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13例病例系列报告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背景 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PCD)临床表现多样,容易延误诊治.目的 分析儿童PCD的临床特征和遗传谱.设计 病例系列报告.方法 通过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病历系统收集2017年6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收治的PCD基因阳性患儿的性别、发病和确诊年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基因检测结果等临床信息.检索中、英文数据库,纳入中国PCD相关基因阳性的PCD病例报告和病例系列报告,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库起至2023年12月31日,总结中国PCD病例的临床表型、基因型及其在中国各地区分布.主要结局指标 中国PCD患儿临床特征和基因型.结果 13例PCD患儿进入本文分析,男7例(53.8%),女6例.中位发病年龄为9.0岁(3 d至14.3岁),中位诊断年龄为11.3岁(24 d至14.9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伴咳痰11例(84.6%),鼻窦炎10例(76.9%),发热7例(53.8%),支气管扩张、内脏转位和肺不张各6例(46.2%),鼻塞、流脓涕和符合Kartagener综合征各4例(30.8%).13例患儿共检测到8个基因的突变,其中DNAH11基因突变4例(28.6%),DNAH5基因突变3例(21.4%),CCDC114、DNAH9、DNAAF3、ODAD1、CCNO和RSPH1基因突变各1例;23个双等位基因突变位点,ACMG判定为致病8个,可能致病7个,意义未明(VUS)8个;对8个VUS位点进一步行蛋白功能软件预测均为有害.文献复习72篇病例报告和病例系列报告进入本文分析,PCD 391例,相关基因阳性316例,共检测出PCD相关基因40个.基因变异位点频率排名最高的前5位为DNAH5(21.2%)、DNAH11(17.7%)、CCDC40(7.9%)、YDIN(6.6%)、CCNO(6.0%).PCD 病例临床表型最常见的是长期咳嗽伴咳痰(91.3%)、慢性鼻窦炎(87.0%)、支气管扩张(70.6%)和肺功能异常(64.2%).北京、上海和浙江地区均以DNAH11和DNAH5基因变异为主,重庆以HYDIN基因变异(19.1%)为主,广东以DNAH1基因变异(22.2%)为主,广西以RSPH4A(13.3%)、HYD1N(10.0%)、DNAH11(10.0%)、CCDC40(10.0%)和 ZMYND10(10.0%)基因变异为主,湖南以 DNAH5(18.2%)和DNAAF4(13.6%)基因变异为主.结论 中国最常见的PCD相关基因是DNAH11和DNAH5,临床表型以长期咳嗽伴咳痰、慢性鼻窦炎等呼吸道症状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全外显子测序检测10p15.3微缺失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1例10p15.3微缺失综合征的临床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 分析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全外显子测序结果;结合文献分析10p15.3微缺失相关的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结果 患儿主要表现为智力运动发育迟滞,语言及言语发育障碍,肌张力低下等异常.全外显子测序发现患儿10号染色体短臂远端ZMYND11、DIP2C、LARP4B、TUBB8、GTPBP4、IDI2、IDI1、WOR37及ADARB2基因存在杂合缺失.其中ZMYND11基因已明确与发育障碍和智力损伤有关.患儿的临床表型与10p15.3微缺失综合征相吻合.结论 该患儿的ZMYND11基因单倍型不足可能是导致10p15.3微缺失综合征神经精神发育障碍相关临床表型的主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明原因的癫(癎)和智力障碍/发育迟缓患儿的临床及相关致病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不明原因的癫(癎)和智力障碍/发育迟缓(E-ID/DD)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型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通过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基因检测阳性的不明原因的E-ID/DD患儿临床资料.结果 32例患儿中,男21例(65.6%),女11例(34.4%);癫(癎)首次发病年龄2日龄至11岁;E-ID/DD严重程度以中、重度为主(68.8%);呈药物难治性癫(癎)(46.9%).28/32例为基因突变,4/32例为基因拷贝数(CNVs)变异,主要涉及动作电位形成、突触传递、转录调节、信号传导,等.本研究共检测出22个基因突变,包括10个离子通道相关基因(SCN1A、SCN2A、SCN8A、KCNQ2、KCNT1、CACNA1A、CLIC2、CLCN4、GRIN2A、ATP1A3),2个转录相关基因(ZMYND11、ATN1),3个突触相关基因(DLG3、DLG4、CNKSR2),2个细胞间相互作用基因(PCDH19、RELN),2个酶相关基因(PPP2R5D、CDK13),2个细胞功能相关基因(SHROOM4、CNNM2),1个蛋白激活相关基因(OPHN1).结论 E-ID/DD临床表型呈多样性,离子通道基因变异最为常见;转录调控、细胞代谢、酶调节及细胞间相互作用等因素也可能参与E-ID/DD的共同发病机制.本研究发现了多个未报道致病性基因突变位点及CNVs变异,丰富了E-ID/DD患儿的基因型及表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不同阻滞阶段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筛选不同阻滞阶段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A)相关的调控因子及其调控途径,为后续的功能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从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中获得GSE45885的基因表达谱矩阵,筛选其中的正常样本以及不同阻滞阶段NOA样本,包括4例正常生精样本和20例NOA患者样本,20例NOA患者中有2例患者处于减数分裂前期阻滞阶段(PRE),7例处于减数分裂期阻滞阶段(MEI),11例处于减数分裂后期阻滞阶段(POST).将正常生精样本设置为对照组(CON),使用GEO2R在线工具鉴定正常生精样本与不同阻滞阶段NOA样本之间的差异基因,对GEO芯片中不同阻滞阶段的NOA数据整合归一化并进行矫正后取交集.对差异表达的基因以及其靶基因进行GO(Gene Ontology)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富集分析,获取关键通路;基于在线工具(STRING)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然后利用Cytoscape中的CytoHubba插件对枢纽基因进行筛选.结果:在PRE中筛选出463个上调基因,12个下调基因;在MEI和POST中分别发现2个和3个下调基因,无上调基因.PRE中上调基因通过一些重要途径,如精子发生、精子细胞发育、精子的运动、纤毛运动和微管形成等功能来调控生精过程.在上述的3个阻滞阶段NOA中筛选出2个共同差异基因,均为微小RNA(miRNA),2个miRNA有58个共同靶基因.利用在线生物信息学工具STRING成功构建PRE中上调基因的PPI网络图,并使用Cytoscape筛选出网络中前10个枢纽基因,包括DNAI1、DNAI2、PGK2、ROPN1L、ARMC4、DRC1、DNAAF3、CABYR、ZMYND10和CCDC65.结论:识别枢纽基因和共同差异基因及其通路为后续研究NOA的发生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DRC1、ARMC4、MIR15A和MIR509-3可作为后续NOA发病机制研究的潜在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