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创修复用于短冠磨牙的三维有限元非线性应力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目的:利用三维模型重建及有限元应力分析方法,着重对短冠磨牙牙体缺损中适用的微创修复方式——髓腔固位冠与贴面的von Mises应力分布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择一健康、完整的右侧下颌第一磨牙作为实验样本并建立其三维有限元模型,将冠部压缩至4 mm模拟短冠磨牙,再模拟行根管治疗(根管形成锉为25/06)后行髓腔固位冠与贴面修复,生成空白对照组、髓腔固位冠组与贴面组,在设定的力学参数下使其模拟咀嚼运动,记录3组模型的整体及各部分等效应力的大小及分布情况.结果:剩余牙本质近中根等效应力最大值:空白对照组(105.30 MPa)>髓腔固位冠组(88.95 MPa)>贴面组(75.47 MPa).结论:从对剩余牙体组织保护的角度来看,贴面组能将应力更均匀的分布在牙根部,且其剩余牙体组织的应力峰值较髓腔固位冠组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
前牙开牙合美学及功能性修复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19
对 1 例无法用正畸手段治疗的前牙开伴深覆盖患者,利用临时舌侧贴面进行诊断性治疗,通过个性化转移切道和髁道,利用全瓷修复体进行最终修复,患者对修复后美观和功能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CAD/CAM全瓷贴面修复体对活髓前牙的美学修复效果及牙龈牙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12
目的:对比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作(Computer aided design/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D/CAM)全瓷贴面修复体对活髓前牙美学修复效果及牙龈牙周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21年1月笔者医院收治的84例(共153颗患牙)活髓前牙美学修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2,共78颗患牙)与试验组(n=42,共75颗患牙).对照组采用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试验组采用CAD/CAM全瓷贴面修复.对比两组术后12个月的修复效果,沟龈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I)、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龈沟液量与龈沟液中白细胞介素-1 α(Inter leukin-1 α,IL-1 α)水平,对比两组术后12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与邻牙的颜色匹配度、修复体完整度、基牙敏感程度及牙髓状态、修复体边缘染色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修复牙P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修复牙PI、GI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健康对牙PD、PI、G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修复牙与健康对牙PD、PI、G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修复牙PI、GI高于健康对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修复牙龈沟液量、龈沟液中IL-1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健康对牙龈沟液量、龈沟液中IL-1 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修复牙龈沟液量、龈沟液中IL-1 α水平高于健康对牙(P<0.05),试验组修复牙与健康对牙龈沟液量、龈沟液中IL-1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12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5.33%)低于对照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D/CAM全瓷贴面修复用于活髓前牙美学修复效果可靠,对牙龈及牙周组织健康有一定的优势,可改善龈沟液中炎症反应,且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多学科联合微创修复病例报告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性,54岁,2012年曾因牙齿松动于大连市口腔医院牙周科进行系统牙周治疗,现牙周恢复稳定,2014年于特诊科就诊要求恢复咀嚼功能.口内检查(图1-图8)(+76)缺失,(7+)松动Ⅱ°,余牙松动Ⅰ°,下颌牙齿磨耗见淡黄色牙本质,上前牙唇侧扇形移位,覆盖6mm,深覆,牙龈质地颜色正常,面下1/3短.曲面体层示(图9)全口牙槽骨吸收到根中1/3-根中2/3,(731+)根管内见高密度影,(7+)根尖低密度影.诊断上下颌牙列缺损,深覆Ⅲ°,深覆盖Ⅱ°,重度磨耗,慢性牙周炎,(7+)根尖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多次烧结对二硅酸锂陶瓷后牙贴面疲劳性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考察经不同烧结次数对后牙二硅酸锂陶瓷贴面疲劳性能的影响.方法:制作1.2 mm厚的IPS e.max CAD(IC)和IPS e.max Press(IP)后牙贴面,按烧结次数(1次、3次、5次、7次)分组,粘接到上颌磨牙树脂代型上,经热机械疲劳试验后(TMFT)(5-55℃5000次循环、30-300 N、10 Hz、正弦波、500000次循环),进行抗折破坏实验,记录最大断裂载荷值.应用扫描电镜、EDX和XRD分析材料的显微结构.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C组烧结1次后平均载荷值最高,为(1546.73±192.85)N;IP组烧结3次后平均载荷值最高,为(1504.46±138.56)N.2组材料中,不同烧结次数对贴面断裂载荷值无显著影响(P>0.05).EDX和XRD分析显示,2种材料成分无显著差异.SEM观察,在多次烧结后晶体尺寸变短,孔隙率增多.结论:不同烧结次数对疲劳加载后二硅酸锂陶瓷后牙贴面断裂载荷值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可满足临床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外伤中切牙拔除后正畸拔牙模式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正畸伴有单个上颌中切牙外伤拔牙矫治的模式和矫治后临床美学效果.方法 从2005-2018年河南大学赛思口腔医院收治的错畸形伴前牙外伤的患者选出21例.其中安氏Ⅰ类错10例,安氏Ⅱ类错7例,安氏Ⅲ类错4例;男16例,女5例,平均年龄13.5岁,均存在门牙外伤、拥挤或面型前突需拔牙矫治的病例.所有研究对象均采取拔除不能保存的外伤中切牙及其它三个象限的一颗前磨牙模式进行矫治.矫治后对临床资料做回顾性的研究,并进行临床疗效以及Bolton指数的评价.结果 21例患者均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矫治后前牙覆、覆盖正常,外伤侧侧切牙近远中预留间隙,并做临时贴面处理.上下中线基本居中,术前Bolton指数不协调者5例,术后Bolton指数均在正常范围内,且侧貌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伴有单个上中切牙外伤拔除外伤牙和3颗前磨牙后正畸配合临时贴面修复治疗能取得比较满意的矫治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三种树脂基陶瓷贴面抗折强度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三种后牙树脂基陶贴面的抗折性和断裂模式分析.方法:选取60个离体下颌前磨牙,用金刚砂切片与牙体长轴垂直均匀磨去中央窝1.5 mm牙尖至釉牙本质交界下1.0 mm,形成中央为健康牙本质周围为完整牙釉质环的预备体,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作(CAD/CAM)三种厚度约0.5 mm树脂基陶瓷贴面,分别为润瓷、3M优韧瓷、维它弹性瓷(n=20);采用双固化树脂水门汀粘固在预备后的离体牙表面,采用万能材料试验机检测三组贴面的抗折强度并方差分析结果,断裂模式分析采用秩次检验分析.结果:三组试件的抗折强度:维它弹性瓷(2410±620)N,润瓷(1747±567)N,3M优韧瓷(1730±712)N;维它弹性瓷贴面的强度大于另外两组试件(P<0.05),润瓷和3M优韧瓷的强度无统计学差异,各组试件的断裂模式与断裂强度之间没有关联,绝大多数试件的断裂均不伴随牙体折裂.结论:新一代的树脂基陶瓷可以匹配临床实际应用,弹性瓷的抗折强度相对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IPS e.maxCAD和Lava Ultimate在贴面修复中的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对比不同厚度的2种材料制作的贴面修复左上颌第一磨牙的应力分布情况,为贴面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提取左上颌第一磨牙的Micro CT数据,按不同厚度(0.6和1.0 mm)及不同材料[IPS e.maxCAD(LD)和Lava Ultimate(LU)]建立贴面修复左上颌第一磨牙的4个有限元模型,分别为LD0.6、LD1.0、LU0.6和LU1.0,模拟口内上颌第一磨牙的轴向载荷F1和侧方载荷F2,记录各载荷时贴面、牙体组织和粘接层的最大主应力(MaxPS)和最小主应力(MinPS)的大小及分布情况,对MaxPS和MinPS进行百分比量化的定量分析,并用威布尔分析计算各模型的失效概率.结果 1)仅釉质达到该材料的拉伸强度;2)在各组中,LD组的贴面所受到MaxPS和MinPS绝对值显著大于LU组的,变化量分别为11.4%~34.7%和-18.2%~-9.5%;而LD组的牙体组织以及粘接层的MaxPS和MinPS绝对值小于LU组的,变化量分别为-187.1%~2.4%和-1.4%~16.9%.当修复体厚度由0.6增加为1.0 mm时,LD组的贴面所受到的MaxPS和MinPS绝对值显著减小,变化量分别为20.0%~21.0%和-5.7%~-3.9%;而LU组的MaxPS和MinPS绝对值变化不明显;3)F1的整体模型失效概率为LU0.6>LU1.0>LD0.6>LD1.0,轴向载荷F2 的整体模型失效概率为LU0.6>LU1.0>LD1.0>LD0.6,F1的失效均低于F2.结论 1)比起LU,LD制作的贴面承担更大的应力,从而保护其龈方的牙体组织和粘接层;2)厚度对LD的应力分布影响显著,而对LU的影响不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