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个汉族Okihiro综合征家系的SALL4基因新移码变异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研究收集2个汉族Okihiro综合征家系患者的临床表现,应用外显子组测序对2个家系的先证者进行检测,Sanger测序对家系成员进行基因型分析,以确定生物学发病机制,并为家系中的3个高危胎儿提供产前诊断。2个家系的患者表现出广泛的表型,尤其是家系1的先证者在胎儿期就发现超声异常(桡骨畸形、姿势异常、永存动脉干和室间隔缺损等心脏畸形),其余患者表现从严重表型(前臂严重缩短和变形、杜安异常、听力障碍),到不太明显的情况(仅有大鱼际发育不良、桡骨茎突较短小)。外显子组测序在2个家系的先证者中分别发现SALL4基因变异:c.844delC p.(Q282Kfs*8)和c.2210delG p.(G737Vfs*23),其中c.2210delG p.(G737Vfs*23)为新变异。家系验证发现患者成员均携带变异,正常成员中均未检测到。同时,3个高危胎儿中共检出1例正常基因型胎儿,2例携带杂合变异胎儿并终止妊娠。本研究通过外显子组测序和Sanger测序明确了2个Okihiro综合征家系的分子病理学原因,丰富了Okihiro综合征在围产期的临床表现和SALL4基因突变图谱,同时为3个高危胎儿提供产前诊断,有效降低生育患儿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清甲胎蛋白升高且伴有肠母细胞分化的胃腺癌临床病理学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升高的胃癌病例中伴有肠母细胞分化的胃腺癌(GAED)所占比例及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08至2018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胃癌手术切除标本共724例,以术前血清AFP >10 μg/L为标准,筛选血清AFP升高的胃癌病例,在此基础上按病理学标准筛选GAED病例,进一步观测其形态病理学特征,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其分化表型,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HER2扩增情况。以289例不伴有AFP升高的普通胃腺癌作为对照组,比较GAED与对照组在无进展生存期和总体生存期上的差异。 结果:724例胃腺癌中,伴血清AFP升高者有25例,其中GAED有11例,占44%。镜下观察:11例GAED以管状乳头状结构为主,胞质透明或空泡状,其中5例可见囊腺样结构,类似于胚胎发育时的胚囊;4例可见均质红染的圆形颗粒;6例可见腺腔内红染物。所有11例GAED均有淋巴结转移,同时2例有肝转移,5例可见血管内癌栓。癌细胞表达肠型分化标志物CDX2(11/11)、CD10(8/11)、MUC2(3/11)和原始分化标志物SALL4(8/11)、GPC3(7/11)、AFP(5/11)。同时有3例GAED存在HER2基因扩增(3/11)。随访显示,11例GAED的无进展生存期较对照组明显更短( P=0.02),而总体生存期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9)。 结论:导致血清AFP升高的胃癌中GAED占有较高比例,此类胃癌兼有肠型分化和原始的低分化特点,其侵袭转移能力强,预后可能较差,应避免将其诊断为普通高-中分化腺癌而低估其恶性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伴有卵黄囊瘤成分的子宫中肾样腺癌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子宫中肾样腺癌是一类新近报道的子宫恶性肿瘤,伴有卵黄囊瘤成分的病例较少报道。本文报道1例59岁女性患者,因“绝经后阴道流血7个月”就诊,盆腔磁共振成像(MRI)提示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癌可能,2022年9月23日行宫腔诊刮术。镜下肿瘤细胞由2种成分构成,一部分肿瘤呈腺管状、乳头状及实体状生长,腺腔内见嗜伊红分泌物,免疫组织化学细胞角蛋白(CK)7、GATA3、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CD10阳性;另一部分肿瘤呈网状、微囊状,间质呈黏液样,免疫组织化学CK7、甲胎蛋白、Glypican-3、SALL4阳性,突变扩增阻滞系统PCR(ARMS-PCR)检测显示KRAS基因第2号外显子G12D点突变,诊断为子宫中肾样腺癌合并卵黄囊瘤成分。2022年10月8日行根治性手术,术后病理见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左右盆腔淋巴结和膀胱腹膜反折处肿瘤转移。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结果为非特异性分子谱。术后行BEP(地塞米松5 mg+博来霉素15 mg+依托泊苷100 mg+顺铂56 mg)方案化疗。该肿瘤生物学行为高度恶性,治疗以手术+化疗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卵巢成熟性畸胎瘤的假复层室管膜小管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卵巢成熟性畸胎瘤(mature teratoma,MT)的假复层室管膜小管的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方法:收集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伴有假复层室管膜小管的MT病例5例,另收集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伴有单层室管膜上皮的MT病例15例及海南省人民医院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未成熟性畸胎瘤(immature teratomam,IMT)7例作为对照。通过HE染色以及检测和神经上皮分化状态相关基因的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即SALL4、Glypican3、巢蛋白、SOX2、Foxj1、Ki-67的表达,比较观察假复层室管膜小管和单层室管膜上皮、原始神经上皮小管的形态学特点及免疫表型。结果:伴有假复层室管膜小管的MT 5例,平均年龄26(19~31)岁,左卵巢2例,右卵巢3例,肿物切除后随访0.5~3年,平均1.5年,均无瘤生存。MT的假复层室管膜小管衬覆柱状或卵圆形上皮,层次可达4~6层,形态学和IMT的原始神经上皮小管较相似,不同于MT的单层室管膜上皮。MT的假复层室管膜小管、MT的单层室管膜上皮不表达SALL4、Glypican3,表达Foxj1,不表达Ki-67;IMT的原始神经上皮小管SALL4、Glypican3表达不定,不表达Foxj1,表达Ki-67。以上3组均表达巢蛋白和SOX2。结论:MT的假复层室管膜小管在形态学上和IMT的原始神经上皮小管较相似,在免疫表型上和MT的单层室管膜上皮较一致。Foxj1、Ki-67的联合应用,有助于鉴别MT的假复层室管膜小管和IMT的原始神经上皮小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伴肠母细胞分化的胃腺癌12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伴肠母细胞分化的胃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 with enteroblastic differentiation,GAED)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收集福建省立医院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诊断的12例GAED,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及HER2基因检测的方法,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以同期诊断的343例普通型胃腺癌作为对照组,比较二者之间的临床病理差异。结果:12例GAED男10例,女2例;年龄59~75岁(中位年龄66.5岁)。临床表现腹痛、黑便伴呕血。大体检查:9例为溃疡型肿物,3例为隆起型肿物,肿瘤最大径1.5~9.5 cm(中位最大径6.0 cm)。镜下观察:肿瘤细胞排列成管状、乳头状、筛状或腺样结构,细胞呈立方或柱状,胞界相对清晰,具有特征性的丰富透明或略嗜酸性胞质。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SALL4(12/12)、Glypican-3(9/12)、甲胎蛋白(5/12)、CDX2(8/12)、CD10(3/12)、p53(10/12)、HER2(2/12,3+),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HER2基因扩增(2/12)。与普通型胃腺癌相比,GAED具有更高脉管侵犯及肿瘤进展率( P<0.05),而在年龄、性别、分化程度、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pT分期、pN分期及pM分期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GAED属于罕见的特殊类型胃腺癌,病理学上同时具有胚胎性分化和肠型分化两种免疫表型,生物学行为上具有更高的侵袭性,在临床诊断工作中,需要与普通型胃腺癌相区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伴肠母细胞分化的直肠腺癌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伴肠母细胞分化的直肠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遗传学改变。方法:收集2022年1—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3例)和山东省烟台业达医院(1例)诊断的4例伴肠母细胞分化的直肠腺癌病例。总结其临床特征,行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对其进行二代测序以揭示其遗传学改变。结果:4例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65.5岁。临床症状表现为大便性状改变、便血及消瘦。4例病例均表现为传统型腺癌与伴肠母细胞分化腺癌相互混合。肿瘤大部分由排列成管状、筛状的腺样结构构成。1例几乎全部由乳头状结构构成。伴肠母细胞分化腺癌成分肿瘤细胞呈柱状,细胞界限相对清晰,具有特征性丰富透明的胞质,形成胎儿肠道样腺体。肿瘤细胞表达SALL4(4/4)、Glypican-3(3/4)、甲胎蛋白(1/4,局灶阳性),2例p53呈异常高表达。二代测序显示2例呈TP53基因突变,1例呈KRAS基因突变。结论:伴肠母细胞分化的直肠腺癌罕见,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胚胎性分化。在临床诊断工作中,需要与普通型结直肠腺癌相区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清甲胎蛋白升高伴肠母细胞分化胃腺癌的分子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升高伴肠母细胞分化胃腺癌(GAED)患者的免疫表型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收集2018—2020年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3例血清AFP升高且伴有GAED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HC)及二代测序方法对13例血清AFP升高伴GAED患者的病理组织进行免疫标志物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结果:13例GAED患者中,男12例,女1例,年龄41~70岁,中位年龄64岁,病灶位置以胃窦部(5例)、胃体部(4例)为主。IHC显示可表达瘤胚胎蛋白(AFP、SALL4、GPC3)、肠上皮分化蛋白(CDX-2、CD10)和一些原始肠上皮表型标志物(OCT3/4、Claudin6),联合应用多种标志物诊断可降低漏诊率。13例患者中,12例存在至少1个基因突变(1个基因突变:1例,2~5个基因突变:3例,6~15个基因突变:8例),1例未检测到突变。突变频率最高的基因是TP53(10例),其他突变基因包括EPHB1(3例)、ATRX(2例)、EPHA5(2例)、GATA3(2例)、LRP1B(2例)和MAP2K4(2例)。13例患者中3例存在基因结构变异,分别为C14orf177-GNAS、AIM1-FGFR3、EPHA6-ROS1基因重排。13例患者均存在拷贝数变异,11例患者存在2个以上基因的拷贝数变异。常见的扩增基因为IRS2(5例)、PTEN(5例)、GNAS(4例)、CCNE1(3例)、CEBPA(3例)、PCK1(3例)、ERBB2(2例),常见的缺失基因为SOX2(5例)、MYC(5例)。13例患者中,死亡4例,死亡患者中有2例出现肝转移;无病生存患者4例,5例患者病情进展,其中3例出现腹腔转移,2例出现肝转移。血清AFP升高伴GAED患者3年生存率为65.9%,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30.7%。基因LRP1B点突变与预后不良有关( P<0.001)。行免疫治疗较单纯化疗的患者预后无明显改善( P=0.595),但进行术后化疗或术后化疗加免疫治疗较只进行手术患者预后好(均 P<0.05)。 结论:血清AFP升高伴GAED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肿瘤,有独特的分子特征,往往同时伴有多个分子事件,TP53突变是其最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此外,部分患者伴有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扩增和基因重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合并绒毛膜癌分化的高级别子宫内膜癌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77岁。阴道不规则出血8个月余;腹部CT示子宫颈及宫腔占位性病变,恶性可能。术后标本镜下呈子宫内膜样癌、浆液性癌及绒毛膜癌的形态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高级别子宫内膜癌及绒癌成分均呈广谱细胞角蛋白阳性、p53弥漫强阳性;高级别子宫内膜癌成分:PAX8阳性,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阴性,p16阳性,WT1阴性;绒毛膜癌成分:绒毛膜促性腺激素、GATA3阳性,p40弱阳性,SALL4阳性,人类胎盘催乳素部分阳性,MUC4阳性。二代测序提示2种成分共有高级别子宫内膜癌中常见的基因突变并有一致的突变位点,包括ARID1A、PIK3R1、MRE11A、TP53、SMARCA4和RNF43,且肿瘤突变负荷和微卫星不稳定状态均相似。合并绒毛膜癌分化的高级别子宫内膜癌是一种极罕见具有高度侵袭性、转移率以及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可呈现多种组织学表现,应增加对此肿瘤的认识,以便能精准诊治,使患者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胆总管腺癌伴卵黄囊瘤和绒毛膜癌分化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报道1例胆总管腺癌伴卵黄囊瘤和绒毛膜癌分化的病例。患者女,52岁。胆总管肿瘤根治标本,肿瘤大部分区域呈管状、乳头状、筛状、微囊性结构,偶见Schiller-Duval小体,细胞呈柱状、立方状,细胞质透明,内含有嗜酸性小体,部分区域呈滋养层细胞形态,诊断胆总管腺癌伴卵黄囊瘤和绒毛膜癌分化。免疫组织化学肿瘤成分均表达细胞角蛋白(CK)7、CK18、CK19,部分表达CK20、CD10、CDX2;p53弥漫强阳性,MSH2、MSH6、MLH1、PMS2均阳性。卵黄囊瘤成分部分表达SALL4、Glypican3,灶性表达甲胎蛋白。绒毛膜癌成分弥漫表达SALL4、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二代测序显示TP53、SMARCA4、U2AF1基因的突变,CDKN2A基因拷贝数缺失,微卫星稳定。术后短期肿瘤进展并伴有肝、肺转移,血清HCG水平显著增高(>12 000 IU/L),肝转移肿瘤穿刺结果为绒毛膜癌,患者术后随访7个月,化疗7个周期,生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浆膜腔积液中SMARCA4缺失胸部未分化肿瘤的细胞病理学特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浆膜腔积液中SMARCA4缺失胸部未分化肿瘤的细胞病理学特点,及浆膜腔积液细胞学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在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河北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23年7月以浆膜腔积液细胞学为首次诊断依据的SMARCA4缺失胸部未分化肿瘤11例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分析浆膜腔积液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并分析患者相应的原发或转移病灶的组织学标本病理特征,对部分病例进行二代测序基因检测。结果: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4~77岁,中位年龄64岁,9例有长期吸烟史。多伴咳嗽、发憋、胸痛症状,均伴胸腔或心包积液。影像学提示原发部位肺部9例,纵隔1例,肺及胸壁均累及1例。其中3例有外院肺肿瘤手术史,1例有对侧肺腺癌手术史。浆膜腔积液肿瘤细胞大且异型性明显,核质比增大,核大圆形,核仁明显,部分核形不规则,胞质嗜酸性。免疫组织化学SMARCA4/BRG1均失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细胞角蛋白7均阴性,SMARCB1/INI1均阳性;7例CD34阳性,4例突触素弱阳性,2例SALL4弱阳性。组织学标本瘤细胞黏附性差,不规则片状或巢状排列,横纹肌样,核分裂象多见,伴肿瘤性坏死。部分肿瘤细胞呈合体细胞样,部分细胞胞质空亮。免疫组织化学表达与浆膜腔积液细胞一致,6例行PD-L1(22C3)检测均阴性。二代测序6例均有SMARCA4移码突变及TP53突变,部分病例检测到STK11、CDKN2A、MET突变及ERBB2扩增,BRCA2部分外显子缺失。随访时间2~24个月,患者均发生不同程度区域淋巴结转移,或肝、肾、肾上腺、颅脑、骨转移,4例死亡,4例经手术根治性切除或射频消融的病例生存时间均超过13个月。结论:SMARCA4缺失胸部未分化肿瘤恶性程度高,患者预后差,形态有横纹肌样特征。浆膜腔积液细胞诊断困难,选取针对性的免疫组织化学指标可协助诊断。工作中应提高对此病的警惕性,避免漏诊及误诊,以达到早诊断、合理治疗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