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研究丹参饮治疗心衰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及体外实验验证,研究丹参饮(Danshenyin,DSY)治疗心衰的药理作用并探讨治疗机制.方法 使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UniProt等数据库筛选丹参饮的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以"heart fail-ure"为关键词检索Gene Cards等数据库得到疾病靶点,二者交集得到核心靶点.用STRING数据库构建核心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生物功能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构建"药材-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将活性成分与靶点分子对接验证.手术结扎小鼠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衰模型,丹参饮干预,超声检测、蛋白免疫印记对预测结果进行实验验证.结果 网络药理学分析显示,丹参饮通过丹参醛、丹参酮ⅡA、miltionone Ⅱ等成分发挥对心衰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参与MAPK信号级联的生物调控过程以及调控MAPK等信号通路相关;动物实验对这一发现进行了初步验证:实验发现丹参饮治疗后小鼠左心室心功能、流出道血流等超声指标得到改善;心肌组织中MAPK信号通路蛋白ERK、JNK、p38磷酸化水平降低(P<0.05).结论 丹参饮能够保护心肌,影响MAPK通路从而发挥对慢性心衰的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医学图像分割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医学图像是医生对患者进行病情诊断和治疗规划的有力工具.现今对于医学图像的分割不再局限于手工分割方法,通过传统方法与深度学习方法来实现医学图像分割已经取得更好、更准确的结果.本文基于近年来一些较为出众的医学图像创新分割方法进行综述,通过阐述深度学习方法如SAM、SegNet、Mask R-CNN和U-NET以及传统方法如活动轮廓模型、阈值分割模型创新等,对比各种图像分割方法的异同点,对医学图像分割方法做出总结与展望.以此来帮助学者们更好地了解目前的研究进展与未来的发展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X线片下肢关节角度识别算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X线片下肢关节角度识别算法,首先在X线片中使用Yolov5目标检测模型来识别特定类别的感兴趣区域,并使用U-Net模型进行热图回归来识别关键特征点,最后进行下肢关节角度的计算.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相比于之前的算法精度更高,结果准确可靠,为临床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AMU-Net:基于Attention U-Net的视网膜血管分割改进模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提出一种改进的U-Net模型(CAMU-Net),以达到精准分割视网膜血管的目的.CAMU-Net模型通过添加残差增强模块来提取区域特征中的重要信息,增强模型对区域特征的了解;通过添加特征细化模块来促进特征的提取,提高新模型的全局特征收集能力;通过添加通道注意力机制模块来捕捉图像特征,精确分割结果;通过引入多尺度特征融合结构来提升模型感知目标边界等细节的能力.在DRIVE数据集上进行消融实验,得出各模块的实际效果,验证各模块对于本模型视网膜血管分割各方面提升的作用;在DRIVE和STARE数据集上和其他主流网络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CAMU-Net模型优于其他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孤独症谱系障碍学龄前儿童大脑网络的动态功能连接变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分析孤独症谱系障碍学龄前儿童(autism spectrum disorder-preschoolers,ASD-p)静息状态下功能连接的动态变化,表征ASD-p灵活社会认知的大脑网络动态性,并为了解其社会交往障碍的潜在神经机制提供全新视角。方法:选取2018年10—12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60例ASD-p(ASD-p组)和与之匹配的60名典型发育儿童(typical development,TD组),基于MATLAB 2013b平台使用组独立成分分析、滑动窗口分析方法研究动态功能连接。基于每种功能连接模式的空间相似性,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以识别不同的连接状态,从而分析功能连接的时间动态性。使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动态功能连接分析最终确立了3种不同的连接状态:不频繁和强连接的状态Ⅰ、更频繁和弱连接的状态Ⅱ以及相对频繁和较强连接的状态Ⅲ。ASD-p组处于弱连接的状态Ⅱ的窗口分数较TD组降低了48.04% ,状态Ⅰ和状态Ⅲ的出现比例分别增加22.01%、32.39%;ASD-p组状态Ⅱ平均停留时间降低了74.89个窗口,状态Ⅰ和Ⅲ的平均停留时间分别增加了22.55个窗口和14.84个窗口( Z=-6.080,6.991,-6.107,均 P<0.001,Mann-Whitney U test)。ASD-p组各网络状态之间的转换次数显著多于TD组[(6.63±3.25)次,(2.65±2.56)次, Z=-6.296, P<0.001,Mann-Whitney U test]。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ASD-p社交障碍的严重程度与状态Ⅱ的平均停留时间呈负相关( r=-0.263, P<0.05),并与网络状态转换次数呈正相关( r=0.272, P<0.05)。 结论:ASD-p强连接状态Ⅰ和较强连接状态Ⅲ的窗口分数、平均停留时间成比例的增加,转换次数增多。ASD-p核心症状相关的动态功能连接特征可能成为一种可靠的神经影像标记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患者脑功能网络连接与炎性细胞因子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患者的默认网络和边缘系统功能连接、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纳入33例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患者和46名健康对照进行静息态磁共振扫描检查,图像预处理后采用独立成分分析方法从影像数据中提取默认网络和边缘系统,比较患者组和对照组的静息态脑网络间功能连接差异。检测患者组和对照组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IL-6)、IL-8、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趋化因子C-C配体4(C-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4,CCL4)水平,探讨差异脑区的功能连接与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两样本比较采用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Spearman进行相关性检验。 结果:患者组默认网络的右侧内侧前额叶(团块体素大小=7体素,团块水平 PGRF<0.05,MNI坐标:x=6,y=54,z=9, t=-3.765)、左侧额上回(团块体素大小=10体素,团块水平 PGRF<0.05,MNI坐标:x=-21,y=54,z=15, t=-4.139)功能连接减弱,边缘系统的左侧小脑Ⅳ、Ⅴ小叶(团块体素大小=21体素,团块水平 PGRF<0.05,MNI坐标:x=-15,y=-24,z=-30, t=4.468)和小脑后叶扁桃体(团块体素大小=8体素,团块水平 PGRF<0.05,MNI坐标:x=-15,y=-51,z=-45, t=4.138)功能连接增强。患者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10[7.39(6.33,9.32)pg/mL,6.54(5.84,7.39)pg/mL, Z=-2.937, P=0.003]、CCL4[39.31(25.77,68.70)pg/mL,31.30(20.32,40.89)pg/mL, Z=-2.209, P=0.027]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组小脑Ⅳ、Ⅴ小叶功能连接与血清IL-10水平呈正相关( r=0.432, P=0.031);小脑后叶扁桃体功能连接与血清IL-10水平呈正相关( r=0.429, P=0.032),与血清CCL4水平呈正相关( r=0.402, P=0.046)。 结论:静息态下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患者默认网络和边缘系统功能连接异常,血清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升高且可能与边缘系统功能连接存在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U-Net模型从低能锥形束CT图像实现高能成像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U-Net网络深度学习的方法,实现在放疗临床中低能锥形束CT(CBCT)图像转换成高能CBCT图像,以期提供双能CBCT成像图像基础且降低辐射剂量。方法:利用放疗机载CBCT设备采集CIRS电子密度模体和CIRS头部体模在80和140 kV能量下的CBCT图像数据,数据集按10∶1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利用U-Net网络从低能量(80 kV)CBCT图像预测高能量(140 kV)下CBCT图像。采用平均绝对误差(MAE)、结构相似度指数(SSIM)、信噪比(SNR)和峰值信号噪声比(PSNR)4种度量指标,定量评价预测高能CBCT图像。结果:预测高能图像与真实高能图像之间总体结构差异较小(SSIM:0.993 ±0.003)。预测高能图像噪声较低(SNR:15.33±4.06),但组织间分辨力有损失。预测高能图像比真实高能图像平均CT值偏低,在低密度组织中差异较小(<10 HU, P > 0.05),而在高密度组织中差异大(< 21 HU, t = -7.92, P < 0.05)。 结论: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可以从低能CBCT图像获得结构相似度高的高能CBCT图像,预测高能图像具有应用于放疗临床双能CBCT成像技术中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伴右向左分流隐源性卒中患者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利用机器学习预测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RLS)人群隐源性卒中(cryptogenic stroke,CS)发病风险,为CS的准确和高效预测提供解决方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9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崂山院区神经内科治疗的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试验(c-TCD)阳性的289例RLS人群的临床数据,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疾病史、实验室检查指标、诊断和治疗等。使用机器学习train_test_split()函数将数据集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比例为8∶2。采用Logistic回归、决策树、随机森林、极端梯度提升、人工神经网络、梯度提升、极限树和自适应增强等算法构建RLS人群CS风险预测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混淆矩阵、精确率、召回率、准确率、F1值、校准曲线、决策曲线等综合评估模型性能。性能最优的模型使用特征重要性和SHAP值进行可解释性分析。使用SPSS 25.0进行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 χ2检验。采用Delong检验比较两模型间AUC的差异。 结果:289例RLS人群发生CS 166例(57.5%),非CS 123例(42.5%)。统计分析结果显示,CS患者D-二聚体、平均血小板体积、纤维蛋白原等血液生化指标高于非CS患者(均 P<0.01);训练集与测试集各变量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对测试集进行CS风险预测,随机森林模型取得了最高的AUC(0.885)、精确率(0.806)、召回率(0.879)、准确率(0.810)以及F1得分(0.841)。校准曲线显示随机森林模型最接近参考线,决策曲线表明随机森林模型具有更大的净受益。可解释性分析显示高风险因素包括平均血小板体积、D-二聚体、国际标准化比值、体质量指数以及年龄。 结论:基于随机森林的预测工具表现出色,在预测RLS人群CS风险方面准确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深度学习的心肌声学造影定量分析预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短期预后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深度神经网络(DNN)辅助的心肌声学造影(MCE)定量分析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后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6-11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受PCI成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心肌梗死再灌注后血流分级3级)的STEMI患者97例。PCI后48 h内进行MCE检查,随访至术后12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定义为心源性死亡及因充血性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卒中、再发心绞痛再入院。心肌分割框架由基于U-net和LSTMs的组成,输出各心肌节段平台期增强强度(A)、灌注速率常数(β)和微循环血流量(MBF),并进行MCE定量参数重复性检验。通过MBF将患者等分为低MBF组与高MBF组,比较两组间基线特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差异。其他纳入变量包括常规生化检查、室壁运动分析、MCE定性分析及左室射血分数等。通过Cox风险回归分析探索各变量与预后的关系。绘制ROC曲线以评估模型预测效能,使用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DI)进行模型间的预测效能比较。结果:自动心肌分割所有帧(3 810帧)耗时377 s。其中92.89%、7.11%的帧由经验医师评价为"良好分割"和"需要校正"。A、β、MBF的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组内相关系数为0.97~0.99。20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梗死相关动脉支配区域MBF每增加1 IU/s,短期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降低6%( HR 0.94,95% CI=0.91~0.98)。低MBF组短期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比高MBF组高4.5倍( HR 5.50,95% CI=1.55~19.49)。在MCE传统定性分析中加入DNN辅助的MCE定量分析后,预后预测IDI为15%(AUC 0.86,敏感性0.78,特异性0.73)。 结论:STEMI患者PCI术后的梗死相关动脉支配区域微循环血流量是短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保护因素。基于DNN的MCE心肌分割框架可快速、客观、可重复地输出微循环定量灌注参数。在传统定性分析中加入DNN的定量分析对预后预测提供了增量价值,有望成为STEMI-PCI术后患者风险分层与临床随访的有力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U-Net深度学习网络对MRI表观扩散系数图中前列腺癌自动分割及定位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使用U-Net深度学习网络对MRI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像中前列腺癌(PCa)自动分割及定位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搜集2017年6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因临床怀疑PCa拟行前列腺穿刺的男性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共纳入245例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PCa组( n=184)与非PCa组( n=61),并随机分为训练集(PCa 129例,非PCa 19例)、验证集(PCa 18例,非PCa 3例)和测试集(PCa 37例,非PCa 39例)。由1名放射科医师依据病理结果在ADC图上勾画PCa癌灶,并通过前列腺腺体分割模型将测试集前列腺腺体自动划分6分区。经过前列腺腺体自动分割等预处理后,采用U-Net深度学习网络进行PCa分割模型的训练。以医师标记结果为金标准,用Dice相似系数(DSC)评价AI模型对测试集PCa癌灶的分割效果。并分别以患者及病灶为单位评价模型对PCa的检出效能,以6分区法评价模型对癌灶自动定位的准确性。 结果:测试集中,医师标注癌灶51个,最大径线为(1.9±0.7)cm,6分法癌灶分区456个(PCa区122个、非PCa区334个)。以病灶为单位,AI模型对测试集PCa的分割DSC为(70.2±21.7)%,检出癌灶的灵敏度94.1%(48/51)。以患者为单位,AI模型检出PCa患者灵敏度为97.3%(36/37),特异度为66.7%(26/39),准确度为81.6%(62/76)。AI模型对PCa癌灶定位分区的准确度为90.8%(414/456),对癌区检出的灵敏度为95.1%(116/122),特异度为89.2%(298/334)。结论:U-Net深度学习模型对MRI ADC图像中PCa的检出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对PCa 6分区定位具有较高的准确度,预测结果可自动填写入结构化报告,进一步提高了临床工作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