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矫治老视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老视是指随年龄增长眼调节能力下降导致视近困难,多在40岁以后出现症状。老视的矫治包括重建调节和改善症状两种,前者目前仍难以实现,而后者主要为配戴凸透镜。随着越来越多的患者有摆脱框架眼镜的愿望,手术矫治的方法逐渐得到推广应用。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是手术矫治老视的常用方法之一,本文在介绍该手术矫治老视理论机制的基础上,回顾近期文献综述应用不同算法进行手术的新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联合老视矫正方案的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能否治疗老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老视指因年龄增长,眼部的调节力不足以胜任日常近距离视物需求的一种现象。现代社会40岁以上想摆脱老视和屈光不正带来视觉困扰的患者越来越多,这为临床开展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提出了新的挑战,涌现出多种可联合的老视矫正技术和方案。然而,联合各种老视矫正方案的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能否治疗老视,值得临床加以关注。本文基于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及各种老视矫正方案的机制,深入分析联合老视矫正方案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目的和效果,提出目前该手术仅可发挥矫正老视的作用,并应以此正确开展手术,希望与眼科同道共同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云夹"辅助老视验配方法的有效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应用"云夹"(杭州镜之镜公司)对不同年龄层、不同屈光状态患者进行习惯阅读距离测定。基于习惯阅读距离计算近附加值(ADD),与传统法ADD进行比较,评价"云夹"辅助老视验配方法的有效性。方法::横断面研究。共纳入2018年4月至2019年2月以爱尔眼视光研究所名义向社会招募的28~60岁矫正视力正常的受检者181例。受检者经框架眼镜矫正后,通过传统方法测试ADD,并利用"云夹"客观监测习惯阅读距离,进一步计算"云夹"法ADD。以年龄40岁为界,将受试者分为老视前组(<40岁)和老视组(≥40岁);以等效球镜-0.50 D为界,将受试者分为近视组(屈光度<-0.50 D)和正视组(屈光度为-0.50~+0.50 D),采用析因设计分析年龄及屈光度对习惯阅读距离的影响,应用配对 t检验、相关性分析及Bland-Altman分析评价传统法ADD与"云夹"法ADD的一致性。 结果::在所有受检者中,老视组习惯阅读距离大于老视前组[(0.37±0.06)m vs. (0.38±0.06)m, F=5.51, P=0.02],习惯阅读距离不受屈光状态影响( F=1.48, P=0.23);"云夹"法ADD与传统法A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46, P=0.15),且呈现高度相关性( r=0.74, P<0.001),Bland-Altman分析显示,2种方法的平均偏差仅为-0.08 D。 结论::习惯阅读距离受老视状态影响,"云夹"法ADD与传统法ADD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云夹"辅助老视验配是一种客观、准确的个性化老视验配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视矫正药物及手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老视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会增加从事工作和生活所必需活动时的安全性风险。老视是老化导致的晶状体光学功能障碍或晶状体功能失调综合征的早期表现,在晶状体功能失调综合征的3个阶段,适宜的矫正方式也有所不同。老视矫正的方法有很多,以框架眼镜和隐形眼镜较为多见。随着数字化需求的增加,人们对调节能力的依赖程度以及脱镜需求越来越高,因此老视的药物治疗、角膜、巩膜和晶状体手术的进展具有重大意义。现笔者对可获得的以及正在研究的老视矫正药物和手术进行综述,并对老视未来的治疗方法进行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年龄相关视觉问题探索及其功能康复的科学对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按照老龄化社会国际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年龄相关健康问题的研究和对策已经成为国家"主动健康"战略的主要抓手之一。年龄相关性视功能衰退及眼病主要包括老视、白内障、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如何发挥主动眼健康计划的作用,开展该领域的问题探索及研究,出台适宜的科学对策,从而早期干预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综合诸多团队的研究及实践探索,分析年龄相关眼健康问题及其严重影响,提出视觉功能衰退及康复的理念及具体工作策略,并结合团队实践探索的经验,分析早期干预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飞秒激光角膜基质内切割术后单焦点IOL及对侧眼三焦点IOL植入术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例8年前因老视行右眼飞秒激光角膜基质内切割术患者因双眼老年性白内障行双眼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右眼单焦点人工晶状体(IOL)、左眼三焦点IOL植入术。术后右眼角膜基质环与单焦点IOL互补,远、近距离视力均得以恢复;左眼的三焦点IOL提供了更好的中距离视力;双眼注视恢复了较为理想的全程视力;患者的融合功能在正常范围且立体视功能得以重建。希望该病例能为老视矫正手术后白内障治疗提供有益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术前验光及单眼视模拟专家共识(2023)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近年来,激光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已成为矫治近视及老视等屈光不正的重要方式之一,为我国成年人屈光不正的矫正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目前,不断提高相关患者的视觉和生活质量仍是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追求的最终目标,而精确的术前验光和单眼视耐受性模拟是保证手术有效性、实现患者最优视觉质量、同时达到患者术后舒适性的重要环节,但目前我国仍缺乏规范的验光流程、术前相关检查项目及结果判断的标准化,以及术前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的要点。为规范从事屈光临床研究者及相关从业人员的术前检查流程和检查方法,中国民族卫生协会眼学科分会屈光学组组织我国相关领域专家,在复习和研究国内外循证医学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归纳我国临床存在的、亟待解决的相关问题,结合本专业领域专家的临床实践,充分讨论并制定《中国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术前验光及单眼视模拟专家共识(2023)》,就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前主觉验光、客观验光、主客观结合验光、主视眼判断、双眼视觉功能检查及单眼视耐受性试戴模拟等临床问题提出专家推荐意见,旨在提高从事屈光诊疗的专业人员及相关从业人员对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术前验光和单眼视试戴模拟的精确度及合理评估患者的耐受程度,使我国激光角膜屈光手术验光诊疗工作更加规范化、个性化和人文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Q值调整联合单眼视LASIK治疗近视伴老视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Q值调整联合单眼视LASIK治疗近视伴老视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爱尔眼科医院国际屈光中心实施老视手术患者。34例非主视眼采用Q值调整联合单眼视LASIK治疗老视,非主视眼设定目标Q值比术前Q值向更负的方向变化0.3~0.5,保留的屈光度在-1.00~-0.25 D范围。对照组43例匹配年龄和非主视眼屈光度,保留的屈光度在-1.00~-0.25 D范围,不做Q值调整;2组主视眼均全矫。记录非主视眼的裸眼远、中、近视力,角膜中央3 mm屈光度,前表面Q值,总像差,低阶像差,高阶像差,球差,角膜球差,离焦和彗差。记录双眼裸眼远、中、近视力。组间连续型变量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使用Spearman相关检验近视力与离焦、术后Q值及瞳孔变化幅度的相关性。 结果::术后3个月,Q值调整联合单眼视组非主视眼近视力较对照组好( t=0.597, P=0.021),远视力和中视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值调整联合单眼视组93%的患者双眼近视力(LogMAR)在0或以上,比对照组的86%高( χ2=27.127, P<0.001)。与对照组相比,Q值调整组总像差、低阶像差、角膜球差、离焦较对照组大( t=-2.210, P=0.032; t=-2.135, P=0.038; t=-2.108, P=0.038, t=-2.190, P=0.034)。77例患者近视力与术后自然光线瞳孔下的离焦、术后Q值及调节引起的瞳孔变化均呈负相关( r1=-0.251, P1=0.028; r2=-0.543, P2<0.001; r3=-0.417, P3<0.001)。 结论::采用Q值调整联合单眼视LASIK治疗老视在提高近视力的同时,不影响远视力。Q值向负向调整,增加了中央角膜的屈光度、离焦和球差,在视近时通过瞳孔直径的变化,提高近视力,同时不会明显影响远视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激光融合视觉手术矫正近视眼伴老视的术后视觉质量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激光融合视觉(LBV)手术矫正近视眼伴老视的术后手术效果和视觉质量。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于2021年8月至2022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采用LBV方案矫正近视眼伴老视的患者50例(100只眼),在术前及术后1、3、6、12、24个月时分别检查主视眼、非主视眼及双眼的裸眼远视力、裸眼近视力(UNVA)、最佳矫正远视力、显然验光等效球镜度数(MRSE),并计算有效性指数(EI)和安全性指数(SI),以评价术后屈光效果;检查调节功能及对比敏感度以评价功能性视力;通过高阶像差和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评价客观视觉质量,并进行主观视觉质量问卷调查。结果:LBV手术后24个月主视眼EI和SI分别为1.04±0.23和1.14±0.14;非主视眼的EI和SI分别为0.85±0.21和1.06±0.08,主视眼、非主视眼及双眼UNVA尽管在术后1和3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自术后6个月开始,各眼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6个月时,主视眼和非主视眼UNVA分别为0.07±0.13和0.03±0.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MRSE在术后24个月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3、6、12、24个月随访时调节功能与术前相比未见下降。术后高阶像差的增加以球差为主,手术前后客观视觉质量检查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个月对比敏感度相较于术前明显提高。术后24个月时,11/12的患者问卷结果显示视觉质量良好。 结论:LBV手术能够在术后6个月内逐渐形成良好的双眼融合视觉,术后24个月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稳定性,能够维持较好的功能性视力和视觉质量。患者术后满意度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眼分别行SMILE和FS-LASIK的优化单眼视手术矫正近视眼伴老视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双眼分别行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和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的优化单眼视手术矫正伴近视眼伴老视患者的效果,以及双眼在接受不同手术方式后的角膜上皮重塑的情况。方法:前瞻性研究。连续纳入2021年8月至2023年4月于重庆白继眼科屈光手术中心因近视眼伴老视接受手术矫正的患者32例(64只眼),其中男性9例,女性23例,年龄(44.25±2.96)岁。将患者的主视眼(32只眼)行SMILE,非主视眼(32只眼)行FS-LASIK保留轻度近视并引入部分负球差。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及1、3、6个月的视力、屈光度数,采用iProfiler Plus屈光分析系统测量全眼像差,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测量不同区域角膜上皮厚度,根据视力计算安全性指数和有效性指数,采用Binoptometer 4P双目视力仪测定离焦度数和对比敏感度,对患者进行手术满意度的问卷调查。结果:自术后1周起,主视眼裸眼远视力均优于术前;术后3个月起,非主视眼裸眼近视力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时,主视眼裸眼远视力在1.0及以上的比例为96.9%(31/32),非主视眼裸眼近视力在0.8及以上的比例为93.8%(30/32),双眼远视力安全性指数为1.15±0.09,有效性指数为1.15±0.11。术后1周及1、3、6个月,主视眼与目标屈光度偏移在±0.50 D之内的眼分别占90.6%(29/32)、90.6%(29/32)、93.8%(30/32)、96.2%(25/26);非主视眼与目标屈光度偏移在±0.50 D之间分别占81.3(26/32)%、87.5%(28/32)、93.8%(30/32)、96.2%(25/26)。术后主视眼和非主视眼球差分别为(0.11±0.03)和(-0.01±0.04)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周、1个月时,非主视眼中央区角膜上皮厚度(71.34±21.69)和(61.34±15.85)μm,显著高于主视眼的(51.97±6.33)和(52.72±6.32)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术后满意度等级在满意及以上占比为96.9%(31/32)。 结论:双眼分别行SMILE和FS-LASIK的优化单眼视手术矫正近视眼伴老视患者有较好的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并获得较高的术后满意度。SMILE可减轻角膜上皮重塑的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