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作全瓷嵌体冠修复无髓后牙效果的5年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评价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作(computer aided design and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D/CAM)全瓷嵌体冠修复无髓后牙的中长期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牙体牙髓病科就诊并行无髓后牙CAD/CAM全瓷嵌体冠修复的患者进行回访,从颜色、形态、边缘适合性、修复体完整性、继发龋5个方面对未脱落的修复体进行评价。利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法计算修复体5年总体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各因素对修复体生存率的影响。结果:共纳入74例患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49例,年龄(38.8±10.2)岁,共计101件全瓷嵌体冠,随访(62.8±12.0)个月。101件修复体中5件脱落,2件折裂,1件边缘发生继发龋。93%(89/96)的修复体形态评价和95%(91/96)的修复体边缘适合性评价为修复体效果理想,38%(36/96)的修复体颜色与基牙一致。CAD/CAM全瓷嵌体冠修复无髓后牙的5年总体生存率为93.0%(95% CI:87.9%~98.1%)。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修复体材料、牙位、性别以及颌位对修复体生存率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88, P=0.349;χ2=0.64, P=0.422;χ2<0.01, P=0.957;χ2=0.69, P=0.407)。 结论:本组CAD/CAM全瓷嵌体冠修复无髓后牙的5年临床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上颌第一磨牙6根管冠根一体化根管再治疗1例
编辑人员丨2024/7/6
报道上颌第一磨牙6根管再治疗1例,经显微根管再治疗成功并完成冠部修复.诊治过程提示CBCT及显微镜对于变异多根管的根管治疗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短冠磨牙远中邻(牙合)缺损髓腔固位冠修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对于牙冠高度正常的牙齿,不同髓腔固位深度及不同修复材料的髓腔固位冠修复对牙体组织应力大小及抗折性有影响,对于短冠磨牙缺损利用髓腔修复的研究多集中在临床观察及体外抗折性实验.目的:建立根管治疗后短冠磨牙髓腔固位冠修复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髓腔固位深度及修复材料的修复体对牙本质等效应力分布及大小的影响.方法:在建立完整短冠下颌第一磨牙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不同髓腔固位深度(h=2,3,4 mm)、不同修复材料(氧化锆、二硅酸锂)的髓腔固位冠修复短冠磨牙远中邻(牙合)缺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斜向加载,观察等效应力分布情况,计算牙本质等效应力峰值及近中髓室壁近髓室底等效应力平均值.结果与结论:①等效应力集中部位:完整短冠磨牙及修复后各模型应力主要集中在近中根近中颈部及近中根舌侧颈部,修复后各模型垫底层对应的近中髓室壁近髓室底处均有应力集中区,其中以髓腔固位深度4 mm组应力集中明显;②在相同修复材料下,修复后各模型牙本质等效应力峰值均以髓腔固位深度3 mm组最小,近中髓室壁近髓室底处牙本质等效应力平均值均为髓腔固位深度3 mm组最小;③在相同固位深度下,氧化锆组及二硅酸锂组牙本质等效应力峰值及近中髓室壁近髓室底处牙本质等效应力平均值均相差不大;④结果表明,在此次实验条件下,短冠磨牙缺损采用髓腔固位冠修复时固位深度为3 mm更有利于保护剩余牙体组织,修复材料选择氧化锆或二硅酸锂对牙本质应力影响区别不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不同牙位及髓腔固位型深度影响髓超嵌体口内数字印模精度的体外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评价牙齿位置和髓腔固位型深度对髓超嵌体口内数字印模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右上颌第1磨牙(16)和右下颌第1磨牙(46)的解剖牙树脂模型各4颗,在模型牙上制备髓腔固位型深度为2、3、4、5 mm的髓超嵌体预备体.使用显微CT获得8个参考扫描.导出所有扫描数据,通过Mimics 2021软件三维重建获得参考模型.使用口腔扫描仪获得了每个髓超嵌体预备体的10个数字印模为实验模型.使用3D分析软件Gomagic Wrap 2017进行三维模型的对比分析.计算平均绝对偏差值,以评估数字模型的精确度.结果 以牙位分组时:16的真实度与46的真实度没有显著差异.16的精确度与46的精确度没有显著差异.两牙齿间16平均最大正偏差和负偏差显著小于46(P<0.05),而两颗牙齿各自的平均最大正偏差大于平均最大负偏差(P<0.05).以洞型深度分组时:5 mm组的真实度显著低于2mm组、3mm组及4mm组(P<0.05).精确度方面2mm组显著高于4mm组及5mm组(P<0.05),3 mm组显著高于5mm组(P<0.05).平均最大正偏差和平均最大负偏差在2mm组显著低于5mm组(P<0.05),与其余两组相差较小.结论 牙齿位置对髓超嵌体口内数字印模真实度存在影响,髓腔固位型深度对髓超嵌体口内数字印模精确度有所影响,且大体趋势为随着深度的增加偏差随之变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微创修复用于短冠磨牙的三维有限元非线性应力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目的:利用三维模型重建及有限元应力分析方法,着重对短冠磨牙牙体缺损中适用的微创修复方式——髓腔固位冠与贴面的von Mises应力分布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择一健康、完整的右侧下颌第一磨牙作为实验样本并建立其三维有限元模型,将冠部压缩至4 mm模拟短冠磨牙,再模拟行根管治疗(根管形成锉为25/06)后行髓腔固位冠与贴面修复,生成空白对照组、髓腔固位冠组与贴面组,在设定的力学参数下使其模拟咀嚼运动,记录3组模型的整体及各部分等效应力的大小及分布情况.结果:剩余牙本质近中根等效应力最大值:空白对照组(105.30 MPa)>髓腔固位冠组(88.95 MPa)>贴面组(75.47 MPa).结论:从对剩余牙体组织保护的角度来看,贴面组能将应力更均匀的分布在牙根部,且其剩余牙体组织的应力峰值较髓腔固位冠组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
下颌第一磨牙邻(牙合)面大面积缺损不同修复方案的生物力学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下颌第一磨牙邻(牙合)面大面积缺损不同修复方案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 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建立不同的下颌第一磨牙修复方案模型,模拟正常人咬合;施加垂直和45度斜向加载,记录纤维桩加强全冠和髓腔固位冠两种不同修复方式下剩余牙体组织和修复体等效(EQV)应力大小和分布.结果 施加垂直加载或斜向加载后,纤维桩加强全冠组和髓腔固位冠组剩余牙体组织的应力分布均集中于牙颈部,且纤维桩加强全冠组的EQV应力峰值高于髓腔固位冠组.而纤维桩加强全冠组修复体的EQV应力集中于冠颈部边缘,髓腔固位冠组修复体的应力集中于髓腔粘接面,髓腔固位冠组的EQV应力峰值高于纤维桩加强全冠组.结论 髓腔固位冠可有效降低剩余牙体组织EQV应力和冠折的可能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洞形深度对髓腔固位冠边缘和内部适合性影响的体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了解不同洞形深度对应用椅旁CAD/CAM制作的髓腔固位冠(endocrown)边缘和内部适合性的影响,以期为临床牙体预备提供参考.方法:制作三个不同深度相同聚合度的髓腔固位冠基准模型,并分别复制出12个超硬石膏模型,采用CerecAC Bluecam扫描获取光学模型并制作修复体,粘结后,包埋、切割,利用三维测量系统测量髓腔固位冠边缘及内部粘接剂厚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种洞形深度的髓腔固位冠边缘的粘接剂厚度均小于120μm,内部粘接剂的厚度均小于200 μm;在边缘,3种洞形深度粘接剂的厚度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轴(牙合)角处,粘接剂的厚度随着洞形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洞形深度为2mm和4mm时粘接剂的厚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轴髓角处,洞形深度为3mm时与洞形深度为2mm和4mm时粘接剂厚度比较差异分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牙合)面肩台中点、轴壁和髓腔固位洞形底部,3种洞形深度粘接剂厚度两两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除轴(牙合)角、轴壁和髓腔固位洞形底部,其他测量位点洞形深度为3mm时粘接剂的厚度最小.结论:基于本研究结果,应用椅旁CAD/CAM技术制作髓腔固位冠时,3种洞形深度的髓腔固位冠其边缘和内部适合性均能达到临床要求;洞形深度为3mm时其边缘和内部适合性优于深度为2mm和4mm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椅旁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作嵌体冠粘接修复大面积缺损根管治疗牙的利与弊
编辑人员丨2023/8/6
根管治疗牙因牙齿结构完整性被破坏而抗力下降,冠方修复时应尽量多地保存健康牙体组织.嵌体冠利用粘接和髓腔机械固位形获得固位,具有微创、技术敏感性低等优势.椅旁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作(computer aided design and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e,CAD/CAM)技术的发展使嵌体冠应用得越来越多,但临床上也应注意把握适应证,保证有效粘接,选择生物力学性能类似于牙体组织的材料以减少嵌入性修复体的侧向应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口内数字化扫描仪辅助重建下颌第一磨牙髓腔固位冠修复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将口内数字化扫描仪创新性应用于三维有限元研究,探索出一种更为准确高效的牙体及其修复体的有限元建模方式.方法 利用Trios口内数字化扫描仪及锥形束CT(CBCT)采集志愿者口内预备后牙体的原始图像数据,然后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系统设计制作修复体表面模型,于有限元软件Mimics10.0中建立牙体表面模型,最终在ANSYS 14.0软件中完成两部分模型的整合得到实体模型.结果 本研究基于口内扫描仪及CBCT数据建立了真实而准确的下颌第一磨牙髓腔固位冠修复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共有单元格数25 776,节点数44 728,有限元模型与天然牙体同一层面近远中径及颊舌径所测得偏差值仅为-0.28%和-0.27%,小于等于文献记载传统方式有限元建模的偏差值-0.28%.结论 通过将口内数字化扫描仪引入于三维有限元研究,探索出了一种创新性建模方法,可大为简化传统建模步骤,有效减少建模过程中的数据损失及人为因素所造成的误差.本研究所建模型与口内天然牙的几何相似度极高,精确度和通用性均优于传统建模方式,为后续的有限元分析(FEA)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种全瓷材料制作的髓腔固位冠边缘和内部适合性的体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比较应用椅旁CAD/CAM技术,三种不同全瓷材料制作的髓腔固位冠边缘和内部适合性的差异,以期为临床全瓷材料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用钴铬合金制作一个髓腔固位冠基准模型,并复制出36个超硬石膏模型,随机分为3组,采用Cerec AC扫描获取光学模型并制作修复体,粘接后,包埋、切割,利用三维测量系统测量髓腔固位冠边缘及内部粘接剂厚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种全瓷材料边缘粘接剂厚度均小于120μm,内部的粘接剂厚度均小于200μm.在边缘、轴角和轴髓角处,Celtra(R) Duo的粘接剂厚度(84.69±8.90μm,129.89±17.86μm,166.63±21.71μm)分别小于Cerec block(107.36±8.98μm,161.13±19.35μm,198.86±11.56μm)和IPS e.max CAD(110.85±4.58μm,183.81±22.00μm,195.81±13.25μm),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erec block和IPS e.max CAD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其它测量位点三种材料的粘接剂厚度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本研究结果,应用椅旁CAD/CAM技术制作髓腔固位冠时,三种全瓷材料的边缘和内部适合性都能达到临床要求,Celtra(R) Duo的边缘和内部适合性优于IPS e.maxCAD和Cerec block.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