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生物学反应考量的下牙列轻力远移的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于正畸矫治而言,牙齿在正畸力作用下的长期移动分析较以往的正畸加力瞬时位移更有临床意义。本研究通过基于自动迭代计算的有限元分析方法探究轻力颌间牵引的作用下下牙列远中移动时的趋势。方法:本有限元研究搭建包括了下牙列、牙周膜、直丝弓矫治器的有限元模型。模拟50g的颌间轻力牵引力进行下牙列移动。通过牙周膜自动迭代计算的方法模拟牵引力长期作用下下牙齿的移动。获得每步迭代计算中牙冠、牙根标志点的三维移动量。结果:本研究迭代计算200次时展示出各牙齿移动较为明显的趋势。中切牙及侧切牙均有明显的舌倾趋势,冠顶点的舌向位移分别为1.72 mm与2.26 mm。尖牙至第二磨牙均有(0.81~0.39) mm不等的远中倾斜趋势。中切牙及侧切牙均有较明显的 向伸长趋势,分别为0.49 mm、0.53 mm。第二前磨牙出现了0.19 mm的压低,其余牙均有少量伸长,纵 曲线加深。 结论:本研究初步完成了针对牙齿在正畸力作用下的长期移动的基于自动迭代计算的有限元分析方法的实现。定量地揭示了轻力颌间牵引作用下下牙列远中移动时的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微种植钉支抗与平面导板在下前牙过长型深覆(牙合)矫治中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对比分析微种植钉支抗与平面导板对下前牙过长型深覆(牙合)的矫治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6月接诊的下前牙过长型深覆(牙合)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1例),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并分别通过微种植钉支抗(微种植钉组)和固定式平面导板(平面导板组)压低前牙.比较2组下前牙压低效果、覆(牙合)变化量、根尖吸收量等.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矫治前后的SNA角、SNB角、ANB角、U1-PP、U6-PP及L6-MP变化不明显(P>0.05).2组矫治后L1-MP比矫治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矫治前后的咬合打开量、Spee曲线深度、U1压低量、L1压低量、U6伸长量、L6伸长量及咬合打开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种植钉组下颌中切牙及侧切牙根尖吸收量显著低于平面导板组(P<0.05),2组尖牙根尖吸收量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微种植钉支抗和平面导板用于成人前牙深覆(牙合)矫治,能有效压低下颌前牙,矫治效果良好,但后者可导致牙根吸收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磨牙后间隙与Spee曲线深度、骨面型形态特征、第三磨牙倾斜角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探讨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磨牙后间隙与 Spee 曲线深度、骨面型形态特征、第三磨牙倾斜角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 ANB角大小将 184 例未行正畸治疗的患者分为骨性Ⅰ类组和骨性Ⅲ类组,测量所有患者 Spee曲线深度、下颌体长度(Go-Gn)、下颌角角度、下颌支长度(Co-Go)、下面高(ANS-Me)、平面斜度(OP-SN)、Y轴角、第三磨牙倾斜角(α 角)及磨牙后间隙(RMS).结果 骨性Ⅰ类组和骨性Ⅲ类组 Go-Gn、OP-SN、Y 轴角、RMS、α 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两组间的 Spee曲线深度、ANS-Me、下颌角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Ⅲ类组的磨牙后间隙与 Go-Gn呈正相关,与 Spee曲线深度、ANS-Me、OP-SN 和 α 角呈负相关.结论 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 Spee 曲线深度、Co-Go、ANS-Me、OP-SN及 α角对磨牙后间隙大小有影响,临床上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测量初步评估磨牙后间隙的大小,为骨性Ⅲ类患者是否能够采取下牙列整体远移的矫治方案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Spee曲线的形成及其生理性变化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9/30
Spee曲线主要描述矢状向下牙列的牙合面形态特征,在正畸和修复的临床治疗中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了解其发生发展的相关规律有助于不同患者个别正常牙合的实现.目前对于Spee曲线形成、生长发育规律及增龄性变化研究有限,文献复习结果表明,Spee曲线的形成是口颌面结构的生长、牙齿的萌出以及神经肌肉系统的发育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可能是由于发育过程中代偿机制的存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深度主要随恒牙的萌出而发生变化,其他因素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生长发育结束后,可能由于牙齿的磨耗、第三磨牙的萌出等因素而发生改变.目前Spee曲线的生理性变化规律还没有形成共识,本文就有关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旨在为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Spee曲线和拥挤度对口腔正畸模型2D与3D测量法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Spee曲线和拥挤度对口腔正畸模型2D和3D测量法的影响.方法:收集临床就诊中34例恒牙列期患者的记存模型,进行2D(模型法和影印法)和3D(数字化模型)的测量,对牙齿大小,牙弓长度和宽度,拥挤度以及Spee曲线深度测量,随后按Spee曲线深度和拥挤程度分组比较,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统计学分析,如有差异再行LSD法的两两比较分析.结果:Spee曲线和拥挤度对牙体大小的测量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两比较结果表明,数字模型和影印模型的差异较大,上颌轻度拥挤组为(1.16±1.34) mm(P=0.000),下颌轻度拥挤组为(1.14±1.40) mm(P=0.000),下颌中度拥挤组为(1.35±2.19)mm(P=0.028).随着Spee曲线曲线深度的增加,石膏模型和数字模型与影印模型对比,牙齿的大小有明显的变化,且有统计学差异.数字模型与影印模型在Spee曲线中度组的差异为(1.70±1.39)mm(P=0.001),Spee曲线深度组为(1.66±1.46) mm(P=0.002).结论:轻/中度拥挤组,2D和3D测量差异较大;Spee曲线深度对2D影印模型的测量有较大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咬合重建的点线面设计与种植风险防范
编辑人员丨2023/8/6
咬合重建涉及患者的关节、肌肉、牙齿、牙周和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种植并发症与咬合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口腔医师的重视.本文着重关注如何在咬合重建的过程中降低种植风险,主要从点、线、面等静态几何学、动态功能运动的角度,即从下颌位置、精确牙尖斜度与咬合接触点、施佩曲线和横曲线、个性化平面等数值,归纳临床治疗中的要点,完成精准咬合重建的治疗,实现咬合重建的功能稳定,即舒适的下颌位置,进行合理的前伸及侧方引导、坚固的后退控制及稳定的后部支撑,维护种植体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无托槽隐形矫治治疗成人骨性Ⅱ类伴深覆(牙合)病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女,19岁.主诉:“上牙前突、牙列不齐”.无正畸治疗史,无口腔不良习惯,全身状况良好.一、临床检查1.颌面部检查:正面观左右基本对称,轻度露龈笑;侧面观面下1/3偏短,上颌轻度前突,下颌后缩,颏唇沟深.2.口内检查:恒牙列,上下中线正,双侧尖牙及磨牙均为远中关系.口腔卫生状况良好,未见牙体牙髓及牙周疾病(图1).3.模型分析:前牙Ⅲ度深覆(牙合),Ⅱ度深覆盖.上切牙轻度拥挤,23、24间1 mm间隙;下牙列拥挤度1 mm,下颌Spee曲线深度3 mm;Bolton指数前牙77%,全牙90%.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非拔牙矫治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女,22岁,主诉“牙齿前突,嘴突,闭唇困难”要求矫治.全身状况良好,无特殊病史和正畸治疗史,有咬下唇不良习惯,无家族史.一、临床检查1.面部检查:正面观,颜面左右基本对称,开唇露齿;侧面观,凸面型,下颌发育不足,上唇前突,鼻唇角锐,颏唇沟明显(图1).2.口内检查:牙齿中线和面部中线一致,磨牙和尖牙远中关系,上前牙唇倾,前牙Ⅲ°深覆盖(10 mm)和深覆(牙合)(4 mm).上颌牙弓形态为尖圆形,前牙区有间隙;下牙弓拥挤约4 mm;Spee曲线约5 mm;多数牙齿有磨耗(图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手术先行模式在牙颌面畸形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对于接受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牙颌面畸形患者,传统的治疗模式是术前正畸-正颌外科手术-术后正畸.随着牙颌面畸形治疗的不断发展,目前手术先行模式即正颌手术-术后正畸模式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并显现出可提高治疗效率和患者满意度等优势.本文从手术先行模式的适应证、治疗效果和稳定性等方面,对手术先行模式在牙颌面畸形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文献复习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治疗模式,手术先行模式的适应证相对严格,通常仅限于骨性Ⅱ类/Ⅲ类错畸形、骨性开 、双颌前突、面部不对称且不太需要术前正畸排齐牙齿或去除牙齿代偿的患者,具体为:①前牙无拥挤或轻度拥挤;②Spee曲线平坦或浅;③切牙倾斜度正常或轻度唇倾/舌倾;④上下牙弓关系较为协调,横向差异较小;⑤骨块移动后上下牙列咬合接触较为广泛,至少需要3个稳定的咬合触点.任何可能影响手术或最终治疗效果的咬合情况或可能影响术后愈合过程的疾病都被视为其禁忌证,手术先行模式同时存在潜在局限性如咬合不稳定、骨愈合不良等并发症发生率可能较高,但仍有待进一步循证研究证实.多数文献认为两种治疗模式的效果和稳定性无明显差异,但现阶段仍缺乏足够样本量的前瞻性研究提供确切的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安氏Ⅱ类不同年龄Spee曲线形态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究安氏Ⅱ类不同年龄与Spee曲线深度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7月~2019年7月来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88例安氏Ⅱ类患者牙齿石膏模型的三维数字模型及头颅侧位片.根据年龄将其分为两组:青年组(13周岁≤年龄≤18周岁)、成人组(年龄﹥18周岁).根据GoGn-SN角将各组分成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测量每组受试者的Spee曲线深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安氏Ⅱ类青年组与成人组Spee曲线深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安氏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间Spee曲线深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随着年龄增长安氏Ⅱ类患者Spee曲线深度逐渐减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