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观察熊去氧胆酸胶囊联合腹腔镜辅助胆道镜取石术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腹腔镜辅助胆道镜取石术治疗,术后给予抗感染、保肝、营养支持等一般维持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熊去氧胆酸胶囊0.25 g,tid,口服治疗,连续服用6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症状消失率、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总胆红素(TBIL)]、脂代谢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结石复发率,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纳入45和43例.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56%(43例/45例)和81.40%(35例/43例),在统计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上腹部疼痛消失率分别为95.56%(43例/45例)和81.40%(35例/43例),肝区压痛消失率分别为100.00%(45例/45例)和86.05%(37例/43例),血清GPT分别为(31.54±6.27)和(38.29±6.63)U·L-2,GOT 分别为(38.75±5.52)和(43.46±5.08)U·L-1,TBIL 分别为(26.57±6.39)和(32.28±7.61)μmol·L-1,TC分别为(5.29±1.06)和(6.12±1.03)mmol·L-1,TG 分别为(1.45±0.43)和(1.69±0.46)mmol·L-1,HDL 分别为(1.69±0.36)和(1.51±0.39)mmol·L-1,结石复发率分别为0(0例/45例)和11.63%(5例/43例),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腹泻,对照组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67%(3例/45例)和0(0例/43例),在统计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辅助胆道镜取石术后应用熊去氧胆酸胶囊可促进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的改善,加速脂代谢,预防结石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胆总管结石合并胆道感染患者胆汁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究胆总管结石合并胆道感染患者的胆汁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方法 选取中国十九冶集团职工医院2019年6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胆道感染的胆总管结石患者105例.根据结石的情况将患者分为初发组和复发组.收集受试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等.使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菌种分析仪分离鉴定胆汁中的菌株.使用纸片琼脂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观察受试者的抗生素使用史,胆汁菌株培养的阳性率、分布情况,胆汁中细菌的耐药情况等.结果 结石初发组55例,复发组50例.与复发组相比,初发组的抗生素使用率更高(P<0.05).初发组和复发组的胆汁培养阳性率分别为83.6%(46/55)和94.0%(4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23,P=0.001).复发组革兰阴性菌为84.0%(36/50),大肠埃希菌为30.0%(15/50)高于初发组的63.6%(13/55)和23.6%(1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病原菌分布初发组和复发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初发组相比,病原菌耐药率在复发组中明显增高,耐药性明显增强有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P<0.05).结论 初发和复发胆总管结石合并胆道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相似,但复发组的病原菌耐药性高于初发组,临床医生用药应根据患者结石复发情况、耐药实验慎重选择抗生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再次肝移植病因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再次肝移植的病因、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儿童器官移植科接受肝移植治疗的1 024例患儿(<18岁)的临床资料,其中再次肝移植25例(26例次)。二次肝移植24例,三次肝移植1例。25例患儿中,男13例,女12例。再次移植手术时中位年龄[ M( Q R)]为12.9(20.5)个月(范围:5.8~134.8个月),体重为8.0(5.6)kg(范围:5.0~30.0 kg),儿童终末期肝病(PELD)评分为17.0(21.3)分(范围:0~45分)。再次肝移植的病因:胆道并发症(7例次)、移植肝原发无功能(5例次)、抗体介导排斥(4例次)、肝动脉血栓形成(3例次)、门静脉血栓形成(3例次)、肝动脉血栓形成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2例次)、下腔静脉闭塞(1例次)、窦状隙梗阻综合征(1例次)。按两次移植间隔时间30 d为界线,早期(≤30 d)再移植8例次,晚期(>30 d)再移植18例次。比较两组患者再次肝移植的病因、术前PELD评分、与前次肝移植间隔时间、手术情况、主要并发症及生存情况。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比较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进行Log-rank检验。 结果:本组病例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6.8(30.2)个月(范围:1 d至85.7个月),再次肝移植的发生率为1.9%(19/998)。早期再移植组手术时间为(439.8±151.0)min,供肝重量与受者体重比为5.0(1.8)%(范围:3.6%~6.1%),再移植病因主要为移植肝原发无功能及血管并发症;晚期再移植组手术时间为(604.4±158.0)min,供肝重量与受者体重比为3.4(2.1)%(范围:1.4%~5.3%),再移植病因主要为胆道并发症、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及血管并发症。早期再移植受者术后3个月、1年、2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均为62.5%;晚期再移植受者术后3个月、1年、2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93.8%、9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9)。 结论:血管并发症、胆道并发症、移植肝原发无功能及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是儿童再次肝移植的主要原因。早期再次肝移植患儿的PELD评分较高,晚期再次肝移植手术相对困难。晚期再次肝移植与首次肝移植受者的术后生存率无差异,优于早期再次肝移植。感染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儿童再次肝移植术后死亡的重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胆道闭锁预后相关因素的多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应用多中心数据研究影响胆道闭锁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大陆地区11个儿童医学中心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569例胆道闭锁行Kasai手术,且术后满2年患儿的病历资料。分别记录患儿性别、手术日龄、术前肝功能指标、巨细胞病毒感染情况(血清巨细胞病毒IgM检测结果)、术后有无胆管炎的发生、术后胆管炎发生的时间、次数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肝功能指标、胆红素指标及自体肝生存情况。采用卡方检验或2个独立样本 t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569例患儿中,男257例,女312例;手术日龄为(70.1±22.9)d,范围为9~180 d;术后1个月完全退黄89例(15.6%),术后3个月完全退黄248例(43.5%);术后发生胆管炎216例(38.0%),其中早期胆管炎84例,复发性胆管炎61例。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自体肝生存率分别为97.4%、77.5%、58.7%、46.4%、38.5%。自体肝存活患儿与自体肝未存活患儿在术前肝功能相关指标(ALT、AST、GGT、TBIL、DBI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后2年自体肝存活率比较:根据患儿手术年龄分为≤45 d、46~60 d、61~75 d、76~90 d、91~105 d、106~120 d和>120 d组,各年龄组、男童组与女童组、胆管炎组与无胆管炎组、复发性胆管炎组与无复发胆管炎组及巨细胞病毒感染阴性组与阳性组术后2年自体肝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早期胆管炎组术后2年自体肝存活率28.6%(24/84)明显低于无早期胆管炎组的40.2%(195/4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94, P=0.043)。黄疸消退组术后2年自体肝存活率65.3%(162/248)明显高于黄疸未清退组的29.4%(57/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6.248,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是否合并早期胆管炎( OR=2.094,95% CI:1.172~3.739, P=0.013)及术后3个月黄疸是否消退( OR=0.214,95% CI:0.142~0.322, P<0.001)是影响BA术后2年自体肝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8术后是否合并早期胆管炎及术后3个月黄疸能否消退是影响BA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胆道闭锁Kasai术后早期退黄以及积极预防早期胆管炎的发生能够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Good综合征合并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57岁。因左眼无痛性视力下降1周,于2019年11月11日到湖南省人民医院眼科就诊。患者近1年来有反复肺部感染和贫血,曾于外院诊断为"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并接受抗感染及输血治疗,但是情况无明显好转。2005年行胆道结石取出手术。否认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病史。否认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及其他药物史。否认家族史和遗传病史。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6,矫正视力1.0;左眼视力眼前手动,无法矫正。右眼、左眼眼压均为16 mm Hg(1 mm Hg=0.133 kPa)。双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左眼可见尘状及色素性角膜后沉着物,丁达尔征(+),前房细胞(++);双眼晶状体皮质轻度混浊。眼底检查:左眼玻璃体中度混浊、细胞(+),视盘颜色偏淡;后极部及鼻侧视网膜呈灰白色,血管管径细,动脉闭塞,视网膜下方及颞侧可见颗粒状坏死灶,累及黄斑区( 图1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左眼视网膜动静脉充盈时间延迟,视盘下方大片视网膜荧光着染,后期轻微荧光素渗漏,视盘鼻侧视网膜弥漫性透见荧光夹杂弱荧光斑点;晚期部分视网膜血管及微血管荧光素渗漏,累及黄斑( 图1B)。右眼眼底及FFA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检查提示前上纵膈占位,性质待定( 图2)。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7 g/L(正常值:110~150 g/L),红细胞计数2.22×10 12个/L(正常值:3.5~5.0×10 12个/L),血清铁蛋白1 413 ng/ml(正常值:80~400 μg/L)。免疫学检查:B细胞缺乏、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低CD4 T细胞计数和低CD4/CD8 T细胞计数比率。前房穿刺抽取房水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巨细胞病毒(CMV)含量35.8拷贝/ml。诊断:左眼CMV性视网膜炎(CMVR)。给予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2 mg,2次/周,连续1个月;全身静脉注射更昔洛韦250 mg,2次/d;局部使用1%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和0.5%托吡卡胺滴眼液滴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联合鼻胆管引流与T管引流术治疗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联合鼻胆管引流与T管引流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以胆总管结石病、胆总管结石、T管引流、T管、鼻胆管引流、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管、ENBD引流,cholelithiasis,common bile duct stone,jaundice,obstructive,Jaundice,gallstone,T-tube drainage,T-tube,t-tube,biliary tract drainge,drainge tube,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nasobiliary drainage,nasobiliary tube,endoscopic drainage tubes,endoscopic drainage tube,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为检索词,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1960年1月至2019年5月。纳入比较胆总管结石腹腔镜治疗过程中留置鼻胆管与T管引流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及高质量非随机对照试验(NRCT)。LCBDE联合术前、术中行鼻胆管引流术设为鼻胆管引流组,LCBDE联合术后行T管引流术设为T管引流组。结局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带管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治疗费用、手术失败率、术后胆瘘发生率、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术后结石残留率、术后胰腺炎发生率、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术后胆汁性腹膜炎发生率。计数资料采用优势比( OR)及其95%可信区间(95% CI)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 MD)及其95% CI表示。采用 I2和 Q检验分析纳入文献异质性,若 I2≤50%或 P>0.10时,认为无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若 I2>50%且 P≤0.10时,认为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分析计量资料时,纳入RCT>4篇,进行亚组分析。纳入RCT≤4篇,同时分析NRCT。分析计数资料时,RCT与NRCT合并分析。纳入研究≥10篇,采用漏斗图检验潜在发表偏倚,纳入研究<10篇则不检验。 结果:(1)文献检索结果: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相关研究共26篇,包括9篇RCT,4篇半随机化研究和13篇病例对照研究。半随机化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纳入NRCT。累计样本量2 098例,其中鼻胆管引流组1 114例,T管引流组984例。(2)Meta分析结果。①术后住院时间:鼻胆管引流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D=-6.53,95% CI为-8.64~-4.43, P<0.05),9篇RCT进一步亚组分析,无胆总管结石急性并发症鼻胆管引流组患者住院时间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D=-5.88,95% CI为-8.32~-3.45, P<0.05);伴胆总管结石急性并发症鼻胆管引流组患者住院时间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D=-8.77,95% CI为-12.39~-5.15, P<0.05)。②带管时间:RCT中鼻胆管引流组患者术后带管时间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D=-46.01,95% CI为-83.64~-8.37, P<0.05);NRCT中鼻胆管引流组患者术后带管时间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D=-24.05,95% CI为-32.93~-15.18, P<0.05)。③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RCT中鼻胆管引流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D=-17.80,95% CI为-31.11~-4.48, P<0.05);NRCT中鼻胆管引流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D=-5.64,95% CI为-10.16~-1.12, P<0.05)。④术后胆瘘发生率:鼻胆管引流组患者术后胆瘘发生率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0.50,95% CI为0.28~0.89, P<0.05)。⑤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鼻胆管引流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与T管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0.35,95% CI为0.17~0.73, P<0.05)。(3)发表偏倚分析。对鼻胆管引流与T管引流治疗胆总管结石术后胆瘘发生率比较的Meta分析15篇纳入文献发表偏倚采用漏斗图检验结果显示:以术后胆瘘发生率为指标进行漏斗图分析,各点大致分布在倒置漏斗内,对称性尚可,发表偏倚对Meta分析结果影响较小。 结论:对于内镜不能取石,LCBDE联合鼻胆管引流与联合T管引流比较,前者可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带管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降低术后胆瘘、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原位肝脏移植术后胆瘘的类型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原位肝脏移植术后胆瘘的类型、方法选择及不同方式的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9年3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24例肝移植术后胆瘘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合并狭窄将胆瘘分为4型。患者均接受内镜或介入治疗,包括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经内镜胆道内支架放置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或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ercute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观察指标为胆瘘发现时间、胆瘘位置、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及PTCD并发症、腹腔或胆道引流管拔出时间、新发胆道狭窄等。结果:24例胆瘘于肝移植术后(46.5±36.6) d(6~122 d)发现。Ⅰ~Ⅳ型胆瘘分别有6例、14例、2例和2例。22例胆瘘治愈,总体治愈率91.7%。24例均首先接受ERCP,技术成功率及治愈率分别为87.5%(21/24)和85.7%(18/21)。Ⅰ~Ⅳ型胆瘘ERCP的治愈率分别为6/6、84.6%(11/13)、1/2和0,ENBD与ERBD的胆瘘治愈比列分别为8/10和6/8。5例ERCP未成功者接受PTCD治疗,成功及临床治愈比例分别为4/5和3/4。术后胆道感染发生率为33.3%(8/24),Ⅱ型胆瘘胆管炎发生率高于Ⅰ型[35.7%(5/14)比16.7%(1/6)],合并非吻合口狭窄者比合并吻合口狭窄者更易发生胆管炎[83.3%(5/6)比16.7%(3/18)]。结论: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瘘首选ERCP,次选PTCD。Ⅰ~Ⅳ型胆瘘分别优选ENBD、ENBD联合ERBD、ENBD及PTCD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大肠埃希菌与儿科感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大肠埃希菌是人体内常见的肠道定植菌,一定条件下可转变为致病菌引起感染性腹泻,少数情况可引起肠道外感染,如细菌性脑膜炎、下呼吸道感染、胆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疾病。随着抗生素滥用现象的增多,大肠埃希菌参与不同感染性疾病的致病机制有其各自的特点。现就不同感染性疾病的危害、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予以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胆道系统感染早期识别及并发症处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急性胆道系统感染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急症,易出现并发症,死亡风险高。因此,重视急性胆道系统感染患者病情严重度的早期识别,并对并发症采取适宜干预措施,将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缩短住院时间。本期专栏6篇文章介绍了急性胆管炎病情严重度早期识别和诊断方法及其常见并发症肝脓肿、脓毒症心肌损伤的临床特征,并分别从西医和中医角度阐述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乳头大球囊扩张术和机械碎石术治疗胆总管大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胆总管大结石(最大径≥12 mm)患者93例,其中46例采用乳头大球囊扩张术治疗(乳头大球囊扩张术组),47例采用机械碎石术治疗(机械碎石术组)。两组患者术后症状和黄疸均明显缓解。与机械碎石术组比较,乳头大球囊扩张术组取石时间较短[(10.3±3.2) min比(18.2±15.5) min],一次性取石成功率较高[91.3%(42/46)比70.2%(33/47)],结石复发率较低[7.1%(3/42)比30.3%(10/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378、 χ2=6.626、 χ2=6.918, P均<0.05];两组术中和术后出血、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结石残留和术后3个月内胆道感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