超声引导PTBD标准化操作提供理论依据及操作规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致肝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TBD)术中肝动脉损伤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20年12月1 446例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PTBD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 446例PTBD手术中,共发生肝动脉损伤7例,发生率为0.48%。所有病例均采用透视引导穿刺,其中未成功置入引流管者7例(0.48%),发生肝动脉损伤1例,置入1根引流管者1 314例(90.87%),发生肝动脉损伤5例,置入2根引流管者125例(8.65%),发生肝动脉损伤1例。不能成功置入引流管会增加肝动脉损伤的发生率( OR=0.06,95% CI 0.01~0.71, P=0.026)。穿刺针针尖为斜面者1 430例(98.89%),发生肝动脉损伤5例,针尖为三棱形者16例(1.11%),发生肝动脉损伤2例。三棱形针尖会增加肝动脉损伤的发生率( OR=55.57,95% CI 6.84~451.38, P<0.001)。 结论:肝动脉损伤是PTBD较少见的并发症,采用三棱形针尖穿刺针及不能成功置入引流管是肝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术前胆道引流方式对壶腹周围癌患者PD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不同术前胆道引流(PBD)方式对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壶腹周围癌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1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行PD的303例壶腹周围癌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99例,女性104例,年龄(64.2±8.8)岁。根据PBD方式分为经皮经肝胆道引流(PTBD)组( n=228)及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组( n=75)。比较两组PBD操作相关并发症(包括出血、胆漏等)、PD术后并发症(包括胰瘘、胆漏、手术部位感染等)、围手术期并发症(PBD操作相关并发症+PD术后并发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D围手术期并发症影响因素。 结果:PTBD组的PBD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0.1%(23/228),低于ERCP组25.3%(19/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0.99, P=0.001)。P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PTBD组为38.2%(87/228),低于ERCP组69.3%(5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2.09, P<0.001)。围手术期总并发症发生率PTBD组44.3%(101/228),低于ERCP组73.3%(5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9.05,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RCP胆道引流的壶腹周围癌患者PD术后手术部位感染风险增加( OR=2.86,95% CI:1.59~5.16, P<0.001),胰瘘风险增加( OR=3.06,95% CI:1.21~7.74, P=0.018)。 结论:ERCP胆道引流是壶腹周围癌患者PD术后胰瘘和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对于行PD的壶腹周围癌患者,若需行PBD建议首选PTB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介入治疗术后肝脏胆汁瘤的治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肝脏微创介入治疗术后形成胆汁瘤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连续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无锡三院)接受介入治疗的肝脏疾病患者资料。筛选术后随访证实的胆汁瘤患者,总结胆汁瘤的分类和治疗。结果:共筛选出43例胆汁瘤患者,其中14例需要治疗,男性9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61(29~85)岁。根据治疗方法和部位不同将胆汁瘤分为:肝外胆汁瘤(2例),行经皮胆道引流术;单纯性胆汁瘤(10例),行经皮胆汁瘤引流术;感染性胆汁瘤(2例),同时行经皮胆道引流术及经皮胆汁瘤引流术。结论:胆汁瘤是肝脏疾病介入治疗术后的一种并发症,将其分类指导治疗,以期提高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胰腺癌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穿刺胆管引流术后胰腺炎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胰腺癌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穿刺胆管引流术(PTBD)后发生胰腺炎的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收集2001年5月至2014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胰腺癌梗阻性黄疸行PTBD治疗患者。共241例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92例、女性49例,年龄30~89岁,中位年龄61岁。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血红蛋白、总胆红素水平、胰管扩张程度、胰腺萎缩程度、术中器械通过梗阻段难易程度、胰管是否显影及引流方式等9项因素与PTBD术后并发胰腺炎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管扩张、胰腺萎缩、胰管显影、引流方式与PTBD术后胰腺炎发生率有关(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胰管显影( OR=6.33)为发生胰腺炎的危险因素,胰管扩张( OR=0.14)、胰腺萎缩( OR=0.12)、外引流( OR=0.11)为发生胰腺炎的保护因素。 结论:胰腺癌梗阻性黄疸行PTBD治疗,术前影像提示胰管扩张、胰腺萎缩术后并发胰腺炎的概率相对较低,而术中胰管显影、选择内外引流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皮肝穿刺胆道外引流术和内外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BD)两种不同引流方式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132例行PTBD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PTBD引流管前端是否置入肠道内,将132例患者分为外引流组( n=81)和内外引流组( n=51)。对比两种引流方式的减黄效果(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及术后并发症、住院费用等术后情况。 结果:共纳入132例患者,其中男性91例,女性41例,年龄18~85岁。与术前相比,外引流组患者术后总胆红素[(190.2±41.8) μmol/L比(294.9±38.3) μmol/L]和直接胆红素水平[(155.4±30.9) μmol/L比(242.1±39.6) μmol/L]以及内外引流组患者术后总胆红素[(179.3±37.1) μmol/L比(288.1±35.4) μmol/L]和直接胆红素水平[(147.7±32.5) μmol/L比(233.7±36.1) μmol/L]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内外引流组患者再次手术调管、重新置管或双侧置管[15.6%(8/51)比3.7%(3/81)]、胆道感染[50.9%(26/51)比27.1%(22/81)]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外引流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胆道感染导致的死亡率相比,内外引流组高于外引流组[7.8%(4/51)比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大肠杆菌、屎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等肠道来源细菌为两组患者胆道感染的主要细菌。内外引流组患者住院费用显著高于外引流组[(34 928.0±3 693.0)元比(29 360.0±3 219.0)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TBD外引流术和内外引流术都能迅速有效的缓解黄疸症状,两者引流效果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患者出院准备度评估指标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构建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BD患者出院准备度评估指标.方法 以Meleis等的转移理论为基础,通过查阅文献、半结构式访谈及小组讨论,初步形成PTBD患者出院准备度评估指标,并采用德尔菲法进行2轮专家函询,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结果 2轮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64和0.972,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240和0.228(P<0.001),最终形成的PTBD患者出院准备度评估指标,包含4个一级指标、35个二级指标.结论 构建的PTBD患者出院准备度评估指标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可作为判断PTBD患者出院准备程度的评估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超声引导置管引流对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对不同梗阻程度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疽(DBMOJ)患者的疗效.方法 收集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89例.三级胆管内径<4 mm为A组,4~8 mm为B组,>8 mm为C组,均行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记录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周的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并记录相关并发症.同时对B组进行经左右肝入路的肝功能分析.结果 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3组早期并发症及晚期并发症分别发生2、3、3例和2、2、2例.3组患者术后肝功能迅速恢复,术后1周A组TBIL下降速度快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和3周3组间的ALT、AS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经右肝入路术后3周各肝功能指标均较经左肝显著改善,经右肝入路术后1周AST及ALT下降速度明显快于经左肝,而经左右肝入路TBIL和DBIL下降速度无明显差异.结论 DBMOJ患者应尽可能在梗阻早期选择经右肝入路行PTBD.经过充分引流后肝功能得到明显快速改善,且穿刺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