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省少数民族心脏代谢指数与高尿酸血症的关联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研究贵州省少数民族心脏代谢指数(CMI)对高尿酸血症(HUA)的关联关系.方法 基于"中国多民族队列研究",共纳入16 630名30~79岁苗族、侗族、布依族人群作为研究对象.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MI与HUA的关系,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CMI与HUA的剂量-反应关系,采用ROC曲线分析CMI对HUA的预测价值.结果 HUA总体检出率为22.8%,苗族、侗族、布依族人群分别为22.8%、24.4%、25.2%、18.5%.在总人群、苗、侗、布依族人群中,调整协变量后,与 Q1 相比,CMI Q4 组患 HUA 的 OR 分别为 4.39(95%CI:3.76~5.12)、3.96(95%CI:3.03~5.18)、4.28(95%CI:3.36~5.46)、5.55(95%CI:4.08~7.54),CMI 与 HUA 风险之间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 for nonlinear<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CMI在总人群、苗、侗、布依族人群中预测HUA患病风险的曲线下面积(最佳截断值、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 0.742(0.641、68.3%、68.8%),0.724(0.651、63.8%、70.8%)0.741(0.654、68.5%、68.1%)、0.775(0.555、68.8%、73.0%).结论 CMI对不同民族人群HUA患病风险增加有关,可作为预测贵州省少数民族人群HUA的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妊娠早中期维生素D水平动态变化与妊娠糖尿病的关联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妊娠早中期维生素D水平动态变化与妊娠糖尿病(GDM)的关联.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规律产检并分娩的65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孕妇妊娠早中期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根据是否合并GDM,将孕妇分为GDM组(67例)和非GDM组(583例).分析25-羟维生素D水平与GDM的潜在关联.结果 2组年龄、妊娠前体重指数、妊娠早期25-羟维生素D水平、妊娠早中期25-羟维生素D平均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5-羟维生素D水平最高组(Q4组)的孕妇患GDM的风险为25-羟维生素D水平最低组(Q1组)的0.33倍(比值比:0.33,95%置信区间:0.14~0.74,P<0.05).调整年龄、妊娠前体重指数、妊娠次数、产次等混杂因素后,这种关联仍然显著(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图结果显示,妊娠早期25-羟维生素D水平与GDM风险呈负相关(P=0.035).结论 妊娠早中期维生素D水平随孕周的增加有升高趋势,妊娠早期充足的维生素D水平与GDM患病风险降低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9个长寿地区65岁及以上人群血铅浓度与认知功能受损的关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65岁及以上人群血铅水平与认知功能受损的关联。方法:研究对象来自2017—2018年在我国9个长寿地区开展的“老年健康生物标志物队列研究”,最终将1 684名血铅和认知功能数据完整的65岁及以上人群纳入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测,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健康状况及认知功能评分等信息;同时采集调查对象的静脉血以检测血铅水平。根据血铅水平的四分位数将调查对象分为4组( Q 1~ Q 4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铅浓度与认知功能受损的关系,采用限制性三次样条检验血铅浓度与认知受损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联。 结果:1 684名研究对象年龄为(83.1±11.1)岁,其中女性843名(50.1%);认知功能受损者191名(11.3%)。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老年人血铅浓度每升高10 μg/L,认知功能受损患病风险 OR(95% CI)值为1.05(1.01~1.10);与血铅浓度 Q 1组老年人相比,血铅浓度较高者认知功能受损的患病风险较高, Q 2, Q 3, Q 4组的 OR(95% CI)值分别为1.19(0.69~2.05)、1.45(0.84~2.51)和1.92(1.13~3.27)。 结论:我国9个长寿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血铅水平与认知功能受损患病风险存在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东莞市茶山镇社区居民的血清尿酸/肌酐比值与代谢综合征的关联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东莞市茶山镇社区居民血清尿酸/肌酐比值(SUA/Cr)与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关联。方法:研究对象来自2018—2019年在东莞市茶山镇开展的“华南区域自然人群慢性病前瞻性队列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共纳入11 334名数据完整的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收集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及健康状况等信息;同时采集调查对象的静脉血以检测血清尿酸、肌酐、血脂等水平。根据SUA/Cr水平的四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Q1~Q4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UA/Cr和代谢综合征及其各组分(腹型肥胖、高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高血压、葡萄糖代谢异常)的关联。结果:11 334名研究对象年龄为(49.52±10.02)岁,男性占44.2%(5 015/11 334),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为31.2%(3 532/11 334),SUA/Cr水平为5.17±1.53。Q1~Q4组的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分别为22.3%(631/2 834)、26.5%(752/2 833)、34.9%(988/2 833)、41.0%(1 161/2 834)。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Q1组相比,Q2~Q4组代谢综合征患病风险均显著升高, OR(95% CI)值分别为1.41(1.23~1.60)、2.19(1.93~2.49)、3.01(2.65~3.42);且Q2~Q4组代谢综合征各组分患病风险均较高, P趋势<0.001。尿酸水平正常的研究对象SUA/Cr水平与代谢综合征显著正相关,患代谢综合征的风险随着SUA/Cr水平上升而升高,但在高尿酸血症患者中有相同趋势但不显著( P交互=0.008)。 结论:东莞市茶山镇社区居民SUA/Cr水平与代谢综合征的患病风险呈正向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脱险潜水服充气系统供气性能试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观察工作状态下脱险潜水服充气系统和气囊头罩压力变化,研究充气系统动态供气特性。方法:模拟加压舱以 指数速率空气加压至设定压力 P1。 P1为0.2、0.7、1.1、1.6和2.1 MPa时,加压时间常数 b分别取30、20、10、7和4 s,记录加压过程中充气系统供气流量 Q、脱险潜水服气囊内相对压力Δ P、头罩内相对液位Δ Z,描述分析动态供气特征。 结果:模拟加压舱加压到0.2 MPa时,供气流量 Q快速线性上升,线性斜率 K与b的关系为 K=747.81 b-0.26;随后 Q出现短暂的平台期,波动范围为0.9~3.1 kg/h,所处压力区间为0.2~0.4 MPa;此后, Q随环境压力逐渐增加。气囊内相对压力Δ P的变化反映了 Q的调节过程,加压至0.15 MPa,Δ P急剧上升至最高值,此后随模拟加压舱压力升高,Δ P趋于稳定;加压设定压力 P1越大,Δ P越高,但始终保持在11~14 kPa之间,Δ P与 P1的函数关系为Δ P= P10.088 4。头罩内相对液位Δ Z是充气系统供气的最终目标,Δ Z在加压过程中始终低于模拟加压舱水位,且随模拟加压舱压力升高而降低;Δ Z与气囊内相对压力Δ P相关,Δ P越大,同一深度下Δ Z越大。 结论:脱险潜水服充气系统的供气流量能与模拟加压舱加压速率相适应,可自动调整供气量,无需手动操作,能提高脱险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1例散发性急性 Q热病例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对散发性急性Q热的临床特征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研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8月1日经病原宏基因组学测序(mNGS)和(或)Q热立克次体IgM抗体(Q热抗体)诊断的散发性急性Q热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部CT表现、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结果:11例患者中男性7例(7/11),女性4例(4/11),年龄32(30,41)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11/11),疲倦(8/11)、头晕(8/11)、头痛(8/11),寒战(5/11)、肌痛(5/11),咳嗽(2/11),呼吸困难(2/11),恶心(2/11),呕吐(2/11),腹泻(2/11),腹痛(2/11)。实验室检查中白细胞绝对值增高(3/11),CRP升高(9/11),PCT增高(3/11),ESR升高(5/10),丙氨酸转氨酶升高(7/11),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7/11),谷氨酰基转移酶升高(8/11),乳酸脱氢酶升高(5/5),铁蛋白升高(4/5)。Q热抗体阳性1例(1/6),mNGS检测阳性10例(10/11)。9例患者因诊断明确而调整治疗方案,其中8例根据mNGS结果调整治疗方案,1例依据Q热抗体检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2例患者因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方案中包含莫西沙星,且在检测结果提示时症状已得到控制而未调整用药。11例患者在临床转归方面均为临床治愈或好转。结论:散发性急性Q热患者缺乏明确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不典型,对可疑病例应积极行mNGS和Q热抗体检测,以减少因漏诊、误诊导致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对广东省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临床结局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灭活疫苗对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以2022年1月1日至5月31日广东省20家定点医院收治的1 403例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为对象,基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广东省远程医疗平台收集对象人口学资料、基础疾病资料、疫苗接种情况、末次暴露日期、感染毒株基因测序和临床结局等资料,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将肺炎(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作为病例组,非肺炎(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作为对照组,分析SARS-CoV-2灭活疫苗对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临床结局影响。结果:1 403例对象年龄的 M( Q1, Q3)为36(27~47)岁,男性占52.25%(733例)。感染结局以非肺炎为主,占92.09%(1 292例),病程的 M( Q1, Q3)为18(14~22)d。无免疫史或部分免疫、基础免疫90 d内、基础免疫90 d以上、完成加强免疫90 d内和完成加强免疫90 d以上者分别为134(9.55%)、39(2.78%)、403(28.72%)、437(31.15%)和390(27.80%)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性别、年龄、基础病和报告地等因素后,与无免疫史或部分免疫者比较,基础免疫90 d以上、加强免疫90 d内、加强免疫90 d以上者发展为肺炎风险较低[ OR(95% CI)值分别为0.52(0.28~0.98)、0.39(0.21~0.73)和0.40(0.21~0.77)]。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调整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和报告地等因素后,与无免疫史或部分免疫者相比,加强免疫90 d以上者病程较短[ HR(95% CI):1.26(1.03~1.55)]。 结论: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接种史影响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临床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我国19~79岁成年人血铅和血硒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联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我国19~79岁成年人中血铅和血硒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升高的关联。方法:调查对象来自第一轮中国国家人体生物监测项目(2017-2018年),共纳入10 153名19~79岁的成年人。采集调查对象的空腹静脉血,检测全血中铅和硒的水平、血清hs-CRP水平,将hs-CRP>3.0 mg/L定义为hs-CRP升高。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分析血铅和血硒与血清hs-CRP升高的关联。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铅和血硒对血清hs-CRP升高的相乘和相加交互作用。结果:调查对象的年龄为(48.91±15.38)岁,其中男性5 054名(61.47%),hs-CRP升高者1 181名(11.29%)。广义线性模型的结果显示,在调整了相关混杂因素后,与血铅水平处于最低四分位数( Q1)者相比较,第二( Q2)、第三( Q3)和最高四分位数( Q4)者hs-CRP升高的 OR值(95% CI)分别为1.14(0.94~1.37)、1.25(1.04~1.52)和1.38(1.13~1.68);与血硒水平处于 Q1组者相比较, Q2、 Q3和 Q4组者hs-CRP升高的 OR值(95% CI)分别为0.86(0.72~1.04)、0.91(0.76~1.11)和0.75(0.61~0.92)。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未发现血铅和血硒对血清hs-CRP升高的相乘和相加交互作用。 结论:血铅水平与血清hs-CRP升高存在正向关联,血硒水平与血清hs-CRP升高存在负向关联,未发现血铅和血硒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多中心数据库的观察性关联分析中残余混杂的控制与评估方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观察性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残余混杂的控制与评估是其中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总结了多中心场景下开展关联分析的残余混杂统计学调整和敏感性分析方法。基于个体水平数据,可由各分中心使用断点回归等多种方法调整残余混杂,然后加权合并得到效应估计值;基于Meta水平数据,可采用贝叶斯Meta分析的方法获得调整后的合并效应值,也可开展残余混杂的敏感性分析,计算 E值、 p^(q)、 T^(r,q)和 G^(r,q)。上述方法应根据适用条件及优缺点进行合理选择,如利用分中心个体数据进行残余混杂调整,通常要求严格的研究设计,并面临较高的协调成本;贝叶斯Meta分析基于部分强假设; E值等敏感性分析结果仍需经过专业的判断,以评估残余混杂风险大小。因此,利用多中心数据库开展观察性关联分析时,残余混杂的控制与评估方法仍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绿地空间暴露与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腰围及中心型肥胖的关联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绿地空间暴露与中国老年人腰围(WC)和中心型肥胖的关联。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中2017—2018年的横断面调查数据,将14 056名符合标准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纳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WC等信息;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提供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的卫星监测数据,将研究对象1 000 m半径范围内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年均值作为绿地空间暴露的测量值。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模型分析NDVI与中国老年人WC及中心型肥胖的关联和剂量反应关系。结果:14 056名研究对象的年龄 M( Q1, Q3)为84.0(75.0,94.0)岁;其中男性占45.0%(6 330名);文盲占48.6%(5 853名);农村人口占78.0%(10 964名);WC均值为(84.4±10.8)cm;中心型肥胖占60.2%(8 465名);NDVI范围为(-0.06,0.78)。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NDVI每增加0.1个单位,城市组的WC改变值[ β(95% CI)为-0.49(-0.93~-0.06)]小于农村组[-0.78(-0.98~-0.58)]( P交互=0.022);与NDVI的 Q1组相比,农村人群 Q2和 Q3组WC有所减少, β(95% CI)分别为-1.74(-2.5~-0.98)、-2.78(-3.55~-2.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NDVI每增加0.1个单位,城市和农村人群中心型肥胖的患病风险均降低, OR(95% CI)分别为0.87(0.80~0.95)、0.86(0.82~0.89)( P交互=0.284);与NDVI的 Q1组相比,农村人群 Q2和 Q3组中心型肥胖患病风险较低, OR(95% CI)分别为0.68(0.58~0.80)、0.57(0.49~0.68)。RCS拟合模型结果显示,随着NDVI浓度增加,NDVI与WC( P非线性=0.006)及中心型肥胖患病风险( P非线性=0.025)均存在非线性负向关联。 结论:绿地空间暴露与中国老年人WC及中心型肥胖患病风险均存在负向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