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直肠癌肿瘤中心区和边缘区淋巴管生成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肿瘤中心区和边缘区淋巴管生成与结直肠癌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20例结直肠癌肿瘤标本,以淋巴管特异性标志物podoplanin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检测肿瘤中心区淋巴管密度和边缘区淋巴管密度,以了解结直肠癌不同区域的淋巴管生成情况,同时分析肿瘤不同区域淋巴管密度与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关系。结果:与肿瘤边缘区淋巴管相比,肿瘤中心区淋巴管通常表现为体积更小的闭塞状和不规则状。结直肠癌肿瘤中心区淋巴管密度与肿瘤大小( t=2.673, P=0.009)、组织学分级( t=-2.296, P=0.023)及患者的预后(χ 2=4.386, P=0.036)均有关,而肿瘤边缘区淋巴管密度与淋巴结转移( t=-4.053, P<0.001)、肿瘤分期( t=4.740, P=0.004)及患者的预后(χ 2=5.806, P=0.016)均有关。 结论:肿瘤边缘区淋巴管生成在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肿瘤中心区淋巴管生成与结直肠癌肿瘤生长及分化密切相关;肿瘤边缘区和中心区淋巴管生成对于结直肠癌的发展及预后均具有重要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平足蛋白调控器官损伤与修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平足蛋白(PDPN)是一种小分子跨膜糖蛋白,主要存在于基质细胞,参与淋巴管生成、血小板聚集、肿瘤侵袭和转移等过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结果显示,PDPN可表达于巨噬细胞、T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尤其在器官损伤后出现高表达,在调控炎症发生、器官耐受、组织纤维化和多种免疫相关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PDPN在器官损伤与修复中的调控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器官损伤的防治提供新的靶点和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平足蛋白在脓毒症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平足蛋白(PDPN)是一种小分子Ⅰ型跨膜黏蛋白样糖蛋白,表达于淋巴管内皮细胞、肾小球足细胞、Ⅰ型肺泡上皮细胞和某些肿瘤细胞等细胞表面,参与胚胎发育、免疫应答、炎症和癌症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C型凝集素样受体2(CLEC2)主要表达于血小板上,作为其唯一配体的PDPN可与CLEC2相互作用,在调控脓毒症的发病机制方面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回顾分析近年来关于PDPN与脓毒症的研究,系统阐述PDPN参与脓毒症的可能机制以及针对PDPN治疗脓毒症的一些潜在措施,为深入研究PDPN和脓毒症的关系以及探索脓毒症的发生机制和临床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房水排出系统与眼淋巴引流通路的新认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青光眼作为全球首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其视力丧失与房水排出通道受阻进而引起眼压升高导致视神经损伤有关。眼淋巴引流通路与房水排出系统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探讨眼部淋巴管的生成发育以及明确眼部淋巴管的标志物对于研究青光眼房水流出是否包括淋巴管通路具有重要作用。房水排出系统与眼淋巴引流通路的关系:(1)小梁网内皮细胞中平足蛋白呈强阳性表达,而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表达呈阴性,提示小梁网与淋巴管有密切关系;(2)Schelmm管与淋巴管具有形态学、分子学和功能上的相似性,不仅含有淋巴管和血管的一些特性,还存在一些在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中均未发现的特性;(3)球结膜富含淋巴管,提示球结膜具有活跃的组织引流和免疫调节功能;(4)巩膜主要由胶原纤维构成,缺乏真正的淋巴管,但巩膜血管周围有较多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阳性巨噬细胞,受到组织特异性因子的调节;(5)睫状体细胞中可以检测出多种淋巴标志物,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疑似淋巴管的通道;(6)脉络膜的单个细胞均表达多种淋巴标志物,LYVE-1表达最多。本文就淋巴管生成发育与淋巴标志物、房水流出组织的淋巴系统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健脾消肿颗粒治疗PHN大鼠的疗效观察及作用机制的初探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观察健脾消肿颗粒治疗PHN大鼠的疗效以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健康雄性SPF级Wistar大鼠,适应性喂养后随机抽取正常对照组后,进行造模,正常对照组腹腔一次性注射生理盐水,1 ml/100 g,造模组腹腔一次性注射等量羊抗Fx1A抗血清.造模成功后分组,随机分为模型组、健脾消肿颗粒组.灌胃8 周,分别于0 周、2 周、4 周、8 周后留取24h尿,测定各组大鼠24h尿蛋白定量.8 周后处死大鼠取材,留取血清及组织样本.行光镜HE、PASM染色,免疫荧光等检测,观察各组大鼠肾脏一般病理形态学的改变情况.RT-PCR,免疫组化检测肾组织Podocin、Nephrin的蛋白表达量以及mRNA的表达量.结果:(1)给药2 周、4 周、6 周、8 周后,健脾消肿颗粒组24h尿蛋白定量较模型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2)在白蛋白水平,模型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免疫组化:模型组、健脾消肿颗粒组WT1 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健脾消肿颗粒组WT1 的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podocin的表达异常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脾消肿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RT-PCR: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健脾消肿颗粒组neph-rin、podocin、podoplanin各指标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podocin表达异常,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指标升高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有显著升高趋势.结论:(1)健脾消肿颗粒疗效确切,可以降低PHN大鼠模型24h尿蛋白,升高血浆白蛋白;(2)健脾消肿颗粒可以改善PHN大鼠病理损伤,保护足细胞并促进其修复;(3)足细胞相关蛋白nephrin、podocin等蛋白出现过表达可能仍提示足细胞损伤,蛋白表达上调或下调可能与足细胞损伤严重程度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相关.PHN模型中是否存在基因突变,nephrin、podocin等足细胞蛋白的表达与氧化应激水平关系仍待进一步的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补阳还五汤合参芪地黄汤化裁调控VEGF-C/VEGFR3通路抑制淋巴管新生对糖尿病肾病小鼠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基于调控VEGF-C/VEGFR3 通路抑制淋巴管新生探讨补阳还五汤合参芪地黄汤化裁对糖尿病肾病(DKD)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 24 只雄性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补阳还五汤合参芪地黄汤化裁,生药量 24.44 g·kg-1)和西药组(厄贝沙坦,13.5 mg·kg-1),每组 8 只,另外取 8 只db/m小鼠作为对照组.灌胃给药,每日 1 次,连续 12 周.检测小鼠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及肾脏指数;采用HE、Masson染色法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肾脏组织纤连蛋白(FN)、Ⅰ型胶原蛋白(ColⅠ)、波形蛋白(Viment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3(VEGFR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平足蛋白(PDP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 1β(IL-1β)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肾脏组织ColⅠ、Vimentin、α-SMA、TGF-β1、VEGFR3、VEGF-C、LYVE-1、TNF-α、IL-1β蛋白表达;Real-time PCR 法检测肾脏组织 FN、ColⅠ、TGF-β1、VEGF-C、VEGFR3、TNF-α、IL-1β mRNA 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血清FBG、TG、TC、ACR水平及肾脏指数均明显升高(P<0.05);肾小球肥大,系膜外基质增加,基底膜增厚,囊腔变窄,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间质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纤维化水平明显升高(P<0.05);肾间质中 FN、ColⅠ、Vimentin、α-SMA、TGF-β1、VEGFR3、LYVE-1、TNF-α、IL-1β蛋白表达,胞质中VEGF-C蛋白表达及肾小管毛细血管周围VEGFR3、PDPN蛋白表达均明显上调(P<0.05);肾脏组织中ColⅠ、Vimentin、α-SMA、TGF-β1、VEGFR3、VEGF-C、LYVE-1、TNF-α、IL-1β 蛋白表达均明显上调(P<0.05);肾脏组织中 FN、ColⅠ、TGF-β1、VEGF-C、VEGFR3、TNF-α、IL-1β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小鼠的血清TG、TC、ACR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肾脏组织损伤有不同程度好转,炎性细胞浸润有一定程度减轻,纤维化水平明显降低(P<0.05);肾间质中FN、ColⅠ、Vimentin、α-SMA、TGF-β1、VEGFR3、LYVE-1、TNF-α、IL-1β蛋白表达,胞质中VEGF-C蛋白表达及肾小管毛细血管周围VEGFR3、PDPN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P<0.05);肾脏组织中ColⅠ、Vimentin、α-SMA、TGF-β1、VEGFR3、VEGF-C、LYVE-1、TNF-α、IL-1β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P<0.05);肾脏组织中FN、ColⅠ、TGF-β1、VEGF-C、VEGFR3、TNF-α、IL-1β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合参芪地黄汤化裁可降低DKD小鼠肾脏组织炎症及纤维化水平,其机制可能与调控VEGF-C/VEGFR3 通路抑制淋巴管新生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EGR3通过抑制PRMT1/p-STAT3通路减轻肥胖相关性肾病足细胞炎症损伤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肥胖会导致肥胖相关性肾病(obesity related glomerulopathy,ORG),但其发病机制并不明确.本研究拟检测早期生长反应蛋白3(early growth response protein 3,EGR3)在ORG患者和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肾皮质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EGR3抑制棕榈酸(palmitic acid,PA)诱导的人足细胞炎症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肾损害并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ORG患者(n=6)和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的肾皮质组织(n=10).使用150 μmol/L PA干预人和小鼠足细胞48 h;人足细胞中分别过表达或沉默EGR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和IL-1β的含量;real-time RT-PCR检测EGR3、足细胞分子标志 NPHS1(nephrosis 1)、NPHS2(nephrosis 2)、足糖萼蛋白(podocalyxin,PODXL)、平足蛋白(podoplanin,PDPN)mRNA的表达;RNA-seq检测人足细胞过表达EGR3并150 μmol/L PA干预后与对照组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检测EGR3可能的相互作用蛋白质,并与RNA-seq的结果取交集;Co-IP验证EGR3与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1(protein arginine methyltransferases 1,PRMT1)的相互作用;沉默EGR3和PRMT1抑制剂干预后检测PA诱导的足细胞培养液中IL-6和IL-1β的含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分别过表达或沉默EGR3后磷酸化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phosphorylated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p-STAT3)的蛋白质表达.结果:EGR3在ORG患者和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肾皮质组织中的表达均显著上调(均P<0.01),150 μmol/L PA干预人和小鼠足细胞48 h后显著上调2种细胞EGR3的表达(均P<0.05).人足细胞过表达或沉默EGR3分别抑制或促进PA干预后细胞培养液中IL-6和IL-1β的分泌,并分别上调或下调NPHS1、PODXL、NPHS2及PDPN的表达(均P<0.05).RNA-seq结果显示共有988个DEGs,Co-IP+LC-MS共发现238个可能与EGR3相互作用的蛋白质,且Co-IP证实PRMT1为EGR3的相互作用蛋白质.PRMT1抑制剂能部分减少人足细胞沉默EGR3后PA诱导的IL-6及IL-1β的分泌(均P<0.05);此外,过表达或沉默EGR3负调控PRMT1及p-STAT3的表达.结论:EGR3可能通过抑制PRMT1/p-STAT3通路减轻ORG足细胞炎症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Inhibiting MMP13 Attenuates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a Mouse Model by Reducing the Expression of Pdpn
编辑人员丨2024/6/1
Objective: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3(MMP13)is an extracellular matrix protease that affects the progression of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and arterial thrombi by degrading collagens,modifying protein structures and regulating inflammatory responses,but its role in deep vein thrombosis(DVT)has not been determined.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effects of MMP13 and MMP13-related genes on the formation of DVT.Methods:We altered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MMP13 in vivo and conducted a transcriptome study to examine the expression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MMP13 and MMP13-related genes in a mouse model of DVT.After screening genes possibly related to MMP13 in DVT mice,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candidate genes in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and the venous wall were evaluated.The effect of MMP13 on platelet aggregation in HUVECs was investigated in vitro.Results:Among the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interleukin 1 beta,podoplanin(Pdpn),and factor Ⅷvon Willebrand factor(F8VWF)were selected for analysis in mice.When MMP13 was inhibited,the expression level of PDPN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vitro.In HUVECs,overexpression of MMP13 led to an increase in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PDPN and induced platelet aggregation,while transfection of PDPN-siRNA weakened the ability of MMP13 to increase platelet aggregation.Conclusions:Inhibiting the expression of MMP13 could reduce the burden of DVT in mice.The mechanism involves downregulating the expression of Pdpn through MMP13,which could provide a novel gene target for DV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平足蛋白(PDPN)在肝星状细胞活化以及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究平足蛋白(PDPN)在肝星状细胞活化以及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收集2019年9月—2022年6月首次就诊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感染科的7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活检组织样本,实时定量PCR(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PDPN在不同肝纤维化分期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12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每组各6只.模型组腹腔注射含10%CCl4,对照组注射等体积橄榄油共6周,HE染色、天狼星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分离小鼠肝脏原代细胞,检测PDPN mRNA在各类型细胞中表达;使用PDPN蛋白处理小鼠原代肝星状细胞,并使用NF-κB抑制剂BAY11-7082处理,分析PDPN诱导肝星状细胞炎症因子表达情况.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两组数据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活检样本中,PDPN mRNA在正常肝脏中表达较低,S3、S4期肝组织中表达显著升高,与正常肝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PDPN阳性表达主要集中在纤维间隔及肝窦,S4期肝组织PDPN阳性面积比S0期表达显著升高(t=8.892,P=0.001).正常组小鼠中PDPN主要在肝窦表达少许,在CCl4模型小鼠中PDPN表达显著升高(t=0.95,P<0.001),主要在纤维间隔表达;RT-PCR结果显示,PDPN mRNA在CCl4模型小鼠中显著升高(t=11.25,P=0.002).与肝细胞、肝星状细胞、Kupffer细胞和肝内胆管细胞相比,PDPN在肝窦内皮细胞中明显高表达(F=20.56,P<0.001);PDPN蛋白处理小鼠原代肝星状细胞15 min,炎症相关因子TNF-α、CCL3、CXCL1和CXCR1的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值均<0.05),BAY11-7082(NF-κB信号抑制剂)处理后,上述炎症指标水平均明显下降(P值均<0.05).结论 在肝纤维化中主要表达在肝窦内皮细胞的PDPN增加,其通过NF-κB信号调节肝星状细胞活化,促进肝纤维化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针刺损伤后修复中的淋巴样结构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观察正常及损伤后小鼠脊髓中淋巴管的分布及特点,探讨脊髓损伤修复过程中有无淋巴管的参与.方法 成年雄性KM小鼠39只,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组6只和损伤组33只.将损伤组小鼠随机分为术后1 d组、术后3 d组、术后5 d组、术后7 d组和术后14 d组,每组6只.损伤组部分小鼠针刺损伤后死亡3只,后随机补充样本.正常组不损伤脊髓,损伤组采用针刺法制备脊髓损伤.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脊髓中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分布,观察正常及针刺损伤后小鼠脊髓中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物同源异型盒基因转录因子1(prox-1)、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lyve-1)、平足蛋白(podoplanin)以及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CD34的表达情况.通过对脊髓样本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lvye-1/prox-1、lyve-1/podoplanin及CD34/prox-1的共表达情况,探讨新生淋巴管内皮细胞的来源.结果 正常成年小鼠脊髓中存在淋巴管样结构,并呈节段性分布,横向走行于白质与灰质间;针刺损伤处的脊髓出现新生淋巴管样结构,同时表达prox-1、podoplanin、lyve-1和CD34;脊髓损伤处瘢痕化后,新生的淋巴管样结构消失.结论 正常成年小鼠脊髓中存在节段性横向分布的淋巴管样结构;脊髓损伤处重建过程中有新生淋巴管样结构的参与,新生淋巴管内皮细胞可能来源于周围既存的淋巴管或血管内皮细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